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肺癌如何转移到腋窝淋巴结?

肺癌如何转移到腋窝淋巴结?
发表人:远程医疗新视界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探讨了肺癌可能会转移到腋窝淋巴结的现象。有读者联系我们,询问了具体的转移机制。目前,对于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几种可能的途径。

首先,肺癌可能通过胸膜和胸壁转移到腋窝。这种情况在外周型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且通常伴随着胸水或胸膜转移。

其次,肺癌可能会通过淋巴系统转移。例如,先转移到锁骨上区淋巴结,然后再转移到腋窝。这种情况是整体上半身淋巴结系统内部的一个转移过程。

最后,肺癌也可能通过血液转移到腋窝淋巴结系统。以上三种途径都有可能发生,具体的转移途径可能因患者而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分析。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肺肿瘤切除术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肺肿瘤切除术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对于1、2代EGFR靶向药耐药并出现脑膜转移(LM)的肺癌患者,新版NCCN指南推荐使用奥希替尼或“脉冲式”厄洛替尼治疗。奥希替尼在BLOOM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治疗LM的剂量为160mg。指南强调了奥希替尼在治疗脑膜转移中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增加剂量来提高颅内杀伤肿瘤的能力。同时,指南也指出LM的治疗难度较大。

  • 肺腺癌是目前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靶向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这类癌症的治疗。然而,并非所有肺腺癌患者都能从靶向药物中受益。一些患者在基因检测中没有发现突变,导致靶向药物的效果不佳,进而需要考虑化疗或免疫治疗。

    对于不能使用靶向药物的肺腺癌患者,二线或更高线的治疗通常采用免疫药物。近日,中国肺癌诊疗指南的最新版本增加了一个国产免疫药物,名为替雷利珠单抗,可以单独用于这部分患者的二线及后线治疗。这种药物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可能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 对于已经切除肿瘤的病人,是否需要进行化疗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查看术后病理报告,了解肿瘤的分期情况。根据分期结果,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一般来说,1期病人不需要进行化疗;2期病人如果没有高危因素,也可以不用化疗,只需定期观察;如果有高危因素,则需要进行化疗;3期病人必须进行化疗。

    不同类型的肿瘤在术后辅助化疗的要求上略有不同。以肺癌和结直肠癌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1. 肺癌:非小细胞肺癌1期不需要化疗,2a期没有高危因素也可以不用化疗;从2b期开始,即使是完全切除的根治性手术,也需要化疗。小细胞肺癌则不同,化疗要提前很多,即使是T1-2N0者,术后基本上都需要术后辅助化疗。

    2. 结直肠癌:术后病理1期者(T1-2N0M0),无需辅助化疗。2期以上者无高危因素者,可以观察,无需化疗;有高危因素则需及时进行化疗。这些高危因素包括:T4者,分化差者(3/4级,不包括MS-H),脉管浸润,神经浸润,有肠梗阻或穿孔,切缘不够安全,送检淋巴结不足12枚等。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疗程序,用于检查呼吸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种检查方法通常由一名专业的医务人员执行,使用一种特殊的设备——纤维支气管镜,来观察和评估呼吸道、支气管和肺部的情况。

    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之前,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禁食或服用某些药物。检查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患者的鼻孔或口腔,通过喉咙进入气管和支气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引起轻微的不适,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例如肺炎、哮喘、肺癌等。通过这种检查,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呼吸道和肺部的内部情况,收集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测试,或者进行小规模的治疗操作,例如取出异物或清除阻塞物。

    总的来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工具,对于理解和管理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80%的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中50%以上的患者无法手术,且5年生存率仅为10%。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呼出气冷凝液(EBC)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简单易操作、可反复进行的新型手段,具有巨大的潜力在高危人群中筛查早期肺癌、辅助肺癌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判断等方面发挥作用。

    EBC检测的原理是通过特殊的冷凝装置将呼出气体转化为液态,即EBC。目前已有多种装置可用于EBC的收集,包括RTUBE便携装置和Ecoscreen电动制冷装置等。EBC为一种高度稀释的体液,通过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可以测到多种物质,包括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蛋白质、多肽、核酸和脂类代谢物等。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下呼吸道内衬液,反映了气道和肺实质的病理生理状态。

