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芳香化酶抑制剂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共有52名患者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都有可观察的病灶,并且接受了至少24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其中,11名患者因病情迅速恶化而提前结束治疗。参与研究的患者年龄介于37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8名绝经前患者中有6名进行了卵巢切除,另外2名同时使用诺雷德来抑制卵巢功能。使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包括依西美坦(36例)、阿那曲唑(13例)和来曲唑(3例)。主要研究终点是肿瘤的客观反应率(ORR:CR+PR)、临床获益率(CBR:CR+PR+SD>24周)、肿瘤进展时间(TTP)和肿瘤治疗失败时间(TTF),以及安全性和毒副反应。
结果显示,6名患者(11.5%)达到了完全缓解(CR),其中1名患者维持超过132周,1名患者已达到96周,另外4名患者大于60周。19名患者(36.5%)达到了部分缓解(PR),维持PR状态的时间最长为96周,其余患者均大于32周。16名患者(30.8%)的疾病稳定超过24周,11名患者(21.2%)的疾病进展或稳定不足24周。ORR为48%,CBR为78.8%,平均TTP时间为78.87周(95% CI 61.13~96.61%)。即使在无ORR的患者中,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确定达到ORR与无ORR的患者生存时间仍然有显著差异(p=0.047)。与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包括皮疹、潮红、出汗和小关节痛。2名患者出现了心衰症状,但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芳香化酶抑制剂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具有78.8%的单药有效率,并且在达到CR或PR的患者中能够长期存活。副作用容易耐受。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特点是髓样细胞增殖增加,主要与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诱导酪氨酸激酶活化的突变相关。这种疾病会在进展过程中导致广泛的骨髓(BM)纤维化。相比于造血细胞的单克隆起源,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是多克隆的,而参与纤维化、新血管生成和骨硬化的介质似乎与疾病进展有关。
二甲双胍(MTF)已被证明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选择性抗肿瘤活性。它通过在营养缺乏和缺氧时的作用导致细胞凋亡。在JAK2突变的细胞系中,MTF能够降低细胞活力、增殖和克隆性。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JAK2V617F基因敲入诱导的小鼠中,MTF也能够降低Ba/F3 JAK2V617F突变的肿瘤负荷量和脾肿大。这些结果暗示了MTF可能对PMF患者具有治疗效果。
近期,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免疫疗法的争议。一些文章甚至将其称为“所谓”的治疗方法,或者将其与CIK等技术混淆。然而,科学地认识免疫疗法的作用和潜在风险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整理了一份由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Dadu博士等人编写的综述,旨在帮助公众正确地理解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T细胞或肿瘤特异性细胞上受体分子的免疫调节药物。它们已经在多种类型的肿瘤中显示出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可能致命。因此,识别出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并进行预防,同时与患者和医疗团队进行沟通并快速识别和治疗,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
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各异,主要是由于药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引起的。具体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但可能与免疫细胞渗透至正常组织有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影响任何器官和系统,但主要受累的有皮肤、胃肠道、肝脏、肺、胃肠道和内分泌系统。目前仍无法预测哪些患者会对免疫治疗有效,而哪些又会出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还无法完全预防。但在开始治疗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治疗开始前,医生应该了解每种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表现,并详尽掌握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个人史及家族史、其他合并症、目前用药、体检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基础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医生应立即开始治疗,并尽早请相关专家会诊。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肝脏不良反应、肺炎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不良反应通常最早出现,多为轻到中度的皮疹,伴或不伴瘙痒。胃肠道不良反应位居第二位,抗CTLA-4治疗时的发生率约为30%,且似有剂量依赖性。肝脏不良反应相对少见,但联合用药时更常见。肺炎是少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却具有致命性。内分泌系统疾病尽管相比其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而言要少见,但后果却非常严重甚至致命。甲状腺疾病可以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间,目前建议治疗前、每次剂量变化前、临床症状提示甲状腺病变时均需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硬纤维瘤(Desmoid tumor,D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软组织肿瘤的0.03%。它由Muller在1838年首次描述,并可分为腹壁和腹壁外两种类型。腹壁外DT比腹壁DT更少见。研究表明,硬纤维瘤的发生可能与内分泌激素和遗传因素有关,特别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其发生率可高达8%~38%,远高于一般人群。
