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血可能是咽下综合征、胃黏膜损伤、原因和新生儿出血症等病理性因素造成的:
1.咽下综合征:如果新生儿在分娩时吞入母亲的血液,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呕吐、便血等症状。
2.胃黏膜损伤:新生儿胃黏膜损伤可能是因为在分娩的过程中,医生操作不当,导致新生儿的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出现呕血的症状。
3.新生儿出血症:新生儿出血症通常是因为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缺乏,导致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从而引起的疾病。新生儿会出现皮肤出血、脐残端出血、呕血等症状。
如果新生儿有呕血症状,家长应及时带新生儿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刚出生的宝宝总是溢乳怎么办?
刚出生的宝宝,胃呈水平胃,容易溢乳,这是宝宝发育的正常情况。
新宝妈看见宝宝溢乳时,非常紧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一下:
- 每次哺乳后给宝宝竖头排背,最好让宝宝打出饱嗝,可以持续 10 余分钟
- 把宝宝放下时,可以采取侧卧位,头肩部垫高,面部朝向有人的地方
- 少量多次喂奶
- 一旦溢乳,赶快把宝宝头肩部竖起,以免呛着
要是偶有溢乳是正常情况,不用担心。
哭泣是宝宝表达他们需要安慰和照顾的方式。
宝宝哭的形式很多,哭的原因更多,有时很容易就能猜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时却难于上青天。
总结起来,宝宝哭泣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
- 我饿啦!
- 我的尿布脏脏脏!
- 我好疲倦!
- 想要抱抱!
- 咦?有风!
- 好热/冷呀!
- 我就是无聊!
- 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刺激……
虽然研究告诉我们宝宝哭了,让他们哭会儿,没坏处。但很多时候,宝宝一哭,家长就心疼得不行,赶紧喂奶、换尿布、冷了添衣、热了脱衣,妈妈抱抱,爸爸抱抱……好家伙,一顿操作猛如虎。
但不是每次都能哄对宝宝,怎么办?
这时候不妨再试试下面这些安抚小秘诀:
- 如果处在母乳喂养的阶段,可以让宝宝吮吸乳房。
- 发出一些轻微的声音帮助宝宝分散注意力,或者播放音乐、摇拨浪鼓等。
- 年龄偏大的宝宝喜欢用一点布或毯子作为安抚物。
- 抱住宝宝或放在婴儿背带里,让宝宝离你很近;轻轻地走动、摇摆或跳舞;和宝宝说说话或唱首歌。
- 在婴儿车里前后摇晃你的宝宝,或者出去散步或者开车兜风,许多婴儿喜欢睡在车里。
- 尝试用力有节奏地抚摸宝宝的后背,使宝宝紧贴着你。
- 在温暖舒适的房间,脱下衣服,为宝宝进行一次温柔有力的按摩 spa。
- 有少部分宝宝洗个热水澡后会立刻平静下来。
黔驴技穷,如果宝宝还是不停哭泣,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
比如婴儿肠绞痛。多见于 1-4 月龄的宝宝,主要表现为反复持续的哭闹,常发生于下午或晚上,4-6 周龄达到高峰,一般可自行缓解。但有报道显示诊断为婴儿肠绞痛中有 5.1%存在潜在的器质性病因,因此一定要警惕宝宝的症状。
洗澡步骤
1.给宝宝脱去衣服,去掉尿布,露出全身,裹上浴巾。大人用左臂和身体轻轻夹住宝宝,左手托住宝宝的头部,并用左拇指、中指从耳后向前压住耳廓,使其反折,以盖住双耳孔,防止洗澡水流入耳内。
