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中医院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点击查看
    å

    轻型、静止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一般无需治疗;

    对于血红蛋白大于 75g/L 的轻型或中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若无明显发育障碍,则无需特殊治疗;

    重型、中间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补充叶酸;当患者严重贫血或出现溶血危象时,需对症治疗。输血治疗可减少与贫血和无效红细胞成相关的症状及并发症。接受长期输血疗法或定期输血的患者需要定期评估并治疗铁过载,必要时使用铁螯合剂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部分患者有效,可能适用于重度疾病患者。

    总体而言,其治疗目的是维持血红蛋白浓度,保证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防治并发症。

    治疗前需要进行铁负荷评估:

    • 检测血清铁蛋白:当血清铁蛋白升高时,在排除感染、肝炎及肝损害后,提示铁负荷增加;同样血清铁蛋白降低时,在排除患儿维生素 C 缺乏后,提示铁负荷减少。
    • 肝穿刺活检后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学测定肝铁浓度(LIC)是评价机体铁负荷状况的“金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及年龄大于 10 岁的患儿建议进行 LIC 检测。

    当满足以下三种情况其中之一时,即需要用药:

    • 输血次数≥10~20 次;
    • 血清铁蛋白>1000μg/L;
    • LIC>7mg。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急性期如何治疗?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对于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的患者,需要输血治疗。研究表明维持 Hb>90g/L 才能基本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允许正常日常活动。

    已经确诊为重型β地贫患儿,推荐:当 Hb<90g/L 的时候可以输血;每 2~5 周输血一次,每次输浓缩红细胞 0.5~1.0 个单位/10kg,每次输血时间大于 3~4 小时;输血后,Hb 需要维持在 90~140g/L;重度贫血的患儿可少量多次。

    另外,一旦患者发生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纠正电解质异常;维持严密的血糖调控;优化肾、肝和甲状腺功能;寻找其他的诱发因素(如感染等);启动铁螯合治疗等。

  • 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癌前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病和炎症性肠病,认识这些癌前病变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结直肠癌的危险性评估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也可称为上皮内瘤变,具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即没有组织结构和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是不能诊断为腺瘤的。结直肠腺瘤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40 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为 20%一 30% ,而 40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上升为 40%一 50%。结直肠腺瘤患者的直系亲属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 4 倍。近年报道,8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的 4 倍。结直肠腺瘤在肉眼上可以为隆起的息肉状(63%)、平坦型(占 36%)或凹陷型(占 0,9%)。

    结直肠腺瘤在组织学上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和绒毛状结构均小于 80%)和锯齿状腺瘤。

    二、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结直肠息肉在病理学上包括: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 息肉等)和炎症性息肉(血吸虫性息肉、炎症性假息肉等)。病理检查出具的报告不能笼统地诊断为结直肠息肉,应具体地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 息肉、或炎症性息肉等。这样临床医生和患者才能明了该结直肠息肉的确切性质(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是否有联系、是否需要复查或随访。

    三、结直肠息肉病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数目的多少。结直肠息肉数目 100 个以上属息肉病范畴。结直肠息肉病又分为错构瘤型与腺瘤型。

    (一)、错构瘤型

    1、幼年性息肉病是以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结肠/直肠息肉在 5 枚及以上;全胃肠道有息肉:不论息肉数目,但有错构瘤型家族史。此病多见于儿童,其中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最多见,成人仅占 15%,平均年龄 6.2~7.3 岁。

    2、Peutz—Jeghers 综合征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黑色素斑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多见于口唇、口腔黏膜和手足掌侧等处,少见于龟头、阴唇等处,多呈褐色,也可呈蓝黑色,不高出皮肤。黑色素斑常见于 10 岁以前的儿童。本病另一特征是多发性胃肠道息肉.息肉可以发生在胃至直肠的任何部位,而以空肠和回肠最为多见.其次为十二指肠,有约 1/3 的病例累及结肠和直肠。约 1/4 的病例累及胃。多引起腹痛、消化道出血、肠套叠、肠梗阻。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很高的外显率。男性和女性均可携带因子,家族中数人发病者并不少见.约有 30%~5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PJS 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恶性肿瘤发生率 20% ,病理类型以低分化黏液腺癌为多,平均确诊年龄为 32.2 岁。

