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血液学研究所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专家

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由中国血液学创始人邓家栋教授于1957年创建。上世纪70年代迁往四川,1982年重新迁回天津。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集医疗、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型血液病专业医疗机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足月儿或早产儿血小板计数少于100xl09/L,发生率为18%~35%,与胎龄成反比,胎龄小发生率高,可造成出血、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2.感染性血小板减少3.先天性或遗传性血小板减少,血液血管,足月产和早产儿的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属不正常,需要输血小板。而早产儿或有并发症的病儿即使血小板计数较高,仍可能因出血需要输注血小板。,1、甲状腺功能减退2、蛔虫病,家长应该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适时的添加辅食,有利于防治疾病。,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测定;血块收缩时间测定。,。

李建平 副主任医师

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类型贫血;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各类型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等

好评 100%
接诊量 365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类型贫血;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减少;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各类型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等
更多服务
李尚珠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继发免疫性疾病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少板减少,凝血异常引起的疑难性血栓病,易栓症,肿瘤性血栓,红斑狼疮,抗心磷脂综合症,等

好评 100%
接诊量 13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继发免疫性疾病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少板减少,凝血异常引起的疑难性血栓病,易栓症,肿瘤性血栓,红斑狼疮,抗心磷脂综合症,等
更多服务
李洋 副主任医师

各种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溶血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好评 99%
接诊量 363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各种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溶血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更多服务
张帅帅 主治医师

发热,不明原因的腹泻,贫血,再障,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好评 99%
接诊量 643
平均等待 -
擅长:发热,不明原因的腹泻,贫血,再障,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增多,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更多服务
李占琦 主治医师

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再障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综合诊断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再障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综合诊断
更多服务
张逸凡 住院医师

待补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易树华 主任医师

擅长淋巴系统肿瘤的精确诊断与治疗,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类淋巴肿瘤,尤其擅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滤泡性淋巴瘤、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的精准诊疗。能结合患者状况与所患肿瘤生物学特性、以及现有治疗方案对疑难重症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所诊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或超越国际报道。作为执笔专家撰写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中国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多种淋巴瘤专家共识与指南的编写。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淋巴系统肿瘤的精确诊断与治疗,包括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类淋巴肿瘤,尤其擅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滤泡性淋巴瘤、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等的精准诊疗。能结合患者状况与所患肿瘤生物学特性、以及现有治疗方案对疑难重症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所诊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或超越国际报道。作为执笔专家撰写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中国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多种淋巴瘤专家共识与指南的编写。
更多服务
刘葳 副主任医师

血栓与止血

好评 -
接诊量 1
平均等待 -
擅长:血栓与止血
更多服务
薛峰 副主任医师

血栓与止血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血栓与止血
更多服务
李洪强 副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疾病,血小板减少,贫血,出凝血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血液内科疾病,血小板减少,贫血,出凝血异常,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孕妇血小板高达400,担心是否需要检查狼疮抗凝指标?患者女性33岁
41
2024-11-08 13:05:57
宝宝73天,体重增长缓慢,睡觉不踏实,总是动手动脚,用手揉脸和摇头。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计高,需要治疗吗?患者女性3个月
21
2024-11-08 13:05:57
新生儿血小板偏低,近期发烧后感冒,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两天未完全好转,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患者女性8个月21天
67
2024-11-08 13:05:57
孕妇血小板低,左侧有子宫肌瘤,出现阵发性腹痛,尤其是在左侧躺时更明显,想了解这是什么情况?患者女性29岁
43
2024-11-08 13:05:57
宝宝晚上总是哭闹,白天也很少安静,血小板偏高,喝奶时间长,气喘吁吁,可能与胀气和喂养方式有关。患者男性1天
63
2024-11-08 13:05:57

科普文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673

在排除了 HIV、HCV 感染的前提下,做好预防接种、Hp 检查后可以开始干预治疗。由于儿童的 ITP 跟成年人有所不同。因此会分为儿童 ITP 和成人 ITP 讨论。