2.先洗面部。将一个专用洗脸的小毛巾沾湿,用其两个小角分别清洗宝宝的眼睛,从眼角内侧向外轻轻擦拭;用小毛巾的一面清洗鼻子及口周、脸部;小毛巾的另外两角分别清洗两个耳朵、耳廓及耳后。 用少许洗发液清洗头部,按摩头皮,用清水冲净,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3.洗完头面部后,去掉浴巾,妈妈左手掌握住宝宝左手手臂,让宝宝头枕在左臂上;用清水打湿宝宝的上身,右手用洗脸的小毛巾蘸上少许沐浴露,让宝宝头微微后仰,然后清洗颈部、前胸、腋下、腹部、手臂上下、手掌。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洗,然后用清水将泡沫冲洗干净。
4.用洗臀部的小毛巾蘸少许浴液清洗宝宝的腹股沟、会阴部。换右手托住宝宝的左手臂,让宝宝趴在右手臂上,洗背部、臀部、下肢、足部。
5.用清水将宝宝的全身再冲洗一遍后,将宝宝抱出浴盆,用大浴巾将全身擦干,将宝宝放在铺有干净床单的床上或桌子上,盖上小被子,准备做浴后护理。
一般情况下, 夏天水温 37 度, 冬天 42 度就好了。宝宝水温宜为 39~41 摄氏度。先放冷水,然后再放热水调试,最好用水温表测温度较为准确,如不具备可用大人肘部皮肤测试,以不烫为好。
给宝宝洗澡是一门学问,其它注意事项如下: 给宝宝洗澡对于年轻的爸爸妈妈来说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否则容易对宝宝造成伤害,甚至发生意外。 很多爸妈担心宝宝会害怕洗澡,其实只要水的温度适当,就不会让宝宝感到恐惧。因为宝宝从胎儿期开始就泡在子宫的羊水中,从两个结合的生殖细胞,逐渐发育成一个完整的胎儿,都是在水中完成的,所以洗澡是宝宝非常容易接受的事情。
宝宝洗澡的好处
- 清洁皮肤:宝宝皮肤娇嫩,分泌多,代谢旺盛,皮肤的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大腿根部)有许多污垢,皮肤破损还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勤洗澡可以避免细菌侵入,保证皮肤健康。
- 促进新陈代谢:洗澡不仅对宝宝皮肤产生良性刺激,还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新陈代谢。
- 有利于体温调节:水的热传导能力比空气高 30 倍,对宝宝体温调节中枢的逐渐成熟起很大作用。宝宝皮肤与水的全面接触,可改善皮肤的触觉能力和对温度、压力的感知能力,对提高宝宝的环境适应能力很有益处。
我们常听到一些说法,说坐飞机会对小宝宝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会对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于是引来家长的担忧。其实目前医学界对于新生儿乘坐飞机是否具有明显超过成人的危险尚无权威结论,所以「坐飞机对小宝宝来说危害很大」的传言是不成立的。
那如果确实需要带宝宝出行,哪些新生儿不可以呢?通常出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早产儿以及一些病理新生儿,由于处于子宫内 - 外环境的转变阶段,体内各脏器发育还不完善,身体对气压、重力、低氧及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变化耐受力较弱,是不适合乘机的。
坐飞机的最低年龄,对于健康的、足月出生的孩子来说,目前多数建议是出生 2 周以后就可以乘机,但也有认为出生 7 天以后就足以乘机。当然,不同航空公司对于婴儿乘机也有各自相应的规定,大家在乘机之前需要了解一下相关政策。比如:我国国航的政策是 14 天以内的婴儿和出生不足 90 天的早产儿不得乘机;美联航规定 7 天以内的新生儿和需要在保温箱内护理的早产宝宝不得乘机。
飞机起降,会损伤新生儿耳膜吗?
