简介: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自1962年建院以来,已经成长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2005年,医院被增列为苏州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更是荣获三级乙等医院的称号。作为上海中山医院技术合作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战略合作医院”,以及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学医院,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临床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医肿瘤科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专注于中医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如膀胱恶性肿瘤史、脑恶性肿瘤史和子宫恶性肿瘤史等。该科室的医生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组成,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中医肿瘤治疗方案。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不仅在医疗服务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科研和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医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并引进了科研博士、学术主任和科研顾问,成立了6个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医院共获得10项“国自然”项目,展示了其在科研方面的强大实力。 作为苏州市首家电子病历功能应用五级医院,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也走在了前列。医院全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医疗服务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融入其中,建立了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疗技术协作中心,并成立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长三角感染感控联盟张家港分中心。同时,医院还引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上海中山医院、苏大附一院等临床专家团队,成立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家港医学中心,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科研实力。 总的来说,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拥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尤其在中医肿瘤科等重点科室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中医肿瘤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关念波
关念波

中医世家,关氏中医第四代传人,祖父是被尊称为“”肝病克星”的国医大师关幼波,擅长各种疑难杂症,自幼耳濡目染,同时师承于中医肿瘤界大师林洪生教授,林氏学术传承人,肿瘤学博士,专攻中医药治疗肿瘤。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肺癌,肝胆癌,胰腺癌,妇科肿瘤,肠癌,泌尿系统肿瘤,肉瘤,恶性胸腹水。请注意,只有视频看诊可以开药,其他问诊只能简单咨询,不能开方开药。
钱瑞琴
钱瑞琴

原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硕士、教授、博士导师。 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二门诊中医科 主任医师 1978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医系,1986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室硕士学位。曾两次到日本出国访问学习。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教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研究及中药药理研究40余年。先后承担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北京大学985课题、卫生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开发项目、北京市科委基金以及科技部973项目。已培养毕业博、硕士研究生多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科研及临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曽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北京大学优秀学位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身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委。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 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呼吸、消化系统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阴道癌等妇科肿瘤等常见肿瘤术后的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肿瘤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以中医“固摄扶正抗癌”体系为原则,恢复人体阴阳、脏腑平衡,调节五脏六腑功能。 2.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等疾病的中西医调理与治疗。 3. 亚健康,失眠抑郁,肝气郁结,焦虑状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董倩
董倩

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博士后,师从首都国医名师林洪生教授。主攻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和癌症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及临床工作,致力于通过综合治疗帮助肿瘤患者康复。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妇科肿瘤、胃癌、食道癌、肝癌、肾癌等实体瘤及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与调养。擅长各类肿瘤的综合康复治疗和老年肿瘤患者合并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肾病等)的中医调养。
李学
李学

李学,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代钊教授及李佩文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并作为李佩文教授学术继承人,深得导师真传。在治疗晚期癌症并发症如癌性疼痛、癌性胸腹水、癌性发热、放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如重度腹泻、食欲下降、便秘等)以及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肺炎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 1、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结肠癌、直肠癌、食道癌、胰腺癌、肝癌等);2、 肺癌;3、 乳腺癌;4、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5、肾癌、鼻咽癌;6、癌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 、癌性疼痛。临床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中医药配合放疗、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减毒增效,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程志强
程志强

程志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社会任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技术推广特聘专家;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预防与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中医消化道肿瘤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中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世界冷冻治疗学会会员; 中国冷冻治疗学会会员; 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中医药薪火传承人才培养工程”指导老师。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首席师。 担任研究生导师情况: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2.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并发症; 3.使用氩氦刀微创冷冻消融治疗晚期肿瘤。 4.中医药及针灸治疗内科疑难病杂病及妇科常见疾病。
李佳殷
李佳殷

医学博士,师从国内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林丽珠教授。

好评率:98%

立即咨询
擅长肺癌、肠癌、肝癌、鼻咽癌、胃癌、淋巴瘤、食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妇科肿瘤等恶性肿瘤的中医及西医诊治,并擅长癌痛的综合治疗。
陈壮忠
陈壮忠

2009年至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工作。

好评率:98%

立即咨询
擅长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防治及康复调理。
朱晏伟
朱晏伟

198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肿瘤科的临床和教研工作。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慢性肺病(慢性咳嗽、慢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肺癌),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更年期综合征、卵巢肿瘤、乳腺肿瘤、胃肠道肿瘤等,以及肿瘤术后、放化疗后的调理恢复。
倪磊
倪磊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国家公派留学中美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国务院政府津贴孔光一教授学术传承人。数年来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深受患者的好评。

好评率:67%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治疗淋巴瘤、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乳腺良恶性肿瘤、宫颈癌及HPV感染癌前病变、贫血、血小板减少、月经不调、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男女不孕不育等内分泌生殖系统疾病,另外对高血压、糖尿病、飞蚊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也有较好疗效。
刘猛
刘猛

刘猛,男,中日友好医院团委副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在读)。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肿瘤的研究与临床,关注抗肿瘤研究最新动态,擅长中医药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深入开展氩氦刀冷冻免疫与治疗技术,注重规范化的肿瘤综合治疗设计及全程管理,研究针对特定人群的防癌体检方案与中西医结合康复体系。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治疗、化疗、靶向以及中医药综合治疗; 2、肺癌的综合治疗:肺癌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擅长免疫联合疗法; 3、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化疗、靶向、免疫、中医药等综合治疗; 4、肿瘤介入治疗:开展氩氦刀冷冻等治疗,降期,缩瘤,提升生活质量; 5、其他恶性肿瘤:头颈部肿瘤,骨与软组织肉瘤等综合治疗; 6、中医药特色疗法:擅长经方治疗肿瘤,中医药辅助治疗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少见肿瘤。中医药健脾和胃增肥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疗效。擅长运用膏方在肿瘤放化疗期间的应用;擅长经方治疗肺炎及疑难病。
中医肿瘤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中医肿瘤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中医肿瘤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降血脂是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或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抑制剂(PCSK9i)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临床获益已被充分证实。

    胆固醇治疗研究者协作组(CTT)通过系统综述的方法评估了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临床获益1。21篇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使LDL-C降低1.07mmol/L,每降低1.0mmol/L LDL-C 可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21% (95% CI 19-23; p<0.0001)。CTT进一步评估了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强化他汀治疗可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降低LDL-C 0.51mmol/L,每降低1.0mmol/L LDL-C可进一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28%(95% CI 22-34; p<0.0001)(见下图)。

                      

    图源: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 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

