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惠周光
惠周光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协和特聘教授;任特需医疗部主任、干部保健处副处长。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及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 2003年获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美国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Center和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博士后,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肿瘤大数据应用研究。 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癌症中心论文一等奖、中华放射肿瘤学会论文一等奖;参与起草卫生部肺癌及食管癌诊治规范及编写多部专著;任国内外多家专业期刊编委或审稿人。中国老年肿瘤放疗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常委、肿瘤大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副主委;CSCO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委、肿瘤大数据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肿瘤放疗专委会常委、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肿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第九届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第二届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国之名医、人民好医生。多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和华夏医学科技奖等。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长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肿瘤大数据应用研究。擅长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的精准放疗和综合治疗。
张涛
张涛

张涛,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攻方向为恶性肿瘤(肺癌、食管癌、脑转移、纵膈肿瘤)的放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肺癌/食管癌/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胸腺肿瘤/质子放疗/TOMO/速锋刀/ 图像引导放疗/VMAT/IMRT/放射性肺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 化疗/靶向治疗
王鑫
王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自2002年开始从事肿瘤放疗临床工作至今,所做临床工作成果曾获得中美放射肿瘤协会青年研究者奖及三次美国Best of ASTRO奖,2020年首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目前在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的多个分会担任委员。擅长肺癌、食管癌、胃癌等的放疗、同步放化疗,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等。熟练应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螺旋断层放疗(TOMO),立体定向放疗(SBRT)等。作为副主编编写《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一书。多次在中国肿瘤学年会、美国放射肿瘤学年会、世界胃癌大会等国际国内大会发言。曾获得北京抗癌协会食管癌靶区勾画演讲比赛一等奖、三次中华医学会全国放射肿瘤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一次中国老年肿瘤大会优秀论文奖、一次全国食管癌放疗大会优秀论文奖、一次全国胃癌大会优秀论文奖以及医院青年科普能力征文大赛二等奖,科普能力演讲比赛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食管癌,肺癌,胸腺肿瘤,纵膈肿瘤的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肿瘤营养支持治疗,姑息治疗等。
吴春根
吴春根

吴春根,医学博士,上海六院主任医师;上海六院东院理事会理事,放射介入科行政主任;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介入影像科)骨关节介入手术组负责人。 历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会介入学组骨关节疾病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员兼骨和软组织肿瘤消融专业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副主任委员,《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综合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组委员,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介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治 2.脊柱良恶性肿瘤诊治 3.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 4.骨转移瘤(癌)诊治 5.疑难病例影像引导下穿刺诊治 6.X线、CT、MRI及DSA影像诊断
刘长青
刘长青

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从事临床放疗工作30多年。随着医学的进步,肿瘤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很多患者即使出现转移,通过科学的治疗,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我目前主要接诊两类病人: 1,晚期肿瘤病人,出现脑转移,骨转移,有疼痛,压迫症状,通过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2,软组织肉瘤病人,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术后放疗降低复发率,不能手术的姑息放疗。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晚期肿瘤病人,出现脑转移,骨转移,有疼痛,压迫症状,通过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2,软组织肉瘤病人,术前放疗使肿瘤缩小,术后放疗降低复发率,不能手术的姑息放疗。
曾理
曾理

长期从事肿瘤核医学工作,在甲状腺癌碘131治疗及碘难治性甲状腺癌,以及肿瘤骨转移治疗和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分子影像与功能显像及其介导的治疗也颇有研究。作为国家级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秘书,参加了多个国际级和国家级放射性药物及靶向药物新药临床试验并作为主要入组的研究者深入研究。主持及参与部省级科研课题项,多个国家级及省级专业委员会委员。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甲状腺癌核素治疗及综合治疗、肿瘤骨转移核素治疗,各放射性药物影像诊断与内照射治疗。
张文文
张文文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擅长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
朱广迎
朱广迎

