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
1. 病原体:
-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中的部分亚型引起,如柯萨奇病毒A10型、16型、22型等,也可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
- 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肠道病毒71型容易引起重症手足口病。
2. 传播途径:
- 两者较为相似,都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但手足口病还可通过污染物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碗筷、奶具、玩具、门把手、桌椅表面等被传染。
3. 发病人群:
- 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成人也可发病,但相对较少。
-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更为常见。
4. 发病部位:
-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病变部位在口腔黏膜,疱疹和溃疡通常出现在咽峡部位,如咽后壁、扁桃体附近等,有时也可能出现在舌部,但一般不会出现在手足、臀部等部位。
- 手足口病:除了口腔黏膜有疱疹或溃疡外,手部、足部、臀部等身体部位也可能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部分患儿躯干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皮疹。
5. 症状表现:
- 发热:
-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1℃,发热一般会持续2-4天。
-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也会发热,但部分患儿可能为低热,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 口腔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咽痛明显,患儿吞咽时疼痛加剧,严重时可能影响进食。
口腔内的疱疹起初为充血性红点,之后发展为小泡,破溃后形成溃疡。
-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疼痛相对较轻,有些患儿可能因年龄小表述不清,仅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等。
- 其他症状:
- 疱疹性咽峡炎: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呕吐、腹泻、腹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但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症状。
- 手足口病:部分患儿除了发热和皮疹外,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精神差、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等。
6. 并发症:
-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无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一般可在1周左右自愈。但个别患儿可能会合并腮腺炎等疾病。
- 手足口病:可能会引起脑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患儿,重症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
7. 治疗方法:
- 两者目前都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比如发热时给予退烧药或物理降温;
口腔疼痛使用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保持口腔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