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曲泊帕:优点:最早进行临床试验,使用临床经验最丰富,优缺点均很清楚。美国FDA已经批准用于ITP、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缺点:有一定程度的肝肾损伤。能够螯合二价阳离子,包括铁,这有助于除铁,但又因为这个原因对服药的时间、胃肠道情况有严格要求。
海曲泊帕:药物作用机制和代谢与艾曲泊帕相似。优点:药效强于艾曲泊帕,所以可以使用较大剂量,起到较好疗效时不会出现肝肾毒。比如,艾曲泊帕需要150mg出现的疗效,海曲泊帕15mg能达到,因为使用的剂量相较于艾曲泊帕少了,因此肝肾损伤小。海曲泊帕也能够螯合二价阳离子,同样对服药的时间、胃肠道情况有严格要求。缺点:海曲泊帕虽然是国产,但是价格并不便宜,如前述举例15mg海曲泊帕的花费超过了150mg的艾曲泊帕,看得到,却用不到。另外,海曲泊帕临床试验少,样本量小,时间短,许多临床复杂情况下的处理并不清晰。
阿伐曲泊帕:优点:药物作用机制和代谢与艾曲泊帕、海曲泊帕不同。各种族、人群(男女、老幼)、饮食状态、肝肾功能状态基本不受影响。尤其是对肝功能基本无影响,适合肝病患者。药物可及人群广泛,使用便捷。缺点:价格偏贵,临床试验少,样本量小,时间短,许多临床复杂情况下的处理并不清晰。
最近一个晚期肺腺癌病人来门诊复查,这个病人确诊时病情太晚,无法手术,基因检测提示EGFR 19外显子突变,符合靶向治疗条件,于是给予了培美曲塞联+顺铂联合靶向药埃克替尼治疗。在化疗六周期结束后,病人出现血小板下降,连续三个月,不断的输血小板,打促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维持在(13-15)*10^9。
化疗后由于骨髓抑制会引起血小板下降,但绝大多数病人血小板会在化疗结束后20天逐渐恢复正常,即便没有达正常水平,一般也会在50*10^9以上,这个病人治疗结束后三个月,血小板仍重度低下,就不得不考虑是血液科的问题了。最后该患者至血液科做骨髓穿刺及活检,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血小板对人体的作用就不必赘述了,作为不可或缺的血细胞,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血小板,皮肤上一点点伤口就有可能血流不止。即便没有任何伤口,当人体血小板低于30*10^9时,就有较大的自发性出血的风险,血小板越低,出血风险越大。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出现内脏出血及脑出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既往认为是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了抗血小板抗体,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容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现在的新的观点认为是免疫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总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上面那个肺癌病人不能绝对的说是化疗及靶向治疗引起的免疫紊乱,肿瘤本身引起的免疫失衡也不能排除,但血小板减少与其前期治疗有很大的关系。总之,当化疗病人出现反复血小板低下,而白细胞和红细胞下降不明显时,不要单纯认为就是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这种疾病有可能在治疗后伴随出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仅仅通过输注血小板和打TPO,效果是很差的。治疗上以减少血小板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为主,常规一线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二线治疗方案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艾曲波帕,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等。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是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机制涉及 2 方面
血小板被免疫系统破坏导致数量减少,另外就是血小板生成减少,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出现青紫(这是皮下出血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些是内脏的出血,比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排黑色的大便,更严重的是颅内出血,往往是致命性的。
如何诊断:
- 单纯的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前体细胞)数量正常或是增多,伴有成熟障碍(这种现象是指骨髓中可以看到颗粒巨核细胞和裸核,但是看不到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
- 脾脏一般不大
- 排除其他已知的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比如风湿免疫性疾病(这里跟中医的风湿病不是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自身脏器破坏的一种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另外就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早期),最主要的是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是减少的
如何治疗