朱广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日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肺癌中心常务副主任。社会任职:国际肺癌研究会精准放疗专家、国际原子能机构立体定向放疗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医学)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央保健肿瘤专家、国家卫计委《原发性肺癌诊治规范》专家、国家肿瘤放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抗癌协会放疗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放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等多种杂志编委。担任研究生导师情况: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个人学习经历:1979.9-1984.7江苏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9-1990.8江苏苏州医学院放射学系获硕士学位1997.9-2000.7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获博士学位2004-2005年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客座教授个人工作经历:1984.8-1987.8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1990.9-1997.8江苏徐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放疗科主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0.8-2001.7江苏徐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1.8-2016.1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11-至今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擅长肺癌精准放疗和综合治疗。特别注重在杀伤肿瘤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成果包括早期肺癌的快速精准放疗(仅需3-5次放疗)及其提高老年患者免疫力的作用、中期肺癌同步放化疗时最佳放疗范围、化疗剂量等等多次在美国肿瘤放疗年会大会发言,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中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得到国际专家认可。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肺结节性质判断、肺癌精准放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会诊
翟医蕊
翟医蕊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擅长胸腺肿瘤、肺癌,食管癌的精准放疗和综合治疗。相关成果获美国放疗学会Best of ASTRO和ASTRO GI Top 20奖,应邀于美国放疗年会、国际胸腺瘤大会等国际会议报告20余次。中国临床肿瘤学会2018年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生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乳腺癌、肝胆胰,胃癌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 胸腺瘤、胸腺癌、肺癌、胸膜间皮瘤等肿瘤的精准放疗和综合治疗。
徐清华
徐清华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放疗科副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超20分。研究成果入选CSCO指南,多次获邀在ASTRO、WCLC、CSCO、CSTRO等国外及国内顶级学术大会发言,并入选best of ASTRO。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参编论著5本。2020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5),2020年上海市抗癌协会一等奖(排名第2)。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肺癌、肺部小结节、肺部肿块、胸腺肿瘤、胸膜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早期肺癌的立体定向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同步放化疗,肺癌的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纵隔及胸膜肿瘤的综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
放射治疗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放射治疗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放射治疗科疾病推荐专家
北京怀柔区放射治疗科疾病推荐专家
放射治疗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男人阳康之后注意这三点!#转阴后需要关注的那些事 #阳康 #健康男性 #医学科普

  • 【据《Neuroscience》2021 年 5 月报道】

    题:右美托咪定通过调节 Surf1 和细胞色素 C 预防术后空间记忆能力障碍(作者 Kun Niu 等)

    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以往被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术后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经历手术后出现的记忆、抽象思维及定向力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减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多方位沉重负担。

    近 20 年来,患者围术期麻醉相关死亡率已显著下降,发达国家及我国一些顶级医院的麻醉相关死亡率甚至逼近百万分之一,遗憾的是 PND 发生率高达 11%~51%不等,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有麻醉学家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与术中维持较浅麻醉相比,维持较深麻醉能够降低 PND 发生率,但后者也存在使外周血管扩张,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而导致重要器官灌注不足的风险,对高危患者而言风险更高。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一种高度选择性α-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Dex 可以减轻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 Dex 在预防大鼠低剂量丙泊酚下手术诱发的 PND 中的疗效及机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安建雄团队在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2 月间完成了这项动物研究。

    该研究将 14 月龄雄性 SD 大鼠(n=66)随机分为 4 组:对照组(n=15),浅麻醉组(n=15),模型组(n=18)及治疗组(n=18)。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浅麻醉组仅麻醉不手术;模型组大鼠在低剂量丙泊酚麻醉下进行肝部分切除术,建立大鼠 PND 模型;治疗组大鼠在术后给予 Dex 20μg/kg 腹腔注射,每间隔 2 小时一次,共 4 次。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 1、3、7 天行水迷宫测试;在术后第 1 天水迷宫测试后处死部分大鼠提取海马组织并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筛选目标基因和蛋白。随后分别在术后第 1、3、7 天对大鼠海马组织或全脑进行取材,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qRT-PCR 和免疫荧光染色验证目标蛋白在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单纯麻醉组大鼠在术前和术后第 1、3、7 天空间学习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组大鼠在术后第 1、3 天空间记忆能力较对照组和治疗组下降,而第 7 天空间记忆能力恢复;通过尼氏染色观察到各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 H&E 染色观察到与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模型组在术后第 1、3 天而非第 7 天存在胶质细胞聚集现象;进一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发现模型组大鼠在术后第 1、3 天 Iba-1 和 GFAP 表达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显著升高,而第 7 天与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海马组织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发现 Dex 改善空间记忆能力可能与抑制 Surf1 蛋白异常过表达有关;通过 qRT-PCR 法对转录组学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模型组术后第 1 天海马 Surf1 和 Cytochrome C 表达均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显著升高;通过 Western blot 发现术后第 1、3 天模型组海马 Surf1 和 Cytochrome C 蛋白较对照组和治疗组高表达,而治疗组和对照组表达未见显著差异,术后第 7 天各组 Surf1 和 Cytochrome C 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

