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家告诉你,生气到底多伤身

科学家告诉你,生气到底多伤身
发表人:医疗故事汇

生气,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现象,却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多项研究表明,生气不仅会损害心脏、肝脏、肺脏等重要器官,还可能增加癌症和猝死的风险,缩短预期寿命。

1. 心脏健康受损。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气会导致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增加4.74倍。长期生气还会导致心脏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4%。

2. 肝脏负担加重。研究发现,生气会导致慢性丙肝病情加重,并增加肝炎和肝损伤的风险。

3. 肺功能下降。生气时情绪激动,呼吸急促,可能导致肺泡持续扩张,功能失常。适当深呼吸有助于肺泡放松,保护肺健康。

4. 胃肠道功能紊乱。生气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胃肠血流量降低,蠕动减缓,食欲不振,甚至引发胃溃疡。

5. 皮肤愈合能力下降。研究发现,脾气暴躁的人,身体自我修复能力更差,伤口愈合也更慢。

6. 癌症风险增加。生气憋闷是导致癌症的快捷方式。长期生气导致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癌症更容易发生。

7. 猝死风险增加。研究发现,脾气暴怒的男性容易发生脑卒中和猝死。生气时肌肉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脏供血减少,引发心肌缺血、心律不齐等,甚至猝死。

8. 缩短寿命。研究表明,经常生气的人寿命更短。敌视程度高的人,50岁前死亡的风险高达近20%。

为了保持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避免生气。可以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宝宝的脸型和头型是家长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家长都希望宝宝拥有一个美丽、端正的面容。然而,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可能会导致宝宝的脸型和头型发生变化,甚至形成“大饼脸”或“戽斗脸”。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宝宝的脸型和头型不会影响其智力发展,家长们无需过度担心。但是,为了宝宝的美观和健康,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宝宝的面容变化。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宝宝脸型和头型发生变化的原因:

      1. 睡眠姿势:宝宝长期保持同一侧睡姿,可能会导致头型偏斜或脸型不对称。

      2. 睡眠环境:过于柔软的床垫或枕头可能会对宝宝的脸型和头型造成影响。

      3. 遗传因素:部分宝宝的脸型和头型受遗传因素影响,表现为不对称或偏斜。

      那么,如何预防和矫正宝宝的脸型和头型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改善睡眠姿势:鼓励宝宝采取侧睡或仰睡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侧睡姿。

      2. 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选择硬度适中、透气性好的床垫和枕头,避免过于柔软的材质对宝宝的脸型和头型造成影响。

      3. 定期观察:家长应定期观察宝宝的脸型和头型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

      4. 专业矫正:对于已经出现明显问题的宝宝,可寻求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的矫正治疗。

      此外,以下一些日常保养方法也有助于改善宝宝的脸型和头型:

      1. 适当按摩:家长可定期给宝宝进行头部按摩,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头型。

      2. 注意营养: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面部骨骼的正常发育。

      3. 避免长时间低头:避免宝宝长时间低头玩耍,以免影响头型。

      总之,家长们要关注宝宝的脸型和头型变化,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和矫正,让宝宝拥有一个健康、美丽的面容。

  • 猝死,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实际上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因猝死离世,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个人突然离世。猝死往往发生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让人防不胜防。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猝死?

    猝死是指因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等原因,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猝死的发生往往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关。

    二、猝死的常见原因

    1. 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3.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

    4.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三、如何预防猝死?

    1. 积极治疗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是猝死的主要诱因,要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2. 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4. 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四、如何进行急救?

    1. 心肺复苏:当发现有人心脏骤停时,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方法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

    2. 气道通畅: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3.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五、结语

    猝死就在我们身边,掌握急救知识,关键时刻可以救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生命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许多患者都会出现胸痛症状。然而,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会出现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那些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往往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缺乏重视,认为没有明显不适就是健康的。但实际上,这类患者的风险程度更高。他们可能以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后果就医,此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效果也不理想。

    对于无症状冠心病患者,高危人群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3.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

