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结核病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结核病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结核病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多地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新冠疫苗现在可以接种了吗?

    根据北京市相关工作安排,

    本次疫苗接种计划分为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将对重点高风险人群“应种尽种”,

    第二阶段按照国家部署全面开始接种。

    (海淀区副区长林航发表讲话)

    (海淀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副书记 区卫健委主任李劲涛在会上解读相关工作方案)

    海淀区将在接种点

    设立等候区、接种区、观察区,

    集抢救、安保、医务组等保障组为一体,

    全程监控和保护接种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图片

    接种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

    谁能接种?如何接种?

    病毒不断变异,疫苗能 hold 住吗?

    大家关心的都在这里!

    01|接种哪些疫苗?

    图片

    图片

    市卫健委确认采购北京科兴中维和国药中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

    02|接种剂量?

    图片

    (一)疫苗类型

    国家批准紧急使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灭活疫苗,每 1 次人用剂量为 0.5ml。疫苗附条件上市后改用获批疫苗开展接种工作,过渡期可使用已采购的紧急使用疫苗,保证有序衔接。

    (二)免疫程序

    共接种 2 剂,两剂间隔 2-4 周(具体间隔以全市统一安排为准)。

    (三)接种途径、部位

    推荐肌肉注射,注射前须摇匀,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

    03|谁可以首先接种?

    在 2021 年春节前,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分阶段完成重点人群接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确定现阶段,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主要针对部分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生鲜市场、交通运输、医疗疾控等工作的重点人群开展。重点人群,年龄应为 18-59 岁。

    04|哪些人不能接种?

    1.年龄<18 岁或≥60 岁

    2.既往发生过疫苗接种严重过敏反应(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腹痛)

    3.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

    4.惊厥、癫痫、脑病、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

    5.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 mmHg)、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

    6.已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HIV 感染、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7.已知或怀疑患有以下疾病: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 

    【暂缓接种】

    1.孕妇、哺乳期妇女

    2.发热、各种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如感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

    注意:发热、各种急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如感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在完全康复后方可接种。

    05|还需要注意什么?

    图片

    1.建议同一受种者使用同一生产企业的疫苗进行两剂次接种。

    2.疫苗附条件上市后仍有紧急使用阶段疫苗库存的,可继续使用完毕后改用获批上市的疫苗开展接种工作,保证有序衔接。

    3.第一剂次接种了紧急使用阶段的疫苗的,第二剂次可使用获批上市后的疫苗继续接种。

    4.不建议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与其他疫苗接种间隔按≥28 天执行,特殊的如狂犬疫苗可不考虑间隔)

  • 点击查看
    å

    小儿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四季均易发生,冬春季节患病较多。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细湿啰音,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小儿肺炎有典型症状,也有不典型的,新生儿肺炎尤其不典型。有细菌和病毒引起肺炎最为多见。

    病因

    • 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以病毒肺炎最常见。
    • 诱发因素:
    • 体质因素: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等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病。
    • 环境因素:如气候骤变。居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等。

    症状

    • 潜伏期:大多为 2-3 日或稍久。
    • 轻症:只有鼻部症状,如流鼻涕、鼻塞、喷嚏等,也可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可在 3-4 天内自然痊愈。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如感染,常涉及鼻咽及咽部,常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及咽喉壁淋巴组织充血和增生,有时淋巴结可稍肿大。呼吸表浅增快,部分患儿口周,指甲轻度发绀。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精神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在婴幼儿容易引起呕吐及腹泻。大多数发热较高,可持续 2-3 日至 1 周左右。
    • 重症:除轻症肺炎表现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且伴有其他脏器损害。

    治疗原则:

