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则公益广告,胡先生看一遍泪目一遍,等待肾源的漫长6年里,他无数次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却依旧相信,那个与自己身体相匹配的肾脏,有一天一定可以到来。
在今年3月9日第12届世界肾脏病日前一晚,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完成了第5000例肾移植手术,而这第5000例移植病人就是胡先生。那天晚上,当护士长蔡秋琴看到血管接通后的一刹那,新生的肾脏在体内产生了宝贵的尿液,她再次被器官移植、延续生命而感动,这意味着新生。而在此之前,胡先生已经两年没有丝毫尿液,膀胱萎缩至极小。
“我是一名尿毒症患者,我的愿望是能够大口的喝水……”
“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再小便一次……”
我们身上再平常不过的小解、饮水等日常,却是尿毒症患者终其一生的梦想。27岁,武汉籍的胡先生身上开始出现血压升高现象并持续3年,再次就诊时医生诊断为慢性肾病五期,已经非常严重,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维持性腹透3年,血透3年,每周5次的血透让原本健硕他只剩下80多斤。
“手术非常成功”,当手术主刀医生、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吴建永主任医师告诉胡先生爱人时,她喜极而泣,这一刻来的如此不易。
在等待肾源的这么多年里,他们接到过几个移植通知,却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匹配成功,而在3月8日这天,胡先生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肾源。当天中午,胡先生接到了浙大一院的移植通知,随即便与妻子从暂住地嘉兴赶往杭州。下午3点30分,到达医院后,经过一系列手续、检查以及等待,晚上7点50分,吴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
被移植的肾脏,源于一位因脑血管疾病意外死亡的捐赠者。经过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手术,肾脏终于成功移植到了吴先生体内,让他得以重生。对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来说,这一刻足以载入史册,因为这是医院40年肾脏移植历程中的第5000例移植手术。
目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依赖肾移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三种肾脏替代治疗手段,而肾移植是三种替代治疗手段中的最佳治疗方式。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在浙江省肾脏病学科带头人陈江华教授的带领下,针对尿毒症患者长期生存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以肾移植为核心的终末期肾病一体化治疗理念。
从1977年第一例肾移植,到2017年3月8日肾移植总数突破5000例,浙大一院在肾移植诊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治疗技术突破,如“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在2015年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断延长着尿毒症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在这5000例肾移植病人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10岁,其中男性占67%,女性占33%,最长健康存活的有27年,目前肾移植时间超过20年且健康存活的有82位。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逐步建立了肾脏移植排斥预警和无创性诊断、肾脏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治疗等关键技术,移植肾一年存活率超过95%,十年存活率超过8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卫生部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报告中,项目组2011-2016年的肾移植数据质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每年的肾移植数量在350例以上,活体与DCD比例分别为45%和55%。
肾移植虽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佳治疗方式,移植后大多人跟常人无异,也可结婚生子,可后续药不能停,要严格遵守医嘱。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移植病房护士长蔡秋琴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年轻的肾移植患者青春叛逆间,自己偷偷停用了抗排异药物,停药两个月后就出现病情危重,父亲捐给他的肾脏出现严重的排异现象,已无法挽回。最后只能重新回到了血透以维持生命。
“对于肾移植患者来说,一定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定期门诊复查,检测药物浓度,并根据浓度调整药物用量,切忌自行停药及增减药量。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器官捐献者的尊重。”蔡秋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