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的治疗,血小板越高越好吗?
1. 什么是ITP?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2. 血小板在ITP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其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发生变化时,机体易于发生出血或血栓。当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会延长。
3. 为什么会得ITP?
ITP 的发病机制中同时存在血小板的破坏增多和生成不足。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从而导致了ITP的发生。
4. ITP的症状?
ITP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常见出血包括皮下出血(瘀点、瘀斑、血肿), 黏膜出血(鼻腔、齿龈、口腔血疱、结膜部位)深部器官出血(肺、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等)。
5. ITP治疗的临床目标
通过提供足够的止血措施来解决出血事件或预防严重出血。
6. 生活注意事项
避免:足球、篮球等剧烈运动
建议:散步、慢跑、游泳
急性病病人在发病1周~2周内出血较重,应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出血控制、病情好转后,可进行轻微的肢体锻炼,出院后切勿进行过度体力活动,可适当短时间散步。
避免:刺激性食物、食用油炸食物、粗硬食物、引起过敏的食物、禁烟酒。
建议: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及豆制品,多饮水。
7.其他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搔抓皮肤。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激动(便秘、激动可诱发和加重出血)
刷牙用软毛牙刷,忌用牙签剔牙,以防损伤牙龈。
定期用氯已定或生理盐水漱口,保持清洁,防止口腔感染
进食前要先用漱口液漱口,以防感染。
注意保暖,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防止感冒。
射频消融治疗一般用于治疗肿瘤和某些心脏疾病,而不是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射频消融术指在影像引导下,通过介入手段进入机体,利用导管/针尖端射频电流产生的热能量,精准消融异常病灶或增生组织,使相应的组织、器官全部或部分恢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状态、对抗疾病进展的目的,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等心律失常、甲状腺结节、肝胆肿瘤、颈椎病、高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疾病可通过射频消融术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特点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易出血和瘀斑,一般不用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比如泼尼松、环孢素A、利妥昔单抗等,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输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血小板数量,同时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对于顽固性病例通过脾切除术治疗。顽固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要去正规医院检查,再由专业医生怎么治疗。
没有“血小板太低怎么补”这种说法。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脾功能亢进等导致,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一般治疗、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1.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导致血小板下降,同时会伴有红细胞、白细胞下降。治疗上主要是需要纠正贫血,可输注血小板。如果出现发热,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炎症,必要时进行骨髓移植。长期输血导致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可酌情去铁治疗。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丙种球蛋白适用于紧急治疗、无法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患者。利妥昔单抗可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此外,还可以结合免疫制剂,比如长春新碱等治疗。
3.脾功能亢进:主要是脾大,出现明显压迫症状者,可以选择手术切除脾脏。血小板减少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感染等,建议及时就医,积极治疗,以上用药遵医嘱。
Evans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同时或相继发生的病症。Evans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同时或相继发生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为特征,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还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Evan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皮肤黏膜出血等。目前没有针对原发性Evans综合征的特异性治疗,继发性Evans综合征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患者可遵医嘱应用醋酸泼尼松片、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环磷酰胺注射液等药物免疫靶向治疗及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如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由抗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导致
发病机制—主要机制是抗体介导血小板破坏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涉及患者B细胞产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大多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反应性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针对巨核细胞的体液和细胞自身免疫异常。
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黏膜出血表现:
●瘀点–瘀点呈红色、扁平、离散的病损,压之不褪色;瘀点常发生于身体的重力依赖区。
●紫癜–紫癜是指由瘀点融合引起的病变
●鼻出血–极少量的鼻出血
●重度或危重出血–最常见于血小板计数<20×109/L,如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
治疗方法—包括增加血小板计数的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促血小板生成治疗、减少血小板破坏治疗
●血小板输注–这是危重出血患者增加血小板数量最快的方法
●免疫球蛋白治疗(丙球)—通常单次剂量1g/kg,第2日重复给药,直到血小板计数>50×109/L。
●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40mg,口服或静滴,一日1次,连续4日;或泼尼松,1mg/(kg·d),连续1-2周,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300U/kg/天×14天,皮下注射,若无效则停药
●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波帕、海曲波帕
●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滴,每周一次,共4次,一般在用药后4-8周起效
●rhTPO联合利妥昔单抗:推荐rhTPO 300U/kg/天×14天;利妥昔单抗100mg静滴,每周一次,共4次
●脾切除:对于上述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症,脾切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二线治疗方式
●其他:如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达那唑,地西他滨,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新药临床试验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以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目前认为ITP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过多,或免疫介导损伤巨核细胞或抑制巨核细胞释放血小板,从而造成患者血小板生成不足。
儿童ITP患者,虽有部分不经治疗可以自愈,但仍有患者需要给予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药物来提高血小板水平。另外,本病有容易复发,部分患者迁延不愈的特点,因此儿童患者可能多次反复应用激素甚至切脾治疗。对于此类患者,为了避免滥用激素或手术,我们应当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如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很罕见的一类疾病,发病率万分之2.7,是由相关突变基因引起的血小板数量减少,或伴有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自幼发病,并有血小板减少的家族史。相关突变的致病基因有很多种,如下:
那么,如何区别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症 (HT)与ITP呢?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①家族中可能多人发病(有家族史),其特点由疾病的遗传方式决定。下图是一例患者家系图,家系中多人发病:
②血涂片除血小板减少外,常伴随巨大血小板或血小板形态异常。这点区别很重要,虽然化验很简单易行,只是常常容易忽略。巨大血小板和正常血小板对比如下:
③部分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减少,与ITP明显不同,后者巨核细胞往往明显增多;
④长期有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可能;
⑤伴有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如骨骼、肾、耳、眼等;
⑥ITP常规的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多无效;
⑦相关致病基因检测阳性及家系调查确证。
HT的治疗要点如下:
①主要是是防止出血,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避免手术。
②在紧急情况下可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
③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治疗基本无效。
④有报道称艾曲波帕等药物可能升高血小板数量;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基因疗法可能是未来的治疗方向。
⑤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细胞分析、尿常规、肾功能、眼科和听力检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近日,在海南陵水共发现5例登革热病例,当地回应,由蚊虫叮咬引起,不会人传人
已出现“人传人”!近日,“我可以吃几个瑞士卷?”成为女生们问她们老公最多的一个问题。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宝妈买了8个#瑞士卷# ,女儿2个,儿子2个,老公2个,最后剩2个宝妈想吃,结果老公一顿教育,要宝妈懂事点,把瑞士卷留给孩子吃!宝妈感叹她不配吃瑞士卷,太卑微了!这一事件引发女网友们的讨论,于是,她们纷纷拷问自己的老公:咱们家瑞士卷怎么分?
警惕!“死亡游戏”再现校园?家长称孩子捡回一条命 医生提醒严重者意识丧失,危及生命,近日,湖南益阳,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流行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其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曾发出尖叫满脸冷汗,直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据悉,该游戏曾在美国流行一时,多名青少年因此丧生。鉴于此类游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害,教育主管部门曾下令,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据此前报道,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少波介绍,“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