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孩子溺水时你懂急救吗

孩子溺水时你懂急救吗
发表人:李华

  随着夏季的到来,儿童溺水事件进入高发期。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近3万名儿童因溺水身亡,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夏季。面对突如其来的溺水事件,如何进行正确的急救处理,成为家长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溺水事件的发生,往往与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关。因此,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儿童溺水的建议:

  1. 加强安全教育: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擅自到水库、池塘、河流等危险水域游泳,更不要在无成年人陪同的情况下游泳。

  2. 监护到位:家长在儿童游泳时,要全程监护,确保孩子安全。

  3. 选择安全的游泳场所:选择有救生员和救生设施的游泳场所,如游泳池、水上乐园等。

  4. 学会游泳:鼓励孩子学习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5. 教会孩子水中自救:教会孩子遇到溺水时,如何进行自救。

  当孩子发生溺水时,正确的急救处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方法:

  1. 立即呼救:发现孩子溺水时,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

  2. 将孩子救上岸:尽快将孩子救上岸,将其平躺在地上。

  3. 检查呼吸和心跳:检查孩子的呼吸和心跳,如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

  4. 清除呼吸道异物:如有必要,清除孩子呼吸道中的异物。

  5. 保持体温:将孩子裹上毛巾或衣物,保持体温。

  6. 立即就医:将孩子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溺水疾病介绍:
溺水指人体淹没或浸没在液体(多为水)里时,经历呼吸道受损、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过程。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溺水,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有57000人。溺水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致死原因。男性溺水是女性的3倍。溺水后,液体可迅速进入呼吸道和食道,从而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烦躁、抽搐、昏迷等,甚至呼吸、心跳暂停。发生溺水后,应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采取头低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帮助患者复苏。若急救不及时,可留下脑功能障碍、中枢性四肢瘫痪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误吞异物、溺水等。针对这些情况,很多人可能会采用“倒立控水”的方法进行自救或互救。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能救人,反而可能会延误抢救时间,甚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倒立控水”。当人误吞异物或溺水时,身体会本能地通过咳嗽、呕吐等方式将异物或水分排出体外。而“倒立控水”就是通过倒立姿势,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水分或异物更容易从口腔排出。

    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风险。首先,倒立控水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加重病情。其次,倒立控水并不能有效排出异物或水分,反而可能会使异物或水分进入气管,造成窒息。最重要的是,倒立控水会延误最佳抢救时间,使患者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那么,当遇到误吞异物或溺水等情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以下是一些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1. 误吞异物: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然后,鼓励患者咳嗽,尝试将异物咳出。如果咳嗽无效,可以尝试刺激咽部,诱导患者呕吐。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2. 溺水:首先,立即将患者从水中救出,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然后,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意识或急救人员到来。

    总之,倒立控水并不能救人,反而可能会延误抢救时间,害人不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自救和互救方法,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为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近日发布了“公众急诊科学就医提示”,旨在引导公众科学就医,合理使用急诊资源。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能保护自己,在他人遇到意外时也能及时施以援手。例如,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可以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其次,要注意防范危险因素,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例如,注意用电安全、避免溺水、防止食物中毒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也能有效降低疾病风险。

    在遇到急症时,应合理使用急救电话。不滥用急救电话,以免耽误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同时,选择就近的急诊医疗机构就诊,既能节省时间,也能提高救治效率。

    在急诊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根据病情危重程度确定救治顺序。患者及家属应理解并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同时,在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会优先关注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无法及时告知家属相关信息,请予以理解。

    最后,急症期过后应及时转出急诊科,以免占用急诊医疗资源。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就医秩序。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还将组织开展“公众急诊科学就医提示”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   近年来,溺水事件频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一名年仅27岁的青年柳昶,因一场意外溺水事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悲痛欲绝的母亲孙女士。

      柳昶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歌唱演员,他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是母亲孙女士的骄傲。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深渊。

