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是一名年轻教师,最近她的顶头上司正值更年期,常常无故对她大呼小叫。小丽有苦难言,回到家中诉苦,丈夫非但不理解她,还会再说上几句。小丽的苦闷只好自己憋在心里。
近几日,小丽发现自己整天心烦易怒,和谁都想发火,头部、胸部胀满不适,吃饭稍吃一点就饱了,睡眠状态也不好,常常躺下良久睡不着,半夜醒来无法再入睡。整个人面色憔悴,体重下降,大便秘结。上课也不像以前那样饱含热情,总是唉声叹气。
生活中像小丽这样状态的人群确实不少,我们经常也会听别人说,心烦得不行……那么,心烦是到底怎么引起的呢?自己可以调节吗?不治疗会不会有什么后果?平时应该在注意些什么呢?怎么才能恢复正常心境呢?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调畅、恶抑郁,肝气主升主动。像小丽就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没有及时排解,肝气得不到疏泄,全身气机尤其是肝气不能很好畅达,形成肝气郁滞的病理变化,出现肝经所过部位的不适,如头部、胸胁、两乳或少腹部;暴怒或肝气郁滞日久,会出现肝气上逆、肝火上炎的病理变化,如心烦易怒、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等。
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应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情,及时自我调整心态。伤心难过不要闷在心里,可以找人诉说,可以换一个环境,或者找知心朋友哭一哭,都有着很好的调节肝气疏泄的作用。
烦为什么与心联系在一起了呢?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心的关系比较密切。肝气不舒,郁久化热,根据五行的相生,可将热传给心,使心火旺盛,火扰心神,就会出现神志的异常,如心烦、失眠、多梦、神志狂妄不宁,长期的睡眠质量差,严重时会出现精神症状,甚至发展为抑郁症,久而久之就会变生百病。
当出现上述症状,自己调节却无效的时候,不妨咨询中医调理一下了。若只是初起的心烦,可以用仲景栀子豉汤化解。方中栀子泻火清热,解郁除烦;淡豆豉透表宣热,使郁结在胸膈的火得以清宣。栀子、淡豆豉各10克,为成人用量,服用1剂后症状未见减轻,就需要找专业医师看诊。
在平时,如果出现心烦后,不妨从饮食上进行调节,注意饮食规律,宜清淡,勿暴饮暴食;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不要喝可乐、咖啡、巧克力、酒、茶;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并注意改善睡眠环境,有利于减轻大脑兴奋状态,缓解心烦。
在伤寒杂病论中,仅仅提及了“阴虚”这个词一次。
是的,你没听错,仅仅只在《伤寒论》第111条提及了一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这是《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决定的,这部经典著作有着紧紧围绕临床,客观描述现象,不做过分演绎,注重方证对应的特点,这是“遮蔽理,道乃见”的境界。
在上面那段条文中,“阴虚”是指“津液缺失”的意思,而“存津液”是经方使用时需要时刻铭记的法则。在古代,没有静脉补液技术,所以“失津液”很常见,也容易危及生命;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伤寒感冒或大病之后,若津液丧失,也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少寐“”这类症状。如果不重视,一些患者会接着出现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甚至血糖急剧增高。
平常我们询问部分糖尿病病人的既往史,问他们是何时发现自己血糖增高的,他们经常会提及是某次大病之后,或者某次热病之后,突然就烦渴不已了。这便是热病解后,气液两伤,余热未尽导致的。对于这余热未尽,《伤寒论》中有个非常好的调理方子,它叫“竹叶石膏汤”。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主治和组成: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由6味药组成。麦冬是这个方子的君药,起到的是滋润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用量也非常大,为110克左右。
实际上这个方也是“麦门冬汤”的变方,在麦门冬汤中,麦门冬的剂量更大,达到7升,治疗的是咽喉极度干燥,咳嗽。石膏用了一斤,也就是250克,当然,在“康平本伤寒论”中,石膏后面没有“一斤”二字,石膏在这儿起到的是除烦,止渴的作用,若患者大渴,烦躁不安,石膏的用量自然宜大,曹颖甫先生就曾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消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若只是小渴,自然不必用那么大的量。15~30克左右即可。
半夏在这儿起到的是降逆止呕的作用,原方用了半升,据柯雪帆教授考证下来,是42克,当然,若患者不呕,或者只烦不呕,这个用量可以减到12克左右。竹叶一把12克,两把24克,能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但是,用了这么大量的滋阴药,下气药,清热药,很容易伤胃。
所以,在原方中,启用了人参,甘草,粳米来保护胃。这个和现在我们去输抗生素,医师常会配合用一些胃粘膜保护剂原理是一样的。
人参能补脾益气,又能治津伤口渴。甘草能解诸药之毒,又能益中气。粳米就是我们天天吃的大米中的一种,大米分为粳米、籼米和糯米,东北大米,珍珠米就是粳米,粳米米汤有非常好的温中和胃,除烦止渴的作用,相信多数读者都喝过清醇甘美的米汤。
这六味合在一起,就能治疗“气津两伤”导致的“身体消瘦,口干舌燥,心烦难眠,气喘吁吁”,是一个生津液,补中气,标本同治的好方,可广泛用于热病津伤,余热不尽。
当代医家多用它来治疗糖尿病,肺结核,急慢性咽炎,口腔溃疡等疾病出现的“口干舌燥,热渴欲饮,气短音微,气逆欲吐”等症候,患者多见舌红少苔,脉象虚数。
这个方子确实有非常好的阻断早期糖尿病的效果,我曾经将其用于突然出现的烦躁口渴,血糖升高,患者的血糖迅速降到了正常范围。当然,这仅是个案,还需要大量的临证观察来佐证。
