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所恐惧的社交情境较为有限,只对一两种社交情境有恐惧之感。例如患者可能只害怕当众进食,或者只害怕在大厅广众之下表演节目或发表演说。不过,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有一定的重叠,例如,有 80%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当众讲话,而这正是几乎所有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也都害怕的情境。
一般而言,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只对某种特定的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情绪及回避行为,或者只在与某些有特定身份的人交往时才出现明显的恐惧及回避行为。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只害怕在舞台上表演或在讲台上讲演,而对其他社交场合则无明显恐惧。另一些患者可能只对某些处于某个年龄段的异性有恐惧及回避,或者只在有威严的长辈或有权威的上司面前表现出相应的恐惧症状与回避行为,这些多属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的表现。
在我本人诊治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一些人即具有这类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我将其中部分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根据其基本特征分别命名为“操作恐惧”(operation phobia)和“特殊关系恐惧”(special relationship phobia)。
操作恐惧的患者表现为在他人注视或在场的情况下实施某些操作时出现明显的焦虑,例如不敢当着他人的面书写或签名、不敢在他人注视下操作电脑或其他电子或机械设备等,或者在上述情况下出现明显的焦虑而使其操作动作变得更为笨拙或走样。类似的社交恐惧还可以表现为不敢在公共厕所解手,我诊治的一位患者在客厅有人甚至是患者父亲在客厅的情况下,都不敢在家中的洗手间解手,或者不能排尿。
特殊关系恐惧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只对在某些特定人士面前有社交恐惧表现,而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并无此类现象,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些位高权重的人士面前局促不安,不敢在这样的人面前进食、发言、对视等。也有些患者只在长者在场的情况下有社交恐惧,不敢发言或表演,即或发言也嗫嚅难言,一旦长者离开,患者便如释重负,言行自如。
日本的学者曾经提出一种所谓“taijin kyofusho”的社交恐惧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特别是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 offensive subtype(冒犯他人亚型)亦应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这样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触怒某人或某些人,因而在社交场合中畏首畏尾、局促不安。但实际上澳大利亚研究者在该国的 SAD 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表现,因此,日本学者关于文化差异导致这一亚型的假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社交恐惧形式,患者惧怕并回避多种社交情境。
这些患者不仅对当众说话或表演有明显的恐惧,而且还对参加聚会、开会、与陌生人交谈等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症状较轻微时,患者可能勉强或被迫参与这类活动,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某种“不自在”的感觉,只要条件许可患者就会寻找机会离开这样的场合。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则会以各种理由或手段拒绝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若被逼无奈不得已参加,患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如坐针毡”、局促不已的焦虑体验,并可能伴有显著的心悸、面红、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患者会争取尽快离开这些场合,一旦离开则顿觉释然,焦虑症状一扫而光。症状严重的患者根本不可能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以各种借口和方式拒绝,甚至不惜以某些极端手段拒绝。
例如,有的严重的社交恐惧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通过攻击在自己身边的客人来驱赶陌生人,达到回避这一社交情境。这样的患者只敢面对家中最熟悉的亲属,对稍微生疏一些的亲属都采取回避接触或见面的行为。最为严重的患者根本不能与任何非直系亲属见面,将自己“自我拘禁”在自己家中,每当有客人进来时患者则只能将自己“拘禁”在自己的住房内,不能离开房间半步,成为彻底的社会隔离者。此外,部分社交恐惧患者除了有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外,还可能表现出严重的缄默表现。笔者诊治的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除了在家人面前有耳语样言语之外,在外人面前完全缄默,同时伴有不与他人对视的表现。该患者完全脱离了与非亲属的接触,呈严重的自我隔绝和退缩状态。
患病率和功能损害
美国学者估计符合 DSM-IV 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时点患病率或上一年的时段患病率约为 3~5%。此外,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相比,一般而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科共病较多、功能损害程度较严重、生活质量也较差。有研究发现,病情中等程度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从大学毕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组成的对照组要低 10%、薪酬比对照组低 10%、从事一种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或管理工作的可能性比对照组低 14%。
