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炎炎夏日,高温潮湿的天气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然而,心肌梗死并非“一梗就死”。从血管血栓形成到心肌完全坏死,大约需要6-12个小时的时间。在这期间,如果能尽快开通梗死的血管,就有可能挽救部分尚未坏死的心肌,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突发性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然而,有些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症状,而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喉痛、关节痛等,甚至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这种情况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痛觉变得迟钝,甚至没有痛觉。
对于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症状。因此,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预防心肌梗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其次,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最后,要了解心肌梗死的症状,以便在出现症状时能够及时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抗心肌缺血药物等。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总之,心肌梗死并非“一梗就死”,只要及时诊断和治疗,许多患者都可以得到救治。因此,我们要关注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却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最脏的坏习惯,看看你中了几招?
坏习惯一:睡前不刷牙
很多人认为,只要白天刷了牙,晚上就可以不用再刷牙了。但实际上,睡前不刷牙的危害非常大。因为人在睡觉时,唾液的分泌量会减少,这会使得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滋生,从而引发牙周病。牙周病不仅会影响口腔健康,还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坏习惯二:饿了才吃饭
有些人不饿就不吃饭,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健康。因为当人体感到饥饿时,胃酸会分泌过多,长期下去会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或胃溃疡。正确的做法是,按时吃饭,避免暴饮暴食。
坏习惯三:渴了才喝水
人体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很多人只有在感到口渴时才喝水,这会导致身体缺水。长期缺水会引发便秘、尿路感染、皮肤干燥等问题。
坏习惯四:上厕所后不洗手
便后洗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但是,调查显示,很多人在上厕所后没有洗手。这会导致细菌和病毒在手上传播,引发各种疾病。
坏习惯五:食物掉了捡起来再吃
掉在地上的食物可能被细菌和病毒污染,即使短时间内捡起来食用,也可能引发疾病。因此,掉在地上的食物最好不要捡起来食用。
坏习惯六:用清水洗澡
有些人认为,沐浴露含有化学物质,对身体有害,因此只用清水洗澡。实际上,清水无法有效去除皮肤上的污垢和细菌。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沐浴露,定期洗澡。
总之,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摒弃那些“最脏”的坏习惯。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除了心肌梗死的直接危害外,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1. 心脏破裂: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心壁失去弹性,容易发生破裂。破裂部位多位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破裂后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可迅速导致患者猝死。
2. 室壁瘤: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组织发生纤维化,失去收缩功能,导致局部心肌向外膨隆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容易发生附壁血栓,引发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后果。
3. 附壁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内膜粗糙,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缺血、损伤,容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脏骤停。
5. 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损伤,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
6.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肌梗死后数周或数月内,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症状,称为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为了避免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复查,同时注意以下事项:
1. 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遵医嘱规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换药。
4.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血管粥样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会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从而引起血管狭窄和阻塞。为了预防和治疗血管粥样动脉硬化,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
1. 药物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戒烟限酒。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预防并发症:血管粥样动脉硬化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溶栓支架植入术或搭桥手术等治疗。
5. 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下壁心肌梗死,也称为下壁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下壁区域的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导致该区域心肌细胞缺氧坏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 cardiovascular disease,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胃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普通的胃病,但实际上,胃部无故疼痛可能是心脏病的重要信号。
与普通的胃病不同,心脏病引起的胃痛通常不会出现剧烈的绞痛和剧痛,而是一种持续的胀闷感,有时还会伴有钝痛、灼热感和恶心等不适。
据统计,大约有20%到6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初期会出现先兆症状,如气喘、不能平卧、脉搏异常、四肢发冷等。这些症状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尤其是当出现胃痛时。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发病初期救治不当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避免盲目搬动患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来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如果出现胃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在欢聚一堂的亲友聚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在饮酒后会出现脸红的现象。许多人认为这是酒精的作用,但实际上,导致脸红的主要原因是乙醛。乙醛在人体内会积累,引起面部血管扩张,从而导致脸红。长期积累还可能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伤害。
