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去处理。
1.一般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劳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有气急、呼吸困难者要吸氧,取半卧位,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药物治疗:急性心包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的症状,可遵医嘱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减轻疼痛和消炎。其他药物治疗时若积液吸收效果不佳,遵医嘱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如泼尼松。
3.手术治疗:心包炎患者出现心包积液过多且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医生会进行心包穿刺术,抽取积液来减轻压力和症状。化脓性心包炎经抗生素治疗、心包穿刺抽脓后疗效不显著,可考虑心包切开引流治疗。
急性心包炎经积极治疗,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一旦发病要及时处理,以上药物遵医嘱使用。
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一般是可治疗的,症状轻者病情没有那么严重,出现并发症后病情会比较严重。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指心包膜的急性炎症,没有明确的特定病因或特异性病理改变,一般情况下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以治疗,患者会出现胸痛、心前区不适、气短、乏力、低热等,症状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能出现并发症,比如心包填塞、心包积液等,这些并发症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这种情况下是比较严重的。
患有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且伴随不适,建议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心包炎饮食要注意以清淡为主,限制钠盐摄入,不可饮用刺激性较强的饮品,如白酒、咖啡等。心包炎是指心包脏层和纤维壁层的炎症性疾病,多由感染、代谢性疾病、外伤等原因所致,主要临床特征为胸痛,可伴有呼吸困难。包心炎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以清淡为主,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限制钠盐摄入,不可饮用白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较强的饮品。
心包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忌剧烈运动,平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秋水仙碱、泼尼松、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经心包穿刺、心包切除术等进行手术治疗,以改善病情。建议患者加强自身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同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射频消融术后心脏疼考虑为正常生理现象、心肌梗死、心包炎等因素导致。
1.正常生理现象: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主要是通过电极导管在心脏内产生电磁场,促使心肌细胞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2.心肌梗死:射频消融术过程中,局部心肌可发生缺血,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导致心脏疼痛和其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3.心包炎: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心包炎的症状,也会导致心脏疼。心包炎是指身体内的心包膜因为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急性炎性疾病,可导致心包积液的出现,如果心包积液量较大,也可引起心脏疼,所以不一定是射频消融手术导致。
射频消融术后心脏疼的原因比较多,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缩窄心包炎会引发休克,缩窄心包炎就是急性的心包填塞。心包正常情况下是会对心脏有一定弹性,会跟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动。如果心包里面有大量的积液,比如外伤引起来的积液,或者一些原因导致心脏的血液漏到了心包里面,心包就会出现填塞,也会影响到血液的回流,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的下降,导致低血压也是导致休克。
室上速做了射频消融一星期感觉胸口疼是正常的情况。很多做完射频消融之后的病人都会胸口疼,可能出现了心包炎或者心包粘连的症状。可以做心脏彩超或者心电图检查是否出现心包积液的症状。这些是做射频消融之后常见的并发症。
21岁的小希是一名高校大学生,当她被救护车送到急诊科的时候,情况已经非常危急。
她胸痛,呼吸困难,生命体征也非常不平稳,她的血压低于正常,心率却非常快,医生在进行胸部体格检查的时候,发现她的心音也很低弱,颈部还可以看到明显的颈静脉怒张。
而在医学上,很多人并不了解,低血压,心音微弱,颈静脉怒张,其实是Beck三联征,它提示着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那就是心脏压塞。
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名21岁的年轻女孩,为何会罹患如此严重的心脏疾病,难道是先天性的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脏压塞?