近年来,因为兴趣所在,我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较为关注。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对该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发现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起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疾病表现有非典型化的趋势。
近日因撰写公众号文章《在精神卫生法光芒照射不到的角落……》,提及社交恐惧症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问题,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写过的一篇未发表的关于社交恐惧症的综述。为了更准确地将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危害介绍给读者,我把该综述中的部分内容摘选出来,发在本公众号。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P)在现代精神病学分类和命名体系中称作“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属于焦虑障碍类别中的一种。但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中,人们更习惯于用“社交恐惧症”这个沿用较久的名称,本文也使用这个名称来介绍该种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被他人审视的场合这类社交情境有持续与过分的恐惧,患者害怕会在这种场合失态,导致自己出丑或尴尬,或让人看出自己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患者可能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进食,也可能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从事任何行为,甚至害怕与陌生人对视。患者为了避免这类恐惧,往往有意采取回避行为,甚至完全脱离各种社交活动。
根据患者主要害怕的情境,一般将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种常见亚型,即广泛性社交恐惧症(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GSAD)和非广泛性社交焦虑症(Non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NGSAD)。
门诊实录……点视频,听洪医生给大家科普……
运动、广场舞、旅行
在这些谈笑风生的快乐时刻
下身不知为何也伴随一股“湿意”来袭
这不仅在生活和出行上有许多麻烦
而且似乎造成了许多女性的尴尬
这么大了还尿裤子?高发的漏尿问题
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但漏尿却随时随地可能发生。
打喷嚏、大笑、蹦跳、走路…...,也会突然感到身下涌出一股暖流—漏尿了。
这是许多女性正在默默承受着的一个难以启齿的疾病—压力性尿失禁。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打喷嚏、咳嗽或剧烈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
压力性尿失禁的危害
压力性尿失禁不仅会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卫生、社交和工作 , 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 。 由于患者不敢接近他人,也不愿参加社交活动,所以有人把压力性尿失禁称为“社交癌”。
为什么会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支持结构的薄弱和损伤是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重要解剖学基础,妊娠(尤其是难产或超重胎儿)引起的创伤是压力性尿失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一个因素是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肌松弛,这就是漏尿容易发生在绝经后且有妊娠史的女性的原因了。
虽然普遍困扰着女性们,但压力性尿失禁并非一种不治之症。
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方法目前多样但不统一,总体可概括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盆底物理治疗、注射治疗、药物治疗及中医治疗,但通常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选择手术治疗。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手术目的是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当我们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或者患者对自身生活治疗特别不满意的时候可以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做手术治疗,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为尿道中段悬吊术。
尿道中段悬吊术效果如何?
该术式就是在阴道前壁做一个1.5cm左右的切口,将吊带放置在尿道中段,腹压突然增加时,吊带就可以像汽车的安全带一样提吊尿道,防止尿液漏出,从而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该手术方式从1997年应用到现在,除具有明显微创优势外,更是取得良好的长期有效率。
笔者在为患者行尿道中段悬吊术,手术时长大约10分钟。
如果您有上述漏尿的难言之隐,建议您尽早泌尿外科就诊或正规线上问诊咨询,祝您早日告别“湿意”人生。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关于 “ 肉跳 ” 的咨询。很多患者 出现 肌肉不自主地跳 后,在互联网上一查常常会检索到 “渐冻症”,因 而感到恐慌,害怕自己患上 “ 渐冻症 ” 。在从事神经科工作的这 12 年里,我接触了许多确诊的 “ 渐冻症 ” 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患者也 有 近千人。因此,对于这 “ 渐冻症 ” 的临床特征和患者的心理状态 都 有一定了解。正因为如此,在与因 “ 肉跳 ” 前来咨询的患者交流时,我能深切体会到他们的恐惧、担忧和焦虑。
有几位患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们因为 “ 肉跳 ” 而过度担心,甚至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只要身体某个部位有轻微的跳动,内心的神经仿佛就被拨动一次,恐惧感也随之增加,日复一日地活在担惊受怕之中。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 “ 肉跳 ” ,我特意写了这篇文章。在内容上,我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力求让所有人都能读懂。希望这篇文字能为大家解答疑惑,带来一些安心。
什么是 “肉跳”?