    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通过减少海马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聚集,抑制 Surf1 和 Cytochrome C 过表达,预防大鼠低剂量丙泊酚麻醉术后空间记忆损害。未来研究需要结合基因敲除或靶向抑制试验进一步验证 Dex 对大鼠海马神经元 Surf1 和 Cytochrome C 的调控机制。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 钮昆 编译)

  •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时刻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我经常遇到一些学习正面管教的家长,他们学习了很多,但学会的往往是温和而坚定地控制孩子、改造孩子。无论他们说的话多么有道理、多么正确,跟孩子的关系依然紧张。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想像中的人,这是很高深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能修练到对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没有改造欲望,那么他就是所谓的「觉醒」的人。

    《圣经》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不是在爱中,就是在恐惧中。爱带来如其所是,带来对事实的臣服和行动的智慧;而恐惧带来分裂,带来对错评判,带来应该与不应该的较劲。

    图片

    是爱,还是控制?

    我经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我看到后,忍不住想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

    这个时候,我就是想改造她,我的心已经不在爱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分裂的位置。

    这个分裂的位置,源自我头脑中妄想出来的恐惧——「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我小时候也整天被父母这样妄想,活在恐惧的剧情里,制造着无休止的分裂、评判和冲突。

    所以,当我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时,就立刻让自己回来。

    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家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我「面包要到期了」。

    可以想像,如果我处在分裂的位置上,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她必然会感受到我语言背后的能量。

    这个能量是评判、不接纳,所以即使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我。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辈子说话、做事都很正确,但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美剧《福斯特医生》中,爸爸对婚姻失败的福斯特说:「你总是能够『正确』地伤害别人。」

    是否伤害别人,并不在于你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而在于你的心——你的心是处于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

    很多家长问我有关孩子打架的事,比如「孩子之间抢玩具,他上去就咬别的小朋友,我该怎么办?」。

    当家长这样问的时候,背后的能量就是分裂的——「孩子咬人是错误的,他应该变成一个懂礼貌、不给我惹麻烦的孩子,所以请教给我正确的改造方法」。

    可问题在于,如果家长的心远离了爱,就看不见真实的孩子了。这个时候,无论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愈是严肃地教育孩子不应该打架,孩子就愈会打其他小朋友,性子倔的孩子甚至还会自残。

    那么,处于爱的位置上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爱是看见真实的孩子。放下改造孩子的念头,才可能看见真正的他,看见他打架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有时只是一种游戏。打过之后,不需要大人干预,三分钟就和好了。

    有的孩子之所以咬人,背后可能是恐惧,怕自己的玩具被剥夺,怕没有能力自我保护。这样的孩子,或许在婴儿时期就有过太多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无助感和恐惧感。

    当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就知道该如何用爱去回应。

    对待咬人的孩子,就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保护、被爱围绕的,用爱去融化他内心的无助和恐惧。

    当孩子内在温暖的体验愈来愈多,无助感愈来愈少,自然就不会咬人了。

    图片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

    我家的鹦鹉小时候经常咬人。有一次,它咬了来我家玩的小朋友,因为什么原因我没看到,但我看到咬人之后的鹦鹉充满着恐惧。

    于是我让其他人照顾被咬的孩子,自己把鹦鹉抱到卧室,轻柔地安抚它,告诉它:「没关系的,我会保护你,没事的」。

    我看到了真实的鹦鹉,它很恐惧,于是爱自然地指引我去安抚它,而不是评判、教育、惩罚它。

    这只鹦鹉是人工孵化出来的,很没有安全感,我能做的就是尽量用爱去融化它的恐惧。随着鹦鹉安全感的增加,它咬人的情况越来越少。

    但是在一种情况下,鹦鹉依然会飞过去咬人,那就是当它被欺负的时候。确实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会主动招惹它,如果孩子被咬了,又确实会给我带来麻烦。