通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很快发现,小希的心包里有大量积液,正是大量积液导致了严重的心脏压塞症状,从而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和静脉压明显升高。
情况非常危急,因为大量的心包积液不仅会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还可能随时导致心脏骤停,而处理急性心包积液,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立刻进行心包穿刺引流。
然而这个女生的病情进展实在太快了,在医生进行穿刺抽液的过程中,她却突然出现心跳骤停,医生迅速为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遗憾的是,抢救了四十多分钟,还是没能挽回年轻的生命,所有人都在扼腕叹息,感慨生命无情,正值青春年华,却不幸被疾病夺去了生命。
但是,除了疾病本身之外,却还有着发人深思的真相。
根据小希的男友描述,早在一个星期前,小希受凉后感冒,当时发热,头痛,还去医务室打了点滴,不过后来小希自己说,好一些了。
虽然没有继续发热和头痛,但她却开始出现胸痛,咳嗽的症状,当时男友曾建议她到医院看一下,但小希以没时间为由拒绝了,今天早晨,她的症状更加严重了,给男友打电话,说好像又感冒了,让男友去药店买点感冒药,自己则一直在宿舍躺着没有去上课。
谁也没有想到,十个小时后,小希病情恶化,却最终死在急诊科里。
医生说,很明显,是急性心包炎导致的大量心包积液,急性心包炎是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1周以后,常常出现胸痛不适,部分患者可伴有肺炎和胸膜炎的表现。
遗憾的是,自始至终,这个年轻女孩一直误认为自己得的只是普通感冒,根本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一拖再拖,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2.5亿人。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2万,这一数字反映出HBV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肝癌,作为HB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
然而,尽管已有多种HBV治疗药物问世,这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癌变的风险,且HBV引发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
HBV与肝癌的发病机制
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HBx被认为在HBV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Bx通过降解宿主蛋白Smc5/6来促进病毒复制。Smc5/6是宿主细胞中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其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DNA损伤的积累,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研究小组,包括关场一磨特任临床医师、大塚基之讲师和小池和彦教授等,针对HBx对Smc5/6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HBV产生的HBx不仅促进病毒复制,还可能通过降解Smc5/6来抑制宿主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人类样本、小鼠模型和HBx过表达细胞进行实验,发现当宿主蛋白Smc5/6被HBx降解时,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显著降低。DNA损伤的积累被广泛认为是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Smc5/6被降解的细胞中,肿瘤形成能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使用化合物尼塔佐克仑(Nitazoxanide)抑制HBx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Smc5/6的降解,从而恢复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一发现为HBV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通过抑制Smc5/6的降解,可能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新的癌变预防概念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HBV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的一部分,还提出了“通过Smc5/6分解抑制药物来预防癌变”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的成果已于9月1日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版上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研究支持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得到了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和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多个机构的支持。AMED的肝炎等克服实用化研究事业中,研究团队围绕HBV cccDNA维持相关宿主因子的全面鉴定和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探讨HBx的功能:进一步研究HBx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其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2. 开发新型药物:基于Smc5/6分解抑制的概念,开发新型抗HBV药物,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 临床试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HBV感染和肝癌风险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促进早期筛查和治疗。
结论
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的挑战,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对HBV及其相关癌变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减少HBV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最终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肝病防治状况。
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HBV及其引发的肝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10901.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1年9月 来源:u-tokyo
ChatGPT的基础技术,Transformer提高了精度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检验部的讲师佐藤雅哉(消化内科医师)、消化内科的助教中塚拓马、副教授建石良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池和彦、教授藤城光弘等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消融术(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后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并首次证明了使用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模型比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RFA作为肝癌有效的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然而,肝癌的复发率较高,且存在预后不良的肝癌,因此治疗仍面临挑战。准确了解RFA治疗后肝癌的预后对于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ransformer,作为ChatGPT(生成预训练Transformer)的基础,已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性能。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有望更准确地评估RFA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肝癌预后估计的报告。
使用Transformer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预测,除了肝癌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多个领域,未来的其他领域应用也备受期待。本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学术期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线版上发表。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来源: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神经动态医科学联合研究团队的高级研究员岛康之(研究时),团队负责人中冨浩文(杏林大学医学部脑神经外科学教授),客座研究员太田仲郎,脑神经医科学联合部门的冈部繁男(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神经细胞生物学教授),生命医学研究中心癌症基因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笹川翔太,团队负责人中川英刀,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脑神经医学专业的脑神经外科学教授齐藤延人,以及山梨大学医学部生化学讲座的特任助教金然正和教授大塚稔久等国际合作研究小组,首次从人类脑动脉瘤样本中鉴定出与脑动脉瘤发生相关的重要体细胞基因突变,并建立了基因导入的小鼠脑动脉瘤新生与抑制模型。
本研究成果有望为目前仅有开颅手术或血管内导管治疗的脑动脉瘤治疗提供药物治疗这一第三选择的可能性。
此次,国际合作研究小组分析了外科手术中切除的脑动脉瘤的基因,鉴定出405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在这些基因中,90%以上的样本中确认突变的16个基因与炎症反应和肿瘤形成相关的“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且发现其中6个基因的突变在囊状动脉瘤和纺锤状动脉瘤中均有共通之处。
此外,在这6个基因中,最常见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基因突变被导入小鼠,证明了PDGFRβ基因的突变确实会导致纺锤状动脉瘤样的扩张,并且通过全身施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这种动脉瘤化。
参考来源: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30615.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6月 来源:h.u-tokyo.ac
本文在2024年11月进行了内容更新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