“ 肉跳 ” 在医学上称为肌束震颤,是一种在肌肉纤维中出现的短暂、不自主的收缩现象,通常表现为局部肌肉有节奏地轻微跳动,类似于皮肤下的小 “ 波浪 ” 或 “ 震颤 ” 。这种现象通常不痛,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肌肉力量或功能。肌束震颤很常见,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可能经历过,尤其是在疲劳、紧张或压力大的时候。
“肉跳”与渐冻症的区别
许多患者担心 “ 肉跳 ” 是渐冻症的早期表现。所谓 “ 渐冻症 ” ,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或运动神经元病( MND ),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肢体肌肉无力和 肌肉 萎缩。疾病的早期通常从一侧的胳膊或腿部开始,表现为肌肉无力。患者常描述日常活动受限,例如最近感觉剪指甲使不上力、拧不开瓶盖、做家务时胳膊发沉、走路时腿乏力且易跌倒。在无力的肢体上患者可能会注意到 “ 肉跳 ” 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胳膊或腿变细、 塌陷,也就是我们说的肌肉 萎缩 。 “ 渐冻症 ” 最终可能影响到呼吸功能 ,造成呼吸衰竭。 然而,单独的肉跳与渐冻症 一般 没有直接 关联 ,二者有显著不同之处:
1、肉跳的频率与范围: 普通的肌束震颤通常范围小、频率低,并且会间歇性发生,时常在一段时间后自行消失。 “渐冻症”的肉跳基本都是固定的出现在发生肌肉无力、萎缩的部位,几乎不会表现为全身不固定的这跳一下、那跳一下。
2、没有伴随肌肉无力: 渐冻症的症状不仅仅是肌肉的跳动, 更主要的是 肌肉无力、萎缩 ,并且无力萎缩 逐渐加重。而普通的肉跳不会导致肌肉无力、萎缩或运动功能的丧失。
3、肉跳的诱发因素: 肌束震颤通常与疲劳、压力、过量咖啡因、缺钙或缺镁等因素有关,而渐冻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这些诱因无关。
为什么会出现 “肉跳”?
肌束震颤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属于良性表现,不需要过度担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
1 、 压力和焦虑: 长期的情绪紧张会引起体内神经系统的反应,从而导致肌肉的短暂性收缩。
2 、 疲劳和睡眠不足 :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或睡眠不足时,容易出现短暂的肌束震颤。
3 、 饮食习惯: 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诱发肌肉跳动。
4 、 微量元素缺乏: 体内钙、镁、钠等元素的失衡,可能影响肌肉神经的传导,导致局部肌肉的跳动。
5 、 运动后反应: 高强度运动后,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短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肉跳的现象。
6 、 神经损伤: 这种情况就是 “渐冻症 ”患者出现肉跳的原因,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受损的神经元会发生异常的自发电活动 ,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纤维会 容易受到 受损 神经或其他因素的刺激而自发收缩 ,就会引发肉跳现象。
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尽管肉跳大多属于良性现象,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以排查其他可能的病因:
1、伴随 明确 的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
2、伴有明确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3、伴有抽筋、痉挛疼痛、肌肉发僵等症状。
如何缓解 “肉跳”?
大多数肉跳属于一过性,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如果因其导致困扰,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
1、放松心情 :适当的心理调节和放松练习,如深呼吸、冥想,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2、保持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
3、调整饮食 :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保持均衡饮食,必要时补充钙、镁等微量元素。
4、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肌肉放松,但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总结
“ 肉跳 ” 是一种常见且通常良性的肌肉现象,常与疲劳、压力或饮食习惯有关 。 单纯的 “肉跳”一般 与渐冻症 没有直接关系 。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他强由他强 , 明月照大江;
他横由他横 , 清风拂山岗;
他跳由他跳,笑看落花飘 。
胃镜肠镜一起做的两大好处
有些朋友发现了肺里有实性肺结节,直径超过8毫米,比如说一厘米或者一厘米出头。想知道这样的肺结节需不需要做手术?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业内的专家共识,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中的其中任意一项,就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第一,那就是临床考虑恶性概率比较高,也就是说看着像肺癌,可以考虑进行手术。但这个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阅片意见,存在经验差异。也就是说有的医生可能看片子觉得像是肺癌,有些觉得不是。所以,大家一定要请经验丰富的肺外科医生看看片子。
第二,PET-CT或者胸部增强CT影像符合恶性特征。大家知道超过8毫米的实性肺结节做PET-CT是有意义的,如果大家有条件做了PET-CT,代谢符合恶性肿瘤征象,也是可以考虑手术的。如果大家没有条件做PET-CT,可以选择做增强CT,如果血流灌注特征符合肺癌征象,可以考虑做手术。但这同样存在医生阅片经验的差异,有可能这家PET-CT的医生觉得像是恶性的,而另一家机构觉得不是恶性的,这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通过穿刺活检证实为肺癌。有些位置的肺结节可以在手术前通过穿刺活检或者 支气管镜做活检来明确病理,如果病理是恶性的,那肯定就需要手术了。
第四,就是患者手术的意愿非常强烈。也就是说自己通过希望用手术的方式来把自己的肺结节切掉。
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中的任意一项,超过8毫米的实性肺结节是可以考虑手术的。
糖尿病足预防与治疗要点。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