    依折麦布是一种非他汀类的降脂药物,通过靶向作用于 Niemann-Pick C1-like 1 (NPC1L1) 蛋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进一步降低 LDL-C 23%-24%。为了考察依折麦布能否能否降低心血管事件,IMPROVE-IT研究2纳入18,144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阿托伐他汀40mg联合依折麦布10mg)和他汀单药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mg联合安慰剂)。治疗期间,联合用药组LDL-C控制水平为53.7mg/dL,而他汀单药治疗组为69.6 mg/dL。随访7年后,联合用药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2.7%,而辛伐他汀单药治疗组为 34.7%(HR 0.936,95% CI 0.89-0.99)(Kaplan–Meier曲线见下图)。两组间肌肉、胆囊和肝脏系统不良反应及癌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图源:Ezetimibe Added to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依洛尤单抗是一种已在我国上市的PCSK9i。在FOURIER研究3中 ,27,564 名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且LDL-C≥70mg/dL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被随机分为依洛尤单抗组(每两周 140 mg或每月420 mg)或安慰剂组。主要研究终点是由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因不稳定心绞痛或冠脉血运重建住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中风的复合终点。

    经过48周的治疗,依洛尤单抗组LDL-C水平从92mg/dL降至30mg/dL(中位数),与安慰剂相比下降59%(P<0.001),同时,依洛尤单抗显着降低了主要研究终点(9.8% vs. 11.3%;HR 0.85;95%  CI  0.79-0.92; P<0.001)和次要研究终点(5.9% vs.7.4%; HR 0.80;95% CI,0.73 - 0.88;P<0.001)发生率(见下图)。

     

    图源:FOURIER Steering Committee and Investigators.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为了了解美国ASCVD患者LDL-C控制情况,Cannon CP等人开展了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GOULD4。该研究共纳入2016.12-2018.07期间符合纳排标准的ASCVD患者5006名,依据患者情况,将其分为三组:(1)PCSK9i组(接受了PCSK9i治疗);(2)LDL-C≥100mg/dL且未接受PCSK9i组;以及(3)LDL-C水平70-99mg/dL且未接受PCSK9i组。经过2年的治疗,仅有17.1%的患者接受了强化降脂治疗。在LDL-C≥100mg/dL及70-99mg/dL患者中,分别有22.4%和14.4%的患者接受了强化降脂治疗,6.4%和6.3% 的患者增加了他汀的使用剂量;6.8%和4.5%的患者加用了依折麦布;6.3%和2.2%的患者加用了PCSK9i。91.7%的PCSK9i的患者在两年后仍然接受PCSK9i治疗。在接受了血脂检测的患者中,LDL-C≥100mg/dL,70-99mg/dL以及PCSK9i组分别有21.0%、33.9%、52.4%的患者达到了LDL-C<70mg/dL的治疗目标。

    虽然2018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以及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最新指南均强调了ASCVD患者血脂达标的意义,但大部分血脂>70mg/dL的患者并未得到强化降脂治疗,三分之二的患者血脂仍然高于控制目标。相信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同样存在,血脂达标仍将是未来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Baigent C, Blackwell L, Emberson J, et al.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10;376(9753):1670-1681.

    2. Cannon CP, BlazingMA, Giugliano RP, et al. IMPROVE-IT Investigators. Ezetimibe added to statin therapy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l J Med 2015;372(25):2387-2397. 

    3. Sabatine MS, Giugliano RP, Keech AC, et al. FOURIER Steering Committee and Investigators.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376(18): 1713-1722.

    4.  Cannon CP, Lemos JA, Rosenson RS, et al. Use of Lipid-Lowering Therapies Over 2 Years in GOULD, a Registry of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US. JAMA Cardiol 2020. doi: 10.1001/jamacardio.2021.1810. Online ahead of print.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简介:李丹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研究方向为循证药学。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同时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最佳用药参考。

  • 新生儿双侧永久性严重听力下降的患病率约为1.1例/1000新生儿;每1000名新生儿中可能还有1-2名发生双侧轻至中度听力下降或单侧听力下降。由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策略的实施,目前听力下降检测出的年龄已大大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还会因多种病因失去听力,例如颞骨骨折、耳毒性药物、遗传性听力损失的延迟发作等,据估计,18岁以前儿童的听力下降患病率高达18%。早期识别儿童听力下降,进行早期干预,包括使用助听器和强化言语治疗,可带来更好的结局。

     

    先天性听力下降

    永久性先天感觉神经性和混合性听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颞骨结构异常和遗传原因。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也很常见。先天性感染,包括梅毒和风疹,也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风疹曾经是先天性感觉神经性耳聋的最常见病毒原因,现在由于孕妇接种疫苗而变得罕见。

     

    许多解剖异常也与遗传原因有关,包括腮-耳-肾综合征和CHARGE综合征。腮-耳-肾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前瘘管、鳃裂发育异常、肾发育不良等。CHARGE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眼残缺、心脏病变、后鼻孔闭锁、生长发育障碍和/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性腺发育不良、耳畸形和/或耳聋。

     

    听力下降的发生率在早产儿中有所增加,并随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而发生率下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1.2%至7.5%的婴儿会出现听力下降;出现以下情况时,NICU相关听力下降发生率会增加: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长时间机械通气,耳毒性药物,使用体外膜肺氧合等。

     

    迟发性听力下降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听力、说话或交流有些问题,需考虑到迟发性听力下降的可能性。如果存在围产期危险因素,例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或体外膜肺氧合,也可能发生迟发性听力下降。超过119个基因与感觉神经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有关。其中,综合征占所有遗传原因的30%,常与迟发性或进行性听力下降有关,包括Pendred综合征,Usher综合征和Alport综合征。

     

    Pendred综合征是遗传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最常见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不全、甲状腺肿、前庭导水管增大和Mondini内耳发育不全有关。 Usher综合征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3种临床类型,可基于听力下降程度、前庭功能障碍和视力丧失发病年龄进行分型。 Alport综合征通常在儿童晚期发现,可出现肾功能衰竭、眼部异常和进行性感觉神经性听力减退。

     

    一些非综合征性隐性基因也与进行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有关,这些儿童可能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表现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进行性耳聋。这些基因包括GJB2,MYO15A和STRC。进行性听力下降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包括TMC1和KCNQ4。

     

    先天性感染后也可能发生迟发性听力下降。基于既往报道,产前暴露于弓形虫病、风疹、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梅毒等是先天性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但是,这些微生物的流行病学已经改变,在许多国家,已剩下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迟发性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所有新生儿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病率为0.4%至2.3%。在确诊为先天性听力下降的婴儿中,有6%至7%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但是,高达43%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正常,随后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出现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