注意:血小板数量≥30,且没有活动性出血,且没有从事增加出血风险的工作,可以观察等待,当出现活动性出血,或是血小板低于上述水平时,就要启动治疗。
根据发病机制,可以有两类治疗方式,第一是减少破坏,第二是促进生成
一线治疗选择:
- 激素单用,或联合丙球冲击治疗,目前激素的给药方式有两种,地塞米松 40mg 每日 1 次,连续 4 天,2 周后可重复使用 1 次,优势在于起效快,但远期的疗效并没有显示出优势,另外是强的松,每公斤体重 1mg/d,长期服用,按照最新的国内指南要求,起效后应尽快减量,在 6-8 周内逐渐减停,欧美国家的指南把时间控制在 3 周,主要是避免激素长期使用的一些附作用。
二线治疗选择:
- 艾曲波帕,50mg 1/日,空腹口服,一般 1-2 周起效,有效率在 60%以上,停药后大概 50%患者出现复发,该药物停药时需要缓慢减量,避免突然停药,造成疾病出现反跳复发。
特比奥作用机制跟上面的类似
目前这两种药物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是临床的实际困难时,患者住院使用可以享受报销,但是大部分患者需要的时长期门诊治疗,因此呼吁要将此病纳入门诊特殊疾病统筹,这样才能真正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脾脏切除术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是激素依赖(激素需要维持使用,才能维持血小板数量)的患者,一般建议诊断后 12-24 月内进行,有效率在 60%左右,手术前需要对疾病进行重新评估,建议行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和 TPO 水平检测,术前 2 周如有条件可行疫苗注射(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对于脾脏切除的一点个人看法:临床上医生和患者本人接收程度并不高,有研究认为对于任何药物治疗无效的 ITP,很大可能脾切除治疗也是无效的,作为个人来说,往往成为最后的一个选择。
美罗华
这是个清除 B 细胞的药物,B 细胞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血小板减少的一个原因是抗体导致的破坏,因此将 B 细胞清除,可以达到治疗作用,有效率 50%左右,长期反应率为 20%~25%,原则上不能用于乙肝携带者
乌青块」是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几次,在磕磕碰碰后留下一块难看的印记。
但是,对某些人而言,他们的乌青却来得如此「悄无声息」。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呢?
乌青是如何产生的?
乌青是由于皮下血管破裂,血细胞漏出至血管外并积聚在皮下组织中而形成的。
生活中人们见过的乌青总是形态各异。在医学上,根据乌青直径从小到大,我们将其分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
乌青的颜色也并不是「青一块紫一块」那么简单。如果你细心观察便会发现,乌青一般在早期呈暗红色或紫色,逐渐会转变为黄褐色或黄绿色,然后才慢慢退去。这是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血红素,从血管漏出之后,血红素不断分解代谢变化为其他物质,进而产生了这样的颜色变化。
一碰就乌青,这是为什么?
正常人体具有非常精密而又复杂的止血系统,当机体遭到外来创伤时,便会启动「应急防御体系」。要理解为什么会产生乌青,就一定要对这套体系建立基础认识。
简单来说,这套系统由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三个方面组成::
血管:人体的血管好比河堤,血液好比河水。在我们皮下组织中,分布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平均直径只有 8 微米,比头发丝还要细 10 倍。血液通过这些血管到达组织,供给养分;
血小板:血管中的血小板就好比堤坝中的砖头,它们肩负着「抢险突击队」的重担。当血管出现破口时,它们会快速聚集到破裂处,封堵住血管的薄弱部位,避免出血的发生;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好比水泥,它们能够将血小板紧紧粘附在一起,就好比水泥将砖头都粘在一起,砌成坚硬的堤坝,避免出血。
当发生碰撞后,毛细血管壁会破损。在正常情况下,身体会迅速做出反应:
破损部位的血管会迅速收缩闭合;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也会蜂拥而至,齐心协力避免出血的发生或范围扩大。
如果损伤较大,我们的应急防御体系没来得及充分止血,血管中的血液就会有一部分进入到我们的皮下组织,这部分的皮下出血便成为了我们看到的乌青。
所以,对于大部分正常人而言,只有当碰撞的力度较大,对毛细血管产生足够破坏时才会出现乌青。
什么情况下人体的止血会出现异常?
对于防御体系存在异常的个体而言,可能轻轻一碰、甚至在没有发生碰撞的情况下依然出现乌青。如果你理解了止血所必须的三大要素,那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也就不难解释了。
血管脆性增加:
在轻微损伤后即可破损,或者弹性较差无法快速闭合。比如老年人常见的血管性紫癜,就是由于血管弹性变差所导致。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存在异常:
体内少了这样的一支「抢险突击队」,自然出血风险会相应增加。比如年轻女性多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由血小板减少所导致。
凝血因子数量或功能异常:
人体体内的凝血因子种类繁多,各司其职,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因子均会导致出血风险升高。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血友病,就是一种遗传性的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一般在幼年就会出现轻伤后出血不止的情况。
一碰就乌青,我该怎么办?
