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最近总觉得身体不舒服,脸色苍白,动不动就喘。妈妈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看了血常规结果后,脸色凝重地说:"小明可能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什么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该如何治疗?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的"罢工"风波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顾名思义,就是骨髓造血功能出现了障碍,无法再生足够的血细胞。骨髓是我们体内的"血液工厂",负责生产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当这个"工厂"罢工时,就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小明妈妈听了医生的解释,不禁担心地问:"医生,这病常见吗?会不会很严重啊?"
医生回答说:"再障在我国每年的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虽然不算常见,但也不罕见。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主要高发于15~25岁的青少年和65~69岁的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差异不大。至于严重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再障的"罪魁祸首":T细胞"叛变"引发的骨髓之殇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骨髓'罢工'的呢?"小明爸爸追问道。
医生耐心解释:"目前研究认为,在获得性再障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体内的T淋巴细胞出现了异常活化,就像'叛变'了一样,攻击自己的骨髓造血细胞。此外,还有一些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NK细胞等功能异常,也参与了再障的发病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身体的'警察'(免疫细胞)误把'好人'(骨髓造血细胞)当成了'坏人',展开了无情的打击。"医生补充道。
三、再障的诊断:全面体检,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为了确诊再障,医生为小明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
血常规检查:这是最基本的检查,可以看到全血细胞减少的情况。
-
骨髓穿刺和活检:这是关键的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骨髓中造血细胞的情况。
-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的CD34+细胞数量和是否存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克隆。
-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病毒学检查、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查等。
医生强调:"我们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只有经过全面检查,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四、再障的分级:从"轻度感冒"到"重度肺炎"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再障可以分为非重型和重型两大类。
非重型再障(NSAA):就像轻度感冒,虽然有症状,但不太严重。根据是否需要长期输血,又可分为:
-
输血依赖型(TD-NSAA):需要每8周至少输血1次,持续4个月以上。
-
非输血依赖型(NTD-NSAA):不需要频繁输血。
重型再障(SAA):相当于重度肺炎,情况更为严峻。主要表现为:
-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严重下降
-
外周血细胞明显减少
其中,最严重的情况被称为极重型再障(VSAA)。
五、再障的治疗: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再障,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
-
重型再障(SAA)的治疗:
-
40岁以下,有HLA相合同胞供者:首选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就像给骨髓"工厂"换了一套全新的生产线。
-
40岁以上或无合适供者:选择免疫抑制治疗(IST)联合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这相当于给"叛变"的免疫细胞"洗脑",同时刺激骨髓多造血小板。
2.非重型再障(NSAA)的治疗:
-
输血依赖型:治疗方案与SAA类似。
-
非输血依赖型:可以选择环孢素A联合TPO-RA等药物治疗。
医生告诉小明的父母:"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案,都要耐心配合。再障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六、再障患者的日常护理:精心呵护,助力康复
除了积极治疗,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医生给小明和家人提了几点建议:
-
注意防护:因为免疫力低下,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勤洗手,避免接触人多的场所。
-
合理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但要避免生食。
-
适度运动:根据身体状况,进行轻度到中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等。
-
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
定期复查: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真实案例:小华的再障抗争之路
说到这里,医生想起了另一个患者小华的经历,便跟小明一家分享:
"小华,今年20岁,两年前被诊断为重型再障。起初他很沮丧,觉得人生被打乱了。但在家人的鼓励下,他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年龄合适,且有HLA相合的哥哥,小华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手术很成功,但术后恢复期也不轻松。小华经历了各种不适,甚至一度想放弃。但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坚持了下来。现在,小华已经康复,重返校园,继续自己的学业。他说,这段经历让他更珍惜生命,也更坚强了。"
听完小华的故事,小明和父母都受到了鼓舞。小明说:"医生,我也会像小华哥哥一样勇敢的!"
八、再障治疗的新曙光
医生欣慰地看着小明坚定的眼神,补充道:"现在再障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比如,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免疫抑制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如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再障患者会有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然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但并非不可战胜。通过及时诊断、科学治疗和精心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预后。面对疾病,我们需要的是信心、耐心和勇气。正如小华的经历告诉我们的:只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可疑症状,请及时就医。生命可贵,健康至上,让我们共同呵护生命之光,携手共创健康美好的未来!
各位老师好,为了提升商品咨询业务的专业服务水平,保证为客户提供更精准、优质的咨询服务,平台将组织线上培训和考试。具体信息如下:
营养保健下的商品共分为了约12个左右的二级类目,需要通过对应的类目考试才能承接对应类目订单。培训资料及考试涵盖各类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营养成分、适用人群、功效特点、潜在风险等专业知识。通过这样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考核,能确保各位在面对客户咨询时,能依据不同类目产品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一、考试链接入口
当前仅有骨骼健康和增强免疫类目有考试,其他类目考试正在陆续开放中。请与11.10号前完成骨骼健康和增强免疫考试,每场考试2次机会,如未通过,11号后将无法承接对应类目的订单,还请相关老师尽快完成培训与考试。
1、骨骼健康 (面向营养师/营养科医生、全科医生)
请用手机打开,点击后请选择浏览器模式打开,然后根据提示授权确认打开京东医生app。如果第一次打开失败,还请再次尝试
2、增强免疫(面向营养师/营养科医生、内科医生)
请用手机打开,点击后请选择浏览器模式打开,然后根据提示授权确认打开京东医生app。如果第一次打开失败,还请再次尝试
二、培训课程
【健康科普】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发育迟缓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未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或模式达到预期的生理、心理或社会成熟度。这一现象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体格发育、智力发展、语言沟通、社交技能以及情感表达等。针对孩子发育迟缓的问题,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孩子改善情况:
1.专业评估与诊断:
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明确发育迟缓的具体原因和程度。
通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可以为后续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2.康复训练:
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登山、骑自行车等,锻炼孩子的体能,促进骨骼发育。
进行语言训练,以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
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行为疗法,调整孩子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3.饮食调理:
保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适当食用蛋白质高的食物,如牛肉、牛奶、虾等,以促进生长发育。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心理支持: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和教育过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心态。
5.定期监测与调整:
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
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健康科普】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黑龙江附一儿童医院专家温馨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发育迟缓的原因和程度也可能不同。因此,在治疗和干预过程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并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同时,家长也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相信孩子能够通过治疗和努力逐渐改善发育迟缓的情况。
近日经常有家属咨询,孩子支原体肺炎,吃了3天“阿奇霉素”,还能再继续吃吗?第一疗程究竟是用5天 还是 7天?需要停3天 还是 4天?首次剂量是否需要加倍?针对这些问题,我来一一作答。
- 阿奇霉素 主要作用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它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此外,阿奇霉素对某些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儿童如何正确服用阿奇霉素?
轻症 一般 疗程3天,必要时可延长至5天,重症连用7天左右;间隔3~4天后开始第2个疗程,重症患者可应用2~3个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对婴幼儿(年龄超6月),阿奇霉素的使用尤其是静脉制剂要慎重。轻症感染以口服为首选治疗,静脉用药多用于重症感染。
- 儿童感冒咳嗽可以使用阿奇霉素吗?
不建议儿童感冒咳嗽后家长自行使用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属于广谱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引发的各类感染。
- 口服阿奇霉素要注意些什么?
- 阿奇霉素可以饭前 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这样胃肠道刺激性更小,耐受性更高。
- 儿童建议首选干混悬剂、颗粒剂等,便于患儿服用,可使用适量凉开水溶解摇均后口服,不宜用滚开水冲服以免影响药效或引起呕吐。
- 儿童用药期间如有任何不 适,则应及时就医。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文中所提及药品,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