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眼底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眼底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 乳头上长了一个白色的脓包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开始时候皮肤瘙痒起红痘痘、疹子一样,特别痒,忍不住就抓烂了后面面积越来越大,四肢 肚皮 背上,几乎遍布全身,痒的时候我真想把那层皮扣下来,我拿开水烫了能舒服点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孕妇14周可以补钙和DHA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免费问医生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足踝外科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脑袋里面有囊肿严重吗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老年人身上有好多湿疹子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没有来例假可以吃嘛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 ****速效止泻胶囊哺乳期可以吃不
    点击查看
    functions/random/int.htmlfunctions/random/int.html

    总交流次数

    总回复次数

    患者:

展开更多

眼底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首先 X 光片不能作为确诊椎间盘突出症的证据,但可排除结核、肿瘤、椎体滑脱等疾病,并初步判断脊柱的形态,稳定和退变程度。

    CT 显示骨性结构上有优势,可显示小关节增生肥厚、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但 CT 对软组织如椎间盘显示不如 MRI。

    MRI 大多情况下都优于 CT,特别是在椎间盘、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上,能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的类型和脊髓受压程度。但在显示骨皮质、钙化或骨化组织又不如 CT。

    实际上三者是互补的,可有效降低误诊率。

    但由于 MRI 检查的时间一般需 20~30 分钟,预约时间较长,而且 MRI 机器昂贵并非所有医院都具备,所以应用最多的是 CT。但如果症状严重,需行手术,诊断必须清楚!所以术前 X 光片、CT 和 MRI 都是必不可少的!

  • 点击查看
    å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我国发病率为 9.4%,国外报道 7%~12%。本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别称

    妊高症,妊娠高压,妊娠高压综合征

    英文别名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

    就诊科室

    妇产科

    多发群体

    育龄妇女

    常见病因

    • 遗传,免疫适应不良,胎盘缺血,氧化应激,快速导航

    临床表现

    妊娠 20 周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头晕,血压轻度升高,伴水肿或轻度蛋白尿;重者头痛、眼花、恶心、呕吐、持续性右上腹痛等,血压升高明显,蛋白尿增多,水肿明显,甚至昏迷、抽搐。

    检查

    • 血液检查。
    • 肝肾功能:尿素氮(BUN)>5.36mmol/L 为肾功能轻度受损害。肌酐<88.4μmol/L。
    • 尿液检查:尿比重、尿蛋白、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 眼底检查:妊高征时动静脉比例增大,可变为 1∶2、1∶3 或 1∶4,严重者可出现视网膜水肿,絮状渗出,散在出血点或火焰状出血。
    • 损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 其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 CT 或 MRI、胎心监护、胎盘功能和胎儿成熟度检查。

  • 新生儿生后 24—36 小时应有正常胎便,如无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属不正常情况,应注意有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

    婴儿即使大使次数较少,但大便质和量无不正常情况,又无食欲减退等症状,亦不能认为是不正常。如大便干燥,量少又较难排出,即使一天有 2—3 次,但总量比平时明显减少,亦应视为便秘。特别是同时有食欲减低、腹部胀满者。如果平时排便较规则,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还可能伴有腹痛或腹胀,即应视为便秘,要及时寻找原因。

    许多肠道病变均可导致便秘或无便,常见的有肠套叠、各种原因肠梗阻、嵌顿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等。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神经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种疾病。

    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几天甚至 1 周以上无大便,腹部膨胀如鼓伴呕吐。患儿虽可以进食,但大多营养状况差,并常有贫血发生。一旦患儿排便,则量极多,腹胀也随之消失,但以后又反复发生。

  •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1/3 的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或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此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在住院期间往往容易恶化,原因包括与疾病有关的食欲不振、与药物有关的副作用、禁食、损害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不理想,以及疾病有关的消瘦。患者有时会觉得在医院治疗期间食欲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患者和医务人员都会认为治疗是主要的,饮食是次要的。