我们成年人在飞机起降时会觉得耳膜不适,有时还会觉得耳膜疼痛。这是由于大气层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虽然目前航班为维持旅客舒适度,座舱内都会增压,但在飞机起降低过程中,座舱中的压力是在不停变化的,仍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体内调节气压的速度比座舱内气压变化的速度慢,所以会导致耳膜内外气压不同,引起耳膜疼痛。
而小婴儿由于咽鼓管发育不成熟且耳膜较薄,飞机起降时气压的急剧变化,会造成婴儿咽鼓管内外压力不平衡,婴儿承受压力时更容易带来耳部的疼痛,但宝宝太小,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述不适,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所以飞机起飞降落时,一些婴儿往往会一反常态的哭闹不止,任凭妈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
这可把家长急坏了,很担心会损伤宝宝耳膜,甚至造成耳聋。别担心,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因乘坐飞机而对婴儿的听觉有损害的确切报道。此时宝宝哭闹是一种自我调节行为,哭泣时的换气和吞咽动作,有助于咽鼓管开放,平衡耳压,缓解不适症状。因此如果宝宝哭闹,家长无需刻意制止,可以通过抚摸、安慰奶嘴儿刺激宝宝吸吮吞咽,减轻宝宝不适感。宝宝哭闹缓解后可以适当给宝宝喂点奶水,帮助婴儿做吞咽动作保持宝宝耳压的平衡,减少因为压力带来的不适。
还有一些宝宝耳压不适反应不是那么强烈,甚至有的宝宝在飞机起降时还可以自然安睡完全不受影响,这时家长也不需要特意把宝宝弄哭。如果宝宝醒着,可以适当给婴儿喂点奶水,或逗宝宝笑让宝宝处于张口状态即可。
提醒家长,不要给宝宝耳朵里塞纸团或棉花,这是徒劳无益的。
另外,选择直达航班,减少飞机起降次数,也是保护宝宝耳朵的好方法。
新生儿会出现「晕机」吗?
飞机从起飞开始,在飞行过程中爬高、下降、转弯,颠簸、直到着陆这一系列动作都可能导致我们大人发生晕机,也就是晕动病。但是幸运的是,健康新生儿宝宝通常对晕动病有着神奇的抵抗力,2 岁以内婴儿很少发生,通常 3~12 岁是宝宝发生晕动病的高峰期。
当然,个别内耳前庭功能发育不成熟的婴儿或病理性新生儿也可能会发生晕动病,但宝宝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只是变得不活跃、爱睡觉,极个别宝宝会出现出冷汗、脸色苍白、烦躁不安、拒绝吃奶或随之呕吐的现象。
家长注意在乘机前一天要保证宝宝的身体健康和充足的睡眠。同时,尽量为宝宝挑选距离发动机较远的座位以减少噪音。
旅途中注意宝宝的抱姿正确,保持颈部平直,避免屈曲和过伸,不要堵塞宝宝的呼吸道,远途飞行尽量选择躺在婴儿摇篮或安全提篮中。
旅途中还要注意勤观察宝宝,如果宝宝发生呕吐,家长注意一定要立即把宝宝的头偏向一侧或略低于身体,要先清除孩子口腔、鼻腔里的呕吐物后再平躺或抱起,以防止宝宝发生误吸。
这些情况,就别带新生儿坐飞机了
新生儿感冒坐飞机,可能会出现中耳炎
新生儿如果出现了鼻塞、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是不建议坐飞机的,因为在感冒的情况下坐飞机,出现中耳炎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这是因为得了感冒,宝宝的鼻咽部黏膜充血、鼻甲肿大,使咽鼓管堵塞,同时分泌物增加,宝宝连通耳朵和鼻子之间的咽鼓管比较平、短、宽,炎症就容易通过咽鼓管到达中耳。有时即使尽力做吞咽动作,也不易使咽鼓管开放,所以容易导致中耳炎。
还有一些先天咽鼓管功能较差,或者伴有后鼻孔堵塞的宝宝也不宜乘坐飞机,这类宝宝如果乘机后出现哭闹不休的情况,家长要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虽然大多数中耳炎可得到有效缓解,一般不会影响听力,但是,如果拖延时间太久,积液就会变成果冻样,影响中耳功能,造成听力受损。
流行病高发期,感染风险高
飞机的座舱里人口密度很大,如果有人携带了病菌,就很可能会飘散在空中,而新生儿宝宝的免疫系统是非常稚嫩的,对环境的抵抗力还非常脆弱,更容易受到病菌的入侵,与大人在封闭环境中共同呼吸循环使用的空气,很容易被感染,所以在流行病高发期,非必须情况下尽量减少出行。
如果不得已必须得坐飞机,乘机时不建议给新生宝宝戴口罩以防窒息,宝宝以采取被动防护为主,家人和陪同人员尽量带好口罩,不要近距离对着宝宝呼吸或打喷嚏,护理宝宝前用速干手消毒液进行手消,尽量选择预定飞机前仓和各区段第一排靠窗的座位空气循环稍好。
机舱里空气干燥,注意给宝宝抹些保湿用品,并不时在鼻孔里点一两滴生理盐水或海盐水滴鼻液,防止鼻黏膜干燥。
出现这些病症,问问医生再决定
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压逐渐下降,而人体内有少量积气的腔隙就会扩大,如存在气胸、腹胀等情况的婴儿,坐飞机会使病情加重。
并且大气压下降,肺泡内氧分子分压就会下降,导致进入血液中的氧就更少,从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早产儿或有心脏和肺脏发育方面的问题,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以评估孩子是否能承受飞机座舱中的气压和氧气含量。
做好准备,安心带新生宝宝出行
临行前,看看你这些东西都带好了吗?
给你一些出行小 tips:
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妈妈可以穿外出哺乳衣,或者准备一条大纱巾,喂奶时可以避免尴尬。
如果是奶粉喂养,出门前要带足飞机上喝的奶粉量,喂奶前一定要试奶温再喂哺宝宝,准备干净手帕或纱布块以防宝宝吐奶时清理口腔。
民航有规定,有婴儿随行的旅客携带的液态乳制品,经安全检查确认无疑后,准予携带乘机。飞机上有于高空气压的关系,水温只能到达 80 度左右,而且机上条件有限没有自己的水来得干净,所以奶粉喂养的宝宝为预防腹泻可以候机时预先在候机室冲泡好奶粉。或使用开盖即饮的液态奶(俗称水奶)。妈妈们可以计算一下宝宝吃奶的间隔时间和航班的飞行时间,带好足够的水奶。
护理用品纸尿裤要按旅程长短准备充足,尽量多带几片以防不时之需。
准备好给宝宝便便时用来擦屁屁的湿巾护臀膏。
