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急性缺氧,是滴催产素引起宫缩过强时,立即停用催产素,如胎盘早剥、脐带扭转引起的宫内急性窘迫时,要及时给予终止妊娠,如剖宫产术,避免胎儿胎死宫内。一般出现胎儿宫内缺氧时,要根据患者的孕周来决定处理,如慢性缺氧,要及时给予吸氧,一天两次,对症治疗,同时也可以输液、左侧卧位等处理,如不好转可剖宫产手术。急性缺氧,一般多见于脐带异常、胎盘早剥、宫缩过强等引起。慢性缺氧,一般多见于母体含氧量不足,有慢性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过期妊娠或者母婴血型不合等引起。
引起大脑缺氧的原因
过度的用脑,长期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就会消耗很多大脑中的氧气,造成脑缺氧,高原反应同样会使大脑缺氧。疾病会引起脑缺氧,最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脑梗塞、高血脂,还有颈椎病、贫血、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到脑血管的循环,造成脑缺氧。当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小21%时就会造成脑缺氧,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中毒,比如一氧化碳中毒。如果是疾病导致的,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果是由于用脑过度或周围环境引起的,可以通过吸氧来缓解。
新生儿缺氧的表现
是因为家属不是医学专业人士,缺氧有时候很难发现,除了肤色的改变之外,新生儿还可以出现呼吸增快,鼻翼煽动,还可以看到胸骨、锁骨上面凹陷的地方在吸气的时候凹陷下去,肋骨最下面也随着吸气而凹陷,这就是所谓的三凹征。新生儿缺氧的症状多数是表现为肤色的改变,当血氧饱和度降到80%以下的时候,缺氧所导致的紫绀可以在皮肤上表现出青紫,家长比较容易看得到。部分新生儿还会出现呼吸暂停、呻吟、精神反应差,当出现不能确定的情况时,需要到医院就诊。
【问】
28周了,近来老睡不着,因为医生让我左侧卧睡觉,可我老是左侧睡觉觉得好难受。躺平睡又怕书上说宝宝缺氧,怎么办?
【答】
左侧卧不舒服,可以试试右侧卧,最好不要仰卧或俯卧。仰卧位时,大子宫压迫脊柱前的大血管,影响下半身血液回流,会导致流回心脏的血液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就会导致心输出减少,心输出减少的情况下,人体就会重新分配血流的供应,保证重要脏器的需要,就会减少胎盘、子宫的供血,宝宝就会缺氧。
其实,也不是说仰卧、俯卧一定会导致宝宝缺氧。如果左侧卧睡不着觉,影响休息,难以入睡,可以试试采用自己舒服的体位睡觉,注意观察此时胎动变化。
如果睡觉姿势导致宝宝缺氧,就会表现出胎动异常,如果导致孕妇缺氧,就可能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如果没有这些不舒服,就可以自由体位睡觉,不要太教条。
宝宝脑缺氧包括很多的原因,一种是源自于新生儿期的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明确的宫内窘迫和窒息时,可以导致新生儿的脑损伤。
新生儿脑损伤的症状按照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三类。轻度表现就是过度的觉醒状态、易激惹、很兴奋、高度激动性抖动、颤动,吸吮正常,拥抱反射活跃,没有惊厥的表现。中度缺氧的表现是抑制状态,嗜睡、浅昏迷、部分惊厥发作,原始反射的减弱和遗留后遗症。重度的脑缺氧就是昏迷状态,频繁的惊厥、抽筋、呼吸不规则,原始反射消失,常常会遗留后遗症的症状,出现的后遗症包括脑瘫、癫痫、视力障碍、耳聋等。
对于出生有缺氧窒息的宝宝,建议每个月都要到三甲医院以上的专科医院进行神经反应的检查和评估,了解宝宝脑发育的情况,如有问题应及早进行康复,修复脑神经,减轻宝宝的后遗症。宝宝出生 6 个月以内每个月需要健康体检,查看每个月的生长发育水平是否正常,如果出现不正常的情况就可以进行早期干预,此项定期体检相当重要。
氧疗和氧保健通常有普通吸氧、常压饱和吸氧和高压氧三种补氧方式可供选择。
普通吸氧是最常用的给氧方法,一般多采用鼻塞、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入氧的实际氧浓度最高可达 45%~50%。
饱和吸氧是一种比普通吸氧浓度高出近一倍的特殊吸氧方式,规避了普通吸氧时部分氧从鼻翼流失的“半开放”现象,能使吸氧者血中溶解氧增加 6 倍,大幅增加机体的氧供给。
高压氧疗法可使人体血浆中溶解氧含量增加 14 倍以上,并具有一些其他特殊治疗效应,改善机体缺氧的效果最为显著。但是否要接受高压氧治疗需要专科医生来决定,除了适应证及禁忌证的把握,补氧过程中还会有一些约束性的要求,如病人进舱要穿全棉衣物,不能带手机、MP3、iPad 等电子产品,要集中入舱治疗,舱内活动空间及方式均有所限制,中途不能随意进出等。
每天被我们忽视的氧气,究竟有多重要?