    营养不良和患者不良结局风险增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包括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功能下降和延长住院时间。有研究者认为,在入院时通过积极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和适当的治疗来早期识别营养不良是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既往鼓励营养干预的证据是不充分的,主要依靠观察性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住院患者营养疗法的试验转变了对营养不良管理的理解,并确定了营养不良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目标。

    2021 年 10 月 14 日,著名期刊《柳叶刀》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为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提供了最好地识别和管理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营养评估和营养不良诊断标准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营养护理,选择最有可能从营养干预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出院后的营养考虑。

    营养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关于营养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结局的最新最大的试验是 EFFORT 研究,这是一项在瑞士进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纳入了 2000 多名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EFFORT 分析了旨在为达到能量、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要求的个性化营养疗法与标准医院饮食对比的疗效。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是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入住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和胃肠道并发症、功能下降和再住院。这项试验结果显示,营养干预有效地降低了死亡风险。

    第二大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NOURISH 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对死亡风险的有益影响。NOURISH 比较了在美国多个中心的 652 名患者中使用专门的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与安慰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尽管该试验的主要综合终点(出院后 90 天的死亡或非选择性再入院发生率)是阴性的,但在服用富含蛋白质的口服补充剂的组别中,90 天死亡率明显下降。

    一项研究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患者营养干预的试验中,与标准诊疗组相比,营养干预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有所下降。另一项研究纳入了住院的肺炎患者,发现营养干预降低了疾病特异性再入院率的风险,但没有显著改善死亡率。同样,在两个小型试验中,给予个体化营养计划的患者的死亡率没有明显降低,但与给予标准诊疗的患者相比,其住院时间更短。

    再喂养综合征

    尽管营养治疗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并发症风险低,但应特别注意再喂养综合征。再喂养综合征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代谢并发症,它是由快速进食加上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例如,磷酸盐、钾、镁和维生素 B1)供应不足引起。口服、肠内或肠外营养都可能发生再喂养综合征,它往往没有被意识到,因此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由于肠促胰素效应,口服和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有更高的再喂养综合征风险。

    在一项对口服、肠外或通过鼻胃途径喂养的患者进行的营养试验中,15%的患者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这与 180 天死亡率、180 天重症监护室入住率和住院时间增加相关。在一份共识文件中,即将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定义为在开始营养治疗的 72 小时内,电解质浓度下降,即比基线下降>30%或磷酸盐浓度的绝对值≤0.6mmol/L,或任何其他电解质(如镁或钾)低于正常范围。此外,如果任何电解质转变与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水肿、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同时发生,则被认为是明显的再喂养综合征。

    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ASPEN)的一个工作组对再喂养综合征的定义与以上共识文件中列出的表述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区分即将发生和已有临床情况。风险评估、建立护理计划以及在整个营养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监测,对于减少再喂养综合征有关的发病率非常重要。

    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卓越研究所(NICE)的标准有助于识别有再喂养综合征高风险的患者:低 BMI;大量体重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喂食前钾、磷酸盐或镁的浓度低;或有饮酒或药物史,包括胰岛素、化疗、抗酸剂或利尿剂。饥饿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除非血浆中的电解质浓度很高,否则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应该接受预防性电解质补充(例如,每天 2-4mmol/kg 的钾,每天 0.3-0.6mmol/kg 的磷酸盐,以及每天 0.2-0.4mmol/kg 的镁)。对于饥饿的患者,血浆电解质浓度不能反映全身状况,可能有大量的细胞内消耗,特别是 98%的钾在细胞内。患者应在进食前和进食的头 10 天进行维生素 B1(200-300mg/天)和多种维生素的补充。

    对于有再喂养综合征风险的患者,过量的钠和液体也可能是危险的,建议在再进食的早期阶段,钠的摄入量低于 1mmol/kg,液体的摄入量低于 20ml/kg。营养治疗应该从降低能量目标开始,在 5-10 天内慢慢增加到全部热量需求,根据再喂养综合征的个人风险分类。在患者怀疑有再喂养综合征的期间,应该每天监测电解质浓度,同时进行额外的临床检查,特别注意水合状态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液体超负荷或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迹象和症状。