     

    前几年爆发了寨卡疫情,数据显示,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听觉丧失。2019年对包含巴西、哥伦比亚和美国266名寨卡感染婴儿和儿童在内的10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听力下降发生率范围为6%至68%。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进行性听力下降的可能性,并更加明确听力下降的实际患病率。

     

    获得性听力下降

    出生后的获得性听力下降的原因包括创伤、感染、耳毒性药物使用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儿童听力下降中,大部分是由于获得性病因引起的。在导致儿童听力下降的可预防病因中,世界卫生组织将31%归因于感染,17%为产后并发症,4%为母婴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8%为其他原因。

     

    创伤可能导致传导性、混合性或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具体取决于颞骨损伤的部位和类型。鼓膜穿孔或听骨链损伤可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颞骨骨折可损伤耳蜗、耳蜗神经或引起淋巴管瘘,这通常会导致严重的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颞骨震荡伤而没有骨折,也可能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

     

    感觉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感染原因包括麻疹、腮腺炎、水痘带状疱疹、莱姆病、细菌性脑膜炎等。与接种疫苗的儿童相比,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更容易患麻疹和腮腺炎并伴有听力下降。莱姆病可导致听力下降,但较罕见且可以治疗。听力下降常见病因为细菌性脑膜炎,可能是进行性的,最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感染。

     

    已知具有耳毒性并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尤其是顺铂)、袢利尿剂;其他药物,例如水杨酸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导致的听力损失通常是可逆的。密切监测药物剂量和血清水平可以减少内耳损伤的可能性。

     

    自身免疫相关的听力下降原因包括局限于内耳的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或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例如Cogan综合征(间质性角膜炎、进行性听力损失和前庭功能障碍)。听力下降通常迅速进展,可能对免疫抑制剂有反应。

     

    参考文献:

    JAMA. 2020; 324(21):2195-220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专业方向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丙型肝炎持续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全世界丙肝人数估计有7100万。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使得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全球感染丙肝病毒的育龄女性和孕妇人数在增加,而妊娠期活动性丙肝与妊娠期胆汁淤积以及母婴传播的风险增加相关。有些指南和国家建议在怀孕期间进行更普遍的丙肝筛查,许多研究者也在对怀孕期间进行丙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了调查。

     

    妊娠期丙肝的流行病学

    对欧盟2005-2015年数据进行的系统评价估计,孕妇中丙肝的患病率为0.1%-0.9%。在非洲进行的一项荟萃分析估计,从2003-2015年,孕妇中丙肝的患病率为3.4%。最近对美国所有活产婴儿的评估显示,丙肝感染率从1.8/1000名活产儿增加到4.7/1000名活产儿。美国CDC对2000-20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国分娩女性中丙肝感染率增加了400%以上,从0.8/1000增至4.1/1000。在波兰等国家(从1998-2012年)进行的研究也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孕期间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有所上升。

     

    既往推荐孕期的丙肝筛查是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不过也有越来越多国家考虑孕期采取更普遍的丙肝筛查。更普遍的筛查需要考虑到成本效益,也要考虑到初始筛查后何时重新筛查的问题。目前欧洲肝病研究协会和亚太肝病研究协会都还是推荐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没有针对更普遍筛查更新推荐意见。

     

    丙肝的母婴传播风险

    妊娠期丙肝得到诊断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了解母婴传播风险。2014年的一项荟萃分析对1997-2012年109项丙肝女性研究进行了分析,估计母婴传播率为5.8%,合并感染HIV女性的母婴传播率明显更高,达到10.8%。此外,在对接受HIV治疗的女性进行的观察研究中,发现母婴传播率降低了,表明抗HIV治疗可能是降低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一种潜在有效的干预措施

     

    最近,一项来自美国的队列研究报告了丙肝母亲中的母婴传播率为3.6%。西班牙最近的一项研究估计,丙肝合并HIV感染母亲的母婴传播率为7%。然而,鉴于婴儿中的丙肝检测率较低,关于丙肝母亲所生婴儿中丙肝真实患病率的数据有限,因此准确估计母婴传播风险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在对8119名丙肝女性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只有84名(16%)婴儿接受过丙肝检测。同样,在另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只有30%的高危婴儿接受过丙肝检测。在一项对3000名孕妇的前瞻性研究中,母婴传播风险远远高于回顾性研究中的发现,3000名女性中,丙肝阳性女性有46例,其中8例新生儿出现了母婴传播(17.39%)。高母体病毒载量被确定为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

     

    丙肝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妊娠期感染丙型病毒与不良的产科结局相关。在一项对超过400万名女性进行的大型荟萃分析中,有5000多人感染了丙肝病毒,结果发现早产和丙肝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样,瑞典一个纳入了2000多名丙肝新生儿的注册研究报告,在调整产妇年龄、吸烟、BMI、糖尿病和饮酒等因素后,丙肝与早产和新生儿死亡存在关联。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可能是最具确定性的丙肝相关的妇产科结局,妊娠前患有丙型肝炎的女性发生ICP的风险明显更高。考虑到这一风险的显著增加,以及ICP与不良胎儿结局的关联,患有丙型肝炎的女性应该在产前就这一潜在风险进行咨询。但目前尚不清楚妊娠期丙肝治疗或清除是否会降低ICP或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孕期直接抗病毒治疗(DAA)的注意事项

    以前的AASLD/IDSA指南建议避免怀孕期间进行治疗,但目前的建议更新为:在患者和医生讨论潜在的风险和益处后,可以考虑在怀孕期间进行治疗。理想情况下,女性应该在怀孕前接受治疗,但如果在怀孕期间诊断出丙肝,就应讨论何时能够开始治疗丙肝。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在怀孕期间接受DAA治疗以预防母婴传播。

     

    孕妇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真实世界的数据有限,许多动物生殖研究表明DAA在这种情况下的安全性,即没有发现索非布韦疗法或泛基因型丙肝鸡尾酒疗法(G/P)会导致新生儿不良发育结局。因为动物模型中显示DAA是安全的,目前众多研究在探讨怀孕期间或分娩后立即使用DAA的疗效和安全性。最近,匹兹堡开展了首个针对怀孕期间进行HCV治疗的试验。9名妊娠中期和晚期的患者入组,并接受12周疗程的索非布韦/雷迪帕韦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安全有效且耐受良好。但是,该研究的样本量还是太少了。其他研究还正在开展中。

     