硬纤维瘤的临床表现通常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实性肿瘤,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位置。小型肿瘤通常无症状,但当肿瘤增大并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时,可能会引起疼痛、麻木或器官功能障碍。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核磁共振)有助于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最终的诊断需要通过病理检查来确认。其组织学特征是成纤维细胞和成肌纤维细胞交织成束,周围有大量胶原基质,细胞数量较多。与恶性纤维肉瘤相比,硬纤维瘤缺乏恶性肿瘤的核和细胞浆表现,尤其是不存在核分裂相。虽然硬纤维瘤不易转移,但反复手术可能会导致肿瘤转移。
由于硬纤维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治疗主要依赖于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术是首选方法,切缘应至少距肿瘤2~3cm以上,并进行切缘组织学检查。如发现白色质硬组织,说明切缘未净,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对于无法确定的切缘,应进行冰冻病理检查。文献报告切缘经病理检查无肿瘤者复发率仅为4%。对于大型肿瘤或多次复发无法手术根治的患者,放疗和药物治疗也可能是有效的选择。放疗剂量一般为50~60Gy。药物治疗包括阿霉素、放线菌素D、长春新碱、环腺苷?磷酸盐(CAMP)调节剂、非甾类抗炎药物(NSAID)和抗内分泌制剂等。三苯氧胺也被报道对硬纤维瘤有一定的疗效。
在北京,雾霾天气愈演愈烈,学校停课,交通受限。我们反思:这是否是汽车排放的直接结果?回顾1860年伦敦的雾霾事件,科学家们未能预见和解决问题。西方国家花费了一个世纪治理环境污染,而我们却面临同样的困境。让我们慢慢来,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很少有机会能坐下来倾听患者的就诊经历,仿佛怀念过去躺在床上阅读的日子。最近的一次值班中,老朋友来找我复诊。他详细描述了他的就诊过程:首先,他的左眼视力下降,然后在北京各大医院的眼科就诊,包括青光眼和视神经萎缩等多种可能性,持续了三年之久,甚至接受了激光治疗。但是,视力仍未明显改善。最终,在神经眼科的就诊中,通过头部MRI检查,发现了鞍隔脑膜瘤。然而,由于视神经已经受到严重压迫,手术并未能显著改善他的视力。更糟糕的是,复查发现肿瘤有残留部分,患者现在面临着继续观察还是接受伽马刀治疗的抉择。
鞍隔脑膜瘤是一种特殊的疾病。鞍隔是大脑组织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垂体柄从中穿过。由于鞍隔是硬膜皱褶的位置,因此是脑膜瘤的高发区。这种肿瘤主要向上发展,可能压迫视神经,导致患者出现视野缺损,尤其是双颞侧视野缺损。如果患者能及时就诊,通过手术,视力有可能完全恢复。但是,如果发现太晚,视神经长时间受到压迫,手术可能会导致失明。由于鞍隔脑膜瘤位于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垂体柄之间,可能出现肿瘤死角,导致肿瘤无法完全切除,几年后可能会复发。手术后还可能出现垂体柄的反应,引起电解质紊乱和尿崩等垂体功能障碍。
在雾霾仍然笼罩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更多的警惕和关注。鞍隔脑膜瘤虽然不会像雾霾一样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仍需保持警觉,及早发现和治疗这种疾病。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且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对于超低位直肠癌,传统手术方法通常需要切除肿瘤和肛门,患者将终身依赖“人造肛门”排便。然而,近期的一项手术技术——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极限保肛手术,为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这项手术技术利用腹腔镜微创器械,通过5个小孔在患者肚皮上进行操作,精准、彻底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肛门。与传统手术相比,这种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并且可以更好地保护盆腔神经,降低术后排尿、性功能受损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手术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它主要适用于肛门功能良好,肿瘤直径小于5公分,未侵犯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的患者。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直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病史或家族中有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危人群,应该密切观察及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在体检中发现患者左肺下叶背段存在结节,同时右肺上叶也出现了肿物,持续时间约为1个月。基于这些症状,初步诊断为多发性肿瘤。为了治疗该病症,医生计划执行左肺下叶背段切除和右肺上叶切除两项手术。手术完成后,患者需要进行恢复和后续治疗,以确保身体健康。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病房,照亮了我紧张的脸庞。手术前一晚,我几乎没有合眼,脑海里反复播放着各种可能的结果。早晨,护士推着我进入手术室,我的心跳加速,仿佛要从胸膛里跳出来。
手术结束后,我被推回病房,仍然处于麻醉的影响下,感觉像是在梦中。等我完全清醒过来,医生已经站在我的床边,面带微笑地告诉我手术很成功。然而,我的心中依然有一个疑问:切除下来的肿瘤部分,家属能不能看一眼?
