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改良腮腺手术切口技术:美容需求的满足

改良腮腺手术切口技术:美容需求的满足
发表人:健康百科

腮腺手术常规的“S”形切口可能会在患者耳垂下方的上颈部留下明显的手术疤痕,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或有面部美容要求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因此,我们采用了变通缩短的切口技术来进行腮腺手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对于手术切口美观的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肿瘤的不同位置,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切口调整。例如,如果肿瘤位于腮腺最前上缘位置,需要做的S形状切口会被修改为较为典型的S切口,耳前有一个约2cm长的切口,但向下前方的切口则被尽可能缩短。又如,如果肿瘤位于腮腺后方,切口会明显缩短,耳前切口省略,主要的切口位于耳后隐蔽位置。

对于腮腺恶性肿瘤的切口,由于同时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腮腺切口向下方延长。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其他特指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其他特指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身体部位,包括肺、肝、肾、胸壁、骨、头颈部及四肢皮下组织、会厌、卵巢、子宫、后腹膜等。该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治疗效果不佳。以下是对两例胸壁PNETs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治疗经验总结。

    病例1:一名9岁男孩,发现背部肿块并伴有右胸痛和发热。CT扫描显示右第Ⅸ后肋有破坏,局部胸膜增厚,右背部软组织增厚。穿刺抽取组织病理检验为PNETs。该患者接受了11次化疗和2次放疗,期间进行了自体骨髓移植。化疗4次后,CT检查显示背部软组织影已基本消失。目前,该患者已生存6年,无特殊不适,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2:一名19岁女孩,主诉咳嗽半年,左侧胸痛、胸闷四个月。体检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发现左胸腔内6厘米无回声区,距皮肤4厘米。左胸腔内探及10╳7cm实质性包块。病理报告显示为PPNETs。该患者正在接受化疗。

    PNETs在病理学分类上分为中枢型(CPNETs)和外周型(PPNETs)。PPNETs是神经器官以外发生的多种原始小细胞的恶性肿瘤。肿瘤肉眼观察多有明显的分叶或不规则,多数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质性,质韧或脆,经常可见广泛出血及坏死。PPNETs临床少见,多数文献认为好发于青年及青少年,但也罕见有较高年龄发病者。该病由于侵袭力强,手术后易复发,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性治疗,文献报道多数认为预后较差。然而,结合本文的两例病例,化疗及放疗效果尚好,提示该病应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好。

  •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然而,我的心却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因为我刚刚收到了一个令我心惊胆战的消息:我被诊断出患有低级别胶质神经元肿瘤伴弥漫钙化。

    我不敢相信这个结果,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场噩梦之中。胶质瘤,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带给我无尽的恐惧和不安。是不是我要面临生命的终结?是不是我要承受无法想象的痛苦?这些问题在我心中翻腾,像一只只恶魔在嘲笑我的无助。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这里的医生们都非常友善和专业,给我带来了些许安慰。他们告诉我,我的病情虽然严重,但并非没有希望。他们会尽全力帮助我战胜这个病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检查和治疗。每一次都像是一场战斗,既艰难又漫长。但是,我从未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然而,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它教会了我,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要害怕,不要放弃。记住,生命中总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看到彩虹的出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勇气。让我们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低级别胶质神经元肿瘤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低级别胶质神经元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易感人群包括有家族遗传史、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的人群。 推荐科室 神经外科或肿瘤科 调理要点 1. 手术切除肿瘤,必要时进行放射治疗或化疗。 2. 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3.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4. 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5.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能需要服用抗癫痫药物或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地塞米松等。

  • 腮腺手术常规的“S”形切口可能会在患者耳垂下方的上颈部留下明显的手术疤痕,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或有面部美容要求的患者来说,这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因此,我们采用了变通缩短的切口技术来进行腮腺手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对于手术切口美观的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肿瘤的不同位置,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切口调整。例如,如果肿瘤位于腮腺最前上缘位置,需要做的S形状切口会被修改为较为典型的S切口,耳前有一个约2cm长的切口,但向下前方的切口则被尽可能缩短。又如,如果肿瘤位于腮腺后方,切口会明显缩短,耳前切口省略,主要的切口位于耳后隐蔽位置。

    对于腮腺恶性肿瘤的切口,由于同时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腮腺切口向下方延长。

  •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等特点。其恶性程度各异,容易复发,治疗主要依靠手术,辅以放疗和(或)化疗。然而,很多神经胶质瘤在影像学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他颅内疾病混淆,延误治疗。

