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网友新南的困扰:
我是20多岁的年轻人,我有一个自己感觉不太好的毛病,就是在夜里总爱想起逝去的亲人,有时候是睡觉有时候是醒来,亲人的形象总在脑海浮现。请问,我这是怎么了?
本期主持人:曹浩【曹浩专栏】
曹浩,心理专家 ,擅长婚恋、情感。【 我要向专家提问】
亲人离世,依恋关系中断,传统上人们总是鼓励丧亲者走出悲伤,尽快地“忘却”以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然而理想的办法并不是“忘却”亲人,而是重新建构与亲人之间的心理联结,因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丧亲者更好地适应。这位朋友与亲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应该比较紧密,由于在空间分离之后没有完成心理上的分离,所以他才容易经常想起逝去的亲人。如果这位朋友的亲人去世时间不长,那我们并不主张他“快速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快速忘却”本身不符合人自身的情感伦理需求,而且越是不去怀念亲人,越是容易无法自拔,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禁果效应”。亲人去世之后,内在的情感适度表达有益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对于有些人来说,时间并不是治愈伤口的良药,尤其对于那些不安全——矛盾型依恋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丧亲者表现的种种现象往往与其依恋类型相关,由于安全型依恋的丧亲者并不偏执于一段,因而他们在一段时间后一般能够“自愈”,逐步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心理医生也不需要过多介入,而只需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即可。但对于不安全——矛盾型依恋的人来说,由于他处在一种类似的分离障碍当中,所以更容易在内心否认客观现实,不容易处理内心困境。
我们不知道这位朋友和亲人之间有过怎样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是否导致了他的内心始终想通过一种“仪式化”(每天夜里怀念),来对亲人保持一种忠诚。这种忠诚源于他内心的内疚?遗憾?自我救赎?或是其他?我们猜想他可能有对亲人未解决的情结,通过这种“仪式化的怀念”可以减轻内心的焦虑。能够理解这位朋友对亲人的感情,那种生死离别的疼痛就像自我人格的分裂,但一个人对过去赋予过度的价值感与意义,又如何能够脱离心理困境呢?建议这位朋友,不妨渐渐减少接触与丧亡者相关的事物,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己的外部世界,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慢慢地通过适当的恢复导向经历,也许能够在生活中重新找回“重心”,回归到正常轨道来。
另一种解释是,亲人的去世引发了这位朋友对人生与死亡的思考。因为很多人在没有经历亲人去世的事件之前,对死亡与生命的概念都比较模糊,一旦经历了亲人去世的事件,容易有一段时间“哲人似的忧郁与思索”。对于有些人来说,还可能会引发行为、人生观与人格的改变。
心理学鼓励这位朋友认同并宽容,认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宽容上天的决定和自己的内心。这位朋友也不妨买上一束花,上亲人的墓地走一趟,以此来寄托自己深深的哀思。
《心理问答》栏目: 即帮助网友解决诸如心理情感、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实现专家与网友的直接互动。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心理问答专区 http://xl.39.net/xlFAQ/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其中就包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吃亏”的情况。这种“吃亏”可能表现为物质上的损失,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伤害。那么,面对孩子的“吃亏”,家长应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呢?本文将从心理、教育、医疗等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吃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吃亏”并非一定是坏事。在适当的范围内,孩子遇到一些“小亏”,可以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环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当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或欺负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宽容和原谅,而不是一味地报复或反击。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孩子遭遇“吃亏”时,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时,家长可以通过倾听、沟通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应对“吃亏”: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孩子遭受的“吃亏”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这时,家长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咨询、医疗干预等。
总之,面对孩子的“吃亏”,家长需要保持理性,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才能真正实现“吃亏是福”的意义。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21岁的儿子,一个月前开始对我做出不轨的行为。起初,我以为是他的一时冲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频繁。我感到无助和恐惧,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求助。直到我在网上找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咨询服务,才开始寻求专业的帮助。
我记得那天晚上,我鼓起勇气,点击了“在线咨询”的按钮。医生很快就回复了我,询问我的情况。我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决定告诉他真相。医生听完后,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告诉我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行为,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他建议我报警,并强调了保护自己的重要性。
我知道医生说得对,但我还是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毕竟,儿子是我的血脉相连的人,我不想让他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医生的话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没有给儿子足够的关爱和引导?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己。我锁好房门,避免与儿子单独相处。同时,我也开始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试图理解儿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这段经历让我感到痛苦和困惑,但我也从中汲取了力量。现在,我知道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有专业的人士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咨询服务,成为了我在最黑暗的时刻的一盏明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女性对伴侣的选择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倾向于寻找比自己年龄稍大的、情感经历丰富的男性作为伴侣。这种趋势背后,隐藏着女性对“理想父亲”的潜意识渴望,即恋父心理。
恋父心理是指女性在情感上对父亲般的人物产生依赖和向往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女性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影响着她们对伴侣的选择。
在医学领域,恋父心理可以与心理发展、情感需求、安全感等因素相关联。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恋父心理进行探讨:
1. 心理发展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从对父亲依赖到逐渐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亲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女性会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并学会独立。反之,如果父亲缺席或缺乏关爱,女性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寻求“理想父亲”的形象,以弥补内心的缺失。
2. 情感需求
女性在情感上对男性的需求较为强烈,她们渴望得到关爱、理解和支持。情感经历丰富的男性往往更懂得如何满足女性的情感需求,因此更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
3. 安全感
女性在情感上对男性有安全感的需求。年龄稍大的男性往往更加稳重、成熟,能够给予女性安全感,这也是女性倾向于选择年龄稍大的男性的原因之一。
4. 治疗建议
对于患有恋父心理的女性,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心理调适:
(1)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
(2)学习情绪管理技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3)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调整。