那么,对于容易脸红的人来说,有哪些药物需要谨慎使用呢?以下列举了三类需要特别注意的药物:
1. 硝酸甘油:紧急用药可能无效
硝酸甘油是一种治疗心绞痛的常用药物,但在一些汉族人群中,由于乙醛脱氢酶2活性不足,导致硝酸甘油的效果不佳,甚至无效。因此,容易脸红的人在服用硝酸甘油时应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多种抗生素:可能引起剧烈头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多种抗生素与乙醛脱氢酶2结合后,会抑制酶的活性,导致乙醛在体内积累,引起双硫仑反应。这种反应的症状包括面部发热、头痛、心跳加快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休克。因此,容易脸红的人在服用抗生素时应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利尿剂:引起低血压
利尿剂可以增强血管扩张剂的疗效,但饮酒后使用利尿剂会增加低血压的风险。容易脸红的人由于代谢乙醛的能力差,更容易发生低血压。因此,在使用利尿剂时应避免饮酒。
总之,对于容易脸红的人来说,在用药时应谨慎,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饮酒量,保护身体健康。
夜晚,寂静的街道,昏黄的灯光下,却隐藏着生命的危机。据研究,夜间是心梗发病的高峰时段,特别是0点至2点,气温最低,人体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易出现心律失常。这样的生理状态,使得心脏更容易受到伤害。
近期,一位40岁的公司主管张先生,连续两天两夜加班,最终在凌晨2点突发心梗。家人发现时,他已捂着心口,大口喘气,额头、背后都是汗。幸好,家人及时拨打120将张先生送往医院,经过急诊支架手术,才挽回了一命。
夜间心梗,为何如此凶险?首先,由于夜晚人体缺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其次,夜间人体代谢减慢,心脏负担加重。最后,由于夜间睡眠时,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很多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察觉心梗症状,延误了救治时机。
那么,如何预防夜间心梗呢?首先,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及“三高”人群,应床头放置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和一杯水,以便及时救治。其次,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嚼服阿司匹林片300毫克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除了夜间,清晨也是心梗发病的高峰时段。清晨醒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容易诱发心梗。因此,清晨醒来后,应先不起身,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喝一杯温开水后再起床,动作要缓慢。
心梗是严重的心脏疾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了解心梗的发病特点,掌握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骤降,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更是被称为“冬季杀手”,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王士豪指出,冬季老年人的血压容易不稳定,心肌梗死及中风的急性发作几率也会增加。因此,老年人想要安全过冬,就需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做好保健预防。
首先,要避免暴饮暴食。过多的食物会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急性心梗。其次,清晨起床时,要慢慢起床,先在床上躺一会儿,然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利于稀释血液,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老年人还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适量饮水,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
外出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手部和脚部。夜间上厕所时,要穿上衣服,避免受凉。同时,要避免在风大降温时迎风行走,以防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在饮食方面,老年人要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多吃黑木耳、莲藕汁等养心食物,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同时,要注意食补不宜过热,避免食用羊肉锅、补汤等过于燥热的食物。
洗澡和泡脚时也要注意,尽量选择白天气温较高的时候,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泡脚时可以按摩涌泉穴、太冲穴和行间穴,有助于调节血压。
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老年人冬季保健的重要方面。要保持心态平和、精神乐观,避免过度情绪波动。适量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提高室内的自然光线,都有助于情绪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两种疾病的侵袭。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为急诊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广东省率先启动了‘雾化适宜技术暨心拯救一包药院前精准急救大型公益项目’。
该项目将为全广东省的急诊科和急救车上配备6000台智能雾化治疗设备,并通过‘心拯救一包药’公益项目,捐赠15万份心梗治疗必备药物。此外,项目还将开展急救雾化技术的相关培训,将雾化技术更快普及到各级医院,保证第一时间救治呼吸疾病急救患者。
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是急救患者非常常见的两种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常因呼吸道感染、慢阻肺、哮喘、心脏疾病等急救入院。数据显示,我国救护车每年出车高达5000万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7%,近350万人因为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出车。而错过这两种疾病的急救时间窗口,是导致高致死率和低预后率的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项目引入了智能雾化治疗设备。这种设备具有直达呼吸道、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同时,项目还捐赠了心梗治疗必备的‘一包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
此外,项目还将开展急救雾化技术的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雾化技术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雾化适宜技术暨心拯救一包药院前精准急救大型公益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院前急救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项目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梗,预防心梗的发生,本文将围绕心梗的病因、症状、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心梗的病因及症状
1. 病因:心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
2. 症状: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后剧烈疼痛,常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等表现。
二、心梗的急救方法
1. 保持镇静:一旦发生心梗,首先要保持镇静,避免恐慌和过度紧张。
2.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治。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4. 吸氧:给予患者吸氧,缓解缺氧症状。
5. 服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
三、预防心梗的发生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2.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5.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