我向医生提出这个问题,他解释说,如果是实质性的肿瘤,医院通常会给家属看一下。但是,如果肿瘤太小,可能就不方便给家属看了。我的肿瘤大约1厘米,医生说可能不会给家属看,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污染标本。
我感到一丝失望,但也理解医生的考虑。毕竟,我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医院里休养,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医生告诉我,如果不做术后的化疗,只吃靶向药,恢复期可能会更短一些。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尽快恢复健康。
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常想起家人,希望他们能看到切除下来的肿瘤部分,亲眼确认我已经安全了。然而,我也知道,医生和护士们都在尽力帮助我,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最可靠的依据。
最后,我顺利出院,回家继续接受治疗。虽然我没有看到切除下来的肿瘤部分,但我知道自己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一步。现在,我只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在面对疾病时,我们总是充满了各种疑问和担忧。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信心,相信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信自己的身体能够战胜疾病,我们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肿瘤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化疗的理念和方案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文将从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强度、时机和周期数等方面探讨肿瘤化疗的相关问题。
首先,化疗的适应症包括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某些实体瘤、实体瘤已有广泛或远处转移、实体瘤手术切除或放疗后复发、播散者以及癌性体腔积液等情况。然而,化疗也存在禁忌症,如KPS评分<60分、食管、胃肠道有穿孔倾向的病人、妊娠妇女、对所有抗癌药过敏者等。
其次,剂量强度是影响化疗疗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剂量强度和按计划进行甚至缩短间隔时间,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及治愈率。然而,在没有合适的预防治疗毒性反应的相应措施下,也不应该盲目提高剂量强度。
再次,化疗的时机也非常重要。新辅助化疗可以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前应用,主要目的是降低临床病期、缩小原发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为无手术条件的患者提供手术的可能,提高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组织。辅助化疗则是指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以后进行的全身治疗,以消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防止复发转移,从而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对于远处器官有转移的晚期肿瘤,给予姑息性化疗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最后,化疗的周期数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大部分术后辅助化疗的周期是4-6个,多是根据不同的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进行。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转移或复发的肿瘤给予姑息性化疗,其一线化疗的周期数在患者能耐受且有确定疗效的情况下最多不超过6个周期。同时,此类化疗必须在2个周期化疗结束第三个周期开始前进行疗效评价,若出现肿瘤进展应立即更换化疗方案。
我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一切都在向我微笑。然而,我的心却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因为我要去天津肿瘤医院做B超和钼靶检查,担心的不仅是结果,还有能否当天完成检查。
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看到有人说可以当天做,有人说需要排队预约。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终于,我鼓起勇气,拨通了医院的电话,询问能否当天完成检查。接电话的医生很友善,告诉我B超可以当天做,但钼靶可能需要排队预约。我悬着的心稍微放下了一点,但仍然很焦虑。
到了医院,人山人海,我的心又开始狂跳。排队等待的过程中,我不停地想象各种可能的结果,担心自己是否能承受。终于轮到我了,医生很专业地进行了检查,整个过程虽然有些不适,但还算顺利。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我一切正常,我如释重负,感谢医生和护士的耐心和专业。
回家的路上,阳光依旧明媚,微风依旧拂面,但我心中的阴霾已经散去。这个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健康,也让我明白了及时就医的重要性。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有任何健康问题,千万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勇敢面对,及时就医。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因间断性头痛2个月入院。经过详细的体检和辅助检查,医生发现她患有后颅窝占位病变,可能是少枝胶质细胞瘤或血管母细胞瘤。为此,医生采取了显微镜下行后颅窝占位切除术的治疗策略。
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吸出囊液减容,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然后缓慢减压后颅窝,避免脑疝形成。最后,尽量全切肿瘤实质部分,减少复发几率。手术后,病人反应良好,顺利出院。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可能是畸胎瘤。手术效果良好,头CT检查显示肿瘤已被全切,术区可见低密度影,枕部骨瓣对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