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赣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赣南医学院附属妇幼保健院子宫肌层恶性肿瘤专家

简介: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担负着全市妇幼保健业务指导、科研、教学、人才培训的任务。近年,赣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省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赣州市儿科、儿外科、妇产科区域医疗中心、赣州市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赣州市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管理中心、赣州市儿科质量控制中心、赣州市围产医学质量控制中心、赣州市生殖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和赣州市生殖遗传研究所先后落户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我院作为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防治结合医疗机构,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妇幼健康服务,并承担了辖区妇幼健康业务技术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医院先后荣获了国家“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国家“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国家“PAC优质服务单位”和国家“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优秀定点医疗机构”以及省、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医院现设有三个院区,其中大公路院区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80张;章江北院区(生殖院区)建筑面积0.6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张;赣康路院区(新院区)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990张。“一院三区”的崭新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21年,全年门诊量89.3万人次,出院病人2.69万人次,分娩活产数5067人次,手术台数9164台。目前内设科室63个,其中临床科室33个,医技科室9个,行政后勤科室21个。截止2021年12月,医院在职职工1022人,卫技人员891人,占职工总数的87.18%,本科以上学历职工723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82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118人。拥有市级医学领先学科3个:儿科、产科(围产医学)、生殖与遗传科。省市共建学科9个:儿童呼吸内科、产科、小儿外科、儿童神经内科、小儿内分泌科、小儿肾内科、新生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遗传代谢病筛查)。其中在辅助生殖方面处于全市领先、省内先进水平。PGT技术(三代试管婴儿)通过评审试运行,成为全市首家、全省第二家获准开展此项技术的医疗机构,实现了试管婴儿项目全系列,将积极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贡献力量。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在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每个月都增厚,准备接受一个受精卵,如果卵子未受精,子宫内膜的外层组织和血管剥脱,通过月经排出,良恶性肿瘤都能影响子宫。子宫内膜增殖是最严重的良性病,在一些妇女,它可以发展为子宫癌,子宫肌层,手术,放疗,化疗,不确定,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油腻、油炸、发霉、腌制食品,避免羊肉、韭菜、狗肉、胡椒、姜、肉桂等温热食物,避免公鸡等发物,子宫附件B超检查,妇科检查,。

陈潇萍 主治医师

擅长儿童腹泻、呕吐、便秘、腹痛、黄疸、厌食、牛奶蛋白过敏、发热、咳嗽等疾病的诊治。

好评 -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儿童腹泻、呕吐、便秘、腹痛、黄疸、厌食、牛奶蛋白过敏、发热、咳嗽等疾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鄢富贵 副主任医师

小儿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如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小儿肠道感染、小儿血液。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小儿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如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小儿肠道感染、小儿血液。
更多服务
胡德飞 副主任医师

专注于儿童呼吸、消化及过敏性疾病等方面诊治已有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童急重症与呼吸机救治及新生儿营养等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秉持以儿童健康为核心的理念,致力于为每一位患儿提供专业、细致的医疗服务。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专注于儿童呼吸、消化及过敏性疾病等方面诊治已有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儿童急重症与呼吸机救治及新生儿营养等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秉持以儿童健康为核心的理念,致力于为每一位患儿提供专业、细致的医疗服务。
更多服务
张峰 副主任医师

癫痫,遗传代谢病,脑性瘫痪,斜颈以及其他慢性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22
平均等待 -
擅长:癫痫,遗传代谢病,脑性瘫痪,斜颈以及其他慢性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更多服务
刁民跃 主治医师

熟悉掌握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内异物等呼吸专科疾病的诊治。

好评 -
接诊量 3
平均等待 -
擅长:熟悉掌握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肺部感染、气管内异物等呼吸专科疾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叶秀兰 住院医师

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喻思 主治医师

在诊治妊娠合并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内科各系统常见病,擅长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及乙肝母婴阻断等疾病的诊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104
平均等待 -
擅长:在诊治妊娠合并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内科各系统常见病,擅长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及乙肝母婴阻断等疾病的诊疗。
更多服务
邹红华 主治医师

擅长儿科常见疾病,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多年的临床经验。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儿科常见疾病,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多年的临床经验。
更多服务
刘炯 主治医师

熟练掌握儿童呼吸、儿童消化、儿童感染,儿童重症等疾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熟练掌握儿童呼吸、儿童消化、儿童感染,儿童重症等疾病。
更多服务
李奇 主治医师