    出院后的长期营养治疗

    从长远来看,营养不良的患者有很高的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对已出院患者的试验进行的 Meta 分析显示,持续的营养治疗对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以及体重有好处,但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但一些在出院后继续在门诊提供营养治疗的试验(如 NOURISH 试验),报告了营养治疗对死亡率的显著有利影响。因此,有证据支持对已有营养不良风险(或表现)的患者在出院后继续进行个性化的营养治疗,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假设。

    参考文献:
    The Lancet,2021,October 14. doi: 10.1016/S0140-6736(21 )01451-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梁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病流行病学。

  • 视频简介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 副主任医师 孙春云

     

    首先找一个地方坐下,然后双脚平行放在地面上,可以把双手放在自己的小腹,随着呼吸的一呼一吸,把注意力集中在肚皮的一起一收上,这种方法为呼吸正念练习。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动都可以做正念练习,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自己,管理焦虑,同时需要不断的练习,让我们神经系统变成一个自发的。

  • 加速康复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其内涵为:将维护患者围术期病理生理的相对稳定作为出发点,采取一系列成熟的临床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和脏器功能障碍,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大大缩短患者完全康复所需的时间。这些综合措施包括:

    • 术前不完全严格禁食,术前 2 小时可进糖水;
    • 最优化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技术,尽量少用阿片类镇痛药;
    • 外科微创技术,减少失血;
    • 不常规放置引流管或其他导管;
    • 控制输液;
    • 针对应激反应的药物调理;
    • 鼓励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早期进食。

    加速康复理念最初由美国的 Krohn 医师应用于心脏外科搭桥手术中,后来得到 Engelman 等同行的推广。

    1997 年,丹麦腹部外科医师 Henrik Kehlet 提出加速康复外科概念,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论的成熟,该理论逐步被推广应用于骨科、泌尿外科、妇科及普通外科中。

    IsaacD等于 2005 年首先报道了加速康复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通过术前、术中、术后一系列促进快速康复的措施,平均住院日从 10.5 天减少到 3.6 天;与对照组相比,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经过 10 年的发展,加速康复理论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逐渐被广大医师及患者所接受。国内的加速康复康复关节外科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多学科协作、医护患的共同参与,不仅能减少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未来的日间关节置换术也必将成为现实。

  • 点击查看
    å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于这四诊,切诊一直最让人感觉玄乎,脉象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通过把脉真的可以诊断疾病吗?很多人说,我摸脉象感觉都一样呀。

    简单介绍一下正常人的脉象应该具体有的特点。正常脉象称为平脉、常脉,它反映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

    • 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
    •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 4-5 至,相当于 70-90 次/分,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着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不同而相应变化。
    • 古人概论为“有神、有胃、有根“。
    • 有神: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 有胃:指下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
    • 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因为尺脉候肾,沉取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

  • 点击查看
    å

    泌尿系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尿道结石。

    一般临床表现为一侧腰部及患侧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患侧大腿根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等,可有肉眼血尿。查体:一般一侧肾区叩击痛明显或患侧腹部存在压痛,查体时需注意仔细体会,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存在局部压痛,但一般不会存在肌紧张及反跳痛。

    辅助检查:泌尿系超声可见结石及输尿管积水等。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

    鉴别诊断: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肠梗阻及急性胆囊炎鉴别。

    治疗:

    • 1 止痛治疗,一般止痛剂效果差,可使用杜冷丁 50 毫克+异丙嗪 25 毫克肌注。
    • 2 如果结石较大可行碎石治疗或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

  • 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25.2%,大约有 2.7 亿人,而这其中约有 80.3%的是 H 型高血压,一种被称为最容易导致脑卒中的高血压。

    此类高血压患者的中风几率比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大 5-8 倍,比正常人高 28 倍!

    那到底什么是 H 型高血压?又该如何减小其危害性?