一 儿童 ITP 治疗

对于原发性儿童 ITP 一般采取观察等待。在低于 20×10^9/L 的情况下也并非不可以观察等待。不过前提条件是排除了继发性 ITP、排除其他血液病(包括合并其他血液病)的基础上。然而,这个情况下必须相对严格的限制孩子活动、限制孩子的用药等。在等待的过程里,每周的化验、评估等等会让家长的焦虑很严重。因此国内多数医生倾向于低于 20×10^9/L 就开始干预治疗。当然,如果家属有足够耐性、能很好的配合管理,也可以继续等待观察。但对于任何有明显出血倾向(见前篇文章的定义)的不能再等待。

儿童 ITP 首选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治疗,其次有静脉注射用抗 D 免疫球蛋白(anti-D )和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IVIG 作为首选是基于如下理由:

  • IVIG 升高血小板的速度更快,这点对于有明显出血倾向的病人尤为有益。IVIG 跟静脉用 anti-D 的疗效大致相当(对符合 anti-D 治疗条件的患者而言)。但静脉用 anti-D 在国内相对难取得,且适应症相对受限。
  • 有限的证据提示,IVIG 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慢性 ITP 的产生,但是这种作用较弱。有系统分析发现多个临床观察性研究证实: 18%的 IVIG 治疗患者转变为慢性 ITP,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的慢性 ITP 发生率为 25%。这点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相对而言,糖皮质激素没有看到这个现象。
  • 如果选择激素治疗,建议大剂量激素短疗程方案。大剂量可以相对较快升高血小板,而短疗程可以减少激素的副反应。一般采用: a,甲泼尼龙 30mg/(kg·d ),每日单次静脉给药,持续 3-4 日,然后立即停; b,地塞米松 24mg/m2,口服或静脉给药,持续 4 日然后立即停。值得提醒的是立即停的意思是不需要一个减量后停用的过程。
  • 对于已经有明显出血苗头的病人来说,IVIG 跟糖皮质激素合用是可以的。为控制正在出血的紧急情况(例如胃肠道出血),“IVIG+糖皮质激素+输注血小板”也是可以的。必要时联合氨甲环酸、新鲜血浆等。当然这情况其实比较罕见。(血小板显著下降,且有明显出血苗头时,输注血小板是止血治疗关键)
  • 如果患者初始治疗时效果极好但随后复发并需要再治疗,建议这样的策略:
    • 定期 IVIG 或静脉输注 anti-D 作为那些初始治疗时对该相同药物反应良好的患者的维持治疗。
    • 由于反复的糖皮质激素的副反应,一般改为 IVIG 或者静脉输注 anti-D。
  • 如果患者病情改善则停止治疗。应用不同品牌的的 IVIG 或许可以改变反复发作的情况。除非多次反复,那就可以把 IVIG 改为糖皮质激素治疗。
  • 对于初始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如,持续中度或重度出血和血小板计数<20×10^9/L ),通常使用不同的治疗或联合治疗进行再治疗。例如,对于初始 IVIG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我们会通常尝试用 anti-D 进行第二次疗程的治疗(前提条件是该患者的 Rh 阳性、未行脾切除且 DAT 阴性)。或者,可能会使用 IVIG 或 anti-D 联合一个疗程的静脉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任何初始治疗无效、或反复的病人,即进入慢性 ITP 的状况。这时必须重新评估病情。一般首先要评估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HIV、HCV 感染、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 )和 Hp。一般会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进行 CMV 等感染的评估,因为如果存在 CMV,则抗病毒治疗可能会恢复患者对 ITP 标准治疗的反应性,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非但不能改善反而会加重 ITP。

如果排除了感染性疾病,则需要考虑如下情况:

  •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免疫性疾病,一般需要查抗核抗体、补体等。
  • 原发免疫缺陷病。例如,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DiGeorge 综合征。一般需要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等。
  • 白血病、骨髓衰竭等。这往往需要骨髓细胞学检查。
  • 排除药物等外界促发因素。例如:肝素、奎尼丁、复方磺胺甲噁唑、卡马西平、丙戊酸、万古霉素等。

重新评估后,仍考虑原发性 ITP,且排除或者治疗了 CMV、EBV、Hp 等,但血小板仍持续低于 30×10^9/L。则考虑二线治疗方案。

二线方案首选:利妥昔单抗。其次考虑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罗米司亭、艾曲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然而这些药物相对昂贵,维持治疗时间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国内往往会借鉴 SLE 治疗的经验予以免疫抑制剂治疗,例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等。但对于儿童而言,必须更加重视这些治疗的副反应。除非已经肯定或高度怀疑 ITP 为红斑狼疮的首发征象,否则不建议在儿童 ITP 病人身上试用这些免疫抑制剂。