擅长儿内科呼吸、消化、神经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对儿童及新生儿的急重症救治也有丰富的经验。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儿内科呼吸、消化、神经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对儿童及新生儿的急重症救治也有丰富的经验。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我有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痛经严重,想知道如何治疗?
26
2024-10-16 18:30:58
我有子宫肌瘤,已经绝经了,想知道是否可以食用大豆异黄酮?
59
2024-10-16 18:30:58
我有良性子宫肌瘤,想知道是否可以服用葡萄籽片来美白和抗衰老?患者女性
59
2024-10-16 18:30:58
我最近做了检查,结果显示MCM2阳性和子宫肌瘤,想知道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15
2024-10-16 18:30:58
我有多发性子宫肌瘤,最近感觉很难受,打过三针亮丙瑞林,感觉不太好,走路都很吃力,想知道是否需要手术?
6
2024-10-16 18:30:58
我有子宫肌瘤,想了解腹腔镜手术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方式、术后管理和复发风险等,女性,35岁。
13
2024-10-16 18:30:58
一位女性患者,月经不调,经常腹部疼痛,担心自己可能有子宫肌瘤,已经做了B超检查,结果显示有一个小的子宫肌瘤,希望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
45
2024-10-16 18:30:58
我在301医院做了B超,发现有子宫肌瘤,会影响移植和怀孕吗?我移植时没有肌瘤,最近3年也没有做过B超检查。请问医生我该怎么办?
13
2024-10-16 18:30:58
患者在流产后进行彩超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担心会影响再次怀孕,询问医生接下来的治疗和复查计划。患者信息:女性,30岁。
38
2024-10-16 18:30:58
患者因下腹部疼痛、不规律经期、疲劳和腰酸背痛等症状,怀疑自己患有子宫肌瘤,并提供了B超和血液检查结果,寻求在线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1
2024-10-16 18:30:58

科普文章

开方必要条件——询问用户确认以下信息【不强制要求患者提供线下资料,交互明确患者满足以下信息即可开具】

——需确认用药人身份、年龄、度数、眼压,确认复诊已有线下医嘱指导,并排除用药禁忌

(处方盒数应不超过3盒)

注意:如若患者主动提供线下资料,必须审核资料和患者口述是否一致,资料是否符合用药条件

 

参考话术如下:

  • 请问您是患者本人还是家属?如果是家属,请说明与患者的具体关系。——【若患者未成年(18岁及以下),需由监护人陪同问诊,若无监护人陪同不允许开具药物】
  • 目前阿托品药品开方要求患者年龄为6-12岁,视光及眼压参数要求近视度数为100-400度,散光≤150度,双眼度数差异≤150度,眼压在10-21mmHg,请问以上信息是否全部满足?如果是请说“确认”——【需得到患者明确回复确认】
  • 请问是否在线下医院就诊过,有线下医生指导用药?如果是请说“确认”——【需得到患者明确回复确认】
  • 请问用药人是否存在弱视或青光眼情况?——【弱视或青光眼患者禁用本品】
  • 请问用药人是否存在以下过敏史和疾病史:对阿托品或著类生物碱过敏,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青光眼或有青光眼倾向、调节力低下、伴有畏光症状的眼病(如角膜炎);低色素者(如白化病)、颅脑外伤、心脏病(特别是心律失常、充血性心理衰竭)——【存在任一过敏条件/疾病史禁用本品】

【以上所有问题 必须 得到患者明确回答;建议将问题设置为快捷话术,方便快速询问】

 

特别注意:

如果是未按要求开具处方,但患者符合使用情况,无医疗安全风险,属于违规处方,所有服务下架15天;

如果是未按要求开具处方,且患者不符合使用条件,产生客诉或健康损害,属于专业三级+违规处方,合并处理下架30天。

如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平台保留追责医生的权利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就像是一面“魔法镜子”,它能时刻反映出你体内血糖的变化情况。不管是你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运动、情绪如何变化,甚至是身体的疾病或药物,都会通过血糖监测看得一清二楚。通过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友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目前的血糖控制状态,还能帮助医生随时掌握病情的变化,从而调整治疗计划,让糖尿病的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建议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但具体监测的频率可不是”一刀切“的。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血糖监测的频率既要依据病情的实际需求,也要考虑监测的方便性。

你可以根据下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监测方案

时间

监测范围

餐前

空腹血糖较高,或有低血糖风险时(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

餐后2小时

空腹血糖已得到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达标者;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睡前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夜间

经治疗血糖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怀疑有夜间低血糖

其他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剧烈运动后宜监测血糖

 

对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间,可以参考下表: 

不同治疗方案人群

监测原则

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患者

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如有低血糖表现需随时测血糖。

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

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

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决定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天,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

生活方式治疗的患者

建议每周测5~7点血糖谱,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监测要更加积极。除了早上空腹时监测血糖之外,当你感觉可能出现低血糖时(比如感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饥饿、异常烦躁、视力模糊等),一定要随时测量,及时掌控情况。

对于那些处于特殊时期的人群,如围手术期的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或是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等患者等,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血糖监测。

最后,别忘了把每次的血糖测量结果都记录下来!当你定期复诊时,医生会根据这些数据,给你更精准的饮食、运动和药物建议,让你对血糖的控制更加游刃有余!