    应用消炎药物,杀灭病原菌。根据不同病原菌选用敏感药物,早期治疗,足疗程,联合用药。

    一般护理及支持疗法

    • 保暖:皮肤温度保持 36.5℃左右,早产儿和体温不升者应置暖箱内。相对湿度 55-65%,以防呼吸道分泌物变干,不易咳出。
    • 注意营养及水分供应:病情轻者应少量多次喂奶,不宜过饱,防止呕吐及吸入,重症患儿鼻饲喂奶。应尽量母乳喂养。对病重儿不能进食者,需要补充静脉营养。
    •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呼吸道痰液。改善通气功能,增加肺泡通气量,纠正缺氧,减轻二氧化碳潴留。痰多稀薄者,可以多翻身利于痰液排除。痰液粘稠者,可吸痰或超声雾化吸入促痰排出。

  •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是心电学当中的一个名词,属于一种心律失常,心脏当中分为两条束支,一条叫左束支向左心室传导,一条叫右束支,向右心室传导,两条束支同时发源于房室结。

    很多时候,右束支经常容易出现阻滞,右束支的根部的位置就出现阻滞,叫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如果在右束支的远端出现的阻滞,我们叫不完全性右束滞传导阻滞,很多正常人都会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如果患者本身没有任何症状的话,同时,也不合并其他一些心脏方面的疾病,我们可以对患者进行观察,不需要做进一步治疗的,不算很严重的一种疾病。

  • 当孩子夜里醒来,不要急于用抱或者喂奶制止哭闹,否则这些不合理的干预还可能导致孩子习惯性夜醒。

    1. 分析夜醒的类型

    频繁夜醒的三种情况:

    • 前半夜醒得多,每隔一小时甚至 45 分钟就醒,后半夜反而睡踏实了。这可能和孩子胀气、消化不良、热、分离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
    • 前半夜有 4 小时以上的长觉,后半夜一两小时醒一次。可能是孩子养成了不好的睡眠习惯,比如不抱、不喂奶就不能入睡。这类情况比第一类常见。
    • 整夜都多。

    非正常觉醒的两种情况:

    • 夜惊一般发生在晚间入睡后的 1~4 小时。
    • 噩梦一般是下半夜发生。

    2. 注意夜醒出现的时间长短

    突然出现的夜醒:往往有生理(长牙、猛长期等)或心理(受惊吓等)上突发的原因。

    长期存在的夜醒:一般是孩子先有生理上的影响因素,家长给予了额外的安抚,但后来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

    针对原因改善夜醒

    1. 生理因素导致的夜醒

    首先要解决产生问题的生理因素。

    尝试白天规律作息,保证白天要吃饱,别让孩子饿醒,还要避免孩子过度疲劳。

    2. 夜惊、噩梦等非正常觉醒

    夜惊和噩梦更容易发生在具有以下特点孩子身上:

    • 作息不规律、睡眠自主性不强、严重依赖睡眠道具、睡眠偏少;
    • 睡前摄入过多液体,有憋尿情况;
    • 睡前过于兴奋,或父母和孩子互动很少,孩子有焦虑情绪。

    如果婴儿夜里惊醒,突然大哭不止,无法完全辨识父母,必要时父母可以开灯或者声音叫醒他。孩子彻底醒来反而就不哭了,有的甚至还会笑。

    有一些情况下宝宝醒后仍然有情绪,这时家长可以尝试:

    • 用哺喂、抱等方式安抚孩子;
    • 用言语、抚摸进行安抚;
    • 用灯光、声音甚至换个地方进行唤醒;
    • 什么也不做,等待孩子自己度过这个异常阶段(大概会用十几分钟)。

    婴幼儿受发育阶段所限,很难完全避免夜惊。爸妈也不用太着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睡眠的成熟,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

    3. 睡眠习惯导致的夜醒

    如果是睡眠习惯导致的夜醒,家长可以尝试改变孩子睡前的条件。

    可以逐渐减少喂奶喂到孩子睡着之后的次数,在喂到迷糊的时候尝试取出,留给孩子自主入睡的空间。

    在相对比较容易入睡的时间点,用弱安抚(短暂抱、拍拍)替代强安抚(含奶),再逐渐用不干预(哼唱)替代弱安抚。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家长保持充分的耐心,做好承受一定挫败的心理准备。

    不同时间节点的夜醒,继续入睡的难度也不同。家长可以从更容易入睡的时间点切入,慢慢改善问题。

    比如:

