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淋巴结肿大,大部分都不需要特别担心~
儿童淋巴结肿大原因(四)
儿童淋巴结肿大的第四个主要原因为结核性淋巴结炎。成年人感染结核主要是以肺结核为主要表现。儿童的肺结核相对较少,但结核性淋巴结炎还是挺多的。
结核杆菌是一种需氧菌,生长缓慢,结核杆菌虽然也是一种细菌,但是区别于常见的细菌,它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且大部分抗生素对它无效。几百年来人类与结核杆菌长期作战,但始终没有消灭这种细菌。因为现在结核感染患者仍然很多,而且治疗药物很少,所以国家现在对出生的新生儿都进行结核杆菌的免疫接种,以减少结核的感染率。
儿童一般出生后就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的疫苗是减毒的疫苗,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加强巨噬细胞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但有部分儿童仍然不能消灭这种减毒的疫苗,表现为接种卡疤处出现化脓、感染,左侧腋下或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干酪样脓肿。另一个感染结核的原因是接触了感染结核的成年人,从而出现全身发热、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表现。
儿童结核性淋巴结炎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因为结核感染繁殖速度较慢,所以淋巴结肿大可以非常缓慢、但持续时间特别长。淋巴结肿大较多时可形成干酪样脓肿,这种脓肿通常被称为冷脓肿,也就是局部没有红肿热痛的表现,通常形成脓肿需要数月的时间。
辅助检查种类较多,第一类为血生化检查:包括结核抗体、T细胞斑点试验、血培养或脓培养等;第二类包括结核菌素皮试,通过观察皮试点有无红肿、水疱判断结核感染程度;第三类就是病理检查,一般是通过局部淋巴组织活检或脓肿壁活检。
治疗上,如果患儿是接种卡介苗以后引起疫苗接种部位感染的,左腋下或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可以通过局部的换药或者观察随访,因为感染的患儿往往年龄太小,口服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太大,一般可以不用全身治疗。如果患儿有全身感染的表现,有发热、消瘦等,就需要口服抗结核药物了,大部分需要口服半年以上才能治愈。结核感染是一个长期的消耗性疾病,营养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旧社会的人很多就死于营养不良。
在旧社会,成年人感染肺结核以后就是肺痨,死亡率非常高。现在规律治疗后远期预后非常好。
淋巴结肿大很小的、又无症状,可以观察,如果短时间快速长大的,就要尽快就医。如果患者精神紧张,各种担心,非要求取的,一定要沟通清楚后再决定是否做手术。
丛佳
本文曾在丛佳大夫的个人网站发表过。
1-淋巴结在体内是干什么的?
首先要明白淋巴结是我们机体的免疫器官,遍布全身,对外是我们机体同细菌、病毒等病原或者异物作战的前线哨所,对内是监视体内衰老、恶变的细胞和组织。因此很多疾病都会导致淋巴结肿大,比如外来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内在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实体瘤恶性转移等等。
怎么判断呢,请继续往下看。
2-怎么判断肿大淋巴结的性质呢?
如前所说,淋巴结肿大有很多原因,感染、自身免疫以及肿瘤等原因。什么样的淋巴结肿大最需要警惕呢?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最需要警惕的。我常跟病人讲,淋巴结肿大不怕疼,就怕不疼。
首先大部分淋巴结肿大都是感染或者自身免疫造成的,属于炎症的表现,这时候淋巴结之所以肿大是因为为了要和细菌病毒做斗争,当然会变大了。这种淋巴结肿大,往往有炎症的特点,比如红、肿、热、痛,如果有这些特点,则多半是炎症造成的,再看一下最近是不是有其他感染的一些表现,比如发热、感冒、牙龈炎啊,各个部位的淋巴结负责其“属地”的炎症,如上呼吸道的炎症,往往是颈部淋巴结负责的;而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下肢炎症造成的。如果病史也吻合,多数情况下这种淋巴结肿大都是炎症造成的。
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如果有没有其他明确的原因能够解释,比如感染、结核啊,这时候需要警惕了,肿瘤最狡猾的地方就是往往无声无息地增大,而且是进行性增大。如果是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时候就要怀疑有没有淋巴瘤或者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了,淋巴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瘙痒等全身症状,如果长时间这样,就需要警惕了。如果能直接做活捡,最直接,如果不能做,可以考虑做一个淋巴结超声或者 PETCT 帮助我们判断一下。
3-什么位置的淋巴结肿大最需要警惕?