虽然很多韩剧的桥段都会把诸如乌青、流鼻血等作为女主角得了白血病的引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类事件的概率真的很低。
当你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乌青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镇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初步判断你是否需要去医院就诊:
回忆:是否有碰撞过出现乌青的部位;
再回忆:是否近期有频繁发生乌青现象。是否服用特殊药物;
观察:乌青的大小,部位,分布,形态等特点;
再观察:除了乌青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
通过以上的几点的判断,发现仅仅是单个部位的乌青,并且你没有感到其他不适,建议继续观察。
一般来说,乌青会在两周左右被完全吸收。如果你觉得两周时间太长,可以通过早期冷敷(伤后一天之内),后期热敷等加快吸收进度。但其他民间疗法,诸如穿刺放血、拔罐等均存在一定创伤,切勿尝试。
如果在判断过程中,你发现了以下几种情况,就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
时间短,部位多,范围大:短时间内出现多部位乌青,或是乌青范围逐渐扩大,吸收延迟;
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腹痛、血尿、大便发黑、鼻出血、头晕乏力、皮肤发黄等;
年幼发生且有家族史:少年儿童自幼便出现轻伤后大片乌青或皮下出血,且亲戚中有同样情况,要当心血友病的可能;
长期使用某些预防血栓的药物:很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服用此类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等,而这些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会导致你更容易出现乌青。如果服药期间特别容易出现乌青,建议至医生处复诊,评价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人体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它总是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护我们。
乌青的轻易出现是一个「信号」,能够让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通过病史询问以及化验检查,医生都能找到产生乌青的根源,从而对症治疗,避免更为严重的情况发生。
如果受伤后不容易止血,或者是儿童没有受到明显的外力,就会皮下有淤青,有瘀出血点或者是瘀斑甚至是血肿,那么我们就要注意是否有血小板相关的疾病,可以通过检查血常规来查一下血小板。
为什么要检查血小板呢?
因为血小板具有凝血和加速止血的功能。
血小板是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分化而成,释放到外周血中,它的生命周期一般是7~10天,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在出血的时候能够活化体内的凝血途径形成血栓来减少出血,血小板中富含生长因子,是人体伤口愈合所必需的成分。
同时由于血小板是形成锁血栓和必须的血小板,数量过多的时候容易产生血栓,导致动脉堵塞过少的时候可能会引起自发性的颅内出血,所以血小板计数被列为了常规检查,特别是被列为准备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必查项目。
有的人血小板低,爱流鼻血,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多种。流鼻血时先用深部纱条填塞止血,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原因,对因处理,
从根源上解决爱流鼻血的情况。
血小板减少,正常情况见于:早晨略低于午后,春季略低于冬季。平原居民低于高原居民。月经前减少,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减少。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血小板减少的异常情况有如下几种:
(1). 血小板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巨幼细胞性贫血,放射性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
(3).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被稀释,脾肿大等
当血小板在(20~50)×10^9/L时,可以有轻度出血 或手术后出血。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可以有较严重的出血。当血小板低于低于5×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肝脏、脾脏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数量,例如如果是肝炎病毒的携带者,或者是曾经做过手术,切除了脾脏,或者服用了特殊的药物、暴露于射线中的时候,都有可能影响血小板的数量。
及时去医院查一下血常规,凝血四项,D二聚体,血栓弹力图,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对因治疗。
熬夜鼻子出血是经常有的,熬夜的时候,患者没有及时的休息,容易出现上火,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等等诱因,以上因素容易导致鼻腔粘膜干燥,血管壁破损除从而出血。少数患者如果存在血液方面的疾病的话,比如说血小板少,凝血功能障碍,经常熬夜的话,也容易诱发鼻出血。综上所述,熬夜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诱发鼻出血。患者尽量避免熬夜。
【健康科普】怎样疏导孩子厌学的心理?孩子厌学是许多家长和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学业压力过大、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等。
一旦明确了原因,家长和教育者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对于学业压力过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减轻其学习负担,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来学习;对于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对于人际关系问题,则需要引导孩子学会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逐渐消除厌学的心理。
以下是一些疏导孩子厌学心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兴趣班等,通过兴趣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建立奖励机制:设立学习进步奖、优秀作业奖等奖励机制,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家庭环境:保持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减少室内的噪音和争吵,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4.营造学习氛围:设立专门的学习区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文具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氛围。
5.定期与老师交流:家长应定期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6.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给孩子留出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让他们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