    因此,在还没有足够的安全性数据的情况下,许多医生在考虑孕期使用DAA治疗时犹豫不决,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确定DAA在怀孕期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众所周知,药物暴露的最高潜在致畸风险发生在妊娠早期,因此非常有必要评估妊娠早期的治疗安全性(以及母乳喂养期间)。现在的指南建议,怀孕期间的治疗需要孕妇和医生基于获益/风险来共同决策。

     

    总结

    在过去十年中丙肝的流行病学发生了变化,需要加强对育龄期女性和怀孕期间丙肝感染的关注。尽管一些地区已经建议在怀孕期间普遍进行丙型肝炎的筛查,但尚不清楚这些建议是否会在国际层面上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也不清楚在怀孕期间全面筛查是否会导致丙肝诊断显著增加。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评估妊娠期进行DAA治疗的成本效益、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开发最佳的诊疗模式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参考文献:

    J Hepatol. 2020; S0168-8278(20)33814-9.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健康的饮食要求荤素搭配,牛肉猪肉羊肉都是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吃猪肉能补充优质蛋白,铁和多种维生素。但是这些肉类的烹饪方式可是有讲究,有的肉类吃多了容易引发血管疾病。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

    很多人喜欢吃熏制腌制后的肉,觉得这种食品味道更佳。但是如果经常吃过量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类肉中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的含量高,影响健康。

    熏制的肉类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很多人都中意的烧烤,食物经过长时间的烧烤之后,本身的营养成分和蛋白质已经流失掉了。而烧烤过程中不但会产生“苯并芘” 等致癌物质,肉类中的核酸经过加热分解还会基因突变,产生致癌物。因此吃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熏制腌制的肉一定要少吃才行。

  • 点击查看
    å

           1、忌生冷食物,宜食温热。祖国yi学认为,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滞。月经期食生冷,一则有碍消化,二则易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产生,寒性凝滞,可使经血运行不畅,造成经血过少,甚至痛经。即使在酷暑盛夏季节,经期也不宜吃冷饮。月经期饮食应以温热为宜,选用海带、大枣、高梁米、薏苡米、羊肉、苹果等食品,少吃梨、荸荠、菱角、冬瓜、芥蓝、大麻仁等寒凉、滑泻食品。
      2、忌食酸辣刺激食品。月经其间的女士感到特别疲劳,消化功能减弱,胃口欠佳,因此,饮食上应注意食物的清淡和易于消化吸收,避免食用过酸和刺激性较大的食品,如山植、酸菜、食醋、辣椒、芥末、胡椒等。
      3、要防止缺铁,荤素搭配。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不仅参与血红蛋白及许多重要的酶的合成,而且对免疫、智力、衰老及能量代谢等都有重要作用。月经期由于铁的丢失较多,进补含铁丰富的食物非常重要。鱼、瘦肉、动物肝、动物血等含铁丰富,而且生物活性较大,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大豆、菠菜中富含的植物铁,吸收率较低。所以,月经期膳食中应注意荤素搭配,适当多吃些动物类食品,以满足月经期对铁的特殊需要。

  • 在血管瘤疾病,肝血管瘤是很常见的,对患者的健康威胁是很大的,因此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那么,肝血管瘤要如何诊断呢?据有关专家指出:只有了解了一些肝血管瘤的诊断项目,就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了。

    肝血管瘤的B超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仍以增强为主,可呈管网状或出现不规则的结节状或条块状的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肝血管瘤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这种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肝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大多数病例都能得到确诊,绝大多数无症状,少数因肿瘤较大而出现肝区不适的现象,要及时的诊断,及时的治疗。那么,肝血管瘤要如何诊断呢?

    一般的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是:

    1、超声检查:

    通过仪器诊断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2、CT检查:

    平扫:在肝血管瘤的检查中,在ct平扫的图像上会发现密度均匀且一致的低密度区,病变组织的边界比较清楚,有的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瘤的样状结构。可以结合快速注射造影剂来增强显像,延迟扫描会发现肿瘤已经完全被充填,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变。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3、同位素检查

    在常见肝血管瘤的检查中,可以通过对其扫描以及肝血管的造影检查来检查诊断该病,该方法可以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疾病的诊断,主要表现为无肿瘤的染色,病灶部位的边缘较为清楚锐利,且血管瘤的显影时间也较长。

    通过常见肝血管瘤的检查确诊后,希望在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发生误诊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原创作者:范书英 京东健康 心脏中心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

    心衰患者明确诊断时常常已接近晚期,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治疗依从性差、预后更差,这一情况在年轻的心衰患者更是明显。慢性心衰死亡率堪比恶性肿瘤,心功能三级的五年死亡率达50%,心功能四级的一年死亡率高达60-70%。因此早期识别心衰,尽早治疗,增强患者对心衰治疗的依从性,延缓心衰持续进展显得格外重要。

    基层医生因为工作在抗击心衰的第一线,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因此其在心衰接诊过程地位尤为重要。心衰诊治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如何早期发现心衰,二是如何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以下就这两点分别叙述基层医生在诊治心衰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1. 早期发现心衰:

    早期发现心衰是延缓心脏重构,改善预后的最佳手段,对心衰而言,时间就是心肌。问题是怎么做到“早期发现”?

    1. 1 重视不典型症状

    心脏强大的代偿能力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尽管存在较为明显的心脏结构异常,但心脏功能尚能维持,因此症状并不明显;而缺乏明显的症状使得早期发现心衰变得极为困难,年轻人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医者也容易被年龄欺骗,时不时会将年轻和健康划等号,尤其是当心衰症状不够典型时,容易将症状归结于常见病,而忽略其它重要线索,丧失早期发现心衰的机会,导致临床误诊误治。因此,早期发现心衰首先要重视心衰的不典型症状,对青年患者出现不典型症状时更要引起重视。

    典型的心衰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因典型心衰症状来就诊的患者很容易正确诊断,但典型症状出现时病情常常已经比较严重。若能对心衰早期的一些不典型症状提高警惕,则有可能早期发现心衰。

    工作中发现容易导致心衰漏诊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咳嗽。被误诊为呼吸道疾病的心源性咳嗽比比皆是,有时误诊时长达数年左右。

    56岁的孙先生是一位公交司机,咳嗽反复发作1年之久,始终被认为是呼吸道感染,间断应用抗生素和中药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发现是无症状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衰所致。

    72岁的陈先生在京城飘柳絮的季节开始咳嗽,被认为是过敏性咳嗽,甚至南下广州躲避柳絮,但咳嗽越发严重,最后发现病因是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心脏肥大、心衰。