    3、Cronkhite.Canada 综合征即“胃肠道息肉病、皮肤色素沉着、脱发、指(趾)甲萎缩综合征”。本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多数在 50—76 岁间。临床表现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指(趾)甲萎缩、脱发、皮肤色素增多、慢性腹泻、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等。

    (二)、腺瘤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又称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腺瘤性结肠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定位于染色体 5q21 上的 APC 基因发生胚系突变引起的。男女患者具有相同遗传性,75%-80%的 FAP 有家族史。20%-25%的 FAP 无家族史而为基因突变的新患者,其后代仍延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AP 发病罕见,每 10000 个新生儿中大约有 1 人或每 30000 人群中有 1 人患 FAP。

    本病患者的结直肠一般在 5—10 岁开始出现腺瘤.至 25 岁时约 90%已有腺瘤发生。息肉一旦出现,数目增加很快,可长满结直肠.如不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结直肠癌(20 岁时约 50%,至 45 岁约 90%恶变),占所有结直肠癌的 1%。从息肉出现到癌变的平均时间为 15 年。FAP 平均癌变年龄 39(34—43 )岁,平均死亡年龄 40 岁。

    手术是预防和治疗 FAP 及其癌变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手段。因为其腺瘤都有发生癌变的危险,所以治疗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把结直肠内所有的腺瘤切除,阻断结直肠癌的发生,并且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认为,预防性手术应在 20 岁之前进行。对息肉密集、数量多于 1000 个、或有单个息肉大于 1cm、或已有腺瘤恶变的 FAP,应在诊断后尽快手术,对不愿立即接受手术者应严密监测,定期行结肠镜检查,以免延误治疗;发生癌变,治疗时间最好不要超过 30 岁。

    3、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一)、溃疡性结肠

    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统计资料,发病高峰年龄为 20-49 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 1.0-1.3: 1 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的肠外表现。黏液血便是最常见症状。超过远周的腹泻病程可与多数感染性肠炎鉴别。

    (二)克罗恩病

    是一种可以累及消化道任意部位的慢性复发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环境、遗传、微生物、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内克罗恩病患者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以青中年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病变侵犯胃肠道任一部位,并往往同时累及多个部位。结肠被侵犯最多,次为小肠。临床症状多样化,但以腹痛与腹泻为主要肠道症状。克罗恩病患者的病程长短与并发症的发生直接相关。病程越长,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有研究结果表明:超过 40%的克罗恩病患者 10 年内需接受手术治疗。克罗恩患者常合并结直肠癌、小肠癌、肠外肿瘤、淋巴瘤和皮肤癌,总体上肿瘤发病率低于普通人群,但小肠癌、结肠癌和皮肤癌发病率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癌变的相对危险度较普通人群高 15~20 倍,溃结和克罗恩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接近。肠镜筛查和减少日照是减轻肿瘤发生的重要途径。

  • 脊髓空洞症起病隐袭,进展缓慢。

    最早症状常是双手及前臂皮肤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相对正常,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患者常在手发生灼伤或刺伤后才发现痛温觉缺损。以后痛、温觉丧失范围可以扩大到两侧上肢及胸背部呈短上衣样分布。

    如向上侵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可造成面部痛、i 温觉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消失。痛温觉消失区域内常有自发性疼痛。晚期脊髓后索及脊髓丘脑侧束受累,造成病变以下各种传导束性感觉障碍。

    空洞扩大累及前角细胞,手部小肌肉及前臂尺侧肌肉萎缩无力、有肌束颤动。少数波及上肢肩胛肌及部分肋间肌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空洞继续扩大尚可侵及锥体束,出现肌张力增高及腱反射亢进,Babinski 征阳性。空洞内发生出血病情可突然恶化。

    如病变累及 C8~T2 脊髓侧角,可出现同侧 Horner 征,同侧瞳孔缩小、睑裂变小、眼球内陷和同侧面部出汗减少,但在初期偶见有发汗过多的病例报导。

    皮肤营养障碍可见皮肤增厚、过度角化,痛觉消失区的表皮烫伤、外伤可造成顽固性溃疡及瘢痕形成。甚至指、趾节末端无痛性坏死脱落,称为 Morvan 征。

    关节痛觉缺失可引起关节磨损萎缩和畸形关节肿大、活动度增加、运动时有摩擦音而无痛觉即夏科(Charcot )关节。

    晚期可有神经源性膀胱和便失禁。

    延髓空洞症很少单独发生,常为脊髓空洞的延伸,多不对称,故症状和体征多为单侧性。若三叉神经脊束核受累,则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减退或缺失,从外侧向鼻唇部发展;累及疑核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悬雍垂偏斜;累及面神经核出现周围性面瘫;舌下神经核受累伸舌偏向患侧、同侧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前庭小脑通路受累出现小脑性眩晕、眼震和步态不稳。脊髓积水常为先天性,缓慢起病,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腱反射减退等。

