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59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上,关于低危MDS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低危MDS患者是指根据IPSS-R评分小于等于3.5分,评价为极低危、低危或中危的MDS患者。虽然分子畸变对MD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但它并未被纳入IPSS-R的评分体系中。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治疗MDS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临床证据不典型、表现类似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这种治疗方法的剂量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类似。研究发现,使用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组的血液学反应率为29%,而接受最佳支持治疗的对照组的反应率仅为9%。此外,一项针对中危-1和中危-2的MDS患者的研究显示,如果HLA-DR15阳性,年龄加上红细胞输血依赖月数小于72,或者HLA-DR15阴性,年龄加上红细胞输血依赖月数小于58,那么使用阿仑单抗的反应率会明显提高,中危-1 MDS的反应率甚至可达77%。这些研究结果为低危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最新研究发现,马抗人AT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sA(环孢素)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初始治疗中明显优于兔抗人ATG/CsA。这一结果将对全球SAA的治疗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欧洲、日本和南美洲,马抗人ATG尚未被广泛应用。
对于不适合接受干细胞移植的SAA患者,标准治疗方案是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包括马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商品名Atgam®,eATG)和环孢素A(CsA)。此前有研究表明,兔抗人ATG(商品名Thymoglobulin®,rATG)在某些临床情况下可能更有效,但这项新研究是首个前瞻性随机试验,直接比较了eATG/CsA和rATG/CsA在初治SAA治疗效果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eATG组在3个月时的血液学应答率为62%,而rATG组仅为33%。此外,eATG组的复发和克隆演变情况也较好,生存率更高。这些结果表明,马抗人ATG在SAA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优势。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经常遭受瘙痒和皮疹的困扰。这种疾病的症状反复发作,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不规范的治疗等。为了减少发作次数,缓解症状甚至消除症状,需要采取一系列管理方法。
首先,基础治疗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健康教育、合理的洗浴和润肤、改善环境、食物干预、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注意心理调节等。例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房间通风透气、尽量不养宠物、花粉季节减少外出等;洗浴频率推荐为每日或隔日一次,水温32℃-37℃,时间5~10分钟,洗浴后用浴巾轻轻吸干水分并立即涂抹润肤剂锁住水分。润肤剂要足量、多次使用,建议每日至少2次,儿童每周用量至少100g,成人至少250g。
其次,外用药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糖皮质激素(TCS)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来快速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症状,炎症控制后改为中弱效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中重度或易复发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在皮损控制后,应过渡到长期“主动维持治疗”,即在易复发的原有皮损区每周2次外用TCS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TCI),配合全身外用保湿润肤剂,能有效减少复发,减少外用糖皮质激素用量。
最后,系统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包括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等。阿布昔替尼是每日一次的口服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适用于对其他系统治疗(如激素或生物制剂)应答不佳或不适宜上述治疗的难治性、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患者。
总之,特应性皮炎虽然目前还不能根治,但可以通过长期规范的有效管理来缓解甚至消除症状、减少复发,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再生障碍性贫血(极重型)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临床表现为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全面显著降低。胡某某,19岁的成都在校学生,经历了多次住院治疗和药物调整,包括ALG、环孢素和司坦唑醇等西药治疗,以及中药辨证论治的介入治疗。起初,胡某某的治疗以改善肝功能、对症支持和为治疗再障本病作准备为主。随后,在西医三甲医院进行了5天的免疫抑制ALG治疗,但血常规指标仍然没有改善。转而接受中医中药治疗后,血液指标开始全面回升,肝功能也持续保持在正常范围。最终,胡某某停用了所有西药,继续定期的中医中药辨证个体化有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包括保肝降酶阶段、免疫抑制治疗阶段和中药辨证用药阶段。西医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当今规范治疗的基石,但并非所有病例都能见效。中医药的干预可以为再障治疗提供新的希望。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的最佳攻略是,在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之上联合中药治疗,发挥了规范的西医治疗优势和中医药个体化辨证治疗的优势。中医治疗再障常常通过脾肾双补、阴阳双调、气阴同治等多种治疗手法,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体质动态变化,进行辨证论治。这种方法与西医的固定用药方案不同,能够更好地适应患者的病情变化。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需要反思与检讨,中医药的介入治疗或许是再障治疗新里程中新的希望。对于再障的规范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值得深思和探索。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卵巢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喉癌、鼻咽癌、胰腺癌等。该疗法不仅可以用于手术后的防复发治疗,还可以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B淋巴瘤和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复发治疗,甚至可以作为上述肿瘤的巩固治疗,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和抑制肿瘤恶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治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例如,T细胞淋巴瘤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以及正在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可能不适合接受肿瘤免疫治疗。