    35岁的乔先生也一直被诊断呼吸道感染,因为第一时间没有怀疑到心衰以至于胸片提示的心胸比例增大这么重要的诊断线索都被轻易忽略,直到出现典型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才明确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衰。不幸的是短短5年就已经发展到了等待移植的地步。倘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虽然咳嗽常见于呼吸科疾病,但不得不说咳嗽是一个多因素疾病,尤其对因反复咳嗽来就诊的患者要仔细甄别,不要只想到呼吸科疾病,还要想到咳嗽另一个原因是心衰。呼吸道疾病引发的咳嗽多与运动无关,与体位无关,这一点不同于心源性咳嗽,后者通常与运动有关,劳累后加重;与体位有关,夜间咳嗽较日间多见,夜间平卧时易发咳嗽,坐起后减轻。

    咳嗽的症状看似简单,但背后原因不简单,任何能引起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的疾病都可以引起咳嗽,炎症、过敏、心衰都可以。因此探究咳嗽背后的原因非常重要。以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核心进行推理分析才能在纷繁的临床表现中抓住关键信息,推到出症状背后的病因。

    除了咳嗽以外,另一个容易导致心衰漏诊的常见症状之一是乏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忽视。64岁的孔先生酷爱游泳,有段时间游泳时老觉得乏力,接诊医师因觉得他生活方式良好,又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脏病危险因素,未能意识到乏力可能是早期心衰的表现,导致诊断推后数年之久,明确诊断为扩张性心肌时心脏扩大、心衰已经非常明显。

    由上可见,当遇到反复发作的咳嗽和乏力等不典型症状时,要敢于临床怀疑,有了临床怀疑才有可能去寻找临床证据,走向正确诊断的路径。对症状来源的病因学思考、必要的查体和对异常检查结果的警惕是早期发现心脏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的基础。

    1.2.重视心脏重构筛查

    心脏结构异常总是先于心脏功能异常,心衰症状出现前一定先有结构异常,对重点人群进行心脏重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衰。

    心血管高风险评估中高危的患者都是左室重构的易患群体,因此要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存在多项危险因素比如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久坐、抽烟、饮酒、习惯性熬夜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重视左室重构的筛查。心血管风险越高,筛查的必要性越强,避免进展到终末期才被发现。对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者更要提高警惕,因其容易发生糖尿病心肌病或者缺血性心肌病,但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常常被漏诊和误诊。

    心脏重构筛查手段包括查体、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视、触、叩、听能判断是否存在抬举样心尖波动、心界扩大、异常心音、心率和心律、病理性杂音等可能提示左室重构的征象,但查体不够敏感,其在诊断左室重构中的地位常常被忽略。

    心电图操作简单易行,从中可以直接发现心脏重构的征象比如心室肥厚、心房扩大表现,也可以间接推断左室重构可能性,因为心电图可以发现明显的心率和心律失常以及陈旧心肌梗死,而陈旧心肌梗死是引发心脏重构的重要病因,明显的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是引发心动过速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但心电图在左室重构中的诊断价值同样被低估,因心电图解读的复杂性也容易被忽视。

    心脏彩超是应用最广泛的筛查左室重构的方法,也是最佳方法,较查体较心电图能更加直观清楚地展示各心腔大小、瓣膜流速及有无反流、反流量大小、室壁的运动、心脏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和下腔静脉宽度等,用于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明确左室重构的严重程度。但基层医生在解读心脏彩超时存在着误区,常常拘泥于数字本身的异常而忽略数字间的关联,而数字之间的因果关联才是正确解读的关键,只有明白各数字之间的因果关联,才能从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病理生理过程理解这些数字,才能对心脏彩超有更清楚的认识和解读。

    由上可见,基层医生在门诊工作中要重视非典型症状、重视左室重构的筛查、更要学会解读心电图和心超结果才能早期发现心衰。

    2.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患者对治疗依从性查的主要原因在于疗效欠佳,前面提到的35岁乔姓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在标准抗心衰治疗一个月后因效果不佳自行停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心功能NYHA分级从2级发展到了4级,因此必须重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就要提升治疗效果。

    治疗心衰的药物有两大类,一是利尿剂,二是神经内分泌活性拮抗剂。标准的“金三角”抗心衰方案主要是神经内分泌活性拮抗剂,其目的是通过改善左室重构从根本上改善心脏功能。而改善心衰症状的药物主要是利尿剂。两者在起效时间上存在明显区别:神经内分泌激活剂不能即刻起效,要等待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较明显效果,而利尿剂起效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

    心衰治疗过程中,基层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这两类药物的治疗剂量使用不足,导致疗效不佳,病人依从性下降。

    2.1利尿剂剂量不足

    容量管理对心衰患者至关重要。心衰病人对容量耐受能力很低,没有心脏结构异常的人尚且在容量管理不善的时候(比如短期内大量输液)发生心衰,更何况已经有心衰的病人。但由于对利尿剂副作用的担心,基层医生在用利尿剂时剂量一般偏小,导致容量蓄积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因而心衰症状缓解不明显,同时也使得神经内分泌激活剂的剂量难以上调。

    用好利尿剂要做到:一嘱咐患者控制入量和出量,每日记录出入量,监测体重,力求达到负平衡,保证24小时出量比入量多出1000-2000ml,若不能达到负平衡或负平衡程度不够,则要寻找原因:是因入量过多还是因利尿剂量不足,避免容量蓄积进一步加重;二要注意离子补充,尤其钾离子补充,补充量大小取决于利尿剂剂量、负平衡程度和患者肾功能状况,根据情况不同做出相应调整;三要注意监测,第一次应用利尿剂,用药3-5天要监测肾功和离子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优化治疗方案;四要进行必要的宣教,告知患者利尿剂的作用,在水肿加重体重增加时适当增加剂量,并及时就诊以减少急性心衰发作。

