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文旨在解读《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该指南涵盖了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室管膜瘤等多种类型的肿瘤,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首先,指南对胶质瘤的分类和分级进行了阐述。根据WHO分类,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指南主要关注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治。
其次,指南介绍了胶质瘤的影像学评价方法,包括CT和MRI等。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指南强烈推荐最大限度地安全切除肿瘤,并在术后尽早开始放疗和化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预后风险高低来制定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法。
此外,指南还提供了复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建议,并强调了神经肿瘤多学科团队(MDT)的重要性。
总之,《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指引,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良性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很多患者在手术后仍然担心肿瘤的复发。实际上,良性脑膜瘤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以下是导致复发的几个主要因素:
1. 肿瘤大小:研究表明,直径大于5厘米的肿瘤在手术后更容易复发。
2. 肿瘤形状:呈宽基底的肿瘤手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
3. 肿瘤位置:位于窦旁、镰旁或颅底等部位,且毗邻重要功能区的肿瘤手术后容易复发。
4. 肿瘤分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分类标准,Ⅱ级、Ⅲ级的脑膜瘤如果没有进行扩大切除,术后容易复发。
5. 肿瘤切除程度:如果肿瘤生长于特别重要的神经、血管旁或粘连紧密,手术难以全部切除,残留的部分可能导致脑膜瘤复发。
6. 侵袭性脑膜瘤:这种类型的肿瘤侵袭其他组织,手术不仅要切除肿瘤,还需要清除受到侵袭的骨质,同样可能由于和神经等的位置导致难以全切,留有残留,导致复发。
为了预防复发,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巩固治疗。即使出现复发,也不要失去信心,及时接受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椎管内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5%,多数为良性肿瘤,少数为恶性肿瘤或转移肿瘤。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或腰背部疼痛、四肢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对于30至50岁的成年人,如果无明显原因出现特定区域的疼痛,应及时就医。手术全切除肿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恶性肿瘤或转移肿瘤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
椎管内肿瘤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患者。有些患者可能会被误诊为退行性骨关节病,直到最终发现为椎管内肿瘤。因此,如果出现较严重的颈背部疼痛、双下肢无力或大小便困难,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检查。
治疗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和位置。对于大多数良性肿瘤,通过椎板及半椎板切开能将肿瘤全切除,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一些椎管内神经鞘瘤或其它囊肿,可以采用微创技术进行切除。对于恶性肿瘤或转移肿瘤,手术出血可能会更多,需要在切除减压后进行放射治疗和/或化学药物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神经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脑肿瘤和脊髓肿瘤。这些肿瘤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根据其组织学来源和分子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手段。以下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概述和最新进展的详细介绍。
颅脑肿瘤
颅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占比约为80%。根据组织学分类,颅脑肿瘤可以分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颅神经和脊神经肿瘤、脑膜和脊膜肿瘤、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蝶鞍区肿瘤以及转移性肿瘤等七个大类。其中,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和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四种类型。肿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放射线、化学物质和某些病毒。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肢体无力、抽搐等。辅助检查手段包括X线平片、CT、MRI、DSA、PET-CT或MRI、脑电图和神经肌电图等。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近年来,结合功能磁共振的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麻醉唤醒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椎管肿瘤
椎管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比约为20%。根据肿瘤与脊柱水平部位的关系、肿瘤的性质与组织学来源、以及肿瘤与硬脊膜和脊髓实质的解剖学关系,椎管肿瘤可以进行分类。临床表现包括上肢或下肢的疼痛、麻木、肌萎缩等,具体症状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辅助检查手段与颅脑肿瘤相似,治疗方法也主要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近年来,射波刀等新型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为椎管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最新进展
在外科手术方面,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颅底外科的进步,使得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提高。神经内镜技术、3D打印模型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手术提供了更多便利。在影像学技术方面,磁共振技术的发展、PET显像技术的应用、以及3D成像和录像系统的使用,都极大地改善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同时,基础研究的进展也为肿瘤的分子分型、预后判别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胶质瘤的分子分型、髓母细胞瘤的分子背景研究等,都有助于更精准地治疗肿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元肿瘤,主要生长在大脑的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等区域。由于其生长位置处于颅内空隙较大区域,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直到肿瘤体积增大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和梗阻性脑脊液循环障碍。
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等。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以解除周围组织的压迫和梗阻症状。如果手术难度大或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可以采用定点放疗来缓解症状。手术全切后,预后良好。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多见于14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0-9岁的儿童。每年在中国新发六、七千例,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引起广泛的转移,威胁到患儿的生命。