(4)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自信心。
总之,恋父心理是女性在情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然而,有些男性却似乎陷入了出轨的怪圈,屡教不改,让人不禁疑惑,他们究竟为何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出轨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心理障碍、道德观念缺失、自我价值感不足等。以下将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心理障碍是导致男性出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某些男性可能存在人格缺陷,如冲动、缺乏责任感、易怒等,这些心理障碍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陷入出轨的泥潭。
其次,道德观念缺失也是男性出轨的诱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男性可能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导致其道德观念薄弱,对婚姻的忠诚度较低。
此外,自我价值感不足也是男性出轨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男性感到自己在婚姻中得不到尊重、关爱和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出轨来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针对男性出轨的原因,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高心理素质:男性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 培养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反思等方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关注自我成长:男性应注重自身成长,提高自我价值感,从而减少出轨的可能性。
4. 建立良好的沟通:夫妻双方应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面对婚姻中的问题。
5.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男性,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婚姻生活中,男性出轨的原因多种多样,并非天性不忠。以下从十个方面分析男性出轨的可能原因:
1. 想证明自己魅力依旧:男性在40-50岁之间,面临“中年危机”,渴望证明自己的魅力,寻求新鲜感。
2. 给性爱增加一份激情:性生活被忽视,导致男性寻求外遇以满足生理需求。
3. 一时心血来潮:偶然的机会导致男性与异性发生关系,与婚姻感情无关。
4. 想摆脱枯燥的生活:生活乏味,渴望改变,寻求刺激。
5. 逃避压力:承受压力时,寻求外遇作为逃避现实的方法。
6. 对亲密的恐慌:不适应亲密关系,寻求刺激和新鲜感。
7. 对人生失去热情:失去生活热情,寻求新鲜感。
8. 存心报复:怀疑妻子不忠,通过出轨进行报复。
9. 你不够关心他:妻子忽视丈夫的感受,导致丈夫寻求外遇。
10. 天生多情:天生风流,不满足于稳定的关系。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工作。突然,屏幕上弹出了一条消息,是一位陌生的患者发来的。他/她讲述了失恋后的痛苦,那种无助和迷茫,让我感同身受。我尽力安慰他/她,告诉他/她,失恋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面对和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保持着频繁的交流。他/她告诉我,他/她曾经非常信任那位先生,觉得他/她是他/她的唯一。然而,因为一些外在因素,那位先生选择了离开。他/她感到非常痛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恋爱或结婚。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她害怕失去,害怕被欺骗,同时也感到自卑。我告诉他/她,这些都是失恋后的正常情绪反应,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我建议他/她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尝试转移对这件事情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她的情绪开始有所好转。他/她告诉我,虽然还是会有时候感到难过,但已经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件事情了。他/她开始尝试参加一些活动,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但他/她没有放弃。他/她说:“我知道这需要时间,但我相信,我会慢慢好起来的。”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失恋时的感受。那时候,我也是一样,感到无助、迷茫和痛苦。但正是那些曾经帮助我的医生,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和调整。我相信,他/她也会像曾经的我一样,慢慢地走出这段阴影。
我曾经是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妇,直到我发现自己的丈夫有了另一个女人。这个消息就像一把利刃,刺穿了我的心。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每天我都在痛苦中挣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的情绪波动大,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我的家人都很担心我,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一天,我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我决定试一试,希望能找到一些帮助。通过视频通话,我与一位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医生耐心地听我倾诉,分析了我的情况,并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医生建议我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我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并逐渐恢复自信心。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治疗过程。虽然一开始很难,但我坚持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情绪逐渐稳定,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改善。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自信心。现在,我已经完全康复,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以下十句话,家长应避免对孩子说,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
1. 你要是个男孩(女孩)就好了。这种话语否定了孩子的性别认同,让他们感到困惑和难过。
2. 不要玩了(好好看书去)。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家长不应强迫孩子放弃玩耍。
3. 你还小,这事你做不了。过度保护孩子会限制他们的成长空间,家长应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4. 做事不可以失败。挫折和失败是人生的一部分,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
5. 不许做那件事。家长不应限制孩子的探索和尝试,以免阻碍他们的成长。
6. 小孩子一边玩去。这种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 不许和那个小孩玩。家长不应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免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
8. 给我好好听着。这种话语限制了孩子的思考,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9. 安静点,不许哭。孩子需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不应压抑他们的哭泣。
10. 当初要没把你生出来就好了。这种话语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
那天,阳光明媚,我带着侄女来到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侄女13岁,自五年级下半学期起,她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母离异,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五年级转学至市里,爷爷成了她的全职陪读。然而,近半年,她变得脾气暴躁,甚至有寻短见的念头。我带着满心的焦虑和无奈,找到了医生***。
医生***耐心地听我讲述了侄女的情况,他温和地说,孩子的情况可能是情绪问题的表现。他告诉我,周一上午有儿童康复门诊,周五上午有学生门诊,在二七院区,周四上午有儿童康复门诊,在六角亭院区。我决定提前预约挂号,带孩子去就诊。
再次见到医生***,他详细询问了侄女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他告诉我,侄女的情况很可能是由于环境变化和情感缺失导致的。他建议我们先从沟通入手,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她的想法和需求。他还提醒我,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如需进一步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观察,侄女的情绪有了明显好转。她开始愿意与人交流,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这一切,都离不开医生***的耐心和细心。他不仅给了我专业的指导,还给了我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