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发生于新生儿的一种较常见的轻微炎症性皮肤病,预后良好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于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皮脂腺分泌过多、马拉色菌定植、维生素 B 缺乏、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嗜酒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 好发于婴幼儿、成人及艾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 皮损多见于头面部,也可以累及耳后、胸骨前区、肩胛间区、腋窝、腹股沟等多毛及多皮脂部位。
- 初发时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片或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其上覆有油腻性黄褐色鳞屑或痂皮,也可因部位不同或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为白色糠秕状鳞屑、黄厚痂、皲裂、糜烂及渗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 头皮损害主要分两种:鳞屑型,常呈红斑伴小片糠秕状脱屑,头发稀疏或脱落;结痂型,多见于肥胖患者,头皮厚积片状、粘着油腻性痂,痂下炎症明显。
预防和治疗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加强控油和保湿;
外用药物: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可以使用水杨酸、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系统药物:瘙痒剧烈时予以止痒镇静剂,补充维生素 B 族和锌剂,真菌感染时可抗真菌处理,范围大、炎症明显时可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嫩嫩的皮肤上出现红色的皮疹,但是宝宝的状态很好。家长们很疑惑,这是什么皮疹?这是新生儿红斑。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难以定论。可能为出生后外界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或对来自于母体内某些具有抗原性物质所致的变态反应,或肠道吸收物质的毒性反应,也有认为是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 多数在出生后 4 天内发病,少数出生时即有,最迟约 2 周。
- 皮损有红斑、丘疹、风团和脓疱。有些可先有弥漫性红斑,随后出现有坚实的基底红晕的 1~3 毫米淡黄或白色丘疹和脓疱,散在性分布,偶有融合。
- 除掌跖外,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臀、背、肩等受压处,数目或多或少。皮损可在数小时后退去,不久又重新发出,无其他全身症状,经过 7~10 天自愈。
检查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皮损的转归可明确诊断,无需特别检查,部分病例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脓疱培养无细菌生长,为大量嗜酸性细胞填充。
鉴别诊断
- 新生儿脂溢性皮炎:亦是新生儿常见皮疹,特征性皮疹为红斑和油腻性鳞屑,人们常称这种皮疹为“乳痂”,皮疹常见于头皮,亦见于颜面、耳、颈部。
- 新生儿粟丘疹:由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好发于眼周为主的颜面,亦可见于躯干、四肢、生殖器部位,散在分布,呈白色或黄色坚实丘疹,表面光滑,3~4 周后消退,组织病理显示表皮样囊肿。
- 新生儿痤疮:见于前额、鼻部、面颊的闭合性或开放性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也会见到。
- 葡萄球菌性或链球菌性脓皮病:其疱液细菌培养为阳性。
- 红痱:主要见于夏季湿热环境,好发于皱褶部位,气候凉爽可自然消退。
治疗
轻-中度新生儿红斑无需特殊治疗,注意皮肤清洁,重度新生儿红斑,可外用药物如:炉甘石、儿肤康等,本病有自限性,且无严重并发症,不需隔离。
病因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难以定论。可能为出生后外界刺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或对来自于母体内某些具有抗原性物质所致的变态反应,或肠道吸收物质的毒性反应,也有认为是病毒感染。
1.多数在出生后4天内发病,少数出生时即有,最迟约2周。
检查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皮损的转归可明确诊断,无需特别检查,部分病例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脓疱培养无细菌生长,为大量嗜酸性细胞填充。
1.新生儿脂溢性皮炎
亦是新生儿常见皮疹,特征性皮疹为红斑和油腻性鳞屑,人们常称这种皮疹为“乳痂”,皮疹常见于头皮,亦见于颜面、耳、颈部。
由未发育的皮脂腺形成,好发于眼周为主的颜面,亦可见于躯干、四肢、生殖器部位,散在分布,呈白色或黄色坚实丘疹,表面光滑,3~4周后消退,组织病理显示表皮样囊肿。
见于前额、鼻部、面颊的闭合性或开放性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也会见到。
其疱液细菌培养为阳性。
主要见于夏季湿热环境,好发于皱褶部位,气候凉爽可自然消退。
轻-中度新生儿红斑无需特殊治疗,注意皮肤清洁,重度新生儿红斑,可外用药物如:炉甘石、儿肤康等,合并有感染倾向,可外用莫匹罗星,本病有自限性,且无严重并发症,不需隔离。
预后
引起婴儿湿疹的因素,主要分为遗传因素、外界因素和体内因素。
宝宝所处的周边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强光照射、气候的变化、以及肥皂、化妆品、皮毛细纤、花粉、油漆的刺激;饮食因素,容易引起湿疹的食物有(蛋白质的食物:牛奶、鸡蛋等;海产类食物:鱼、虾、螃蟹等;某些水果: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萝、桂圆、芒果、草莓等)妈妈因为吃了这些食物,通过母乳喂养给宝宝,而引起宝宝湿疹;喂养方面,如宝宝营养过高,添加辅食种类偏多,致使胃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湿疹。
在妈妈孕前、孕中的时候营养不均衡因素:过敏性体质(过敏体质的人,往往是承自父母亲,另一方面与饮食、压力过重导致抵抗力变差、免疫功能不足有关。)代谢、内分泌或消化道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功能障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静脉曲张,多汗,皮肤干燥等易引起婴儿湿疹。
最后说的是,湿疹宝宝会很痒很难受,会不由自主的到处抓,一定要给宝宝定期剪掉指甲,避免感染。及时给宝宝涂上紫草油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了。
疾病类型
通常根据患者年龄,可分为成人型脂溢性皮炎和婴儿型脂溢性皮炎。
婴儿型脂溢性皮炎
- 好发部位:头皮、面部,包括眉弓、双颊、躯干部、尿布区以及腋窝等。
- 皮疹特点:细小的红色斑片,覆盖油腻性鳞屑,易结成淡黄色痂,严重者可伴有糜烂、渗出,瘙痒不明显。发生在头皮者,常被称为“摇篮帽”或“乳痂”。
- 病程:一般发生于出生后 3~4 周,可在一段时间后消失,大多数亚洲人在 3 个月内痊愈。
成人型脂溢性皮炎
- 好发部位:头皮、胸骨前区、腋窝、乳房下及腹股沟处皮肤。
- 皮疹特点: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炎症表现,出现典型黄红色斑片,附着油腻性脱屑,并伴有瘙痒。也可能无明显炎症表现,仅出现轻重不等的头皮屑。
- 病程:慢性病程,可反复发作。
概述
- 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常见于头、面、胸背部等,成年人和婴儿好发
-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皮脂代谢等有关
- 可有红斑性皮疹、油腻、脱屑、瘙痒等症状
疾病定义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又称脂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头、面、胸背或会阴部等皮脂溢出部位,主要表现为红斑性皮疹,表面附着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反复发作。
流行病学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和婴儿。
在出生后第 1 月发病,好发于头皮、眉区、鼻唇沟,油腻性黄色痂壳或鳞屑,具有自限性(图 8A,图 8B),少数可继发真菌或细菌感染。