脾切除被视为最后的选择。脾切除带来的抵抗力下降很突出。甚至比一些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更明显。在今天已经几乎不需要脾切除来治疗血小板减少。

(儿童 ITP 治疗跟成人 ITP 策略有所不同)

三,成人的 ITP 治疗

跟儿童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糖皮质激素相对 IVIG 更优先。地塞米松每天 40mg 口服,连续 4 天后即停用。这样做可以避免激素的长期使用,从而减少激素的长期副反应风险。尽管 IVIG 在成人身上也跟儿童治疗时一样升血小板更快、也可能存在减少 ITP 慢性化的潜在收益。但其成本高昂,尤其是不太可能反复使用。

面对慢性或难治性的 ITP 病人,跟儿童一样需要排查感染性疾病(HIV、HCV、幽门螺杆菌、CMV 等)、红斑狼疮、白血病等等可能。在排除这些情况下,利妥昔单抗是首先考虑的药物。但同样存在成本高昂的现实问题。那么医生会考虑联合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等。因为他们的成本相对可接受,而成年人也相对能耐受这些药物副反应。

三,SLE 并发有血小板减少

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SLE 的首发表现可能就是血小板减少。相当比例的 ITP 最终演变为 SLE。这点在上一篇讨论就阐述过两者的内在关联。当 ITP 病人被发现存在抗核抗体阳性、补体下降等时就不应该犹豫狼疮的诊断。这时更积极的使用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环孢素等是必然的选择。国际、国内也有联合长春新碱治疗的方式。尤其是国内山西医科大的李小峰教授,他甚至把长春新碱联合环磷酰胺作为难治性狼疮的常规选择之一,而这已经不是为控制狼疮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有人会担心这些药物的副反应。但我认为仅仅靠激素、IVIG 可能已经不足以控制病情进展,抢先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阻遏病情进展。比较狼疮进展的风险,这些药物的副反应相对可以接受。不过,必须再提醒的是,SLE 病人的血小板减少后的血小板目标值还是最低 30×10^9/L,理想目标值是 50×10^9/L 以上。为了更高的血小板数值而过度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就没必要了。

总结:对于血小板减少,无论是原发性 ITP,还是继发与 SLE 的,以减少出血风险、控制出血为目的的设置血小板数值目标是关键。不合理的目标不能带来收益并增加治疗相关风险。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135

前段时间,一位宝妈急匆匆地带着3岁的女儿去医院耳鼻喉科就医,原因是她发现孩子在出去玩的时候突然鼻血流不止。而经过详细检查后,医生的一番话令这位宝妈彻底绝望。因为宝妈错误的止血方式,宝宝彻底救不活了!

 

原来,在去医院的路上,宝妈为了能缓解孩子流鼻血的情况,让其躺在怀里,头朝后仰着。这其实是我们常见的止住鼻血的办法,但这一方式是错误的!如果让孩子鼻孔朝上,鼻腔内的血液会被迫逆流回咽喉,孩子不得已吞咽。如果出血量过大的话,很容易就会呛到气管和肺内,一不留神就会致命。

  

但小孩子流鼻血太常见了,大部分宝宝都有过类似经验。不仅如此,如果宝宝经常流鼻血的话,一些谨慎的父母还会担心是否是白血病的表现。那么,今天我就带大家来正确认识一下流鼻血。

 

 

首先,虽然鼻腔出血的确是白血病的症状之一,但大部分儿童流鼻血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宝宝流鼻血的原因

 

一般来说,未满2岁的儿童很少会流鼻血,原因是这一时期内的儿童鼻腔的毛细血管网还未发育完全。

 

儿童鼻腔内出血的部分主要在双侧鼻中隔前部的毛细血管网区(又称黎氏区),这种血管网非常表浅,分布在鼻中隔的粘膜层。

 

(1)鼻腔敏感

 