    2.2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剂量不足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是导致左室重构进的基础,只有阻断其过度激活才能获益,获益的程度与被阻断的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抗心衰方案中不仅要有神经内分泌激活剂,还要追求足量。要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一般2-4周调整一次,若调整条件不具备,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心中要有这根弦,不能长期给予低剂量。基层医生治疗的大多数心衰患者常常由于未能足量使用神经内分泌激活剂或者加量时间过长导致左室重构改善不明显,疗效和预后自然欠佳。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将药物剂量加到足量,加量过程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因为神经内分泌的激活也是机体为应对疾病所做出的自然反应,是维持血压和心率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的手段,加量会对血压、肾功能和电解质产生影响。加量的过程不仅脑子要有“弦”,心中也有有“底”,增减药量是个细致活儿,对基层医生是个挑战,不能只考虑安全性而无视加量机会,也不能只想加量而遑论安全性。临床实践中,既不能在条件不具备时盲目加量,也不要因恐惧加量的不良反应而选择低剂量治疗。要创造加量条件、在条件许可时及时加量、加量后做好随访和监测,这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及时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造成不可逆损伤,也避免因由此带来的恐慌。对于难以加到足量的患者也要尽可能将药物加至最大可耐受剂量以改善预后。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一旦出现通常意味着左室重构已经比较明显,而左室重构过程一旦启动,几乎没有任何措施能完全阻断这一过程,所有的治疗都不过是延缓其进程而已。作为心衰诊治中的一线人员,基层医生要注意从早期发现和治疗足量上下功夫,以促使病情稳定,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食物过敏是 "特应性疾病 "的4种表现之一,另外还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食物过敏被定义为 "由特定的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这种反应在接触特定的食物时可反复发生"。食物过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发病率不断上升。下文重点介绍了儿童食物过敏的管理和预防策略。

     

    食物过敏的管理

    过敏是一种严重的IgE介导的反应,可能会危及生命,快速识别过敏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反应的首选方法,如果延迟使用,会增加患者死亡率。要教育患者了解双相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即症状常在最初事件消失后8小时内复发,而且是在未重新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下。第二阶段的症状可能比最初事件更温和、相似或更严重,而且有可能是致命的。双相过敏性反应的发生率为10%-30%。

     

    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β激动剂是治疗过敏反应的辅助药物。不建议使用抗组胺药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药物。为了治疗急性IgE介导的反应,抗组胺药物可能只有利于控制轻微的症状,如皮疹或瘙痒。

     

    一旦确定为食物过敏,建议严格避免食用该过敏食物。从饮食中消除1种或多种食物的策略可能不那么容易,必须考虑到年龄、营养状况、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建议使用广泛的水解或基于氨基酸的配方;在IgE介导的牛奶过敏(CMA)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大豆配方。在母乳喂养的儿童中,由于人奶中可能存在过敏原,建议母亲避免食用。

     

    避免食用特定食物可能导致生长受限和营养不足,并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掌握好临床病史并选择最佳的诊断工具。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对于防止进一步的过敏事件至关重要;充分了解交叉反应、食品标签和无过敏原的替代品也非常重要。

     

    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正在进行多项研究,以确定食物过敏的有效治疗方法。未来的治疗方法旨在消除食物超敏反应。一些策略已经可以有效地使患者能够摄取更多数量的食物过敏原而不发生严重的反应,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反应。这些策略包括 口服免疫疗法、舌下含服免疫疗法、经皮贴敷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的辅助使用。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技术是导致暂时性脱敏还是真正达到了耐受。

     

    在暂时性脱敏过程中,患者必须继续频繁地摄入规定的最低数量的食物。如果患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既定的剂量,过敏反应将无法得到预防。目前看来,口服免疫疗法似乎是诱导脱敏的最有效疗法。口服免疫疗法包括让患者接触逐渐增加摄入食物的数量。虽然有良好的效果报道,但口服免疫治疗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口服免疫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在感染时、月经周期、运动、海产品过敏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更常见。

     

    相比之下, 舌下和皮下免疫疗法的安全性更高,但效果略差。皮下免疫疗法是在皮肤上涂抹少量的食物,由一个贴片覆盖,每24至48小时更换一次贴片。目前的临床试验评估了其治疗1年内的疗效,长时间治疗的疗效尚不清楚。考虑到其轻微的不良反应和应用的方便性,幼儿可能会从这种治疗中更能受益。

     

    奥马珠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IgE抗体,已被成功用于食物过敏患者的脱敏治疗。与安慰剂相比,辅助使用奥马利珠单抗可以更快地脱敏,而且最终能够摄入的食物量更多。除了单克隆抗体辅助使用以外,有人提出单克隆抗体可以直接抑制过敏反应。单克隆抗体 度匹鲁单抗由于具有抑制IL-4和IL-13受体的活性,可能对减少或阻断食物过敏反应有效果。在最近的一份病例报告中,一位有玉米过敏性病史的女性在使用度匹鲁单抗治疗后,能够耐受这种食物。

     

    食物过敏的预防措施

    食物过敏初级预防的目标是避免最初的过敏反应,二级预防的重点是避免患者过敏后的过敏进展。美国儿科学会(AAP)也认同早期暴露于高致敏性食物。LEAP研究表明,在高风险患者中及早食用花生是一种有效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EAT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纯母乳喂养的普通人群的婴儿在3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早期食用花生。目前的指南建议,对于患有严重特应性皮炎和/或鸡蛋过敏的儿童,在经过对花生的sIgE或皮肤点刺试验(SPT)评估后, 可在4-6个月大时及早食用花生

     

    关于早期食用鸡蛋作为过敏预防措施的现有数据不完全一致,因为各研究的人群、剂量和摄入形式并不一致。在现有的6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只有2项试验显示过敏率有明显的下降。

     

    评估早期摄入牛奶作为主要预防措施的数据有限。EAT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3个月与6个月时摄入牛奶,牛奶过敏率的发生没有显著差异。一项前瞻性出生队列显示,在婴儿出生后的头14天内摄入牛奶蛋白可以防止牛奶过敏。最近的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表明,与在出生后第一个月摄入牛奶的组别相比,延迟摄入牛奶的婴儿发生牛奶过敏的几率更高。

     

    早期摄入高致敏性食物并不会改变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由于对食物的耐受性和过敏性在生命早期就开始了,有很多研究探讨了不同的产前干预措施用于初级预防的效果。目前的指南 不建议在怀孕期间补充益生菌、益生元、维生素补充剂或有任何特定的食物限制,因为缺乏证据表明这种策略可预防食物过敏。

     

    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水解配方、益生菌或益生元、哺乳期避免特定饮食、特殊皮肤护理或婴儿期维生素补充对预防食物过敏有效。因此, 目前的指南不推荐上述产前干预措施。母乳喂养在食物过敏初级预防中的作用,相关证据不太一致。最近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母乳喂养对食物过敏的发生并无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Pediatr Rev. 2020;41(8):403-415.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卢秀玲,毕业自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某知名医学网站担任医学总编辑,负责过肿瘤、心血管、内分泌等多个频道的内容产出。

  • 世界糖尿病日刚刚过去,看了那么多科普,这十个问题糖友们都能答上吗?




    1 你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血糖仪吗?
    一台便携式的血糖仪是糖友的战友,你会操作了吗?