最后,我想谈谈这个方子的剂量问题。这个方子原方剂量不小,与当代中药临床用量差别很大。日本京都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医学家江部洋一郎先生认为,这和“经方”最早出自军医之手有关,因为经方所有处方,配伍井然有序,加减极其严谨,而且文字夹杂有大量“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取如弹丸一枚”这样的富有军人色彩的话语。所以,经方在古代是救生死于一线之间的方子,在没有静脉输液,肠内营养技术的时代,不用那么大的剂量,恐怕也起不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很多人分不清梅花、桃花和杏花。早春季节,梅花盛开,我一个人在北京大学校园徜徉。未名湖畔,几个大学生在辨别那里的植物。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其中一个人竟然分辨出来梅的品种:这是榆叶梅,这是美人梅。我没敢靠近这几个大学生,生怕打扰到他们。
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着很好的寓意。梅花在中国花卉界的地位很高,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原产于中国南方,具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可做观赏植物和果树。
梅一身都是宝,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梅花入药,用的是初春花未开放时的花蕾。其味苦、微甘、微酸,性凉。归肝、胃、肺经。具有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化痰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等病症。
梅的果实,也是良药,《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谓其: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生川谷。梅的果实常在夏季接近成熟时候采摘,熏制成乌梅入药。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等病症。
梅花含有很多挥发油,早在清代就有用梅花来制作“精油”,《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海澄人善蒸梅及蔷薇露,取之如烧酒法,每酒一壶滴露少许便芳香。”
临床中,遇到心情郁闷的患者,我会建议其采集一些梅的花蕾晒干了泡水喝,能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
(附: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花蕾(梅花):微酸、涩,平。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果实(乌梅):酸、涩,平。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① 除夕纳入法定节假日 ② 5月2日纳入法定节假日 全年放假总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
小弟是指阴茎,阴茎肿了像游泳圈如果出现了异常表现,一般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要及时详细的了解。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相对成人较为少见,但也有其特点,以下为你详细阐述:
一、发病特点 发病率:相较于成人,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在儿童椎管内肿瘤中所占比例相对不高,但仍是需要关注的一类疾病。 年龄分布: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儿童,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集中发病年龄段特点像某些特定儿童肿瘤那样。
二、临床表现 疼痛:同样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比如会诉说背部、颈部、腰部或肢体等部位的疼痛,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描述不太准确,常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活动身体相应部位等,而且疼痛在夜间或活动后可能加重。 运动发育异常:与成人更多表现为既有运动功能受影响不同,儿童可能出现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原本该到会爬、会走的阶段,却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者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如行走,出现步态不稳、容易摔倒等情况,这是因为肿瘤压迫神经影响了正常的运动神经支配和发育。 脊柱畸形:部分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可能导致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等。这是由于肿瘤在椎管内生长,破坏了脊柱正常的力线平衡以及影响了周围肌肉的正常功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小便功能障碍:若肿瘤位置影响到马尾神经等相关神经支配区域,儿童也可能出现大小便控制不佳的情况,比如尿床次数增多且难以通过常规训练改善、大便失禁等,不过在儿童中有时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的如厕训练未完成等情况而被忽视。