    什么是 H 型高血压?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很多高血压患者有一个颇为突出的特点——叶酸水平整体偏低,而致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在 2008 年,我国学者将“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命名为“H 型高血压”。

    1.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正常情况下,机体能快速将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转化为谷胱甘肽等其它物质,也就是说,健康人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非常少。

    在理想状态下,血液中 Hcy 含量平均只有 10μmol/L 左右,正常不超过 15 个单位,最佳不超过 6 个单位。

    但当机体发生功能障碍,同型半胱氨酸无法顺利代谢时,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一旦超过 15 个单位就要进行干预了。

    2.Hcy 与高血压的关系

    ①当人体内的 Hcy 水平升高时,可导致血小板凝聚力增强,血液容易凝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管斑块,导致血管功能障碍。

    ②Hcy 还能增强氧化应激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增加自由基产生;同时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加速平滑肌老化,降低血管弹性,推动高血压的发生。

    ③Hcy 会导致脂肪、糖、蛋白代谢紊乱,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进而可出现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由此可见,Hcy 升高,不只是升高血压,也推动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其还直接与糖尿病并发症、帕金森综合症、恶性肿瘤等 50 多种疾病相关。

    据多项数据显示:血浆中的 Hcy 每增加 5μmol/L,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 5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49%,死于癌症的风险增加 26%!不得不引起注意。

    Hcy 与叶酸什么关系?

    血液 Hcy 水平升高可能反映了缺乏叶酸、维生素 B6 和/或维生素 B12 。Hcy  水平与叶酸的消耗呈负相关,在叶酸摄入量超过 400 µg/d 时达到稳定基线水平,维生素 B6 是一个较弱的决定因素。

    除此之外,MTHFR 基因活性降低、代谢酶的遗传缺陷、高胆固醇血症治疗药物(如贝特类、烟酸)、吸烟都会导致 Hcy 水平的升高 。

    高血压患者,要做 Hcy 筛查吗?

    《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进行血 Hcy 的检测。

    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版)》建议:把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查作为推荐项目,而非基本项目。

    在美国,几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正在进行,在这些研究得出结果之前,以及鉴于采用补充疗法对二级预防的阴性结果,推荐不对高 Hcy 血症进行筛查。

    高血压患者,要不要补叶酸?

    一般治疗 H 型高血压除了一般的生活方式干预外,应尽量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如肝、绿叶蔬菜、豆类谷类等。

    上文提及,国内指南推荐 Hcy 升高(≥ 10 μmol/L)可作为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它似乎不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重要(如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

    1. 什么人要补叶酸?

    (1)对于居住在膳食叶酸强化环境(膳食叶酸充足 )的患者

    不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为降低 Hcy 水平采用维生素补充治疗(Grade 1B)。

    不建议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一般人群为降低 Hcy 水平采用维生素补充治疗 (Grade 2B)。

    (2)对于居住在膳食叶酸不足环境的患者

    膳食叶酸摄入量不足者(如严重酒瘾),补充维生素 B 可能是恰当的做法。

    脑卒中风险较高(如高血压患者)且没有在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似乎可获益于叶酸补充。

    2. 叶酸治疗的剂量与疗程

    国外的推荐为:

    《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认为: 0.8 mg/d 的叶酸具有最佳的降低 Hcy 的作用。更大剂量的叶酸长期使用,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没有证据,而且,其安全性值得关注。

    对于补充的时间,荟萃分析的结果提示补充 >3年才可以降低脑卒中风险。

    国外有人建议使用叶酸 (1 mg/d)、维生素 B6(10 mg/d)和维生素 B12(0.4 mg/d)进行治疗。报道称 Hcy 浓度在 2 周内正常化,在 6 周内还可能进一步降低。对于 Hcy 浓度高于 30 μmol/L 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叶酸初始剂量为 5 mg/d。

    国内目前尚存争议。

    总结来看,国内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仍然对 H 型高血压相关问题进行学术争论,期待有更多的循证证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 Q 认知损害会发展为痴呆吗?怎么降低痴呆风险?

    一个:

    不少患者确诊精神障碍后,发现自己的脑区功能出现异常,尤其体现在认知功能的异常。他们开始记不住事、对外界反应迟钝、又或者思维逻辑混乱无常...