    于是我就对鹦鹉说:「我带你到社区里散步,要是有小朋友招惹你,你不要咬人,好不好?因为这样会让我很难处理。」

    在这之后,有一次,鹦鹉站在社区的栏杆上休息,一个小朋友跑过去指指点点,说一些很不友善的话。

    提醒小朋友不要招惹鹦鹉,它会咬人。小朋友退后几米,继续指指点点。这个时候,鹦鹉忽地飞过去,小朋友随即捂着额头大哭,说鹦鹉咬他。

    小朋友的妈妈赶过来查看,发现额头并没有任何伤痕。

    原来鹦鹉只是飞过去撞了他,并没有咬人。它既给自己出了气,又没给我惹麻烦,我很佩服它的智慧。

    鹦鹉之所以善解人意,愿意配合我,是因为我几乎没有评判过它,一直都理解它、保护它,它自然也愿意理解我、保护我。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更有智慧的孩子呢?

    父母和孩子就像是纠缠的量子,如果父母的内心没有分裂、恐惧和冲突,那么,孩子的外在表现也不会是冲突、对立。

    孩子是父母内在的镜子。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来反观内照。

    当父母化解了自己内在的评判和对立,孩子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我们在面对孩子、面对亲人说话之前,可以先缓一缓,觉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分裂的位置?话说出口,会让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

    其实,我们的内心都知道答案。

    在生活中,慢慢觉知内心是合一,还是分裂?是在爱中,还是在恐惧中?这就是解脱之路。

    总结一下,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首先,在跟孩子对话之前,先觉察自己——你的心是在爱的位置,还是在分裂的位置。

    2、沟通的时候放下以“爱”之名的责备,先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感受,再做回应。

  • 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是指术后心肌肌钙蛋白浓度升高,超过参考值第 99 百分位,可归因于某种心肌缺血机制,且没有非缺血病因(如肺栓塞)。大约 20%的大型住院手术患者会发生 MINS,而且大多数无症状。MINS 与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密切相关,因此, 对于有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高风险的患者,监测 MINS 的发生非常必要。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2021 AHA 科学声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患者的诊断和管理》。本声明提供了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回顾了 MINS 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风险评估、预后、治疗方法以及术后监测策略。下文将重点介绍术前和术中的管理策略。

    预防心肌损伤的药物治疗

    三项大型随机试验评估了 4 种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术前干预措施,包括β受体阻滞剂、α-2 受体激动剂、阿司匹林和一氧化二氮。然而, 目前尚无确定的安全有效方法足以预防围手术期心肌梗死。MINS 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尚无发表的大型多中心随机试验将 MINS 作为主要终点,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大型围手术期试验将 MINS 作为主要终点。

    POISE 试验纳入了 8351 名患者,在非心脏手术前 2-4 小时随机分配至美托洛尔组(100mg)或安慰剂组,结果显示术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了 30%(3.6% vs 5.1%;P=0.0008),但也增加了卒中风险(1.0% vs 0.5%;P=0.0053)和全因死亡率(3.1% vs 2.3%;P=0.03)。

    POISE 试验的结果与系统综述的结果一致。不同给药方案的β受体阻滞剂或许能预防心肌梗死,但目前也只是推测,需要进行试验来验证。目前证据提示, 不应新使用β受体阻滞剂来预防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对于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当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应该继续治疗或手术后重新开始治疗,但可能需要调整剂量以减轻术后低血压的风险。目前没有关于β受体阻滞剂预防 MINS 的随机试验,但相关观察性研究的汇总结果并不支持有临床获益。

    POISE-2 试验纳入了 10010 名患者,随机分配至阿司匹林组或安慰剂组,以及α-2 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组或安慰剂组。结果显示, 阿司匹林和可乐定都没有降低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率。可乐定引起了心动过缓和低血压,阿司匹林增加了出血。POISE-2 试验的结果也与系统综述的结果一致。因此, 不应开始使用阿司匹林和可乐定用以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ENIGMAII 试验纳入了 7112 名患者,在全身麻醉期间随机分配接受一氧化二氮或氮气。一氧化二氮对包括术后心肌梗死在内的几个心血管终点既无有益作用也没有实质性有害作用。关于预防 MINS,一些试验也比较了静脉全身麻醉(即丙泊酚)与七氟醚挥发性麻醉,但没有发现明确的获益证据。