氧气是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活动的关键物质。
空气被吸入身体后,氧气会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被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供身体维持正常机能。特别是进行脑力活动时,耗氧量更是巨大。
但现代工作生活中,由于长期处于室内环境,空气不流通、生活不规律、缺少锻炼等原因,很多人容易出现缺氧情况却不自知,长期下来,就会出现各类"亚健康"症状。
出现以下三大类症状,身体已经在提示你"缺氧"
"缺氧"可能导致的症状很多,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与其他疾病诱因混淆,通常在检查中无法发现指标异常的情况下,就要警惕缺氧的可能。
对照以下症状,看看身体是不是已经提示你"缺氧"了。
轻度缺氧:
常常打哈欠,手脚冰凉,在大商场、地下设施内感到胸闷气短、心慌。
中度缺氧:
爬楼梯两层以上胸闷气短、喘气急促;口臭、胃酸过多、便秘、皮肤干燥、睡眠不足、多梦易醒,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
重度缺氧:
心脏常不舒服,会突然心慌,记忆力减退,精神疲倦、乏力。蹲下或静坐后站起时头晕目眩、眼前发黑,太阳穴疼,耳鸣,眼花。
这些人群最易缺氧,长期缺氧后果很严重
在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氧气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一些特殊的年龄和阶段,身体耗氧量巨大,更易出现"缺氧"症状。而缺氧对身体的危害是慢性、无形的,若不及时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严重的慢性疾病。
具体来说,以下人群更需警惕"缺氧"伤害:
学生:大脑所需氧气量是正常人的2倍。一旦缺氧,容易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脑力工作者:工作压力大,饮食睡眠不规律,烟酒、应酬等容易因"缺氧"导致亚健康状态,集中体现为精神不济、乏力、失眠、烦躁易怒。
孕妇:怀孕后一人吃饭两人消耗,身体负担逐渐加重,如孕期缺氧,对母体健康和胎儿成长都容易造成极大影响。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身体机能因疾病、年龄下降,本身处于长期缺氧状态,更易导致心悸、心绞痛、 胸闷气喘等症状,易诱发心梗、脑梗。
想要及时"补氧"?不一定要跑医院,在家也可选择医用级吸氧
作为医生,常能看到不少肺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考生等人群,会来医院接受吸氧治疗。但在现实条件下,因为日常工作生活忙无法请假,加上对各类传染病、疫情的顾虑,大家都希望能够尽量少去医院,避免细菌病毒的交叉感染。
如果放在以前,这估计很难实现,但现在不一样了,家用制氧机的出现和技术的成熟,让普通人在家也能获得有效的医用级吸氧体验。
以鱼跃制氧机旗下的8F-3AW为例,属于"专业医用"产品,让大家在家也能享受医院般专业的氧疗体验
首先,它是一款采用医用标准的3L制氧机。氧浓度高,氧流量为1-3升时,氧浓度保持在90%以上,可以持续稳定给氧,使用感受流畅舒适。
此外,它的低噪设计,使运行时噪音只有46分贝,可以更舒心的享受安静氧疗,不必担心影响家人。
操作中采用无线遥控,老人也可轻松上手操作。机器还自带故障检测,日常居家使用操作更安全、省心、简便、无负担,方便长期"补氧"使用。
对于考生、白领、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医生建议选择安全、稳定的家用制氧机来"补氧"。此外,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还应该注意:
01:配合适当的放松,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40分钟左右,应该适度休息。
02: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中的氧含量。
03:增加有氧运动时间,如室外散步、慢跑等。
氧气是生命之源,众多健康隐患都与它息息相关。合理补氧,告别"缺氧",才能让生命在一呼一吸间更健康。
当氧气被吸入后,由肺的主气管经支气管到小气管末端的肺泡。氧气透过肺泡膜弥散入肺毛细血管,大部分和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载满氧气的动脉血液从肺部流出,流经全身继而被人体所利用,消耗细胞中的氧气,排泄二氧化碳。细胞中积累起来的二氧化碳又随着血液循环流回肺里,呼气时释放二氧化碳,重新结合氧气,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进行,使生命得以延续。
心脏、大脑的工作状态与血氧的输送量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氧气,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会马上停止。细胞得不到营养,很快就会死亡,各个器官也会快速衰竭,因此,古人曾把氧气称为“养气”。在人体中,中枢神经(包括脑组织和脊髓)对缺氧最敏感。轻度缺氧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随着缺氧的加重,就会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如突然中断供氧,只吸入纯氮,二十秒内可出现深昏迷和全身抽搐。还会引起脑水肿而压迫血管,使血流量减少,供氧更加不足。一旦中枢神经停止工作,生命也随之结束
憋尿不一定会尿道炎,憋尿次数多、频率高、个人卫生差、体质弱时,更易引发尿道炎;而偶尔憋尿、频率低、卫生好、体质强时,相对不易引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1、憋尿次数
若憋尿次数频繁且较多,比如每天多次长时间憋尿,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当细菌数量增多后,就有可能沿着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如果偶尔憋尿一两次且憋尿时间不长,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能能够应对,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尿道炎。
2、憋尿频率
高频率的憋尿如每隔几天就频繁长时间憋尿,会使尿道和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潴留的不良状态,这会反复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降低黏膜的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袭并引发炎症。
较低频率的憋尿如一个月内仅有几次短暂的憋尿情况且身体整体状况良好,平时又注重饮水和个人卫生等,那么相对来说引发尿道炎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即使是低频率憋尿,也不能完全排除引发其他泌尿系统问题的风险。
3、个人卫生
当憋尿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相结合时,更容易引发尿道炎,如果憋尿后不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细菌容易在尿道口滋生并进入尿道。
