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对于肺癌患者,免疫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外界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那么,肺癌病人可以使用哪些药物来提高免疫力呢?
胸腺法新是一种被临床推荐的药物,它是一种小分子氨基酸活性短肽,能够通过促进淋巴细胞成熟和分泌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抗病毒、抗细菌、抗肿瘤的免疫活性。研究表明,使用胸腺法新可以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尤其是对于非鳞非小细胞癌患者和没有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胸腺法新并不能直接抗肿瘤细胞,而是通过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和肺炎的发生,减少放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放化疗后疲劳等等。因此,它只能作为辅助治疗药物。
除了药物外,肺癌病人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来提高免疫力。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肺部结节的形态多样,磨玻璃结节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即使边界不清晰,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以一位病人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该病人在右肺上叶发现了一个磨玻璃结节,初次CT显示结节边界模糊,密度极低,实性成分几乎不存在,给人一种可能是炎症的感觉。然而,在14个月的随访中,结节不仅增大了,而且实性成分明显增加,呈现长条状。尽管如此,结节的边界仍然不清晰。这种情况下,虽然不能轻易下恶性诊断,但鉴于结节的增大和实性成分的增加,高度怀疑肺癌的可能性。最终,手术切除和病理分析证实了这一判断,结节被诊断为浸润性腺癌,主要是贴壁型(占80%),少量腺泡型(占20%)。肿瘤侵及血管和小支气管,淋巴结未受影响。
通常,磨玻璃结节的肺癌或癌前病变边界清晰,密度越低,直径越小,越可能是良性病变;反之,直径越大,密度越高,越可能是恶性病变。然而,本例中的磨玻璃结节初始表现不典型,密度极低,实性成分几乎不存在,边界模糊,给人一种可能是炎症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定期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形态特征不典型,肺部结节的出现也不能忽视,需要密切关注其变化。
肺结节的切除实际上是包括结节在内一定范围的周边正常肺组织的切除。为了保证切除的结节周边有足够的正常肺组织作为缓冲,外科医生需要在切缘足够和保留尽量多的肺组织之间达到平衡。这种平衡的掌握依赖于外科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技巧,以及大量的临床数据的总结。
肺切除方式主要分为肺叶切除和亚肺叶切除。肺叶切除依然是I-II期肺癌以及部分可切除的III期肺癌最标准的手术方式。然而,随着小结节发现的越来越多,分期越来越早,亚肺叶切除和肺叶切除对于一部分很早期的肺癌具有相同的预后。因此,亚肺叶切除可以保留更多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亚肺叶切除包括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楔形切除只需要把病变组织提起来,然后用一次性切割器切断即可。肺段切除需要单独处理肺段的动脉、静脉和支气管,因此肺段切除的范围是固定的。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一样,都称之为解剖性切除。肺段切除可以将小结节全部引流途径的淋巴管和淋巴结切除干净,适用于周围型小结节、磨玻璃成分大于50%的结节、长期随访肿瘤倍增时间大于等于400天的结节、病理为原位腺癌或微浸润腺癌的结节等情况。
楔形切除一般适用于在外周1/3带的小结节的处理。然而,如果一个小结节位置很深,尤其是距离肺门很近,楔形切除就无法实施。相比于楔形切除,更推荐解剖性肺段切除。亚肺叶切除目前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患者功能状况无法耐受肺叶切除;直径小于等于2 cm的周围型小结节,具备以上提到的条件之一;亚肺叶切除要求切缘大于等于2 cm或大于等于病灶直径;同样应行肺门、纵隔淋巴结采样,除非患者功能状况不允许。
随着胸部CT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有肺部磨玻璃结节(GGO)。虽然并非所有的GGO都是恶性的,但有些确实可能是肺癌的早期征兆。幸运的是,手术治疗对于这些结节非常有效,基本上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即使是直径很小的GGO,如果是恶性的,也不需要切除整个肺叶。目前的观点认为,肺叶部分切除同样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然而,一些患者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抵触手术,希望等到结节增大后再进行处理。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切除的肺组织更多,恢复时间更长,影响今后的生活质量。
例如,一位50多岁的女性被发现有一个一厘米出头的GGO,尽管实性成分很少,但仍然是典型的肺癌征兆。医生建议她立即进行手术,但她选择等待几个月再说。虽然治疗效果可能相似,但如果等到结节增大后再切除,可能需要切除更多的肺组织,恢复也会更慢,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会更大。
及早发现和治疗癌症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8种可能是癌症早期迹象的身体信号。
1. 胃灼热:如果你经常感到胃部灼热,伴随轻微恶心和食欲不振,且抗酸药物无效,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状。另外,饭后腹胀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的征兆,这会增加咽喉癌的风险。
2. 气促:长期呼吸急促,尤其是伴随持续咳嗽(干咳或带痰),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迹象。建议进行X光片或CT检查。
3. 流感样症状: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暗示着癌症。许多癌症在某个阶段会引起发热,特别是当癌细胞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时。淋巴癌的早期症状与流感非常相似,包括持续发热和疼痛。
4. 嘶哑:如果你的声音嘶哑超过两周,尤其是症状持续恶化,可能是喉癌、肺癌或甲状腺癌的外在表现。在某些情况下,声音嘶哑可能是食管癌的唯一症状。
5. 胳膊痛:如果你的手臂和胳膊内部的疼痛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严重,可能是淋巴结肿大压迫神经引起的,这是肺癌的症状之一。这种疼痛不像肌肉酸痛,而是固定在某个位置,与神经痛或关节炎疼痛相似。
6. 腹胀:虽然腹胀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但如果每月都有规律地出现腹胀,尤其是在非月经期,建议进行B超等检查。因为腹胀可能是卵巢癌的常见症状之一。
7. 排尿困难:男性小便困难可能不仅是前列腺肿大,还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常见症状。建议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等测试以确诊。
8. 疲劳:虚弱和乏力是多种类型癌症的症状,尤其是白血病。如果你在睡眠充足、压力不大的情况下仍然感到极度疲劳,建议尽早进行全身体检。
肺癌术后,分子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可以作为一个强大的预测工具,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辅助治疗计划。多项研究表明,ctDNA MRD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明显高于ctDNA MRD阴性患者,且MRD检测可以比影像学更早地预测疾病复发。