    关于预防 MINS 的其他干预措施,例如,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滞剂的数据有限。观察性数据表明,降脂治疗可能会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VISION 研究的倾向匹配分析显示,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与 MINS 风险降低相关。

    另一项试验纳入了 648 名有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在非心脏手术前 18 小时内被随机分配接受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或安慰剂。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并未降低 MINS(13.2% vs 16.5%;HR=0.79,95% CI 0.53–1.19;P=0.26)。因此, 他汀类药物治疗预防 MINS 的益处尚不确定。术前暂时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也可能降低 MINS,但现有证据仅限于观察性研究的数据。

    术中低血压的问题

    目前对于手术期间适合的血流动力学目标和会造成危害的阈值知之甚少,仍然缺乏评估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可靠试验。对大型电子数据集的分析表明, 即使是短暂的术中低血压,也与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和死亡率增加相关。

    一项研究显示,绝对平均动脉压≤65mmHg 且相对于基线下降约 30%与心肌损伤相关。 低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心脏损伤和死亡率的关键决定因素。例如,一旦平均动脉压下降到 55mmHg,持续几分钟就与死亡率增加相关。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对 MINS 具有类似的预测作用。

    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在本来就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中高发,因此,基线风险因素比术中低血压更能预测心血管结局。尽管如此,低血压和 MINS 之间的关联也很重要,因为血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例如,大约三分之一的低血压是由麻醉药物所致。 持续的术中监测可降低低血压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两项随机试验显示,连续血压监测可以检测到更多的低血压并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减少低血压的发作次数。

    术中低血压与 MINS 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还有必要进行随机试验确认低血压与不良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一些通常会导致低血压的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并未被证明会增加围手术期心脏风险。此外,术中低血压的治疗方法也不简单,目前临床实践中减少低血压发生的最佳方法仍然尚未确定。

    术中心动过速的问题

    心动过速,定义为心率≥100bpm,会增加心肌需氧量,限制舒张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并可能导致心肌损伤。鉴于心动过速对非手术心肌梗死的影响,可以合理地假设术中心动过速会导致 MINS 的发生。一些研究报告了术前心动过速与术后 MINS 之间的关联。VISION 研究的二次分析显示,心肌损伤与心动过速有关,当心率长时间超过 100bpm 时,心肌损伤最为明显。然而,一项针对近 3000 名接受过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单独研究显示,心率>90 和>100bpm 与心肌损伤无关。

    未来展望

    MINS 首次描述于 2014 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临床概念。关于 MINS 病理生理学、术前风险分层和术后管理的许多临床问题仍有待回答。有必要进行研究以确定 MINS 的发生机制;与 MINS 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特征可能被用来识别术后缺血事件高风险患者;血小板活动、高凝状态、内皮功能紊乱与 MINS 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调查。

    参考文献:
    Circulation. 2021 Oct 4;CIR0000000000001024.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 SCI 论文 2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3 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 2 部。
    #诊疗知识#研究进展#用药参考
    2021-10-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 jdh-hezuo@jd.com
    有帮助 0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 元提问
     
    更多文章
    宫颈炎二度的治疗方法
     
     健康一点通
     
    运动神经元病中西医疗法
    #中医
     秒懂健康
     
    小儿高热惊撅能治好吗 如何治好小儿高热惊撅
     
     许艺怀
     
    为什么肋骨骨折脚会寒——肋骨骨折脚寒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病因
     曾重
     
    小儿高热惊厥吃什么水果好
    #饮食
     健康一点通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健康问题
     权威医生
     专业回复
     性价比高

  • 不知道你到今天为止,有没有过眩晕的感觉,感觉天眩地转,周围的东西给你一种旋转、倾倒、及起伏的感觉,有的人难受的要死、痛不欲生的感觉。

    眩晕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耳石症,其次是慢性主观性头晕、前庭性偏头疼。单纯性眩晕很少由脑供血不足所致,但是,如果头晕的同时伴随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或者发作时双眼视物不清、看东西重影,就要高度怀疑是脑供血不足所致。