如果孩子的鼻腔粘膜干燥、毛细血管扩张,或者是有鼻炎的孩子,是非常容易流鼻血的。不仅如此,各种关于鼻腔的问题,例鼻窦炎、鼻结核、鼻中隔偏曲或鼻肿瘤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孩子流鼻血频繁,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最好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2)气候干燥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干燥的环境中,如过冷或过热、空气干燥,室温太高等等都会让孩子流鼻血。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居住环境的保湿,可以居家使用加湿器,室内也要常通风。

 

(3)经常抠鼻孔

 

我观察到,很多孩子都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用手指抠鼻孔。这一行为不仅可能让细菌进入鼻腔造成感染,鼻粘膜如果比较敏感或干燥时,就很有可能被抠出血。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戒掉这个坏习惯。

 

(4)血小板减少

 

如果孩子频繁流鼻血,出血量很大,有可能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减少。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血常规,这很有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症状(例白血病),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了。

  

但总得来说,小孩流鼻血并不是多大的事儿,只要家长多注意即可。如果实在过于担心,那就尽早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确保不是白血病等疾病,平常做好防护就行了。

 

 

此外,当宝宝流鼻血后,不要再使用错误的止血方式了。可以使用卫生纸或者卫生棉球填塞鼻腔,来压迫止血。与此同时,可以用冷水冰敷额头,让血管收缩,也有止血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憋尿不一定会尿道炎,憋尿次数多、频率高、个人卫生差、体质弱时,更易引发尿道炎;而偶尔憋尿、频率低、卫生好、体质强时,相对不易引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
1、憋尿次数
 
若憋尿次数频繁且较多,比如每天多次长时间憋尿,尿液长时间在膀胱内积聚,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细菌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繁殖,当细菌数量增多后,就有可能沿着尿道上行感染,引发尿道炎。如果偶尔憋尿一两次且憋尿时间不长,身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可能能够应对,不一定会直接引发尿道炎。
2、憋尿频率
 
高频率的憋尿如每隔几天就频繁长时间憋尿,会使尿道和膀胱长期处于尿液潴留的不良状态,这会反复刺激尿道和膀胱黏膜,降低黏膜的抵抗力,使得细菌更容易侵袭并引发炎症。
较低频率的憋尿如一个月内仅有几次短暂的憋尿情况且身体整体状况良好,平时又注重饮水和个人卫生等,那么相对来说引发尿道炎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但即使是低频率憋尿,也不能完全排除引发其他泌尿系统问题的风险。
3、个人卫生
 
当憋尿与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相结合时,更容易引发尿道炎,如果憋尿后不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细菌容易在尿道口滋生并进入尿道。
若个人卫生习惯良好,即使有偶尔的憋尿行为,在排尿后及时做好清洁工作,如用清水清洗尿道口,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勤换内裤等,那么憋尿引发尿道炎的几率会相对降低。
4、身体体质
 
对于身体体质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憋尿更容易引发尿道炎,这类人群本身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当憋尿导致细菌有机会滋生繁殖时,身体可能难以迅速有效地清除这些细菌,从而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身体体质较好、免疫力较强的人,相对而言对憋尿引发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憋尿,只是在相同的憋尿情况下,他们可能比体质差的人更不容易患上尿道炎。
 
预防尿道炎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防止细菌滋生繁殖及尿液反流,多喝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停留机会。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还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概率。
#抑郁发作#药物不良反应#抑郁性品行障碍
0

抗抑郁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乏力、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多汗等,往往在服药的前几天明显,随着服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在最初阶段与食物同服可减少恶心的发生率,且大多数患者描述恶心是一个短暂的不良反应。

服药的前 2 周是最容易停药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不良反应可能先出来了,患者主观感觉用药后"更糟糕了"。那么开怎么办呢。

如患者在服药第 1 周出现诸如胃肠道反应、困倦、焦虑等不严重的不良反应时,这是很普遍的且多是阶段性不持久的;

若服药后不良反应长期存在但程度不重,如出汗、便秘、体重增加等,如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明显则继续用药,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

如不良反应明显时,比如严重的性功能障碍、肝功能异常等,需要评估不良反应是否抗抑郁药物所致,必要时尽快减药、换药。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症状部分或完全消除时,患者往往会担心长期用药可能成瘾,或由于病耻感,觉得吃药就意味着有病,于是自行减药、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个阶段建议多跟医生沟通,获得专业支持和帮助,规范治疗。

 