机舱内的空气比较干燥,妈妈可以准备好海盐水滴鼻剂和宝宝身体乳,这样宝宝会更舒适些。飞机内温度较低,家长需要提前准备 2~3 条包被,用来做好宝宝的保暖工作,一条可以铺在摇篮里当褥子,另外两条根据机舱的温度盖在宝宝身上。
宝宝衣服除了宝宝身上穿的衣服以外,最好再带两套,防止不小心拉尿在身上,弄脏衣服,没有可替换的。
飞机的卫生间里都会有一个操作台,需要更换衣物时,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进去操作,最好再准备一条隔尿垫垫在宝宝身下,防止宝宝皮肤直接接触操作台着凉。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多样,需依据患者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以下是具体介绍:
行为治疗
• 包括定时排尿,如每2-3小时排尿一次,可减少膀胱过度充盈,降低疼痛发作频率。
• 控制液体摄入,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饮料,如咖啡、酒精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 口服药物:戊聚糖多硫酸钠可修复膀胱黏膜的糖胺聚糖层,缓解疼痛和尿频症状,是目前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一线口服药物。抗组胺药能缓解膀胱黏膜的过敏反应,对部分患者有效。非甾体抗炎药及阿片类止痛药等,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 膀胱灌注药物:二甲基亚砜具有抗炎、止痛及促进膀胱黏膜愈合的作用。卡介苗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轻膀胱炎症。透明质酸钠能增加膀胱黏膜的屏障功能,减轻尿液对黏膜的刺激。
物理治疗
• 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调节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和尿频症状。
• 磁刺激疗法利用磁场作用于膀胱及周围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
• 经尿道膀胱电切术:适用于存在 Hunner 溃疡的患者,通过切除溃疡及周围病变组织,缓解症状。
• 膀胱扩大术:对于病情严重、膀胱容量显著减少的患者,可通过扩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力,从而改善症状。
• 尿流改道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且患者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通过改变尿液流出通道,保护上尿路功能。
癫痫有哪些诊断方法?癫痫作为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其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多种医学检查的结果。以下是对癫痫诊断方法的详细阐述。
首先,病史询问是癫痫诊断的第一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的具体表现等,这些信息对于初步判断癫痫的类型和病因至关重要。同时,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家族病史,以了解是否存在遗传倾向。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癫痫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医生还会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认知功能以及运动协调能力等,以进一步评估病情。
除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脑电图检查在癫痫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脑电图是通过记录脑部神经元的电活动来评估脑部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在癫痫患者中,脑电图常常能够捕捉到异常的脑电波,这些异常波形对于确诊癫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脑电图检查,医生可以确定癫痫发作的类型、频率以及可能的病灶位置。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癫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MRI等,它们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帮助医生发现可能存在的脑部病变,如肿瘤、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往往是癫痫发作的诱因之一,因此,影像学检查对于确定癫痫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对于部分疑难病例,医生可能还会采用其他特殊检查方法,如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以进一步评估脑部功能和代谢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癫痫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等多个方面。