    脊髓空洞症常合并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隐性脊柱裂、颈枕区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颈肋和弓形足等先天畸形。

  • 在颅内感染发作后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甚至还会伴有一些精神或癫痫方面的问题,颅内的压力升高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所以大家需要注意。以下是颅内感染的几个典型的表现:

    1.脑脓肿急性感染及全身中毒症状有发病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嗜睡或躁动、肌肉酸痛等,有颈部抵抗感、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血白细胞计数增高。颅内压增高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盘水肿是其三大主征。局灶定位征如累及主侧半球,可出现各种失语。如累及运动、感觉中枢及传导束,产生对侧不同程度的中枢性偏瘫和偏侧感觉障碍,也可因运动区等受刺激而出现各种癫痫发作。

    2.脑膜炎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成人与儿童急性期常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全身抽搐、意识障碍或颈项强直等。

    3.脑炎全身毒血症状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心、呕吐、乏力。少数有出血疹及心肌炎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可出现颈肌及肩胛肌弛缓性瘫痪,以致头下垂及手臂不能上举,摇摇无依。脑神经及下肢受累少见。瘫痪 2~3 周可恢复,约半数肌肉萎缩。轻症可无明显神经症状。

  • 点击查看
    å

    (2 )抑制症状:头晕、视物模糊、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胃肠胀气等。

    X 线、CT、MRI 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

    4.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横突孔狹窄、上关节突明显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反射性的椎动脉痉挛是本病的原因。

    (1 )症状:

    • 眩晕:为主要症状。
    • 头痛: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主要为颈枕、顶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颞部,多为发作性胀痛,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 视物障碍:为突发性弱视或失明,复视,短期内自动恢复,是大脑后动脉及脑干内第Ⅲ、Ⅳ、Ⅵ脑神经核缺血所致。
    • 猝倒:是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引起。多在头部突然旋转或屈伸时发生,倒地后恢复正常,站起时可继续活动。
    • 其他: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障碍以及精神症状。

    (2 )无明显体征

    (3 )辅助检查: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可见椎动脉供血不足或痉挛。

    (4 )诊断和鉴别诊断:以上两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相似,应与眩晕症(脑、耳眼、外伤、神经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食管型颈椎病

    少数患者可出现锥体前方较大尖锐的骨赘增生,压迫食管产生吞咽不适等。

    混合型

    两种或两种以上,临床上也比较常见。

  • 点击查看
    å

    1、如何判断心理健康?

    “在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后,我们要怎样来判断它呢?”

    这里带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曾提出十条标准,曾被公认为是心理健康“最经典的标准”:

    • 充分的安全感;
    •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 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2、精神体也会“生病”

    上文已经说到,健康的定义不只是我们的机体,还包括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如果着凉了会感冒,而如果不注重心理卫生的话,我们的精神体也会“生病”。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

    它大致分为十个类型,包括:

    • 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变性疾病、脑血管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肿瘤、癫痫等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普遍特征有妄想、幻觉(幻视幻听等)、思维破裂(言语杂乱无章)、运动行为异常(木僵状态等)以及情绪表达减少、动机缺乏等阴性症状;
    •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临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和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主要表现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身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等;
    •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多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包括但不限于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等;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包括病理性赌博、纵火、偷窃与拔毛症;性心理障碍则有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等;
    • 精神发育迟滞、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多发于 18 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
    •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3、常见病症科普

    01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它是心境障碍的经典类型。

    目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全球有 3.5 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超过冠心病,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负担疾病。它的病理成因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物学、性格特征、后天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症状与表现:

    • 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并且伴有至少持续两周的:
    •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 自我评价降低;
    •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
    • 悲观主义,感觉人生无望;
    • 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 睡眠障碍;
    • 食欲下降
    • ......

