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得了口疮吃不好睡不好,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并会影响人的心情。而经过几天的用药以后,口疮就会好转,但是可能过几天又会反复,令人烦恼不已。
一般来说,患口腔溃疡的女性多于男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关,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减少,患上口腔溃疡风险增加。所以,女性每天尽量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经常食用能补充雌激素的食物,维持体内雌激素的正常分泌。
口疮反复发作的原因有几种,一是体内严重缺乏水分,二是锌、铁、叶酸、维生素B 12等摄入太少;三是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营养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容出现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四是精神紧张、睡眠状况不佳及过度劳累。如果偶尔发生口腔溃疡,可以将药物敷于患处,一日数次,促进口腔黏膜溃疡快速愈合。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 C的食物;减少烟、酒、咖啡及刺激性饮料。
又是这个季节,儿科医生称它为“手足口季”,真是令人很烦很恐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手足口病轻的似“感冒”,一周就ok,重的如“瘟疫”,真的可以“伤”宝宝。
“有这么厉害吗?我看周围手足口病的孩子都没啥事儿呀”。对,此话一点不假,因为手足口病有普通和重症之分。多数患儿为普通病例,仅表现为口腔、四肢末端和臀部斑丘疹、疱疹,不伴发热或低热,一般情况可,1周痊愈,预后良好;少数患儿为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凶猛,伴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危及生命。
“啊,这么危险,那手足口病是不是都得住院治疗呀?”。也不是,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不发烧、精神好,我觉得可以居家观察及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如果宝宝(尤其3岁以下的)具有下述表现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⑴持续高热不退;⑵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⑶呼吸、心率增快;⑷出冷汗、皮肤发花、四肢凉;⑸高血压;⑹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增高;⑺高血糖。说句简单的,如果宝宝得了手足口病且伴有中高度发热的,那么我建议还是住院治疗最安全。记住:手足口病的皮疹多少与病情轻重关系不大,主要看体温。
“李医生,家里有个手足口病宝宝,我怎么护理呢?”。一:监测体温,如果出现反复发热,医院就诊;二、适量喂水、饮食清淡。切记不提倡大量喂水。三、留意观察宝宝有无肢体颤动、睡眠中有无易惊及呼吸有无增快、双吸气、心率有无增快等异常症状,如果有,立即住院治疗。
最后提一提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一、这个季节里少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降低感染的概率;二、做好手卫生,勤洗手、教育宝宝不吃手;三、如果宝宝患有手足口病,做好隔离2-3周,甚至5周。家里可以紫外线灯消毒,警告:紫外线灯消毒时人、动物、植物莫在附近。好了,就这么多吧,希望有点用。
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在我国2007~09年间曾引起局部流行,引起了些许恐慌。随国家防控能力及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加之手足口病疫苗的广泛接种,本病已达到可防、可控的程度。充分体现了国体的优越性。
说起手足口病的预防应先了解一下手足口病毒的特点及本病的传染方式等
手足口病病毒对热、紫外线、含氯消毒剂及碘伏敏感,酒精不能有效杀灭病毒。本病可通过经口(消化道),密切接触及呼吸道传播。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1.非特异性预防(社会疫苗)
家庭(个体)预防口诀: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少聚集。
勤洗手:宝宝有“吃手”及用手抓吃食物的习惯。勤洗手可减少病毒经口传染的机率。家庭、托幼机构等在流行期间应及时做好晨检,有利于早期发现手足口病病例,以及时隔离治疗,防止进一步的传播。
常通风:可阻断可能的空气传播。
喝开水、吃熟食:100度可有效杀死病毒。
晒衣被:通过紫外线的作用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
少聚集:可减少相互接触引起相互感染的机率。
常用的消毒剂有碘伏、含氯消毒剂,酒精无效。
2.特异性预防(接种疫苗)
已有肠道病毒71型的手足口病疫苗,在我国已有广泛接种。有效地预防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及减少了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目前尚没有针对CoxA16及其他病毒的疫苗,因此接种EV-71疫苗后还有可能会引起其他病毒类型引起的手足口病,这并不是疫苗无效,应引起重视,以免引起歧义。
祝福宝宝们远离手足口病,健康幸福无忧!