妊娠或计划妊娠妇女、产后抑郁是否使用抗抑郁药物

症状较轻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即可;

轻度⁃中度抑郁症患者,建议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

重度或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抗抑郁药治疗,目前孕妇使用最多的是 SSRIs 类药物 。研究显示 ,除帕罗西汀外,孕期使用 SSRIs 类抗抑郁药并未增加胎儿心脏疾病和死亡风险,但可能增加胎儿早产和低体重风险。SNRIs 类药物和米氮平可能与发生自然流产有关。如果产后开始使用 SSRIs治疗 ,应避免使用氟西汀,因其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更容易排泄到母乳,其半衰期长达 1~2 周,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有蓄积效应 ,其他SSRIs 类 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

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如病情严重不用药疾病的波动也会增加孕妇和胎儿风险,需要权衡沟通药物治疗对母亲和胎儿的获益与不治疗的风险。

 

#多动性障碍#多动症(童年或青少年期多动性反应)#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0

【健康科普】孩子坐不住好动是什么原因?孩子坐不住,总是好动,似乎身体里藏着无尽的活力,动作敏捷而充满活力,时而蹦蹦跳跳,时而手舞足蹈,一刻也停不下来。

孩子的这种好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具体表现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注意力分散

孩子的好动往往伴随着注意力的不集中。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或作业的完成上。然而,由于好动,他们容易分心、走神,导致对知识的吸收不完整、不准确。这种注意力的分散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学习成绩。

二、课堂秩序破坏

孩子的好动还可能在课堂上造成秩序混乱。他们可能难以安静地坐着,会打断老师讲课或同学学习,甚至破坏课堂秩序。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氛围,还会干扰到其他同学,降低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困难

由于好动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课堂秩序破坏,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处理知识,从而在理解、记忆、应用知识方面出现问题。这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进一步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心理健康影响

此外,好动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上的不如意而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社交问题

在学校的不良表现也可能影响孩子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交问题。他们可能因为好动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健康科普】孩子坐不住好动是什么原因?孩子的好动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行为干预、心理辅导、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来改善孩子的症状,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科普】孩子不停的清嗓子是什么原因?这可能是众多家长都曾遇到过并感到困惑的问题。

孩子不停地清嗓子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解析:

慢性咽炎:

症状:由于咽部黏膜慢性炎症,孩子会感到咽部不适,如干燥、发痒、有异物感等,从而频繁清嗓子。

治疗: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按医生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

扁桃体炎:

症状:由于慢性扁桃体炎、双侧扁桃体肥大以及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导致喉咙异物感,孩子会有咽干、咽痒等感觉,导致频繁清嗓。

治疗:可用中成类药物和抗感染药物控制症状。

反流性咽喉炎:

症状:可能与胃食管返酸有关,表现为咽喉部有咽部堵、异物感,有黏痰附着,经常爱清嗓等症状。

治疗:建议去消化内科进行对症治疗,采用抑酸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同时清淡饮食,少吃油腻刺激的食物。

过敏原:

过敏体质的孩子可能因为吸入灰尘、花粉等过敏原,导致咽部不适,出现清嗓子症状。

治疗: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减轻过敏症状。

孩子长时间大声说话、吃零食、喝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咽部不适,引起清嗓子。

改善: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少吃零食、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

抽动症:

症状:除了清嗓子外,还可能有眨眼、耸肩、耸鼻子等其他伴随症状。

治疗:这是儿童精神科的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抗精神类药物的治疗,比如盐酸硫必利片等。

【健康科普】孩子不停的清嗓子是什么原因?孩子清嗓子的原因多种多样,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找出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预防感冒等疾病,有助于减少孩子清嗓子的发生。

#抑郁发作#抑郁症
0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 50%~85%,其中有 50% 患者的复发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 发生。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

 

(1)急性期治疗(8~12 周):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抑郁症状完全消失的时间>2 周)、促进各项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巩固期治疗(4~9 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3)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目前认为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均需要维持治疗。对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应该至少维持治疗 2~3 年,这些患者包括第 3 次及以上的复发患者、有明显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患者、有残留症状或者发病年龄早或者有家族史的患者。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原治疗。

 

抗瘢痕药的原理是什么?你用对了么?

微创甚至无创操作就不会留疤么?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