相比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具有多种优势。首先,它可以快速恢复手术造成的免疫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其次,免疫治疗可以清除术后残余癌细胞,防止转移和复发。再者,它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放化疗耐受性,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头痛、恶心和肌肉酸痛等,但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缓解或预防。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难以治愈的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目前,IBD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四大类。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是治疗IBD的常用药物之一。其中,5-氨基水杨酸(5-ASA)被广泛应用于UC的诱导缓解和CD的维持缓解。其他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和甲氨喋呤(MTX)也被用于IBD的治疗中。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炎作用,例如抑制脂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白三烯B4的合成、清除氧自由基等。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单一使用时抑制急性活动性炎症最有效的药物,能够控制炎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和减轻中毒症状。然而,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因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中、重度或经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无效的UC、活动性及儿童和青春期生长发育迟缓的CD等情况。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和甲氨喋呤(MTX)也被广泛应用于IBD的治疗中。这些药物通过阻碍淋巴细胞增殖、激活细胞反应机制和抑制趋化中性粒细胞等方式发挥作用。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FK506)是新型免疫抑制剂,口服吸收比CsA好,作用机制与CsA相似,通过抑制T细胞激活和增殖以及炎症反应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生物制剂是近年来IBD治疗的新策略和选择。TNF-α单抗如英夫利昔单抗(IFX)、阿达木单抗(ADA)和赛妥珠单抗(certolizumab)等能够抑制体内TNF-α的释放,通过中和循环中的TNF-α、结合细胞表面的TNF-α引起细胞凋亡来拮抗TNF-α的生物学活性,从而达到治疗IBD的效果。其他生物制剂如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达利珠单抗(daclizumab)、依那西普(etanercept)和奥塞普(onercept)等也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初步的疗效。
总的来说,IBD的药物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市面上的IBD药物品种繁多,但大多机制不明,疗效不佳,且副作用大。未来,随着生物医药的飞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新型、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被研发出来,为IBD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生活质量。
我还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我手中的优思明。心中却充满了疑惑和焦虑:我能在服用优思明期间接种新冠疫苗吗?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意见,于是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输入了我的问题后,很快就有医生回应了我。他的名字叫李医生,声音温和而专业,仿佛一股清流流入了我焦虑的心田。
“您好姐,”李医生开口道,“关于您的问题,我可以告诉您,服用优思明期间接种新冠疫苗是可以的,不会有影响。”
我松了一口气,但仍然有些担心:“真的吗?我百度查过,好像没有明确的答案。”
李医生解释道:“优思明主要成分是雌孕激素,和新冠疫苗的成分不冲突。只要您不同时使用抗病毒的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就可以放心接种疫苗。”
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感激地向李医生道谢。他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感到安心和信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李医生的建议,正常服用优思明,并在规定时间内接种了新冠疫苗。整个过程顺利无比,我的健康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健康问题时,专业的医疗意见是多么重要。京东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便捷、快速、专业的服务,让我在家中就能得到高质量的医疗咨询。感谢李医生和京东互联网医院,给了我健康和安心。
肝移植是一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根据疾病性质,适应证主要包括四类:终末期肝硬化、肝脏恶性疾病、先天性代谢疾病和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对于肝癌患者,移植标准有米兰标准、UCSF标准和杭州标准等,旨在合理利用供肝资源。一般情况下,供受者血型相合才能进行移植,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可以实现血型不合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排斥、原病复发和缺血性胆病等。针对这些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感染可能需要广谱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排斥反应可以通过加大免疫抑制剂剂量来控制。
肝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肿瘤复发、重型肝炎预后不佳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以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肾移植患者来说,长期、规律、合理地服用免疫抑制剂是维持良好移植肾功能的关键。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如果患者偶尔忘记服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根据所漏服的药物每日服用次数和发现药物漏服的时间点与正常服药时间点的长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具体来说,如果漏服的时间点在2小时以内,建议加服全量;如果在2-4小时之间,建议加服全量的1/2;如果在4-8小时之间,建议加服全量的1/4;如果在8-16小时之间,两次服药的患者无需追加服药,一次服药的患者需要加服全量;如果超过16小时,两次服药的患者无需追加服药,一次服药的患者也无需追加服药。
此外,如果患者因胃肠炎或其他原因出现呕吐或腹泻,可能会影响免疫抑制剂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呕吐或腹泻的具体情况,追加服用相应的药物剂量。例如,如果呕吐发生在服药后的0-10分钟内,建议加服全量;如果在10-30分钟之间,建议加服全量的1/2;如果在30-60分钟之间,建议加服全量的1/4;如果超过60分钟,通常无需追加服药。对于腹泻,每日5-6次的水样便需要加服全量的1/2,每日3-4次的水样便需要加服全量的1/4,而每日1-2次的水样便和糊状软便则无需追加服药。
总之,在特殊情况下,肾移植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药物使用情况,并在必要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移植肾的长期健康和功能。
在间质性肺炎的治疗中,免疫抑制剂通常作为第二线治疗选项。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因此通常只在激素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副作用、并发症的情况下使用,或者与激素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目前,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被广泛推荐作为间质性肺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期至少应持续6个月,并且在此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以防止骨髓抑制等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时,肝功能损害是一个常见的副作用。然而,研究表明,甲波尼龙本身并不是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相反,其他药物如甲氨喋呤或来氟米特可能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罪魁祸首。
这项发现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和管理肝功能损害的风险因素。其次,它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解,避免因错误的归因而影响治疗效果或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医生和患者都应谨慎评估各种药物的潜在风险和益处,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监测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肝脏健康和促进治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