    2 你做好监测血糖工作了吗?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做好血糖监测,才能知道病情情况,对治疗方案的反应,让医生能准确制订和调整合理的降糖方案。
    你一天测几次血糖,都在什么时间呢?

    3 你知道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吗?
    血糖控制目标根据人的年龄,危险因素等是因人而异的,你牢记着自己的目标吗?

    4 你知道为什么有人早上起来的时候血糖高吗?
    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反应性高血糖现象,是由于夜间发生的低血糖诱使升糖激素分泌导致的清晨高血糖,提示我们睡前胰岛素剂量过大了。
    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足以抵抗晨起不断升高的升糖激素水平,从而导致的黎明时血糖逐渐升高。这时候又需要我们睡前使用的胰岛素加量。

    都是清晨高血糖,为了搞清楚我们到底睡前胰岛素应该减少还是增加,我们可以监测夜间多点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则次日凌晨的高血糖为反应性高血糖,否则就是“黎明现象”。你遇到这种情况了吗,顺利解决了吗?



    5 你知道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的吧?
    胰岛素注射针头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可以在注射过程中起到润滑的作用,用过一次后,涂层会有损坏,再次使用会引起疼痛、感染、针头折损等情况。

    6 你知道吗?血糖波动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可怕,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并发症。
    我们的控糖之路上,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

    7 你知道你需要比一般人更警惕低血糖吗?你知道所有低血糖可能的症状吗?
    低血糖的表现多种多样,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可表现为神志改变、认知障碍,甚至抽搐和昏迷。
    老年患者可能会有一些非典型的症状,比如清晨高血糖就意味着夜间可能出现了低血糖。
    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症状低血糖,或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8 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吃吗?你知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吗?
    清淡饮食,定时定量,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 1/3。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你都做到了吗?



    9 你知道怎么锻炼吗?你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吗?
    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运动强度维持在适度出汗、不能唱歌、肌肉有略微酸胀的感觉为佳。

    你都做哪些运动呢?


    10 你知道除了血糖,还要做哪些检查吗?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以及心、肾、神经、眼底等情况,都应该关注。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

    咨询请点下图




  • 点击查看
    å

    孩子瘦的标准是什么?
     
        孩子瘦是指体重不足,常常在同龄、同性别儿童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以下。或者是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
     
     
     
        首先是要查出孩子瘦的病因是什么,然后治疗病因的同时,逐渐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直到达到标准体重。
     
          主要的是要学会合理的喂养,在孩子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足量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婴儿生长的需要。婴儿期要按照正确的比例配置奶粉,保证足够的乳量。按时给孩子添加饮食,从小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时的纠正孩子偏食、挑食以及爱吃小食品的不良饮食习惯。始终要保证营养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遵循一定的比例。并且要定期监测孩子的体重,身高。
     
    孩子瘦的病因有哪些?
     
      1.孩子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造成。在婴儿期多由于喂养量不足或者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粉配制的浓度过稀,以及没有及时的添加辅食,或者添加辅食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婴儿生长的需要;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由于存在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2.存在消化系统的疾病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常见的疾病有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反复迁延的腹泻,(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3.婴幼儿对营养的需要量增加而引起营养的相对不足。如存在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发热性疾病,甲亢,恶性肿瘤等),在急慢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早产和双胎在追赶生长等等。

  • 四月份,我的父亲经历了肝癌介入治疗。那时的他,身体虚弱,精神状态不佳。回忆起那段日子,我仍心有余悸。然而,在这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医术高超、心地善良的医生。

    那天,我带着父亲来到了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屏幕那头,医生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询问父亲的病情。我详细地描述了父亲的治疗过程,包括介入治疗前的肿瘤大小、介入后的恢复情况等。

    医生听完后,皱了皱眉头,告诉我父亲目前的甲胎蛋白水平较高,可能存在肿瘤复发的风险。我焦急地问医生是否需要再次介入治疗,医生综合考虑了父亲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建议我们尝试口服靶向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在随后的交流中,医生详细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包括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中药治疗的可能性等。他告诉我们,介入治疗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疗肝癌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父亲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一直不稳定,腰椎也不好,这让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医生了解情况后,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治疗方案——从手部进行介入治疗。这个方案让我和父亲都感到惊讶,但医生解释说,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肝脏的损伤,并且效果与传统的介入治疗相同。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新的治疗。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医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如今,父亲的病情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他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感谢那位医生,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重新拥有了信心。在互联网医院的帮助下,我们得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 那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医生发去了咨询信息。‘你好,我想咨询关于“华蟾素胶囊”的问题。’

    很快,医生回复了:‘你好。’

    我接着说:‘华蟾素对于膀胱癌是有效果的,可以吃吗?’医生回复道:‘可以的,对于您的妈妈来说,华蟾素胶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紧接着,我妈妈出现了严重的疼痛症状,我急忙发去信息:‘我妈妈现在晚上腰椎两边和肚脐周围疼痛厉害,有什么中成药可以缓解疼痛吗?’医生询问道:‘曲马多胶囊有没有尝试过?’我回答:‘她现在吃的是布洛芬十曲马多。’

    医生又问:‘效果怎么样?’我无奈地说:‘白天疼痛好一点,晚上就疼痛剧烈。’医生建议:‘晚上把曲马多,加一粒。’

    我再次询问:‘我们是八个小时服一粒,一天三粒,晚睡前吃2粒,一起吃吗?’医生回复:‘是的,白天服多少?’我回答:‘白天不变。’

    医生说:‘剂量同前。’

    后来,我发现妈妈出现了便秘和小便少的问题,我急忙再次联系医生:‘还有,小便刺痛,有什么药可以缓解吗?’医生说:‘小便刺痛是膀胱癌的症状,这个不好解决。’

    尽管如此,医生还是给了我一些建议:‘可以尝试膀胱冲洗,这样可以减轻疼痛。’

    在医生的耐心指导下,我妈妈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我真心感谢那位医生,他的专业和耐心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四下午,我,一个来自北京的普通老人,正面临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检查结果显示,我患上了胃癌,并且已经转移到了肝脏。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然而,当我联系了在线的***医生后,一切开始发生了改变。他首先耐心地听我倾诉,然后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和生活习惯。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面,但他的温暖和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一丝安慰。

    在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后,***医生建议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胃镜和活检。他还告诉我,虽然病理诊断是最终确诊的关键,但在明确诊断之前,我可以尝试服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于是,我按照他的建议开始了中药治疗。他的药方中包含了山药、鸡内金、陈皮等多种药材,每天按时服用。虽然一开始我对于中药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胃口有所好转,身体也似乎轻松了一些。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还时常通过线上平台与我保持联系,询问我的病情变化和感受。他的耐心和专业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对战胜病魔充满了信心。