    • 1 小时前刚喂过奶,不喂奶就能继续睡的可能性就比较要大;
    • 半夜就比清晨容易安抚;
    • 孩子只是哼唧而非大哭,有可能不需要任何安抚,过几分钟就能够继续睡。

  • 很多地方,留有老一辈有给刚出生的婴幼儿绑手脚的习俗,老一辈这样做的理由是绑手脚能让婴儿手腿保持直立发育或者防止受惊吓。

    其实这是没必要的,可能还会恰得其反,造成不良影响。

    宝宝出生后,外界活动空间变大,因此手脚可以自由活动,同时支配手脚的神经也会相应成熟。此时,手脚如果再受过多的限制,就会像过去妇女绑小脚一样,活动受限,不利于手足功能的锻炼,日后手脚的生长及灵活度都可能受到影响。另外绑手脚如果操作不当,绑得过紧,会对婴儿的血液循环造成影响,从而可能发生意外情况,以致悔不当初。

     

    而绑手脚防止受惊吓更是没必要。婴儿对周围的一些微小声音也是比较敏感,手脚也会有很大的震动,这种反应是属于正常的现象。

     

    现代先进的育儿观念都鼓励多活动和按摩宝宝的身体及四肢,以利其神经智能的发育,过度的束缚是反其道而行之,希望大家能摒弃这种习俗。

  • 点击查看
    å

    很多患者来就诊时,对使用激素类药物非常抵抗,一旦用药会立即对医生说,我不用激素类药物。究其原因,可能与八九十年代时,我国的基层医疗水平比较落后,医生开药经常是激素、抗生素、维生素的组合,即所谓的“三素医生”。激素滥用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有些反应还很严重,比如感染、股骨头坏死、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等。久而久之,使大众逐渐产生了激素恐惧症,谈激素色变。

    那么,我们来看看激素是什么?有什么样功能作用?

    激素是人体内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激素希腊文原意为“奋起活动”,它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繁殖、性别、性欲和性活动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每天会分泌一定量的激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它调节着人体的各项生理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激素,人体将无法正常运转。虽然激素对人体非常重要,在激素过多情况下也会对人体造成诸多的影响,如血压血糖升高,血钾减低、胃粘膜刺激等,长期激素水平过高还会造成上文所说的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口服或是静脉输液时使用激素时可能会引起以上的副反应。

    可以说,任何药物都有其副作用,激素类药物也是如此。而医生对病患的用药,就是不断权衡用药的收益和副作用的过程。如果权衡下来利大于弊,那么用药就是值得的;反之,弊大于利,那么用这个药就不合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医生不得不给病人使用激素。譬如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严重过敏(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的病患,如果不用激素控制病情的话,可能会导致病请急速恶化,甚至死亡。对一些脓毒血症、休克生命垂危的病人来说,激素甚至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激素的副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补救,但人死不能复生,权衡之下只能用激素。另一方面,激素的副作用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很多严重的激素副作用只有在长期、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并且绝大多数副作用在停药后都会消失,而需要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此外,给药方式对激素副作用的影响也非常大。全身(如静脉、口服)给药方式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而局部(如雾化吸入、外用等)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较少,甚至有不少局部用药的弱效激素药膏是非处方药物,安全性相当有保障。

    因此看问题不能一刀切,对激素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拒绝使用激素治疗疾病,但也不应滥用激素。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提高对激素的认识,做到合理用药,告别激素恐惧症,用科学的观念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 如果患者是年轻的女性,比如绝经前的女性,三类的结节建议半年,最晚一年复查一次,半年是最好的。如果是绝经后的女性,可以考虑一年复查一次。从目前来讲,乳房的体检推荐指南都是推荐一年做一次,正常的人群都是一年做一次乳房的彩超检查。实际上如果患有乳房结节的女性,根据情况的不同,有的是一个月,有的是三个月、半年的频率进行监测。