7.避免过度期望: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习目标和期望,避免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健康科普】怎样疏导孩子厌学的心理?治疗孩子厌学的心理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通过深入了解厌学原因、增强学习动力、改善学习环境、调整学习方法、加强家校沟通、关注心理健康以及减轻学习压力等方法,帮助孩子逐渐克服厌学心理,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健康科普】抽动症一般多久才能好?每个患者的抽动症状况、病因、身体条件以及治疗方式都可能不同,因此恢复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抽动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类。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硫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这些药物可以及时控制患儿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另外,可乐定等药物也可用于抽动症的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需遵医嘱,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理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家庭治疗以及行为治疗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正确看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改善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信。认知疗法则可以帮助患儿和家长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他们的担心和焦虑。家庭治疗则强调调整家庭系统,减少家庭环境中可能诱发或加剧抽动症的因素。行为治疗则包括放松训练、习惯逆转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减少抽动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一环。家长应避免患儿过度兴奋、紧张、劳累、感冒、发热等诱发或加重因素,适当减轻患儿学业负担,适当延长睡眠时间,避免患儿过度紧张,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家长和老师应对患儿保持理解和支持,避免歧视和过分关注,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健康科普】抽动症一般多久才能好?抽动症的治疗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病因、身体条件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家长和患儿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坚持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憋尿不一定会尿道炎,憋尿次数多、频率高、个人卫生差、体质弱时,更易引发尿道炎;而偶尔憋尿、频率低、卫生好、体质强时,相对不易引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1、憋尿次数
若憋尿次数频繁且较多,比如每天多次长时间憋尿,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当细菌数量增多后,就有可能沿着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如果偶尔憋尿一两次且憋尿时间不长,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能能够应对,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尿道炎。
2、憋尿频率
高频率的憋尿如每隔几天就频繁长时间憋尿,会使尿道和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潴留的不良状态,这会反复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降低黏膜的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袭并引发炎症。
较低频率的憋尿如一个月内仅有几次短暂的憋尿情况且身体整体状况良好,平时又注重饮水和个人卫生等,那么相对来说引发尿道炎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即使是低频率憋尿,也不能完全排除引发其他泌尿系统问题的风险。
3、个人卫生
当憋尿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相结合时,更容易引发尿道炎,如果憋尿后不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细菌容易在尿道口滋生并进入尿道。
若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即使有偶尔的憋尿行为,在排尿后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如用清水清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勤换内裤等,那么憋尿引发尿道炎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4、身体体质
对于身体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憋尿更容易引发尿道炎,这类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当憋尿导致细菌有机会滋生繁殖时,身体可能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这些细菌,从而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身体体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人,相对而言对憋尿引发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憋尿,只是在相同的憋尿情况下,他们可能比体质差的人更不容易患上尿道炎。
预防尿道炎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滋生繁殖及尿液反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停留机会。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还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
抗抑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多汗等,往往在服药的前几天明显,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在最初阶段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且大多数患者描述恶心是一个短暂的不良反应。
服药的前 2 周是最容易停药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良反应可能先出来了,患者主观感觉用药后"更糟糕了"。那么开怎么办呢。
如患者在服药第 1 周出现诸如胃肠道反应、困倦、焦虑等不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这是很普遍的且多是阶段性不持久的;
若服药后不良反应长期存在但程度不重,如出汗、便秘、体重增加等,如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明显则继续用药,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如不良反应明显时,比如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评估不良反应是否抗抑郁药物所致,必要时尽快减药、换药。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部分或完全消除时,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用药可能成瘾,或由于病耻感,觉得吃药就意味着有病,于是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个阶段建议多跟医生沟通,获得专业支持和帮助,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