    虽然我目前还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中,但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新拥抱生活。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够通过网络轻松地与医生沟通,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异地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 医患之间的温暖互动

    那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安静的诊室里,我坐在医生对面,心中满是忐忑。医生是位中医肿瘤科的专家,他的眼神温和而坚定,仿佛能看穿我的内心。

    “医生,我爸爸现在肝癌晚期,能告诉我这个药方是治疗什么的吗?”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医生轻轻地点了点头,语气平静:“这个药方主要是疏肝理气健脾,对于肝癌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我松了一口气,又问:“这个药方有保肝作用吗?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医生沉思片刻,回答:“是的,这个药方有一定的保肝作用。至于副作用,目前来看是比较轻微的,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具体还需要根据您的爸爸的病情来调整。”

    我继续询问:“那除了这个药方,还需要吃怀耳颗粒吗?”医生微笑着说:“怀耳颗粒是辅助治疗的药物,如果您爸爸的病情需要,可以继续服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和医生详细地讨论了治疗方案,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感到十分安心。

    离开诊室的时候,医生还特别提醒我,他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这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责任感和对患者的关爱。

    那个午后,虽然我心中满是忧虑,但在医生的耐心解答和关爱下,我感到一丝温暖。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爸爸会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 那个晚上,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沉重。左颊恶性肿瘤的诊断让我感到无助和恐惧。然而,我决定勇敢地面对,于是选择了线上问诊。

    医生助理的热情问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她耐心地解释了医生助理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整个问诊过程。

    与医生的视频通话让我感到亲切。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耐心地听我讲述症状。我清楚地记得,医生的眼神中充满了同情和关切。

    医生告诉我,手术和放疗都不适合我目前的病情,建议进行化疗。虽然化疗的副作用让我担忧,但医生告诉我,化疗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肿瘤,提高治愈率。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化疗的具体方案,包括化疗周期、药物使用等。医生还提醒我,中药治疗可以降低化疗的副作用,并建议我长期服用中药维持。

    在讨论治疗方案时,医生还提到了一种名为西妥昔单抗的药物,它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医生告诉我,这种药物可以报销,让我感到一丝希望。

    医生还解释了手术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化疗提高手术成功率。这让我对未来的治疗充满了信心。

    在医生的鼓励下,我逐渐放下了恐惧,开始积极面对治疗。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亲切态度让我感到安心,我知道,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有了一位值得信赖的伙伴。

    这段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里,我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专业医生的咨询,不必担心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忐忑。刚做完卵巢癌手术,靶向药物治疗期间,手脚麻木让我无法正常生活。我鼓起勇气,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找到了一位中医肿瘤科医生。

    医生很耐心,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包括手术、化疗情况,以及目前的症状。我如实相告,尽管心中有些忐忑,但医生的专业和温和让我感到安心。

    医生根据我的情况,建议使用中药辅助治疗,减毒增效,提高免疫力。虽然我对中药不是特别了解,但在医生的详细解释下,我决定尝试。

    几天后,医生再次与我联系,询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包括食欲、睡眠、大便等情况。我一一回答,医生则根据我的情况调整了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中药治疗。虽然初期有些不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手脚麻木症状逐渐减轻,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医生的专业性。在医生的关爱和指导下,我战胜了病魔,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 我正在使用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这种方式,感觉非常方便。通过平台,我能够与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解决我的健康问题。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我的症状和病史,给我一种很贴心的感觉。医生还给我开具了中药颗粒的处方,方便我在家里服用。我在平台上购买了药品,医生还为我提供了便捷的复诊服务,让我感到非常满意。

    我特别感谢医生的细心和专业,他不但给我提供了治疗方案,还对我的疾病做出了客观的评估。通过在线问诊,我感受到了医生对患者的关爱和责任,让我更加信任他们的医疗建议。我相信,在京东互联网医院这样的平台上,我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解决我的健康问题。

  • 我最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做了宫颈癌筛查,结果显示轻度炎症,其他指标都是阴性。同时B超提示我宫颈有多发囊肿,我很担心这种情况,于是向医生咨询了是否可以吃抗宫炎片。医生很耐心地解释了炎症和囊肿的情况,建议我可以适量吃抗宫炎片,并给了我一些建议。我很感激医生的耐心和专业,同时也感到安心和放心。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切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责任心,也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有了更多的信心。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的身体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调理。

  • 今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我的母亲,那位曾经充满活力的女性,如今却被恶性肿瘤困扰着。我在互联网上搜索了许久,最后找到了一家在线医院。医生在详细了解了我的母亲病情后,给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建议。虽然隔着屏幕,但我能感受到医生的耐心和专业。

    医生提醒我,6岁以下的儿童就诊需要监护人和相关专业医师的陪伴,同时,互联网医院不能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这让我对医生的严谨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带母亲去线下医院就诊。医生告诉我,下周一的下午有门诊,我可以带她去就诊。在约定的时间,我和母亲来到了医院。医生详细询问了母亲的病情,并给出了治疗方案。尽管治疗过程可能会很艰难,但我相信,有了医生的帮助,我们一定能战胜病魔。

    在与医生的沟通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医生的关怀。他不仅关注母亲的病情,还关心我们的生活。在离开医院的时候,医生给了我一张名片,告诉我下次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他。这份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捷和高效。在疫情期间,线上问诊成为了我们与医生沟通的重要方式。我相信,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从中受益。

  • 今天是个普通的周二,我像往常一样来到了位于海淀区的***医院,预约了中医肿瘤科的***医生。最近我身体状况有些不对劲,肿瘤标志物CA72-4的值突然升高,超过了正常值的两倍。我有些担心,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在诊室里,***医生耐心地听我讲述病情,详细询问了我的生活习惯和近期用药情况。我告诉他,我最近喝了一周的中药,不知道这会不会导致CA72-4升高。医生安慰我说,中药不会引起CA72-4增高,但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建议我做一些相关检查。

    医生详细解释了各项检查的必要性,并告诉我,除了CA72-4升高外,我的其他检查结果都正常。他建议我暂停服用中药,两周后复查CA72-4。听到这个消息,我稍微放心了一些。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没有再服用中药,并且注意了饮食和作息。两周后,我再次来到医院复查CA72-4。结果显示,我的指标已经恢复正常,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这次就医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对待患者非常耐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相信,在***医生的帮助下,我的病情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