  • 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及а受体阻断剂在高血压伴糖尿病中的治疗地位

    从降压疗效、对糖代谢的影响、靶器官保护、选用推荐四个方面分别介绍

    1、利尿剂

    • 噻嗪类与 ARB/ACEI 联合时可增进降压效果
    • 大剂量具有潜在不良影响
    • 小剂量影响甚微,与 ARB/ACEI 联合可减少不良反应
    • 对糖尿病患者存在争论
    • 不推荐用于首选治疗

    2、β受体阻断剂

    • 有效降压
    • 可能具有不良影响
    • 对糖尿病患者存在争论
    • 对联合使用前述*药物仍不达标时,考虑联合应用

    3、а受体阻滞剂

    • 有效降压
    • 可能具有有益影响
    • 弱于其它 5 类降压药
    • 对联合使用前述*药物仍不达标时,考虑联合应用

    *ARB/ACEI、CCB 及利尿剂

  • 点击查看
    å

    上工治未病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治疗疾病之外,还要预防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的进展。所以这包括治未病的两个方面,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是在疾病没有进展没有来临之前,通过调理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习惯等方式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是已经出现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防止疾病的进展,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优势。

  • 先判断:不喜欢奶粉 or 不喜欢奶嘴

    宝宝虽小,也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口味,他可能不喜欢这个奶粉的味道。

    麻麻不妨试着挤出母乳在奶瓶里给宝宝吃,如果他接受了,可能他不喜欢奶粉的味道。

    解决办法:

    • 如果是宝宝不喜欢奶粉味道:麻麻们可以换一个接近母乳味道的牌子试试。另外可以把宝宝奶粉调淡一点或冷一点或热一点试试。
    • 如果不是,选择合适的奶嘴:虽然再好的奶嘴和吃母乳的感觉仍会不一样,尽量选择接近皮肤的奶嘴,尽量柔软亲肤。把奶嘴多煮煮,让它变软,可能宝宝会接受。

    宝宝处于厌奶期

    宝宝到 6 个月左右,一方面,他可能添加了辅食,比较喜欢新口味的食物。

    另一方面,他的听觉视觉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得他对外界更感兴趣,心思不在吃奶上了。

    解决办法:

    • 妈妈们不妨在宝宝面前吃吃喝:到了一定阶段,宝宝会对外界很新奇,所以有时故意在他面前喝东西或假装喝奶,他会一直看着,然后快给他吃。
    • 一顿吃很少的话,就多吃几顿。妈妈可以在平时多培养宝宝吃奶粉的兴趣,有机会就喂宝宝吃,宝宝不吃就算了,也不要强迫,多试几次宝宝就会接受了。
    • 饿他一段时间:可以稍微饿饿宝宝,比一般喂食的时间晚点,才给他吃奶粉,宝宝饥肠辘辘就会吃点。

    喂奶的方式不对

    奶瓶的倾斜角度不当,压到舌头,使宝宝喝不到奶,所以有可能不是宝宝不爱喝呢,而是根本喝不到!

    解决办法:奶嘴孔孔的大小是否合适,奶瓶倒置,奶液是一滴接着一滴往下流就是合适的。

    把奶嘴口开大,漏到嘴里宝宝也会吃点。虽然比较慢,但总比不吃的要强,同时将奶瓶以 45 度角轻放到宝宝的嘴里。

    或者尝试除奶瓶外的东西,大多数宝宝会接受小勺,妈妈还可以试试用学饮杯,或者奶瓶上面的盖子,或者小滴管等。

    处于转奶期不适应新奶粉的味道

    无论是不同品牌奶粉的更换,还是同品牌不同阶段的更换,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需要 1-2 周的时间。

    解决办法:新旧奶粉混合使用:首先在之前喝的奶粉里添加 1/3 的新奶粉,喝了两三天后确定宝宝没有不适之后,再加到 1/2 、2/3 各吃两三天,最后过渡到全部用新奶粉。

    按顿换:一天中先增加一次新奶(通常选择在中午),喝两三天后再增加一顿新奶,每三天增加一次,直到过渡到一天全部饮用新奶。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