    02 焦虑症

    另外一个常见的病症就是焦虑症了,它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的代表,主要分为“急性焦虑”与“慢性焦虑”两种。

    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它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患者在发作间歇期无明显症状,但发作时时无明显诱因,不可预测,并且迅速达到高峰。在发作时,患者会有非常强烈的恐惧、焦虑等痛苦体验。以上症状需要在一个月内至少三次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对其再次出现的害怕感持续一个月。

    慢性焦虑则是持续的、广泛的,慢性焦虑会使患者持续的,无缘由的提心吊胆,身体紧张、局促不安,甚至会延伸到神经系统,引起头晕、心慌、坐立不安等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适,这些过于紧绷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社交与生活,并至少持续六个月。

    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可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一个著名的效应——

    自证式预言:

    人并非被动地任从环境影响,而是主动地根据个人的期望,作出相对性的思想及行为反应,而使期望得以实践。

    即当我们渴望某一件好事情发生时,会倾向于找寻符合该期望的正面讯息,而那些正面讯息又诱发我们找寻更多的正面讯息,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变得更积极。

    人的想法可以影响到很多东西,如果一直在心里觉得自己很差的话,大脑一直接受类似的信息,可能真的会让你越来越差。

    因此,请大家记住: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如果感觉自己状态不太对,千万不要胡思乱想,乱贴标签,及时去找医生或专业人士帮助。

    同时,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些可以调节情绪的小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辅助自己,平稳心态。

    • 平时生活中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钻牛角尖。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熬夜,坚持每日运动。
    • 遇事多积极乐观看待,莫受他人影响,当感觉紧张和不知所措时不要过分压抑自己,找方法适当发泄一番。
    • 寻找自己情绪上的“锚”,可以是你的好朋友、家人、导师,也可以是你赋予特殊意义的一件物品,总之,通过他们,可以是你的情绪趋于稳定,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 积极与外界交流,情绪难以控制时勇敢寻求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 如何与确诊患者相处?

    假如我们生活中出现了精神疾病患者,我们该如何与其相处呢?

    精神疾病患者——有多少人还觉得这是一个刺眼的词汇,而接受和正视,才能更好地帮助疾病的痊愈。

    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会伤人,便全部敬而远之,其实这是错误的。会伤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只是少数,即使是盛传的精分患者,也并非一言不合就会伤人。相反,因为精分患者容易分不清现实与幻想,他们有的甚至没空搭理你,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下面就与大家讨论一下,应该如何与部分常见的几类精神疾病患者相处。

    对于心境障碍患者,我们需要根据其状态来相处:

    若是抑郁悲观的患者,我们要给予一定的理解与鼓励,他们的自我评价普遍较低,并且十分沮丧。我们可以重点尝试去理解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当下是怎样低落的心情,为什么会低落等等。我们真诚的理解与鼓励,对他们来说,或许会是一股微弱但不可或缺的力量;

    若是狂躁而精力旺盛的患者,我们需要保持平和的状态与其相处,不能盲目反驳,也不能盲目支持,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情况严重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帮助。

    对于精神分裂患者,由于他们认知功能障碍的出现率较高,所以不能盲目附和他们,以免他们做出不符社会规范的行为,即使我们知道他们所看见的的是幻觉,也不要一味否决,更不要歧视他们,我们应当帮助患者平复心情,按时就医。

    ……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要去歧视或是排斥精神疾病患者,更不要去强调他们有多特殊。

    因为人体会生病,心灵自然也会,他们和小时候感冒发烧的你我一样,可能只是心灵上“着凉了”,这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正在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无知和刻薄是伤人的利箭,我们的关心、理解与尊重才是帮助他们更好痊愈的陪伴。能有些同学在看完以上关于精神疾病的科普,会觉得有几条和自己很像。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

    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 点击查看
    å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通过饮食治疗,可以减轻胰岛素细胞的负担,有利于细胞功能的恢复,从而达到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作用,还可以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及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

    1、绝对禁止吸烟,吸烟可加速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禁饮一切酒,因酒精为“反营养素”,不利血脂和血糖的控制,还会引起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患者应彻底戒绝酒类。

    3、禁食各种糖及含糖的食品饮料。

    4、禁止食用激素及含激素的食品、药品。

    5、各种肥肉、动物内脏不宜吃,特别是肥猪肉。

    6、各种油炸、油煎食品不宜吃,病症轻者要有选择的吃,一次少吃些。

    7、水果中富含糖类,而且能迅速被机体吸收,易引起高血糖。重病患者不宜多吃,病情稳定者可以适量的吃一些。水果最好在餐前一小时吃,选择含糖量低(含糖量在 14%以下)的水果吃。如西瓜、草莓、鸭梨、樱桃、枇杷、苹果、葡萄、桃子、菠萝、橙子、柚子等。