这些诊断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癫痫诊断的完整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诊断方法,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癫痫发作的正确急救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脑外伤性癫痫,即在脑部受到外伤后引发的癫痫发作,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对于及时应对、减少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当发现患者出现脑外伤性癫痫发作时,应保持冷静,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丧失、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同时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避免患者在发作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如果可能,将患者移至平坦、安全的地方,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以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能够顺利流出,防止窒息。
其次,在急救过程中,切勿强行按压或约束患者的抽搐肢体。癫痫发作时,患者的肌肉会处于强直状态,强行按压可能导致骨折或关节脱位。同时,也不要试图将任何东西放入患者口中,以防咬伤或误吸。此时,应让患者自然发作,等待抽搐逐渐缓解。
在患者抽搐停止后,应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呼吸不畅或持续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轻轻扶持患者的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呕吐物堵塞气管。
此外,对于脑外伤性癫痫患者,预防再次发作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用抗癫痫药物,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同时,定期进行脑电图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急救过程中,家属和旁观者也应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恐慌或焦虑。正确的急救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在发作过程中的伤害,还能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因此,了解并掌握脑外伤性癫痫的正确急救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脑外伤性癫痫的急救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状况、周围环境以及急救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正确的急救方法,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减少其在发作过程中的伤害,为后续的专业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癫痫患者应该避免去哪些地方?由于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其发作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环境的选择,以降低发作的风险,保障自身安全。
首先,癫痫患者应尽量避免前往嘈杂、拥挤或光线过强的场所。这类环境往往充满了各种感官刺激,如高分贝的噪音、密集的人群以及刺眼的强光,这些都可能触发癫痫发作。例如,夜店、演唱会、大型体育赛事等场合,由于环境嘈杂、光线闪烁,对于癫痫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同样,人潮拥挤的地铁站、火车站或大型商场等地,也可能因为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而增加发作的风险。
其次,癫痫患者还应谨慎选择高度紧张或刺激性的活动场所。例如,过山车、蹦极等极限运动场所,以及恐怖电影放映厅、电子游戏竞技室等,这些活动或环境都可能引起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而诱发癫痫发作。对于喜欢运动的癫痫患者来说,虽然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应避免选择过于激烈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
此外,癫痫患者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也应格外注意。应避免居住在靠近高速公路、铁路等噪音源附近,以及光线强烈、空气污染严重的区域。这些环境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相反,患者应选择安静、舒适、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有助于减少癫痫发作的诱因。
除了上述具体场所外,癫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以及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可能降低患者的癫痫发作阈值,增加发作的风险。因此,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癫痫患者在选择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病情和安全因素,避免前往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场所和参与可能增加发作风险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选择,患者可以有效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