如前所述,淋巴结遍布全身各处,炎症多的地方往往淋巴结很容易肿大,比如腹股沟的淋巴结因为要接受下肢回流,很多情况包括脚气啊、局部感染啊,都会肿大,这种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如果又伴有疼痛、红肿,一般来说都是炎症。
而锁骨上、滑车、枕后等地方的淋巴结,局部炎症比较少见,肿大往往不是炎症造成的,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如果肿大,一定要小心。及时活检。
4-怎么看懂淋巴结超声?
淋巴结肿大去就诊,往往大夫会让患者做一个淋巴结超声。淋巴结超声对于我们判断淋巴结有重要的帮助,这里的科普文简单说明一下:
- 看大小,正常淋巴结都有 2-5mm(这里指短径),所以如果淋巴结短径在 10mm 以下,一般问题不会太大。
- 看结构,炎症等病变引起的淋巴结结构一般是正常的,髓质、皮质、淋巴结门分界都比较清楚,而肿瘤性病变,往往结构破坏,分界不清。
- 看血流,炎症导致的淋巴结增大,血流往往是中心血流;而肿瘤性病变则往往是混合血流或者周围血流。
如果淋巴结超声的结果发现,淋巴结比较大,或者结构紊乱,或者血流信号丰富且不是中心型血流,那么最好做个活检来排除一下恶性疾病。
5-淋巴结活检怎么做?
淋巴结活检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 手术切除:最直接,阳性率最高,首选这种方式;缺点是有时候淋巴结的位置比较深,手术有一定的难度或者风险,比如出血或者感染。
- 淋巴结穿刺:目前多数在 B 超引导下穿刺,一般是粗针穿刺,细针穿刺一般不能够诊断淋巴瘤。缺点是阳性率比较低,所取得到的组织比较小,有时候标本不足以诊断;优点是并发症小,出血风险小。一般在手术难度大,或者风险高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
取什么地方的淋巴结活检?
患者往往会有多发的淋巴结肿大,取哪一个地方做活检呢?
- 如果做过 PETCT,取 SUV 值最高的部位做。
- 如果做过淋巴结 B 超,选结构被破坏、体积最大的部位做活捡。
当然前提要保证患者安全。
淋巴遍布全身,是组成免疫系统的结构之一。而在不同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淋巴瘤,这也是一种恶性肿瘤,可能引发淋巴结肿大,牵连全身的各处器官都受到损伤。但是淋巴结肿大,并不等于淋巴瘤。目前很多人对淋巴结肿大存在一定的误区,觉得只要出现了淋巴结肿大,就是患了淋巴瘤,出现癌症。
一. 数量较多且体积大的肿大淋巴结
二. 质地坚硬且存在疼痛感的淋巴结
三. 头部、颈部已经引发溃烂的淋巴结
如果你确实出现 3 处淋巴结,或许真的是淋巴瘤的暗示。但如果你存在质地柔软,可活动度高,并且淋巴结肿大的较快,或许并不是淋巴瘤,而是普通的炎症或者结核病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及时的进行 B 超、CT 或者核磁共振(MRI)等检查即可发现人体内潜伏在各个部位的淋巴结。
当然想要真正的确诊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还需要对一些特殊的淋巴结进行病理活检,以便更早发现问题,采取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更有帮助。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淋巴瘤,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建议在出现 3 处淋巴结后,不要大意,尽早检查,筛查恶性淋巴瘤。每年体检时也可以让医生进行触诊,从而发现是否存在无痛淋巴结。早发现,患者受苦更少。
视频简介
作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儿科保健科医师-马良
宝宝淋巴结肿大是怎么回事?淋巴结看起来鼓鼓的摸起来像蚕豆一样。
梅毒的分期不一样,表现也不一样。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一方面在皮肤粘膜下繁殖,一方面,可以经过淋巴管,行走到附近的淋巴结,经过2到4周的潜伏期后,可以在侵入的部位发生硬下疳。这种硬下疳一般表现为接触部位的小丘疹,中间会有破溃,但是一般没有疼痛的症状,摸起来会比较硬,像软骨一样,因此称之为硬下疳。这种硬下疳就是一期梅毒的主要表现。
硬下疳发生的时间和接触到的梅毒螺旋体的数量有关,接触到的数量越多,发生硬下疳的时间就会越早。硬下疳出现以后,如果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治疗,那么他会在3周到两个月内自然消退。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自己好了,但是接下来的可能就是局部的淋巴结肿大了,肿大淋巴结主要在腹股沟那个地方,大部分情况下,也是不痛的,由于这些情况通常会自己恢复,因此,很多人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及时治疗,经过时间的推延,就会进一步发展为二期梅毒,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还有一部分人的话是没有表现的,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以后,可能就会直接发展为二期梅毒。
B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2.5亿人。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2万,这一数字反映出HBV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肝癌,作为HB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
然而,尽管已有多种HBV治疗药物问世,这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癌变的风险,且HBV引发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
HBV与肝癌的发病机制
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HBx被认为在HBV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Bx通过降解宿主蛋白Smc5/6来促进病毒复制。Smc5/6是宿主细胞中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其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DNA损伤的积累,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研究小组,包括关场一磨特任临床医师、大塚基之讲师和小池和彦教授等,针对HBx对Smc5/6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HBV产生的HBx不仅促进病毒复制,还可能通过降解Smc5/6来抑制宿主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人类样本、小鼠模型和HBx过表达细胞进行实验,发现当宿主蛋白Smc5/6被HBx降解时,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显著降低。