治疗:1. 结痂会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否则会造成感染;2. 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洗发膏、面霜等;3. 使用清水、生理盐水清洗,保持皮炎部位的清洁,病变不影响保湿剂的使用;4. 可以短期应用低效局部糖皮质激素;5. 因为复方酮康唑霜剂和(或)洗发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确定,且没有儿童剂型,仅在必要时由医师指导使用。
B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2.5亿人。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2万,这一数字反映出HBV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肝癌,作为HB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
然而,尽管已有多种HBV治疗药物问世,这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癌变的风险,且HBV引发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
HBV与肝癌的发病机制
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HBx被认为在HBV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Bx通过降解宿主蛋白Smc5/6来促进病毒复制。Smc5/6是宿主细胞中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其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DNA损伤的积累,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研究小组,包括关场一磨特任临床医师、大塚基之讲师和小池和彦教授等,针对HBx对Smc5/6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HBV产生的HBx不仅促进病毒复制,还可能通过降解Smc5/6来抑制宿主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人类样本、小鼠模型和HBx过表达细胞进行实验,发现当宿主蛋白Smc5/6被HBx降解时,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显著降低。DNA损伤的积累被广泛认为是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Smc5/6被降解的细胞中,肿瘤形成能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使用化合物尼塔佐克仑(Nitazoxanide)抑制HBx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Smc5/6的降解,从而恢复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一发现为HBV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通过抑制Smc5/6的降解,可能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新的癌变预防概念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HBV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的一部分,还提出了“通过Smc5/6分解抑制药物来预防癌变”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的成果已于9月1日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版上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研究支持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得到了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和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多个机构的支持。AMED的肝炎等克服实用化研究事业中,研究团队围绕HBV cccDNA维持相关宿主因子的全面鉴定和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探讨HBx的功能:进一步研究HBx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其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2. 开发新型药物:基于Smc5/6分解抑制的概念,开发新型抗HBV药物,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 临床试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HBV感染和肝癌风险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促进早期筛查和治疗。
结论
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的挑战,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对HBV及其相关癌变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减少HBV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最终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肝病防治状况。
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HBV及其引发的肝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10901.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1年9月 来源:u-tokyo
ChatGPT的基础技术,Transformer提高了精度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检验部的讲师佐藤雅哉(消化内科医师)、消化内科的助教中塚拓马、副教授建石良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池和彦、教授藤城光弘等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消融术(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后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并首次证明了使用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模型比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RFA作为肝癌有效的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然而,肝癌的复发率较高,且存在预后不良的肝癌,因此治疗仍面临挑战。准确了解RFA治疗后肝癌的预后对于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ransformer,作为ChatGPT(生成预训练Transformer)的基础,已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性能。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有望更准确地评估RFA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肝癌预后估计的报告。
使用Transformer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预测,除了肝癌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多个领域,未来的其他领域应用也备受期待。本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学术期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线版上发表。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来源: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