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损伤是慢性的老化磨损,那是不是移位着这种磨损是无法避免和预防的呢?
当然不能这么说!
我们是可以通过刻意的人为干预去避免和预防,或至少尽可能的向后推迟半月板退化损伤进程的。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中老年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的去避免和预防半月板退化磨损。
在说如何预防之前,我们还是得先说一说半月板这个特殊的结构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
众所周知,我们每个膝盖里都有两个半月板,内侧和外侧各一个。这俩半月板就“垫”在大腿骨和小腿骨的中间。而且半月板这个垫子并不是一个长方体,而是如下图一样边缘厚中央薄的斜面结构。也正是因为半月板的这种特殊结构,才能更有效的缓冲撞击和摩擦力。
是的,半月板之所以存在,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缓冲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的上下的冲击力和旋转的摩擦力。你不妨想象下:如果没有这个垫子,当我们从高处往下跳时,大腿骨会直接撞击小腿骨,那骨头,尤其是骨头表面的软骨就会很快的被磨损破坏。如果没有这个垫子,当我们快速旋转身体时,由于脚站在地上小腿不动,上半身旋转时大腿骨就会“研磨”小腿骨,这种酸爽感光想象下都觉得遭不住。
此外,正常的半月板表面是非常平整光滑的,因为它平时要持续遭受膝关节的反复冲击和研磨,只有光滑平整的表面才更安全。然而,只要半月板的表面出现一些破裂撕裂口,就像我们手指头上起了倒刺一样,随着冲击和研磨,这个本来很小的“倒刺”样撕裂口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以至于最终让半月板的一小块整个的破损脱落,这不仅会引起膝盖的疼痛肿胀,还会在膝盖弯曲到一定程度是阻挡关节的活动,引起膝关节的交锁卡住感。
不幸的是,半月板并不是都有血液循环供应。如上图所示,半月板的边缘是有血液循环供应养分的 ,所以称之为“红区”,而半月板的中央是没有血液循环的,被称之为“白区”。有没有血液循环供应意义重大,因为不仅仅是营养问题,当半月板损伤后损伤部位能不能恢复好“长”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受伤区有没有血液循环供应,因为人体想修复损伤组织,必须先往损伤区域“运输”足够多的的修复“原材料”才行。而如果没有血液循环,那就好像是边远山区不通公路,连修补的选材料都没法运输过来,哪还谈修复。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半月板损伤别说无法自我修复了,就算是手术修补术后都很难长好而选择切除的原因。
量力而行,不逞强,是首先需要注意的。网络上有一些不服老的中老年人依旧从事着如年轻人一样的高强度运动,不仅没有损伤还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这些除了有个体差异的存在外,这些高强度运动没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他们也是长时间循序渐进运动的结果。然而生活中我见过很多平时不运动,甚至身体条件比较差的中老年人,因为看了一篇“鸡汤文”或者“鸡汤视频”就心血来潮的也去猛运动,最终导致了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体育运动是必须坚持的,但是要选择符合自己年龄和能力的运动,而且在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上都要适时适度且循序渐进。
客观说,对于半月板来说,有一些运动动作是非常危险的。比如健身房高强度的负重深蹲,再比如球类竞技运动中的“疾跑急停急转身”等动作,再比如平时训练中的蹲在行走或过度的弯曲膝关节等,再比如登山爬楼。这些都是膝盖,尤其是半月板不喜欢的高危动作,中老年人应该尽可能的避免。
膝关节自身稳定性增强,会大大减少半月板损伤以及关节磨损的风险。所以中老年人选择合适的动作(比如靠墙深蹲等)来锻炼膝盖周围的肌肉,尤其是大腿前方股四头肌,可以有效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半月板的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