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首先,许多人认为一旦孩子被诊断出患有髓母细胞瘤,就已经无药可救了。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髓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已经显著提高。大量的患儿通过规范化的治疗,能够长期正常生活。根据国外的报道,髓母细胞瘤术后5年生存率接近70%,10年生存率为50%-60%。特别是对于学龄后儿童,肿瘤全切除后再辅以正规放疗,效果尤为满意。近年来,基于分子分型,WNT亚型的髓母细胞瘤5年生存率甚至超过90%。因此,强烈建议一旦患儿被诊断出患有髓母细胞瘤,应积极治疗。
其次,关于髓母细胞瘤的正确治疗方法,首先需要进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尽量达到全切。术后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尽早进行全脑全脊髓的全剂量放疗,之后再辅以规范化疗。这种治疗方法普遍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此外,许多髓母细胞瘤患者同时伴有脑积水。对于这些患者,首先需要解决脑积水问题,缓解高颅压危象,待患儿病情平稳后再从容切除肿瘤。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一些学者提出了同时解决肿瘤和脑积水的治疗理念,但这种方法存在较高的风险,并不被推荐。
最后,关于术后放化疗的选择,根据最新的诊疗规范,在全切肿瘤术后1月内,应尽早进行全脑全脊髓放疗。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或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而难以承受放疗的患儿,主张术后先行化疗。至于先行化疗继而减低放疗剂量,或者WNT亚型患儿只化疗不放疗的观点,目前均缺乏理论依据,不加以推荐。
总之,通过医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髓母细胞瘤已成为儿童颅内恶性肿瘤中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类肿瘤。我们建议广大患儿家长积极就医,不放弃,不抛弃,与医生共同努力,战胜病魔,迎接美好的明天。
本指南旨在提供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最新诊断和治疗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主要有四种病理类型: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混合性胶质瘤。根据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胶质瘤被分为I~IV级。低级别胶质瘤(LGG,WHO I~ II级)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高级别胶质瘤(HGG,WHO III~IV级)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等。
胶质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是首选方法,CT为辅助手段。MRI特殊功能检查、PET和SPECT可用于鉴别诊断、术前评估、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病理诊断和分子生物学标记对确定分子亚型、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策略,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也起到重要作用。康复治疗是必要和重要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指南提供了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详细信息,包括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我们希望这份指南能够帮助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在儿童肿瘤治疗中,质子治疗因其独特的物理学特性而备受关注。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精确地定位肿瘤靶区,并且出射剂量几乎为零,从而大大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和毒副作用。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质子治疗还可以保护正在发育的组织,特别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中。
研究表明,接受质子治疗的儿童脑肿瘤患者可以达到与光子调强放疗(IMRT)相同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然而,质子治疗的真正优势在于它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例如,它可以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发生,并且降低潜在的由放疗引起的二次恶性肿瘤发生率。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质子治疗可以较好地保护儿童脑肿瘤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光子治疗相比,接受质子治疗的患者其IQ下降得较少。
总之,质子治疗为儿童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室管膜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它可以在多个部位发生。最常见的部位是第四脑室,肿瘤通常会延伸到蛛网膜下腔,并可能包裹延髓和上段颈髓。除了第四脑室,室管膜瘤也可以在其他区域形成,包括幕上和幕下的位置。例如,在侧脑室或脑实质内都有可能发现室管膜瘤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室管膜瘤的典型发生位置会随着患者的年龄而变化。在儿童中,约90%的室管膜瘤发生在颅内,其中75%位于颅后窝,剩余的10%则位于脊髓。特别是在3岁以下的儿童中,幕下室管膜瘤更为常见。相比之下,成人中约75%的室管膜瘤发生在椎管内。
我还记得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仿佛世界都在向我微笑。然而,我的心却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无法呼吸。因为我刚刚收到了一个令我心惊胆战的消息:我被诊断出患有低级别胶质神经元肿瘤伴弥漫钙化。
我不敢相信这个结果,仿佛自己置身于一场噩梦之中。胶质瘤,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回荡,带给我无尽的恐惧和不安。是不是我要面临生命的终结?是不是我要承受无法想象的痛苦?这些问题在我心中翻腾,像一只只恶魔在嘲笑我的无助。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来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这里的医生们都非常友善和专业,给我带来了些许安慰。他们告诉我,我的病情虽然严重,但并非没有希望。他们会尽全力帮助我战胜这个病魔。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检查和治疗。每一次都像是一场战斗,既艰难又漫长。但是,我从未放弃。因为我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然而,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它教会了我,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不要害怕,不要放弃。记住,生命中总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看到彩虹的出现。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勇气。让我们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我做了截肢手术9年了,最近骨头特别疼,医生说可能是末端神经瘤,需要手术治疗。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心情一下子跌落谷底。回想起那次手术,虽然已经过去了9年,但记忆依然清晰。每当我按压或碰到残肢时,疼痛感就会加剧,仿佛那段痛苦的经历又重新浮现眼前。
我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希望能找到一些解决方案。医生问我术后多久了,我回答说已经9年了。医生又问我是否一直疼痛,我点了点头,告诉他按压或碰到残肢时疼痛感更强烈。医生问我是否还像以前那样有幻肢痛的感觉,我说没有碰到的时候是幻肢痛的感觉,不过比平常更痛。医生听完我的描述后,告诉我可能有末端神经瘤,需要手术治疗。
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到一阵恐慌。手术?再次经历手术的痛苦和恢复期的煎熬?我不确定自己能否承受。但医生安慰我说,先去医院的疼痛科看看,他们有他们的方法。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缓解疼痛,避免手术。
我决定先去疼痛科看看,希望能找到一个不需要手术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毕竟,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也许这次经历可以成为一个警示,提醒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更加注重健康。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如何应对?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