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梗缘何“年轻化”

心梗缘何“年轻化”
发表人:远程医疗新视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许多原本只有中老年人会得的疾病,现在却频频出现在年轻人的身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心肌梗死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也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肌梗死的年轻化呢?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往往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高压的生活环境: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导致心肌梗死年轻化的原因之一。

4.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年轻人,更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那么,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

2. 控制高危因素: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要及时治疗,控制病情。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总之,年轻人要重视心血管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cTnI增高疾病介绍: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患者原有冠状动脉(简称为冠脉,是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病变,冠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引发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后果不容忽视。除了心肌梗死本身带来的风险外,其后遗症同样不容小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的一些严重并发症。

      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科魏宇淼教授和杨仕俊主治医师指出,一半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天或1~2周,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最常见的信号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此外还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心动过速等。由于许多患者对疾病不了解或因症状不明显而轻视,没有及时就医,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1. 心律失常

      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和继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这种并发症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

      2. 严重的机械并发症

      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心室壁瘤形成等。其中,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是急性心梗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3%~50%。二尖瓣如同一个左房和左室之间的“单向活门”,保证血液循环由左心房一定向左心室方向流动和通过一定的血流量。二尖瓣返流严重者可出现包括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等症状。

      心室壁瘤约占梗死病例10%~38%。室壁瘤常见于左心室,可发生在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地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形成后又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疾病,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室壁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不积极治疗,患者最终会因心力衰竭等原因死亡。

      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这是心脏破裂最常见的一种,心肌梗死后导致心室的“墙体”受损,出现薄弱区。心室游离壁破裂也可为亚急性,即心肌梗死区不完全或逐渐劈裂,形成包裹性心包积液或假性室壁瘤,患者能存活数月。

      约有0.5%~2%的心梗患者会出现室间隔穿孔,室间隔就像是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的一堵墙,心梗后容易出现纤维薄弱,被血流冲出一个破洞。

      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

      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内,发生率约为10%。正常心脏外面包着一层薄膜称为心包,当出现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区域穿透整个肌肉层或深达2/3),梗死心肌表面的这层薄膜发生炎症,出现心包炎。患者常有进行性加重的胸痛,疼痛随体位而改变。一旦发生往往是灾难性的,极易死亡。

      其实,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可救治性的,关键是患者从起病到救治的时间越短越好,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如果能在起病后1小时给予急诊介入治疗,每治疗1000例患者,比传统治疗减少50例患者死亡;如果距离起病2~6小时治疗,这一死亡数则减至30例;6~12小时治疗,这一死亡数减少至20例。而12小时后治疗的效果已与传统治疗差别不大。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因此,大家平时多了解点心梗的常识,能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 当您或身边的人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并伴有濒死感时,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这种情况下,自救至关重要。

    首先,应立即平躺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接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这两种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同时,务必及时拨打120,等待救护车到来。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尽量避免移动,保持平静。

    在医院,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溶栓、抗凝、扩张血管等。此外,介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除了治疗,预防心肌梗死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5.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6.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脂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容易破裂,破裂后暴露的胶原纤维会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栓形成。血栓会阻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痉挛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中性粒细胞等因素也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隐形杀手’。女性心梗发作症状与男性存在差异,识别其早期信号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女性心梗发作的‘三部曲’,帮助大家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一、牙痛、下巴痛:女性心梗的早期信号之一是头面部疼痛。当出现一累就牙疼、一生气就牙疼,或是劳累、激动后牙疼加剧时,需警惕心梗的可能。此外,肩痛、背痛,甚至整个手指、手腕痛也应引起重视。

    二、大汗淋漓:心梗发作前,女性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出汗面积大、程度重,且反反复复。需与更年期女性的潮热、出汗区分,警惕心梗先兆。

    三、上吐下泻:心梗前3~24小时,患者可能会有上吐下泻、剑突痛等内脏反应,称为心梗前综合征。这些症状易与胃肠道疾病混淆,需提高警惕。

    除了上述症状外,女性出现眼睑浮肿、面部表情淡漠、黏液性水肿等异常现象,心脏病风险会增加4倍。眉毛脱落,尤其是眉外1/3脱落,也可能预示着心脏病风险。

    预防女性心梗,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春季天气变化无常,温差较大,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管老化更容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导致血压波动,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心内科主任李自成教授指出,血管存在“热胀冷缩”现象,这是冬季心脏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春季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勤检测血压,预防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生。