如果你在孩子的手上或脚掌发现了一颗疹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明是蚊子叮的或蚂蚁咬的,那请注意手足口病,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手足口病,现在手足口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主要在儿童中流行,以 6 个月到 5 岁居多,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 7-14 天能自愈,无特效用药,靠自身免疫力为主,所以得了手足口病时,不一定要反复到医院就诊,在家自我隔离就行,但手足口病也分轻型及重型,轻型一般在门诊对症治疗,而重型则需要住院治疗,危重症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怎么来?又有什么表现呢?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如 EV71,柯萨奇等,目前发现有 26 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表现,手足口病通常表现为发热或不伴发热,流涕,手、足、口腔及肛周皮疹,皮疹以丘疹及水疱为主,呈红色,部分融合成片,部分孩子还会表现为腹泻,呕吐,四肢抖动等;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如果孩子各方面情况好的前提下,不需要太过紧张,听医生的话就行,反复去医院就诊,容易相互感染。
如何减少孩子的感染呢?最主要的还是切断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及飞沫传播,所以孩子及看护人平时要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接触的物品要定期消毒,如奶瓶,玩具等,家中勤通风,少去人多的地方,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的孩子。如果不慎得了手足口病,也请别慌张,首先观察孩子的发烧情况,如果孩子没有高烧,精神反应胃口都正常,可以到医院让专科医生评估后在家观察,孩子高烧时可予对症处理,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均能有效退热;孩子因口腔疱疹疼痛而不能进食时,可予利多卡因喷雾等药物喷雾后进食,进食的食物尽可能为温的流质,用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可促进口腔溃疡愈合;如果疱疹处有瘙痒,不建议去抓,皮肤破损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可予炉甘石洗剂涂抹未破溃的疱疹周围,皮疹也不需要特殊处理,7-14 天后会自行愈合,但要注意,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在恢复期时,容易出现咳嗽等症状,可予止咳等对症处理。
另外,皮疹愈多,并不代表病情越重,如果发现孩子反复高热不退,精神反应胃口不好,有呕吐、四肢抖动等表现时,即使疱疹不明显,也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因为在临床中危重症病人往往皮疹不明显。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已经在市场上常规应用,目前为 EV71 及 COA16 剂型疫苗,6 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到当地防疫部门预防接种,1 个月内接种 2 剂,目前为自费项目,很多孩子注射疫苗后会有发热及消化道症状,一般 2 天内能自愈,如有高热等表现,到当地医院就诊,接种 1 月内不适合输注免疫球蛋白,因肠道病毒众多,接种手足口病后并不是不会再得手足口病,而是减少了容易进展为重症的 EV71 及 COA16 型所致的手足口病。如果孩子对疫苗过敏不建议接种,该疫苗虽为灭活疫苗,如果孩子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出血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等疾病者也不建议接种。
(一)手足口病是有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躅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者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
(二)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通常是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经肠道传播,也请也可经过呼吸道,也可以因为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者粘膜疱疹液及及被污染的手机起物品等造成传染。
易感性,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易感,但以五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其以三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三)临床表现: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润泡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者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HEV7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病情凶险可导致死亡或者后遗症!
(四)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2.对症治疗发热的症状,采用中西结合治疗。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常在托幼机构造成流行。
病因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我国以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Coxsackie virus,: CoxA16 )和肠道病毒 71 型(enterovirus ,EV71 )多见。肠道病毒属 RNA 病毒类的微小 RNA 病毒科,病毒颗粒小,呈 20 面体立体对称球形,直径约 24~30nm。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 4℃可存活 1 年。因病毒结构中无脂质,故对乙酸、来苏、氯仿等消毒剂不敏感,但病毒不耐强碱,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醒、碘酒等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
人类是已知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而感染,疾病流行季节医原性传播也不容忽视。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目前尚不清楚。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但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临床上以儿童患者为主,尤其容易在托幼机构的儿童之间流行。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分泌物与粪便中就可检出病毒,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 3~5 周。
【发病机制】
手足口病(特别是 EV71 感染)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呼吸道侵人机体后,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增殖,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随血流播散至脑膜、脑、脊髓、心脏、皮肤、黏膜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性病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由于宿主的防御机制,感染可被控制而停止发展,成为无症状感染或临床表现为轻症;仅极少数患者,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成为重症感染。对各种靶器官的趋向性部分决定于染病毒的血清型。近年来有研究证据显示,机体的细胞屏障,主要是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功能,在 EV71 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症状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根据临床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1.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大多有发热,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口腔内可见散发性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等处,引起口腔疼痛,导致患儿拒食、流涎。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和泡疹,偶见于躯干,呈离心性分布。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多在 1 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 1~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 ) 神经系统表现:多出现在病程 1~5 天内,患儿可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如精神萎靡、嗜睡或激惹、易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肌无力或急性弛缓性瘫痪、惊厥等。颈项强直在大于 1 岁的儿童中较为明显,腱反射减弱或消失,Kernig 征和 brudzinski 征阳性。
(2 )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增快并浅促、呼吸闲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重,咳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
(3 )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或减慢,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指(趾)端发绀;持续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手足口病的危害主要是它所产生的并发症。