    种种表现,让患者将自己的症状和痴呆症相联系。

    毕竟痴呆症听起来更为可怕,它似乎已成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照料的代名词。

    然而,认知功能损害真的会发展成痴呆症吗?

    01 认知障碍=痴呆?

    认知,是大脑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心理活动,从而让我们获取知识或应用的过程。

    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囊括了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定,都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

    肚子咕咕叫,认知让我们明白这是饥饿的信号,促使着我们自发地寻找食物;

    打哈欠流泪,认知让我们理解这是困倦的前兆,提醒着我们适当地进行休憩。

    当认知功能出现异常,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逐渐停滞,我们就可能出现失常行径。

    最常见的是记忆丧失或记忆错乱,即使是前几天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可能也无法回想起来。

    而当认知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它就可能发展成为认知障碍,出现如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或思维障碍等问题,逐步干扰我们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

    认知障碍又根据病程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期、中度痴呆期和重度痴呆期。

    前期我们可能只是很难处理复杂的日常事务,但整体的生活质量还是有所保障,但当病情进展到重度痴呆期,我们可能会完全无法自理生活,与痴呆症并无二致。

    所以,认知障碍≠痴呆症,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任由其自由发展,它的确可能演变成痴呆症。

    02 可逆的认知障碍

    今年 2 月,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神经病学》上的研究指出:

    轻度认知损伤并不一定会发展为痴呆,有一部分患者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且拥有较高认知储备的轻度认知损伤患者,逆转为正常认知的几率会更高。(来源于: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这个研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认知障碍不一定会发展痴呆症。

    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只有 10%-15%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发展成痴呆症。

    所以,因为罹患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而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不必过分惊慌。

    只要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控制好认知受损的驱动因素,就能显著改善和恢复认知功能。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情好坏也会影响疾病康复,如果总是焦虑不安,对病情改善只是有害无利。因此,在坚持吃药的同时,记得适当调节心情。

    其二,认知障碍可被逆转,尤其对于高认知储备患者而言。

    一项针对 75 岁以上女性群体的研究发现,轻度认知损伤的改变是双向性的。也即是说,它有可能恶化为痴呆症,也有可能逆转为正常认知。

    已经出现认知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通过活动脑区、调整生活习惯、康复训练等方式逆转认知,恢复正常的脑区功能。

    那么患者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认知储备,因为高认知储备的患者更容易实现认知逆转。

    什么是认知储备呢?它是指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影响,且可减轻由衰老或疾病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神经资源积累[1]。

    简单来说,大脑会随着年纪增长逐步退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年龄越大,忘性也越大,很多事情都无法记住。

    不同的是有些人程度严重,有些人程度轻微。会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个体脑部的活跃区域有所不同,而拥有的更多活跃区域就被称为"认知储备"。

    所以想要提高认知储备,我们就得努力提升大脑的活跃度,让大脑积极地"动"起来。

    我们可以培养耗费脑力的兴趣爱好,比如多阅读、多背诵、多下棋、多参与手工制作等。平常也可以适当锻炼非常用手的能力,比如右撇子可以多尝试用左手刷牙、写字、吃饭等。

    当我们尝试新鲜事物,大脑活力也会被激发,只有运作地更频繁,脑区活跃度才能更持久。

    其次,是改变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使用大脑也需要劳逸结合,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大脑,又不让它得到充分的休息,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对认知功能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早睡早起,以第二天起床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为标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时间。另外,在工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适当休息。比如,工作一小时后,就要强制自己休息 5 分钟。

    除此以外,也要适当地参与运动和社交。研究显示锻炼可以改善流向大脑的血液,甚至可能促进修复脑细胞;而适当的社交可以提高反应力和注意力,显著改善认知功能。

    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平时也不应太宅在家里,可以适当外出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预后良好的精神障碍患者,不一定会共病痴呆症。

    所以大家不用过分担心,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改变不当的生活方式,相信现有的认知损害问题,也有会实现逆转的可能性。

    [1]CabezaR、AlbertM、BellevilleS 等人。维持、储备与补偿:健康老龄化的认知神经科学[J].国家神经科学,2018,19(11): 701-710.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