    脑立体定向活检是获取明确病理诊断、指导后期治疗的有效手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采用神经导航下脑立体定向活检术,成功为43例脑深部复杂病变明确了病理诊断,其中包括17例高级别胶质瘤(III级及以上)。

    多发胶质瘤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指颅内发生2个或2个以上的神经上皮肿瘤。该病容易与多发转移瘤、淋巴瘤、脱髓鞘相混淆。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为胶质母细胞瘤。治疗建议包括首选脑立体定向活检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结果进行后续治疗等。

    大脑半球胶质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肿瘤样疾病,以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瘤样增生为特征。该病容易与各种脑白质病、病毒性脑炎、脑梗死相混淆。脑立体定向活检病理诊断是“金标准”,对于病变的后期治疗具有决定性作用。

    不同级别肿瘤同时存在的情况也比较少见,Salvatid等报道的25例多发胶质瘤患者中,病理级别相同的占76%,病理级别不同的占24%。

    胶质增生进展为胶质瘤,且不同级别肿瘤同时存在的案例也表明,对于颅内多发病灶,尽可能对多个病灶、每个病灶多个靶点进行取材,才有机会提高阳性率。

    最后,术前误诊为淋巴瘤、转移瘤的颅内多发胚胎性肿瘤案例也强调了明确诊断的重要性。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预后不良,明确诊断仍然依靠手术或活检。

  •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元肿瘤,主要生长在大脑的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等区域。由于其生长位置处于颅内空隙较大区域,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直到肿瘤体积增大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和梗阻性脑脊液循环障碍。

    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等。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以解除周围组织的压迫和梗阻症状。如果手术难度大或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可以采用定点放疗来缓解症状。手术全切后,预后良好。

  • 本文旨在解读《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该指南涵盖了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室管膜瘤等多种类型的肿瘤,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先,指南对胶质瘤的分类和分级进行了阐述。根据WHO分类,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指南主要关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治。

    其次,指南介绍了胶质瘤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CT和MRI等。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指南强烈推荐最大限度地安全切除肿瘤,并在术后尽早开始放疗和化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预后风险高低来制定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

    此外,指南还提供了复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建议,并强调了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MDT)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指引,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软组织肉瘤(STS)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非上皮性骨外组织,主要包括肌肉、脂肪、纤维组织、血管及外周神经。这种肿瘤不仅具有局部侵袭性和破坏性生长特点,还可能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STS的高度异质性使得其在临床上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

    软组织肉瘤的主要来源是中胚层,部分也来源于神经外胚层。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ST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分级和分期等。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虽然软组织肉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也在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选择。

  • 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学诊断中,通过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若主要表现为小圆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能是以下几种类型:

    • 室管膜瘤
    • 脑胶质瘤
    • 淋巴瘤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 髓母细胞瘤
    • 转移瘤
    • 神经母细胞瘤
    • 恶性黑色素瘤

    这些肿瘤在HE染色后的形态特征有助于病理学家进行精确的诊断和分类。

  • 我是一名患者,最近在网上进行了血液标志物检测,结果让我有些担心。我经常去医院检查各种指标,尤其是对肿瘤标志物特别害怕。这次的结果让我更加焦虑,因为其中的肿瘤坏死因子接近临界值。我不知道这个指标到底测定了什么,于是在网上查找了很多信息。我发现这个指标与免疫系统、风湿免疫病等有关。医生告诉我,稍微高点的肿瘤坏死因子是可以帮助预防肿瘤发生的,让我稍微放宽心。虽然我担心自己的健康,但医生建议我不要过于焦虑,要放松心情。

    医生还告诉我,铁蛋白有点低可以通过吃肉类来补充,让我不用太担心。医生还建议我不要总是被标志物所困扰,要转移注意力,不要老是往这方面想。这番建议让我感到放心,我决定放宽心情,不再过分担忧自己的健康问题。

  • 转化医学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领域的应用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通过对恶性脑肿瘤的分子生物学、信号转导通路、细胞起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微列阵技术的应用揭示了胶质瘤中不仅存在组织学的不均一性,也存在基因表达的不均一性;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的实施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机制;靶向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贝伐单抗等药物已经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然而,个体化医疗仍然面临挑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神经外科医生和神经肿瘤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捕捉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同时,他们也需要反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推动更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