    研究表明,EBC中的一些生化分子或pH值等参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氧化损伤、炎症等气道状态。目前,EBC检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可检测因子及pH等的变化,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寻找影响EBC检测的可能因素,如收集设备、收集方法、检测方法等来进行EBC检测标准化方面的研究。特别是EBC中的一些特异性标记物,如氧化应激或炎性标记物等,已显示出在肺癌筛查、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然而,EBC检测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EBC中所检测到的物质来源的具体解剖定位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其次,EBC的稀释度在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尚缺乏确定EBC稀释度统一的方法,从而可能会影响对检测结果的评估。最后,应用该手段进行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度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总之,虽然EBC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和挑战,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 肺癌的分期是医生描述患者癌症进展程度的重要方法。无论肿瘤局限在肺部还是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分期都能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并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有不同的分期系统和治疗方式。

    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系统将肿瘤的大小、淋巴结受累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考虑在内。根据TNM分期,医生可以选择手术、辅助化疗、放疗或新辅助化疗等治疗方式。5年生存率也会因分期而异,从70%到<5%不等。

    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则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局限期的肿瘤局限于一侧胸腔内,包括有锁骨上或前斜角肌淋巴结转移和同侧胸腔积液。广泛期的病变则超出局限期的范围。治疗方式主要是化疗和放疗,5年生存率分别为10-20%和<2%。

  • 近日,国际专家共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在一流医学期刊上发表。该共识由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编写,旨在更新现有的证据和规范临床实践。肺癌作为头号恶性肿瘤,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虽然肺癌的综合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疗效仍面临挑战。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肺癌围手术期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推动了多元并进的治疗时代的到来。

    该共识详细讨论了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几个重要热点与争议问题,提供了规范化应用免疫治疗的实用建议。同时,共识还强调了临床工作者在术后治疗方法与免疫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管理意识的重要性,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肺癌的高发病率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定期体检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症状的人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期肺癌症状,供大家参考:咳嗽、咳痰、胸闷、憋气、痰中带血、咳血、发热、胸疼、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皮肤改变和内分泌失调。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年轻患者的恶性度和发展速度也更高。因此,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重视体检。长期在环境污染下的人群或有肿瘤家族史者更需要定期检查身体。

    除了体检外,通过化验肿瘤标志物也可以发现一些早期肺癌。然而,有些患者即使发现了肺部的早期肿瘤,也会因为没有症状而不敢承认是肺癌的现实,反而寻求偏方而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大家重视体检,珍惜生命。只有通过早期发现和科学治疗,才能更好地对抗肺癌,保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和医生都面临着一个困扰:是否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在这里,我们将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和专业的建议,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肺部结节的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20年前的案例。患者被发现右肺下叶有磨玻璃样变,经过抗感染治疗半月后,病变没有任何变化。后来转到三甲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肿瘤细胞。最终,患者接受了手术,然而病理结果显示只是炎性假瘤。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过度治疗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3年前的案例。患者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经过抗感染和抗结核治疗后,病灶仍然没有变化。最终,PET-CT检查显示患者患有肺癌,并且已经扩散到全身。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肺部结节的患者至关重要。

    那么,面对肺部结节,我们该如何选择?首先,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结节的性质和可能的风险。其次,患者和家属也需要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总的来说,肺部结节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斑蝥是一种芫青科动物,主要分布在农作物区。其全虫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斑蝥素是其主要成分,能够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显示出抗肿瘤效果。同时,斑蝥还能刺激骨髓细胞DNA合成,引起白细胞升高,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抗菌,并具有一定的促雌激素样作用和局部刺激作用。

    斑蝥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三种:生斑蝥、米炒斑蝥和甘草糯米制斑蝥。其性味辛寒,归肝、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攻毒蚀疮、逐瘀散结,适用于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瘕瘕及肝癌、肺癌、皮肤癌、骨肿瘤、食道癌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临床应用中,斑蝥被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食管癌、皮肤癌、肺癌和成骨肉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例如,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斑蝥素片、羟基斑蝥胺片和爱迪注射液等制剂都显示出一定的疗效;而在食管癌的治疗中,斑蝥与其他中药组合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斑蝥具有一定的毒性,内服必须去头、翅、足、绒毛,外敷不可过久,涂布面积亦不宜过大。使用时应由小剂量逐步增加,避免引起副作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