DNA损伤的积累被广泛认为是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Smc5/6被降解的细胞中,肿瘤形成能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使用化合物尼塔佐克仑(Nitazoxanide)抑制HBx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Smc5/6的降解,从而恢复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一发现为HBV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通过抑制Smc5/6的降解,可能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新的癌变预防概念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HBV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的一部分,还提出了“通过Smc5/6分解抑制药物来预防癌变”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的成果已于9月1日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版上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研究支持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得到了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和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多个机构的支持。AMED的肝炎等克服实用化研究事业中,研究团队围绕HBV cccDNA维持相关宿主因子的全面鉴定和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探讨HBx的功能:进一步研究HBx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其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2. 开发新型药物:基于Smc5/6分解抑制的概念,开发新型抗HBV药物,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 临床试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HBV感染和肝癌风险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促进早期筛查和治疗。
结论
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的挑战,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对HBV及其相关癌变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减少HBV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最终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肝病防治状况。
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HBV及其引发的肝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10901.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1年9月 来源:u-tokyo
ChatGPT的基础技术,Transformer提高了精度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检验部的讲师佐藤雅哉(消化内科医师)、消化内科的助教中塚拓马、副教授建石良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池和彦、教授藤城光弘等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消融术(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后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并首次证明了使用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模型比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RFA作为肝癌有效的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然而,肝癌的复发率较高,且存在预后不良的肝癌,因此治疗仍面临挑战。准确了解RFA治疗后肝癌的预后对于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ransformer,作为ChatGPT(生成预训练Transformer)的基础,已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性能。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有望更准确地评估RFA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肝癌预后估计的报告。
使用Transformer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预测,除了肝癌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多个领域,未来的其他领域应用也备受期待。本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学术期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线版上发表。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来源: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动态医科学联合研究团队的高级研究员岛康之(研究时),团队负责人中冨浩文(杏林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学教授),客座研究员太田仲郎,脑神经医科学联合部门的冈部繁男(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神经细胞生物学教授),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癌症基因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笹川翔太,团队负责人中川英刀,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脑神经医学专业的脑神经外科学教授齐藤延人,以及山梨大学医学部生化学讲座的特任助教金然正和教授大塚稔久等国际合作研究小组,首次从人类脑动脉瘤样本中鉴定出与脑动脉瘤发生相关的重要体细胞基因突变,并建立了基因导入的小鼠脑动脉瘤新生与抑制模型。
本研究成果有望为目前仅有开颅手术或血管内导管治疗的脑动脉瘤治疗提供药物治疗这一第三选择的可能性。
此次,国际合作研究小组分析了外科手术中切除的脑动脉瘤的基因,鉴定出405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在这些基因中,90%以上的样本中确认突变的16个基因与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发现其中6个基因的突变在囊状动脉瘤和纺锤状动脉瘤中均有共通之处。
此外,在这6个基因中,最常见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基因突变被导入小鼠,证明了PDGFRβ基因的突变确实会导致纺锤状动脉瘤样的扩张,并且通过全身施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这种动脉瘤化。
参考来源: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30615.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6月 来源:h.u-tokyo.ac
本文在2024年11月进行了内容更新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