    李自成教授强调,急性心梗和脑中风的先兆症状有所不同,需要及时辨别。急性心梗的主要先兆症状是剧烈心绞痛,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急等症状。脑中风的先兆症状包括突发头痛、头晕、眼睛发黑、肢体麻木无力等。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家庭中如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常备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镇静药、心痛定、阿司匹林等急救药物,以便在发生心血管事件时及时救治。

    李自成教授建议,老年人要注重日常保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此外,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 戒烟限酒。
    • 保持良好的睡眠。

  •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急性心肌梗死而离世,其中40%的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许多患者在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时,往往因为错误的认识和应对方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那么,如何才能在心肌梗死发生前就有所警觉,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心肌梗死的常见症状和信号。

    **辨别心绞痛与普通疼痛**

    心绞痛是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它与普通的疼痛有着明显的区别。典型的心绞痛通常有以下五个特征:

    • 多有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波动、暴饮暴食等。
    • 疼痛感为紧缩、沉重、压榨、窒息或烧灼样。
    • 疼痛部位通常在胸骨后上中部,范围较广。
    • 疼痛常向左上肢、颈部、咽部、下颌、牙齿或肩胛骨等部位放射。
    • 发作时间较短,通常为3-5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

    **心肌梗死前的五个信号**

    除了心绞痛外,心肌梗死发生前还可能伴随以下五个信号:

    • 平时无心绞痛病史的中老年人,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 原有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心绞痛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疗效不佳。
    • 原有劳力性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绞痛,症状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 在休息或睡眠时突发心绞痛。
    • 出现胸闷不适、心悸气短、烦躁不安等症状,甚至出现牙痛、胃痛等非典型症状。

    **预防心肌梗死,从日常生活做起**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

    总之,了解心肌梗死的信号和预防措施,对于我们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常常相伴而生。据统计,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34.2%,脑血管病为12.6%,其他心血管病为17.1%。而糖尿病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半是无痛性的,这让许多患者防不胜防。

    李阿姨今年62岁,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她突然感到胸闷、恶心、呕吐,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晕倒在地,家人才将她送往医院。经诊断,李阿姨患有“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幸运的是,经过抢救,她最终转危为安。

    糖尿病为何会伤害心脏?糖尿病专家表示,糖尿病对心血管的损害是渐进的,患者往往在糖尿病前期就可能出现心血管病变。同时,糖尿病神经病变也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使得心肌缺血时不易察觉,从而导致无痛性心绞痛。

    据统计,糖尿病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一半是无痛性的,患者往往仅有胸闷、恶心、呕吐、心慌、头晕、乏力等症状。这种“无痛性心梗”极易误诊、漏诊,也是造成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糖友在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除了上述症状,糖尿病性心脏病还有一些其他特点。例如,起病突然,可能因争吵、呼吸道或其他部位感染、手术创伤等因素导致心律失常或休克;心脏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

    为了预防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友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 冬季气温骤降,人体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这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严重疾病。以下将从病因、症状、预防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心肌梗塞的相关知识。

    一、心肌梗塞的病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 血栓形成:血栓是阻塞冠状动脉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

    3. 冠状动脉痉挛: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二、心肌梗塞的症状

    1. 胸闷、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可放射至颈部、肩部、手臂等。

    2. 呼吸困难、出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

    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头晕、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三、心肌梗塞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限制烟酒摄入。

    2.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

    四、心肌梗塞的治疗

    1. 抗凝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

    2. 血管重建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3. 心肌保护治疗: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肌功能。

    五、心肌梗塞的预后

    心肌梗塞的预后与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夏日炎炎,许多人渴望通过冷饮来消暑解热。然而,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提醒我们,过度的冷饮摄入可能会对我们的血管造成刺激,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冷饮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此外,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冷饮还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那么,如何才能安全地享受冷饮呢?首先,要注意控制冷饮的摄入量,避免过量。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冷饮,如绿茶、菊花茶等。最后,在饮用冷饮时,要注意慢慢饮用,避免突然的温度变化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除了冷饮,高温天气还可能引发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室内外温差适宜,避免过高的温差对身体造成刺激。

    2.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4.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注意防晒。

    5. 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总之,高温天气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因贪凉而引发健康问题。

  •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无痛性心梗,这种病症隐蔽性强,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需要特别提防。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冠状动脉更容易发生硬化,从而引发心梗。心梗的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心慌、气短等,但有些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就需要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除了心梗,冠心病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及时发现和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呢?首先,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此外,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复查。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ACEI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从而降低心梗的风险。同时,老年人还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冠心病症状,如牙龈发麻、口唇发痒、肩背疼痛等,老年人也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通过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风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