    8、每天主食是必须吃够的,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主食是构成身体之源,主食决定身体状况。医学研究证明,如糖尿病患者对主食限制过严,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也会影响病情的控制,不利于糖尿病治疗。所以每天主食最低不得少于 300 克(干品),对糖尿病人来说,主食必须是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高纤维主食,而不是市场上的低纤维高碳水化合物主食。高纤维主食为低热量复合主食,高碳水化合物主食为高糖、高热量主食。1987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向糖尿病人正式推荐高纤维膳食。

    9、每天必须吃 500~600 克蔬菜,可根据个人饮食习惯选用以下蔬菜:冬瓜、苦瓜、黄瓜、南瓜、西红柿、西葫芦、莴笋、水芹菜、生菜、豆角、紫菜、蘑菇、芹菜、茭白、菠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柿子椒、木耳、海带、菜花、卷心菜等含糖量低的莓菜。

    10、每天必须进食 100 克豆制品或豆腐。

    11、每天可食 100 克各种肉食,最好吃瘦肉,不要购买市场上的熟肉,而必须自己在家里烧炖。

    12、每天喝 300~500 克纯牛奶,最好在下午和晚上睡觉前喝。

    13、每天可吃 1 个鸡蛋,胆固醇高者不要吃蛋黄。

    14、饮食要清淡,每天食盐不要超过 6 克,要养成“口轻”的习惯。

    15、炒菜时烹调油(必须是植物油)不要放油太多,每天不超过 20 克为宜。

    16、如有条件,每天可食 1~2 个核桃。

    17、饮食要有规律,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切不可暴食暴饮。

    18、总之,饮食做到生、素、酸、苦、淡及细嚼慢咽:一高四低--高纤维素,低热量、低糖、低油、低盐。

    19、每天主食要米、面混合食用:一顿米饭两顿面食,或两顿米饭一顿面食。米面混吃可达到营养互补、均衡,更有利于健康。

    20、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胡椒等。

    21、糖尿病是一种终生疾病,合理的饮食治疗必须常年坚持,不得随意调换或中止,以稳定血糖、延缓和预防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22、饮食中的主、副食数量应基本固定,不要任意增减。

    23、早晨进行体育煅炼时,不宜空腹。

  • 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其典型症状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未经治疗的先天性脑积水,虽有 20%可以停止发展,但是,约半数患儿一年半内死亡。脑积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于脑积水严重程度正相关,应积极诊治。

    典型症状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有的患者脉搏变慢,血压升高,呼吸紊乱,瞳孔改变;部分患者可有眼球运动障碍、锥体束征,肌张力改变及脑膜刺激征;有表现内胀综合征,如呕吐、便秘、胃肠道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尿崩症、脑型钠潴留及脑性耗盐综合症。

  • 患者出现肢体抽搐,临床最常见的原因为癫痫,治疗癫痫的药物包括传统和新型抗癫痫药。

    传统抗癫痫药是指丙戊酸及以前上市的药物,新型抗癫痫药是指丙戊酸以后上市的药物,两者之间总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新型抗癫痫药总体安全性要较好一些,具体情况如下:

    1、传统抗癫痫药:

    • 丙戊酸
    • 卡马西平
    • 苯妥英钠
    • 苯巴比妥

    2、新型抗癫痫药物:

    • 左乙拉西坦
    • 拉莫三嗪

    患者如果出现抽搐,诊断为癫痫,以目前的观点是需要尽早给予抗癫痫药治疗。

  • 点击查看
    å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 5 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 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 4 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 8 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 3: 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7.2 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 10mmol/L,HbA1c 小于 7%。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治疗

    (1)磺脲类药物 2 型 DM 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对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 105 毫克/分升(5.8 毫摩尔/升)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120 毫克/分升(6.7 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证肥胖型 2 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 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 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 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②禁忌证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③不良反应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 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 型和 2 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①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2.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 30R,优泌林 70/30。

    (1)1 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 2~3 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 3~4 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 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 10∶00 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 3 天调整 1 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 4.9~8.0 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 2 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