    还有很多病能引起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卒中、前庭神经元炎、脑干梗死或出血、小脑梗死或出血、眼部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心力衰竭、低血糖、尿毒症、贫血等。

    这么多病能引起眩晕,所以当您或家人发病时,请尽早当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给您及时地做出诊断,什么病导致的眩晕,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 点击查看
    å

    恐惧症(phobia)

    恐惧症的描述性定义

    又称恐怖症,恐怖性神经症(phobic neurosis),恐惧性焦虑障碍(phobic anxiety disorder)。

    患者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虽然明知这种体验和反应不和理,但仍然在相同的场合下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场所恐惧症(agoraphobia):

    • 患者恐惧的对象为特定的公共环境或场所,包括商店、剧场、交通工具、广场、拥挤的场所等。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 患者恐惧的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特定恐惧症(specific phobia):

    • 患者恐惧的对象为特定的物体,如动物、鲜血、尖锐锋利的物体等。

  • 点击查看
    å

    1.减少蛋白质的摄入:进食过多的高蛋白食物会增加肾脏负担,使尿素氮升高,因此,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应该尽量减少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例如冰淇淋及两杯以上的牛奶等。

    2.禁忌食用植物蛋白:由于人体对植物蛋白的利用率较低,进食植物蛋白后人体所产生的代谢废物较多,会加重肾脏负担,使肌酐、尿素氮升高,所以,尿毒症患者忌用蘑菇、木耳、花生、瓜子等。

    3.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尿毒症患者应忌用食鱼、蚌、虾、蟹等海鲜以及五香粉、大料、香椿、香菜及辣椒、胡椒、咖喱、花椒等,防止血压升高,避免引起过敏。

    4.保持低盐饮食:针对尿毒症患者伴有水肿现象,因此,保持低盐饮食可预防血压升高,有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

    5.慎用高钾食品:钾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离子,参与代谢和维持心脏舒缩功能。尿毒症期,肾脏的排泄功能减退,体内多余的钾不能从尿中排出,就会造成血钾升高。因此,应该慎食高钾食物,如香蕉、酱油、味精、土豆、木耳、银耳、海带、紫菜、火腿、干贝、虾米等。

  • 点击查看
    å

    男性踏入四十五岁后,男性激素的分泌逐渐下降,形成男性更年期综合症对的症状。其实这个名称已经过时了,现在更准确的名称是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在这里还用“男性更年期综合症”这个名字。

    与男性更年期综合症相对应的是女性的更年期。女性踏入更年期后,激素会急剧下降,继而停经,多数情况下也就是一、两年间的事,并且一般在四十岁至五十岁期间就会停经,所以十分明显。相较之下,男性激素分泌的转变及引致的症状,是缓慢而不明显的。男性激素下降而出现问题的过程,往往超过十年,可能四十岁就开始了,也可能六、七十岁才开始,因为那时身体各部分机能或多或少出现老化现象,所以不容易察觉。

    美国人的研究结果显示: 60 岁、70 岁、80 岁的发病率分别为 20%、30%、50%;中国人的结果: 40 岁、50 岁、70 岁分别: 13%、30%、47%。从这组数据看,中国人发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的美国人。

    男性主要由睾丸分泌雄激素,占 90%-95%。但睾丸分泌雄激素也是依靠上位器官来调节的,比如下丘脑,垂体等。男性上了年纪之后,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都发生了减退。所以向睾丸分泌的激素就会减少或者是紊乱。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睾丸的功能也发生退化,分泌雄激素的细胞也在减少。所以综合起来,男性雄激素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下降。

    同时,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每年增加 1.3%,它与睾酮的有力结合导致血浆生物活性睾酮水平明显下降。打个比方:年轻的时候,负担比较轻,有个好习惯,就是每个月都存点钱,剩下的花掉,用于个人的生活。随诊年龄增长,收入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些下降,但是因为生活负担重了,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看病等等,每个月必须要存下来的钱被迫增加,剩余的用于自己生活的钱就越来越少了。

