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房颤

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房颤
发表人:健康百科

高血压,这个看似平常的疾病,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其中,房颤就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鲁原教授指出,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四肢血管、肾动脉等部位阻力增高,导致心脏在泵血时面临更大的阻力,从而引发心肌肥厚。这种心肌肥厚,不仅会加重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

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则,心房收缩效率降低,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除了心肌肥厚,高血压患者还容易发生心肌缺血。这是因为心肌肥厚导致心肌细胞变大,但血管数量并未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心肌相对缺血。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了心肌肥厚,形成了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心肌肥厚不仅存在于高血压患者中。一些长期从事举重、拳击、投掷等运动的运动员,由于需要非常有力的心跳,也可能出现心肌肥厚。但这种情况下的心肌肥厚,并非病理性的,而是锻炼的结果。

为了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房颤,陈鲁原教授建议,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并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此外,患者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是广东省心血管病诊疗的权威机构,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团队,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黑诊所的存在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7月28日下午,福安市湾坞乡催澳村一名32岁的壮硕汉子胡某某,在非法诊所接受输液治疗时,不幸发生心脏骤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黑诊所的警钟。

    胡某某患有皮肤炎症,前往杨某文非法诊所就诊。在输液过程中,仅6分钟后便出现心脏骤停。当地公安部门和卫生执法部门介入调查后,发现杨某文无证非法行医,诊所环境简陋,药品管理混乱,甚至存在过期药品。

    非法诊所的存在,不仅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还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福安市卫生部门表示,将重点整治农村医疗市场,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

    为了保障自身健康,市民在就医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以下是一些防范非法诊所的建议:

    1. 选择有正规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

    2. 仔细查看医师的执业资格证。

    3. 询问药品来源,确认药品质量。

    4. 如发现非法诊所,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让我们共同维护良好的医疗环境,保障自身健康。

  • 心脏猝死,一个看似遥远却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杀手,近年来却越来越青睐于中青年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死神”偏爱他们?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猝死。猝死是指在1小时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其中以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近年来,心脏性猝死在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中呈现出上升趋势,每年约有54万人因此丧生,平均每天1500人。

    那么,为什么心脏猝死更青睐于中青年人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压力大:中青年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生猝死。

    5. 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恶化。

    那么,如何预防心脏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心血管功能。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

    5.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 心律失常,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指的是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退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据统计,我国32.2%和44.48%的中老年人患有心律失常,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88%与心律失常有关。这一数据仅次于癌症患者死亡人数,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便确诊。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此外,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此外,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等器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消融术等微创治疗手段也逐渐应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心律失常的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公众对心律失常的认知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此,加强心律失常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心律失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容忽视。我们要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治疗,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睡得好,精神好’,但你知道吗?睡眠质量不佳,甚至可能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近日,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教授指出,心梗与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这一疾病风险不容忽视。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各器官仍在辛勤工作。尤其是心脏,始终为全身输送血液。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睡眠状态下,大脑也在调节心脏稳态,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在觉醒—睡眠周期转换中,大脑参数的动态变化会影响心率、血压、心脏血供、呼吸等,这种波动在正常人可以耐受,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却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

      据统计,美国20%的心肌梗死和15%的心源性猝死属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在我国,这一现象也并不少见。夜间或凌晨,我们常常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的高发不无关系。

      睡眠呼吸暂停,更是对心脏健康的‘雪上加霜’。在睡眠呼吸暂停期间,每夜可以发生数百次中枢性或阻塞性的呼吸停止,可能对心肺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已知,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衰等多种心血管事件相关。

      例如,小张,40岁,体型偏胖,患有高血压。尽管服用多种降压药,但血压仍无法降至理想水平。经过医生询问,发现他夜间睡眠打鼾严重,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他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经过1个月的治疗,小张的血压得到明显控制,逐渐开始减少降压药的服用。

      据调查,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中,至少30%患有OSAS。在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S患者比例更高,达到83%。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治疗OSA才是降压的治本之策。

      2008年,国美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联合发表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声明》,2009年我国也出台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然而,全社会对睡眠呼吸疾患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我们需认识到,关注睡眠,也是关爱你的心脏!