并发症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 7-10 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其他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肌炎、脑炎或脑膜炎、肺炎、肺水肿、脊髓灰质炎样肢体瘫痪、过敏性紫癜等,多发生于发病后 2~5 天,如不及时治疗,可能致命。死亡率极低,仅十万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
预防
个人预防
-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家庭预防
- 家庭预防手足口病重在勤洗手、加强居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有不适,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于肠道病毒种类较多,若小孩曾患过手足口病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再次感染另一种肠道病毒,再次发病。
集体单位预防
-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预防原则该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该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
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 20 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治疗
【治疗】
普通病例
- 口服 B 族维生素,如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
- 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当口腔因有糜烂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予易消化的流食,饭后漱口。
- 口腔溃疡给予青梅散、金霉素鱼肝油或锡类散外涂,疼痛剧烈涂以利多卡因或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并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 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 1%甲紫;
- 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病毒灵等。若伴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重症病例
- 神经系统受累的治疗
- 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 0.5~1.0g/kg,每 4~8 小时 1 次,20~30 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 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泼尼龙 l~2mg/(kg.d );氢化可的松 3~5mg/(kg.d );地塞米松 0.2~0.5mg/(kg.d ),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
- 酌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 2g/kg,分 2~5 天给予。
- 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密切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②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③呼吸功能障碍的治疗;④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
恢复期治疗
- 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②功能康复治疗;③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
中药方剂
- 双花防毒饮
方剂:金银花 10g,野菊花 10g,蚤休 15g,茯苓 10g,甘草 3g。
制法:上药加水 300ml,浸泡 30 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 15 分钟,煎成药液 150ml。每日 1 剂,药液分 2~3 次服,连续服用 7~10 天。3 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 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
- 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中成药
- 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 7~10 天。
- 治疗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 1 种,涂搽口腔患处,1 日 3 次;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 2 次。口腔炎喷雾剂对扁桃体炎效果最为明显;对小儿口腔炎有特效;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效果;雾化剂型易吸收。
- 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 1 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 日 3 次。
检查
【实验室检査】
-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 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氣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 )和血糖升高。
-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酸中毒。
-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 病原学检查 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中 CoxA16、EV71 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可以确诊。
- 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 CoxA16、EV71 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 4 倍以上的升高亦可确诊。
- 胸部 X 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 磁共振检査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见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的异常改变。
鉴别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无发热)伴手、足、口 、臀部皮疹可以作出诊断。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提示,具有以下表现者(尤其 3 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査,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 持续高热不退;
- 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 呼吸、心率增快;
-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 高血压;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 高血糖。
鉴别诊断包括:
- 其他引起儿童发热、出疹性的疾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
- 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如单纯庖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
- 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査作出诊断。
- 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大多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
- 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后者多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等表现,一般无皮疹。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手足口病是一类肠道病毒引起,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此病特点表现为口腔疱疹及溃疡及位于手足部分皮疹,多见于5岁以下,夏秋季多见。但现在临床上,手足口病皮疹有多样性皮疹,皮肤分布的部位有时全身及大关节处,这可能需感染手足口病病毒的种类有关,手足口病也需注意重症手足口,多有EV71型感染引起,临床中一定要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及睡时有无惊跳、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做到早期鉴别重症。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儿童,由肠病毒感染而导致的。
手足口病的病毒可以在患者的口咽、鼻咽、肠道进行复制,在皮肤起的水泡里面也存在着病毒,所以,呼吸道分泌物、口水、大便等都含有病毒。这些含有病毒等物质接触到玩具等,都有传染性。
小孩得了手足口病,家里要注意进行消毒,肠道病毒一般对对 75%的酒精敏感性低,对漂白剂(次氯酸钠)敏感;56 摄氏度 30 分钟可以灭活,所以不同的物品采用的消毒方法是不同的。
- 容易沾到孩子唾液的玩具、墙面、地面等地方,可以使用 84 消毒液进行消毒
- 孩子的餐具、奶瓶等,使用煮沸的方式或者使用高温消毒柜进行消毒就可以了。
孩子的衣服、被褥单独清洗,使用 70 摄氏度热水浸泡 30 分钟,之后再清洗暴晒,不需要把家里等衣服全部消毒一遍。
室内注意通风,每日通风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min,通风时,孩子可以去别的房间待一会,避免吹风着凉,加重病情。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