#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
0

长期用药、规律就诊对于不少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来说,不仅不方便,也会增加经济开支和心理负担。于是,坊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非常符合患者心理需求的“妙方”:比如不吃米饭就能不打针,没有症状可以不用治疗等等。但这些说法是真的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以及正确的做法,希望能帮助您和您的家人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误区一:胖人才会得糖尿病

肥胖确实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许多正常体重甚至偏瘦的人也可能患上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因此家属应该保持警惕,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肥胖人群才会患糖尿病。

误区二:糖尿病能通过药物完全治愈

目前,糖尿病尚无治愈方法,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为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对于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同样重要。虽然通过帮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可以达到血糖水平的良好控制,甚至不需要药物,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被完全治愈,他们仍需持续监测和管理血糖水平。

误区三:长期用胰岛素会上瘾

有些需要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会有排斥心理,认为长期用药会令人上瘾。事实上,人体自身就能分泌胰岛素,这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降糖激素。“打了之后需要一直打下去”,是因为疾病本身的特点,即患病的根源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注射胰岛素对人体肾脏、肝脏的代谢负担相对较低。应用药品带来的健康收益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家属应该关注病情的发展态势并引导患者遵医嘱执行用药。

误区四:糖尿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家属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患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适当的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

误区五: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天然的糖分和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属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适量食用低GI(血糖生成指数)水果,如苹果、草莓、蓝莓、橙子等。关键是要控制总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糖分导致血糖骤升。在吃水果时,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或与其他含蛋白质的食物一起食用,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

作为家属,您的支持和理解对患者的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请鼓励患者遵循医嘱,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记住,糖尿病管理是一个团队工作,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和监测血糖水平。然而,有时糖尿病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需要及时就医的紧急情况。了解这些情况不仅能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治疗,也能减轻家属的担忧。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一、血糖异常

1、高血糖

当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极度口渴、频繁排尿、乏力、头痛、恶心或呕吐。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血糖明显升高,特别是超过13.9 mmol/L,需立即就医,以防止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2、低血糖

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出汗、心悸、头晕、颤抖、乏力、饥饿感。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意识模糊甚至失去意识,应立即带领至附近就医(在意识尚清楚时,患者可快速补充葡萄糖或糖类,以避免情况恶化)。低血糖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二、感染症状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感染。以下是需要带领患者及时就医的感染症状:

1、足部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足部溃疡和感染,如果发现足部有伤口或红肿,且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2、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时疼痛,下腹部不适或疼痛,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伴随发热,应尽早就医,以免感染扩散。

3、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可能表现为:红肿、热痛,水泡或脓疱,发热,及时就医可以防止感染加重。

三、其他紧急症状

1、心血管问题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如果出现胸痛、胸闷,呼吸急促或头晕、乏力,应立即就医。

2、视力变化

如果患者突然出现视力模糊、重影或失明,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表现,应尽快就医。

3、神经系统症状

糖尿病可能导致神经损伤,如出现突然的肌肉无力,语言不清或面部不对称,这些症状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或其他疾病,需要紧急评估。

四、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如果患者出现:极度口渴,频繁排尿,呼吸急促或气味特殊的呼吸,恶心、呕吐,应立即就医。DKA是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往往由感染、胰岛素缺乏或应激反应诱发,需立即住院治疗。

2、超高血糖状态(HHS)

若患者出现极度虚弱、嗜睡、意识模糊等症状,可能是超高血糖状态,需紧急就医。

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紧急情况,了解这些情况并及时就医是保护患者健康的重要措施。患者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以上提到的症状,立即带患者去医院就诊,以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通过科学管理和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过上健康的生活。

女性尤其要注意。

#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0

一、舌苔发黄的中医含义

 
1. 湿热内蕴
- 在中医理论中,舌苔发黄常常提示体内有湿热。湿热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比如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或者是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进而化热,形成湿热。
- 湿热蕴结在体内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症状。当湿热下注时,可能影响到生殖泌尿系统。
2. 脏腑功能失调
- 舌苔发黄也可能反映出脏腑功能的失调。例如,肝胆湿热时,除了舌苔黄,还可能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等症状。而肝肾同源,肝胆的湿热情况可能间接影响到肾的功能。在中医的生殖理论中,肾与男性性功能密切相关。
 