若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即使有偶尔的憋尿行为,在排尿后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如用清水清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勤换内裤等,那么憋尿引发尿道炎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4、身体体质
对于身体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憋尿更容易引发尿道炎,这类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当憋尿导致细菌有机会滋生繁殖时,身体可能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这些细菌,从而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身体体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人,相对而言对憋尿引发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憋尿,只是在相同的憋尿情况下,他们可能比体质差的人更不容易患上尿道炎。
预防尿道炎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滋生繁殖及尿液反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停留机会。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还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
抗抑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多汗等,往往在服药的前几天明显,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在最初阶段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且大多数患者描述恶心是一个短暂的不良反应。
服药的前 2 周是最容易停药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良反应可能先出来了,患者主观感觉用药后"更糟糕了"。那么开怎么办呢。
如患者在服药第 1 周出现诸如胃肠道反应、困倦、焦虑等不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这是很普遍的且多是阶段性不持久的;
若服药后不良反应长期存在但程度不重,如出汗、便秘、体重增加等,如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明显则继续用药,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如不良反应明显时,比如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评估不良反应是否抗抑郁药物所致,必要时尽快减药、换药。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部分或完全消除时,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用药可能成瘾,或由于病耻感,觉得吃药就意味着有病,于是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个阶段建议多跟医生沟通,获得专业支持和帮助,规范治疗。
妊娠或计划妊娠妇女、产后抑郁是否使用抗抑郁药物
对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即可;
对轻度⁃中度抑郁症患者,建议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
对重度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抗抑郁药治疗,目前孕妇使用最多的是 SSRIs 类药物 。研究显示 ,除帕罗西汀外,孕期使用 SSRIs 类抗抑郁药并未增加胎儿心脏疾病和死亡风险,但可能增加胎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SNRIs 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如果产后开始使用 SSRIs治疗 ,应避免使用氟西汀,因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更容易排泄到母乳,其半衰期长达 1~2 周,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有蓄积效应 ,其他SSRIs 类 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如病情严重不用药疾病的波动也会增加孕妇和胎儿风险,需要权衡沟通药物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获益与不治疗的风险。
【健康科普】孩子坐不住好动是什么原因?孩子坐不住,总是好动,似乎身体里藏着无尽的活力,动作敏捷而充满活力,时而蹦蹦跳跳,时而手舞足蹈,一刻也停不下来。
孩子的这种好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具体表现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注意力分散
孩子的好动往往伴随着注意力的不集中。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或作业的完成上。然而,由于好动,他们容易分心、走神,导致对知识的吸收不完整、不准确。这种注意力的分散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二、课堂秩序破坏
孩子的好动还可能在课堂上造成秩序混乱。他们可能难以安静地坐着,会打断老师讲课或同学学习,甚至破坏课堂秩序。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氛围,还会干扰到其他同学,降低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困难
由于好动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课堂秩序破坏,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处理知识,从而在理解、记忆、应用知识方面出现问题。这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进一步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心理健康影响
此外,好动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上的不如意而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社交问题
在学校的不良表现也可能影响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交问题。他们可能因为好动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健康科普】孩子坐不住好动是什么原因?孩子的好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行为干预、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孩子的症状,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