虽然目前还缺乏前瞻性研究数据和统一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但已有多项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术后ctDNA MRD阳性患者可以从辅助治疗中获益。相反,ctDNA MRD阴性患者可能无法从辅助治疗中受益。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期待更多前瞻性研究的出现,以进一步证实肺癌术后MRD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的来说,ctDNA-MRD检测在早期癌症患者中具有很高的临床有效性,特别是在预测癌症复发方面。然而,由于缺乏临床实用性证据,目前不推荐将ctDNA检测MRD作为常规临床实践的一部分。
肿瘤微创治疗的建设性模式与策略是由吴沛宏教授首先提出的。这种模式强调在有效灭活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吴教授认为,作为肿瘤学科的医生,应该遵循建设性治疗理念,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对指南加以创新。这种治疗模式创伤小、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已经在肝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肾癌、鼻咽癌、脑癌、子宫肌瘤等多种肿瘤的微创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吴教授提出的肿瘤微创介入联合免疫细胞生物治疗新模式(即TACE序贯联合消融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期。该模式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吴教授还强调,肿瘤的基础与临床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培育学生的建设性肿瘤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思维,这能够让学生终生受益。
在吴教授的带领下,微创介入中心的团队走在国内前列,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吴教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更在于他对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推广。他的工作不仅照亮了患者的生命,也为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肺癌手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化疗,取决于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情况,需要进行化疗:
然而,如果肺部肿瘤直径小于3cm,没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手术后胸部CT扫描没有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标记物在正常水平,通常不需要进行化疗。
新冠病毒的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威胁。其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R值已升至3至5之间。虽然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肺部感染多为轻症,但其传播风险仍然很高,可能会导致疫苗免疫作用降低和突破性感染比例增加,对癌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更大威胁。
由于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受到疾病和抗癌药物的影响,他们在新冠疫苗临床研究中被排除在外,相关临床数据较少。然而,考虑到癌症患者是疫情中的弱者,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较普通人更少。因此,癌症患者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接种疫苗后仍存在严重感染隐患。
面对新出现的新冠病毒株,肺癌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首先,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即使已经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接种加强针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佩戴口罩。其次,尽量减少或避免到工作场合,如果必须去,需要加强个人有效预防感染措施,包括在公共场所保持至少1米距离、佩戴口罩、开窗通风、保持手清洁、对着肘部或纸巾咳嗽或打喷嚏,并避免去通风不良或拥挤的地方。最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及时监测体温,主动就诊,减少非必要出入境,尽量减少前往高风险地区,并加强旅行途中的个人防护,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机会。
一名外地患者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来到了北京。经过手术和病理检查,医生诊断出他患有早期肺癌。然而,在前段时间的一次意外摔倒中,患者的右后臀部受伤,当地医院的骨扫描显示局部高代谢,引起了患者的极大恐慌。
在多科联合会诊期间,包括放射肿瘤科、胸外科、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和影像科的专家们共同参与了讨论。他们通过再次进行薄层CT检查,确定了患者的实际情况是骨折,而非肺癌转移。这个结果让患者从绝望中走出来,破涕为笑,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元旦。
肺部磨玻璃结节是指在CT扫描中呈现出磨砂玻璃样半透明影像的肺部病变。这种结节的出现常常引起人们的担忧,尤其是当涉及到肺癌的可能性时。下面,我们将详细解读5mm以下结节是否为肺癌、CT扫描对血细胞的影响、专家意见不一致的原因、PET-CT在诊断中的作用以及术后预防再次得病的方法。
首先,5mm以下的结节并不一定是肺癌。实际上,很多健康人在体检时也会发现实质性结节,通常位于胸膜下方2cm范围内,形状各异,常伴有细线状的尾巴。这些结节大多是良性的,且不需要过度担心。
其次,CT扫描可能会对血细胞造成一定影响。少数患者在接受CT扫描后可能会出现红细胞或白细胞降低的情况,但这种情况通常在两周内恢复,并在一年后完全恢复正常。
专家意见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CT扫描图像的解读。不同专家可能会对同一CT图像有不同的解读,尤其是在区分不典型增生和原位腺癌时。然而,薄层CT和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帮助专家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PET-CT在诊断大于7mm的实质性结节时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测量SUV值,可以推算结节的良恶性。然而,对于纯或混杂密度的磨玻璃结节,PET-CT的意义不大。但在了解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脑转移、骨转移等方面,PET-CT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最后,术后预防再次得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增强自身免疫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中医调理也可以帮助恢复身体健康。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尚未见到过术后新增磨玻璃结节的案例,因此不必过度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