二、对男性性功能的可能影响
 
1. 性欲方面
- 当体内湿热较重,尤其是湿热下注到下焦时,男性可能会出现性欲减退的情况。因为湿热之邪会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平衡。例如,湿热可能导致下焦气血不畅,影响到宗筋(在男性可理解为阴茎等与性功能相关的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使男性对性生活缺乏兴趣。
2. 勃起功能方面
- 湿热之邪如果长期蕴结,可能会影响阴茎海绵体的气血充盈。中医认为,阴茎的勃起依赖于气血的充养。湿热内蕴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者产生瘀血等病理产物,阻碍气血到达阴茎,进而影响勃起功能,出现勃起不坚或难以勃起等情况。
3. 射精功能方面
- 对于射精功能,湿热可能引起遗精、早泄等问题。一方面,湿热扰动精室,使精关不固,容易导致精液在非性生活状态下外泄,即遗精;另一方面,在性生活过程中,湿热影响局部神经调节和气血运行,可能使男性出现早泄,即性交时间过短就射精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舌苔发黄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不能仅凭舌苔发黄就判断男性性功能必然出现问题。中医诊断需要综合舌象、脉象、症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整体辨证,而且性功能障碍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等,必要时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来综合判断和治疗。
#C族高血脂症
0

降脂药有副作用,能一直用吗?

#带状疱疹
0
相信有不少人关注到,前段时间参加《歌手》的那英突然续起了形似陶喆的刘海,为什么呢?
因为一种大众相对不熟悉的疾病——带状疱疹困扰了她,而且还长在了比较有关注度的脸上,这就大大不妙了。
 
什么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蛇缠腰”、“缠腰龙”,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内再激活后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90%以上的成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大约1/3的人会受到带状疱疹的困扰。
 
相比之下,提起水痘可能会有更多人知晓,而水痘的“罪魁祸首”也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不过是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疾病。儿童时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会顺势潜伏在体内。当然,也有些人感染后并不出现水痘,只是隐性感染,所以不知道体内已经有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在高龄、免疫力低下、外伤、劳累等因素的刺激下,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会被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其中,高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

糖尿病虽然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但有时候它也会“闹点小脾气”。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入院治疗,求助于专业的医生团队,可以确保病情得到及时、全面的管理和改善。

那么,究竟哪些情况,可能需要入院呢?

1.初次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起病急、血糖高,需要住院控制血糖。住院期间,医生可以明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评估胰岛功能,检查有无并发症,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胰岛素治疗有可能发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对于初次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很有必要。通过全天候的血糖监测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整,医生可以确保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患者还能学习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为后续的家庭管理做好准备。

3.血糖不稳或长期居高不下的患者

住院治疗可以全面检查及严密监测血糖,找出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调整治疗方案消除各种诱因,使血糖得到平稳控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及严重低血糖昏迷等,发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通过入院接受输液、调整血糖、纠正电解质失衡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病情,降低病死率。

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如糖尿病肾病、眼底出血、痛性神经病、足部坏疽及心血管病变等,也需要住院全面检查并发症的程度,检测是否有其他病变,了解胰岛功能状态、肝肾功能状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延缓并发症的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6.急性应激反应

在某些急性应激状态下,如发热、重症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糖尿病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这些应激状态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急性并发症。住院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你知道如果不幸被糖尿病“盯”上,却不加以重视和治疗,后果会有多严重吗?

想象一下,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糖分超标的血液,就像长时间泡在糖水里的管道,久而久之,这些管道就会受到损害:血管会因为高血糖变得狭窄、堵塞、硬化,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下肢缺血等可怕的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不仅让我们痛苦不堪,还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急性并发症,比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意识障碍、昏迷,甚至可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生命!

不仅如此,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也同样不容忽视。长期的高血糖会损害我们的肾脏、眼睛、神经和足部等:

  • 糖尿病肾病会导致尿毒症,严重时需要透析;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引发剧烈疼痛、尿失禁等问题;
  • 糖尿病足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因为免疫功能下降而诱发各种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胆囊炎和肝脓肿等。高血糖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感染通常不易控制,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败血症等严重疾病。

紧随糖尿病而来的,还有体重增加、慢性炎症、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我们的健康。

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旦确诊,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建议,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生活中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

  • 控制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重的目标是 3 ~ 6 个月减轻 5% ~ 10% 的体重,消瘦者应通过合理的营养计划达到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 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以全谷物或杂豆类替代 1/3 精白米、面等主食,选择低血糖负荷的食品。
  • 适量运动: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如每周运动 5 天,每次 30 分钟)中等强度(50% ~ 70% 最大心率,运动时有点儿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等);减少坐姿时间。建议每周进行 2 ~ 3次抗阻练习(两次锻炼间隔≥ 48 小时)。但注意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采取运动治疗。

记住,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和不治疗。只要我们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就能战胜这个“敌人”,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 : 317-411.
  2. 贾伟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