三、诊断难点与方法 诊断难点: 症状不典型:儿童往往不能准确清晰地表述自身症状,这使得依靠症状来判断疾病存在困难,容易与其他一些儿童常见疾病如生长痛、缺钙等混淆。 配合度低:在进行一些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时,儿童可能因害怕、不理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需要向家长详细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及变化过程、有无外伤史等,尽可能全面了解病情线索。 体格检查:仔细检查儿童的脊柱形态、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反射情况等,虽然儿童可能不太配合,但也要尽量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可初步观察脊柱的形态,看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等畸形情况,但对于肿瘤本身的显示并不理想。 CT 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以及肿瘤对骨性结构的影响,但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相对较弱。 MRI 检查:是诊断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实验室检查:一般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全身性疾病,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
四、治疗及预后 治疗: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进行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解除肿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不过由于儿童身体仍在发育阶段,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相对成人可能会更高一些,比如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以避免损伤脊髓和周围神经,同时要考虑到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等问题。 辅助治疗: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如是否为恶性、切除是否完整等,可能会考虑辅助放疗或化疗等。但在儿童中,放疗和化疗的应用相对更加谨慎,因为它们可能会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潜在的伤害。 预后:总体来说,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成功进行手术切除,且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并发症,儿童的预后相对较好,可以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但如果肿瘤发现较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神经损伤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儿童日后的运动、感觉、大小便控制等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残疾。 儿童椎管内神经鞘瘤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高度重视,以便能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血小板过高要做骨髓穿刺检查吗?
导语: 王大哥今年45岁,一年前脚底长了一颗黑痣,没太在意,这几个月黑痣有破溃及偶尔疼痛,遂去医院看。刚去医院以为只是个普通的黑痣,结果医生说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王大哥的心情一下子从“晴空万里”转变成了“晴天霹雳”!
1、 黑色素瘤究竟是什么东西?
2、 如何发现它?——那些“鬼祟”的信号
B(Border,边缘不规则):边缘清晰的黑痣更常见,而黑色素瘤的边界常常“毛毛糙糙”,像没修剪的头发。
C(Color,颜色不均):普通痣颜色均匀,但恶变痣可能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有的甚至呈现红、蓝、黑等多种色彩。
E(Evolution,变化):如果黑痣变大、变深,或有出血、瘙痒等变化,最好赶紧去看看医生!
3、 确诊黑色素瘤后该怎么办?——治疗方法揭秘
一、确诊需要病理诊断报告。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B 淋巴结活检
C 靶向治疗
当黑色素瘤发展到中晚期时,有些患者会选择靶向药物。靶向治疗就像是“精准打击”,它能瞄准癌细胞的特定基因突变,让药物“专打”那些坏细胞。通常在检测到BRAF、NRAS或C-KIT基因突变时,医生会推荐这一方法。
E 化疗和放疗
虽然化疗和放疗对黑色素瘤效果有限,但在某些晚期的情况下,医生会结合其他疗法使用它们。化疗是“地毯式轰炸”,杀死所有快速生长的细胞,放疗则是用射线直击肿瘤区域。
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每位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不同,因此有任何疑问都要和专科医生沟通,不必害羞,也不必担心“问题太小”。医生的角色不只是治疗,更是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淋巴瘤为什么老是要做PET-CT?
正常髋关节VS髋关节发育不良VS髋关节半脱位VS髋关节全脱位:
1.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斜度增加、凹度丢失,Shenton线连续或不连续。
2.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与髋臼部分接触,头臼间隙增宽,Shenton线不连续。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