    此外,过度肥胖、不良生活方式,压力大,体力活动减少也在加剧男性的衰老。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男性更年期提前已经不在是一句玩笑,而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一种趋势。有研究表明,脑力工作者进入更年期的年龄更早。有人总结出几种易患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职业:银行职员、教师、建筑师、企业中坚人士等。另外,从事脑力劳动而很少锻炼身体的人,或以前从事过激烈的体育运动却突然终止者,都容易提前进入更年期。那些总是“黏”在椅子上的男性脑力劳动者会比其他男性更早步入更年期。那些外出机会较多或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更年期来得较晚。

    由于雄激素作用于全身的多个器官,所以它的减少会给相应的器官带来不利的影响。

    1、骨骼:骨量减少、骨质疏松,骨折发病率明显增加;

    2、肌肉: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容易疲劳、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容易跌倒和跌倒性损伤;

    3、脂肪:内脏脂肪增加,体重增加,胰岛素和瘦素抵抗;

    4、情绪和认知:焦虑、惊恐不安、失眠、记忆力减退、斯文反应和智力减退;

    5、性功能: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

    6、心血管:睾酮水平升高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睾酮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呈负相关。

    7、红细胞:睾酮缺乏可导致贫血。

    当男士出现睡眠障碍、沮丧、抑郁、缺乏精力、性功能障碍、失去性欲等问题,要判别是否源于更年期外,医生亦需检查是否因其它问题引致,如发现心脏病或其它原因,则要先解决这些问题;若找不到,而病征又符合更年期的情况,才会尝试在这方面进一步检查。

    男性更年期的诊断主要依赖症状筛选评价,血清睾酮测定,试验性睾酮补充治疗的反应这三方面。同时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除外合并症,治疗的禁忌症,并评估身体状态。

    男性更年期并不必然需要特定的药物予以治疗,而是首先应该给予正确认识,它是一种正常的男性生理性变化,要学会自我调整,保持情绪稳定,消除紧张心理。在日常生活中,起居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营养,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夫妻之间更应该相互体贴、关心和谅解,避免发生纠纷和口角。

    在饮食方面,提倡多吃一些能改善、增强性腺功能的食物,如:虾、羊肉、羊肾、韭菜和核桃等。男性更年期还多表现出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如烦躁易怒、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等。因此要多吃一些改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患的食物,如:羊心、猪心、山药、大枣、龙眼、桑草、茯苓饼、参枣饭、核桃仁粥等。另外,要少饮酒、少吸烟,因为酒精和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男性更年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补充睾酮以缓解症状。目前使用的男性激素剂型包括肌肉注射、口服、口腔黏膜吸收、贴片及植入皮下等。其中肌肉注射及口服两种较普及。口服制剂方便、可随时调整剂量,不产生长期不良后果、但吸收个体存在差异。肌肉注射制剂便宜,没有严重不良反应,但是应用起来不方便。口腔黏膜制剂(睾酮颊含片)吸收快、起效快、吸收率高。透皮制剂能模拟睾酮的生理节律,缺点是皮肤过敏者多。皮下植入剂是指在腹部植入天然男性激素,一次可维持 4-5 月,但植入部位存在感染和产生瘢痕的风险。

    并不是所有更年期患者都适合睾酮,它的禁忌证包括①对雄激素制剂过敏者;②已经确诊或怀疑为前列腺癌或乳腺癌的患者;③未控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伴严重下尿路梗阻患者;④未控制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肝肾功能障碍者;⑤未控制的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⑥明显的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压积>50%)。所以不同的患者需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孩子身材矮小,打生长机素干预,会有哪些副作用?

  • 钙、铁、锌不能一起补,但可以在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分开服用。

    贫血的病人补钙需要与补铁的时间要隔开,钙对铁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样铁对钙的吸收也不利。

    补锌虽然对补钙有促进作用,但同时补充也会相互抑制吸收,是因为钙和锌在机体内吸收时,均需要解离成金属阳离子和相应的酸根,而钙和锌都是二价的氧离子,需要使用同一种蛋白载体,钙、锌如果同补会产生竞争吸收,锌处于劣势,而钙元素的摄入量如果保持在常规范围,比如 500mg 的元素钙,对锌的吸收影响不大,但是一旦达到正常人可以耐受的最高摄入量,比如 2000mg 元素钙,就有可能抑制锌的吸收。因此,在补充锌等微量元素时,最好与钙错开时间服用,最好是错开两个小时。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