    4. 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5. 积极参与心血管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总之,冠心病患者并非都会胸痛,无症状冠心病患者同样需要引起重视。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世界杯期间,球迷熬夜看球导致健康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湖南益阳的一位28岁球迷,在熬夜看球后不幸猝死,成为又一个因不健康看球习惯而丧命的案例。报道指出,熬夜、饮酒和不规律的作息是导致杨先生悲剧的主要原因。此类事件提醒我们,在享受足球狂欢的同时,务必关注自身健康,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引发健康危机。

  • 新生儿在睡眠中突然死亡,这一悲剧让无数家庭痛不欲生。这种常见于2-6个月大婴儿的异常现象,被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俗称‘摇篮死亡’。据统计,‘摇篮死亡’的发生率约为1.5-2/千人。尽管其成因尚无定论,但专家们已列出了一些可能导致‘摇篮死亡’的风险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因:

    1. 过敏反应:婴儿可能对某些抗原(如牛奶、尘埃、聚酯气体、虫类等)产生过敏反应,或存在潜在的免疫机能缺陷,这可能导致‘摇篮死亡’。

    2. 过热中暑:婴儿穿戴过多、被盖捂得太严或气温过高,可能导致出汗增多,体液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3. 食道反流:新生儿食道下端与胃相连的贲门括约肌功能尚未健全,一次性进食过多可能导致食物反流,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呼吸和心跳过缓,甚至窒息死亡。

    4. 上呼吸道阻塞:呼吸道感染、鼻腔分泌物过多、软腭松弛、舌后垂、下颌骨活动度较大等原因可能导致气道失畅,引发呼吸暂停而死亡。

    5.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原因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体内缺氧应激反应低下,在气道失畅或低血氧时无法呼救,最终导致脑细胞受损和高碳酸血症,加速死亡。

    6. 代谢失常:肝糖原代谢异常、维生素B1缺乏、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骤增等代谢失常可能导致猝死。

    7. 烟毒危害:母亲孕期吸烟或被动吸烟、婴儿睡眠环境密闭且被动吸烟过多,也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8. 遗传因素: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导致心律不齐,引发猝死,但此类猝死者都有家族心律不齐史。

    9. 宫内感染:胎儿在子宫内受到病毒感染,出生后感染持续发展,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淋巴组织增生或内毒中毒等,诱发猝死。

    10. 催产素催产:使用催产素促产的婴儿可能在宫内受到子宫动脉血管强烈收缩的挤压,长时间处于供氧不足环境中,出生后难以恢复血氧,导致猝死。

    11. 睡姿不当:趴着睡觉的婴儿猝死率是仰卧或侧卧者的4-5倍。

    12. 肾功能不全:英国科学家发现,2/3的猝死婴儿存在肾功能缺陷,这种发育缺陷在母体中就形成了。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及早发现猝死前的一些征兆,对预防‘摇篮死亡’有积极意义。例如,对体重增加缓慢、反射及肌张力异常、呼吸不平稳、爱哭及神经过敏的婴儿,应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喂养,待确认猝死风险降至最低时再让其回家。避免使用催产素、加强孕期保健、避免产程过长、定期进行肾功能测定、避免接触致敏物质、预防感染性疾病、每次不宜喂食过多、避免趴着睡觉、注意不要衣被捂热、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都是预防‘摇篮死亡’的一些要点。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相信未来能够完全揭示‘摇篮死亡’的成因,让这一悲剧不再发生。

  • 孩子的好动与好奇往往伴随着各种意外伤害,从跌倒摔伤到烫伤烧伤,每一次的小插曲都可能让家长们感到担忧。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这些常见的小伤小痛,成为了每个家庭都需要掌握的技能。

    1. 疾病预防与早期发现

    为了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
    • 在家中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
    •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当孩子发生意外伤害时,家长需要迅速判断伤情,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2. 家庭急救技能培训

    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急救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孩子的生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技能:

    • 止血:使用干净的布料或绷带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
    • 包扎:使用消毒纱布和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防止感染。
    • 烫伤处理: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减轻疼痛和肿胀。
    • 骨折处理: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避免移动造成二次伤害。

    3. 药品储备与管理

    家庭急救药品的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必备的急救药品:

    • 碘伏或酒精:用于伤口消毒。
    • 创可贴:用于小伤口的包扎。
    • 止痛药:用于缓解疼痛。
    • 退烧药:用于退烧。

    4. 就医指南

    当孩子发生严重伤情时,家长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下是一些就医指南:

    • 保持冷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 将孩子送往最近的医院。
    • 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和伤情描述。

    总之,掌握一些家庭急救知识,可以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跑步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运动方式。马拉松作为一项长距离跑步赛事,吸引了众多跑步爱好者参与。然而,对于非专业运动员来说,若未做好充分准备,参加马拉松这类高强度运动极易导致运动损伤,甚至诱发膝关节、脚踝和髋骨关节严重磨损。因此,老百姓在追捧马拉松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

    跑步损伤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

    跑步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热身不足:跑步前未进行充分的热身,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不足,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

    2. 训练不当:训练计划不合理,过度负荷或运动强度过大,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3. 跑步姿势不当:跑步姿势不正确,容易造成膝关节、脚踝等部位的损伤。

    4. 足部问题:鞋子不合适或足弓问题,容易造成脚踝扭伤、足底疼痛等。

    预防跑步损伤的措施包括:

    1. 充分热身:跑步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2. 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负荷。

    3. 保持正确的跑步姿势:注意跑步时的姿势,避免膝关节、脚踝等部位的损伤。

    4. 选择合适的鞋子:选择合适的跑步鞋,避免足部问题。

    马拉松运动损伤的常见部位及处理方法

    马拉松运动损伤的常见部位包括膝关节、脚踝、髋骨关节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法:

    1. 膝关节损伤:出现膝关节疼痛时,可采取冷敷、休息等措施,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2. 脚踝扭伤:出现脚踝扭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冰敷、抬高患肢等措施,避免肿胀加重。

    3. 髋骨关节损伤:出现髋骨关节疼痛时,应减少运动量,并进行热敷、休息等措施,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总之,在参与马拉松等高强度运动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 猝死前的征兆包括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意识丧失和瞳孔散大。心悸可能由心律失常引起,胸痛可能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呼吸困难可能与肺部血液回流减少有关,而意识丧失可能是大脑缺氧的结果。瞳孔散大可能是颅内压增高或脑干功能衰竭的迹象。针对这些征兆,可以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使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抢救。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   我们每天都在与人交往,但是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见过很多次的人,却总是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和面孔?这种情况可能与脸盲症有关。

      什么是脸盲症?

      脸盲症,又称面孔遗忘症,是一种罕见但普遍存在的认知障碍。患者难以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也可能形同陌路。

      脸盲症的原因可能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研究表明,大脑中负责面孔识别的区域——梭状回面孔区受损,可能导致脸盲症的发生。

      脸盲症有哪些症状?

      1. 认识新面孔困难:患者难以记住新认识的人的面孔和名字。

      2. 难以区分熟悉面孔:即使见过多次的人,患者也可能难以辨认。

      3. 记忆力下降:由于难以记住他人的面孔,患者可能难以回忆起与他人的交往经历。

      4. 交际困难:由于无法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和焦虑。

      如何应对脸盲症?

      1. 培养记忆力:通过记忆训练,如记忆游戏、图片记忆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记忆力。

      2. 使用辅助工具:使用手机或笔记本记录他人的名字和面孔,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记住他人。

      3. 社交技巧: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如通过声音、穿着等识别他人,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

      4. 心理咨询:面对社交困难,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技巧。

      总之,脸盲症是一种常见的认知障碍,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应对,提高生活质量。

  • 高血压,这个看似平常的疾病,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其中,房颤就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鲁原教授指出,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四肢血管、肾动脉等部位阻力增高,导致心脏在泵血时面临更大的阻力,从而引发心肌肥厚。这种心肌肥厚,不仅会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则,心房收缩效率降低,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除了心肌肥厚,高血压患者还容易发生心肌缺血。这是因为心肌肥厚导致心肌细胞变大,但血管数量并未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心肌相对缺血。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了心肌肥厚,形成了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心肌肥厚不仅存在于高血压患者中。一些长期从事举重、拳击、投掷等运动的运动员,由于需要非常有力的心跳,也可能出现心肌肥厚。但这种情况下的心肌肥厚,并非病理性的,而是锻炼的结果。

    为了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房颤,陈鲁原教授建议,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并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此外,患者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广东省心血管病诊疗的权威机构,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