  •   抗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在于维持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保障心脏健康。

      首先,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核心目标是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正常的心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即使心率高达180次/分,或降低至35次/分,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保持血压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然而,当心脏出现病变,功能异常时,便失去了这种代偿和调节能力,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血液循环受阻。例如,心房收缩功能失常或心房与心室收缩程序改变,可能导致心排血量下降约30%,引发心悸、胸闷、无力等症状。通过采用药物治疗、电除颤、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等治疗方法,纠正心律失常,可以有效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其次,抗心律失常治疗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许多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甚至影响睡眠、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及时治疗可以减轻或消除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预防猝死具有重要意义。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其中冠心病患者猝死率最高,约占心源性猝死人数的80%。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0~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脏病死亡人数的40%~50%。猝死病例中,80%~90%的患者死于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并发室颤,其余10%~20%的患者死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和电机械分离。因此,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预防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达到这些治疗目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电除颤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心律;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电流消除异常心律的起源;安装起搏器则是通过植入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抗心律失常治疗对于维持患者心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猝死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 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猝死,特别是每天工作12小时。这种过度劳累状态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心慌等症状。对于心脏疾病患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影响新陈代谢和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威胁健康。建议患者注意休息,保持饮食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

  • 心肌炎,一种常见的心肌炎症性病变,其病因多样,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多种感染因素,以及药物、毒物、血管炎等非感染因素。由于心肌炎的病因和病情复杂,其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从无症状的轻度患者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的重症患者均有可能出现。

    心肌炎的病程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患者可自行好转,但也可能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导致慢性心力衰竭。因此,心肌炎的治疗至关重要。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休息、营养支持等,其中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抗炎、抗心律失常等药物。

    为了更好地管理心肌炎患者,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的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心脏的恢复。

    2.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心脏彩超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4.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

    5.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心肌炎患者在选择医院和科室时,应选择具有心血管疾病诊疗经验的医院和科室,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死亡,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4万人因猝死离世,平均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发生猝死,男性发生猝死的几率高于女性。猝死可以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70%的猝死患者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丧命。心脏病猝死的前兆包括大量出汗、极度疲劳、多处疼痛、心跳加速和肠胃异常。当发生心脏病时,应该立即进行单手握拳、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等急救措施。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洗澡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注意事项也备受关注。近日,关于“洗澡顺序”的话题引发热议,许多网友纷纷表示疑惑:洗澡先洗头真的会导致猝死吗?

    事实上,洗澡顺序并非小事,它关系到身体健康。日本媒体报道称,每年因洗澡不当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4万人,其中约九成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专家指出,洗澡时先洗脸、然后冲身体,最后才洗头,可以减少心脏血液循环负荷量,降低猝死风险。

    那么,洗澡顺序究竟应该如何安排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洗澡顺序及其优缺点:

    1. 先洗脸、再洗身体、最后洗头。这种顺序可以避免脸部毛孔进入过多灰尘,造成阻塞。清洗身体时,应先从远离心脏的四肢开始冲淋,最后洗头,可以避免冷热交替刺激脑部血液循环。

    2. 先洗头、再洗身体、最后洗脸。这种顺序适合头发较油或头皮较脏的人群,可以先清洁头发,避免头发上的油脂和污垢沾染到脸上。

    3. 先洗身体、再洗头、最后洗脸。这种顺序适合身体较脏或头发较短的人群,可以先清洁身体,避免头发沾染到脸上的污垢。

    除了洗澡顺序,以下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洗澡时的健康:

    1. 水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一般建议水温在37℃-40℃之间。

    2. 时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身体缺氧。一般建议洗澡时间在10-15分钟。

    3. 通风:洗澡时保持浴室通风,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4. 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洗澡时应格外注意,避免发生意外。

    总之,洗澡顺序并非小事,它关系到身体健康。掌握正确的洗澡顺序和注意事项,才能在享受舒适的同时,呵护身体健康。

  • 喘不上气是猝死的前兆吗?

    作为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的用户,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健康问题。其中,喘不上气是否是猝死的前兆,是一个常见的疑问。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喘不上气并不一定是猝死的前兆。事实上,许多健康问题都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包括但不限于哮喘、肺炎、肺栓塞等。然而,如果喘不上气伴随着其他症状,如胸痛、头晕、恶心等,则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问题。

    其次,对于那些担心自己会猝死的人来说,了解如何预防猝死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都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手段。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发现潜在健康问题的关键。

    最后,如果您在使用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时遇到任何健康问题,请务必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他们能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