      事发当晚,柳昶在赛纳河俱乐部演出,却意外坠入消防水井,最终不幸身亡。孙女士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甚至出现了白发的情况。

      这起悲剧引发了对安全管理的思考。消防水井作为公共场所的设施,其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此外,这起事件也反映了心理健康问题。孙女士在得知儿子去世的消息后,情绪崩溃,患上了偏执性精神分裂症。这提醒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悲痛,要学会调整心态,寻求心理支持,避免陷入心理困境。

      对于柳昶的去世,赛纳河俱乐部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这起案件引发了医疗纠纷。法律界人士认为,赛纳河俱乐部作为公共场所,有义务确保场所安全,对柳昶的死亡存在一定责任。然而,具体责任如何划分,还需等待法院的判决。

      总之,这起悲剧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关注安全意识、心理健康和法律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意外伤害事故频发,其中校车事故尤为引人关注。本文将围绕校车事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救援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公众对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视。

    一、校车事故发生原因

    1. 车辆安全隐患:部分校车存在超载、车况老化、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 司机驾驶不规范:部分司机缺乏安全意识,驾驶技术不熟练,疲劳驾驶、酒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3. 交通环境复杂:校车行驶路线往往涉及城乡结合部、道路狭窄、路况复杂等不利因素。

    4. 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学生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乘坐校车时不遵守纪律。

    二、预防校车事故的措施

    1. 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对校车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车辆安全性能;加强对司机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

    2. 优化交通环境:改善校车行驶路线,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加强交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家校合作: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出行安全。

    三、校车事故救援方法

    1. 立即报警: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请求救援。

    2. 疏散学生:组织学生有序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踩踏事故。

    3. 进行急救:对受伤学生进行现场急救,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4. 联系医院: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 近年来,关于喝水对健康的益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其中,‘每天喝8杯水’的说法深入人心,甚至有人提出‘19岁至30岁的女性每天要喝11杯水,男性要喝15杯水’的观点。这些说法引发了人们对饮水习惯的重新思考,那么,水到底该怎么喝?喝多少才算适量呢?

    事实上,每个人的水分需求量因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出现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痉挛、昏迷等症状。因此,盲目追求‘多喝水’并不利于健康。

    那么,如何科学饮水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饮水量: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等途径会丢失约2.5升水分,因此,每天补充2-3升水分是比较合适的。但具体饮水量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如体重、活动量、气候等)进行调整。

    2. 注意饮水时间:将一天的水分摄入均匀分配到各个时段,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在早晨起床后、餐前、运动前后等时段适量饮水。

    3. 选择合适的饮用水:白开水是最佳选择,其次可以选择矿泉水、茶水等。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饮品。

    4. 注意饮水温度:喝温开水有助于消化吸收,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水。

    5. 饮食中补充水分:食物中也含有大量水分,如水果、蔬菜、汤品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水分需求。

    此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饮水误区,需要注意:

    1. 水越纯净越好:过于纯净的水(如蒸馏水)中缺乏矿物质,长期饮用可能对健康不利。

    2. 喝水可以减肥:虽然饮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但单纯依靠饮水减肥并不现实。

    3. 多喝水可以排毒:水分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并不能直接排毒。

    总之,科学饮水对健康至关重要。了解自己的水分需求,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 控水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溺水急救方法,一直备受争议。从牛背马背颠簸、倒挂在树上,到腹部冲击,再到如今网上流传的“倒背着跑”,控水法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近日福建福州一儿童溺水的案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控水法有效性的质疑。

    该案例中,一名儿童掉入30厘米的缝隙中,被好心人救起时已失去意识。其舅舅采取倒背奔跑的方式试图颠出肚子里的水,但最终未能救回孩子。这一事件让人们不禁要问:用倒背奔跑控水的方式对溺水者进行救援,这样的方法正确吗?

    事实上,溺水后人体主要面临的是缺氧导致的意识消失,而脑细胞在无氧状态下持续3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害。然而,当人体在冰冷的水中时,体温下降会导致脑代谢减慢,需氧量减少,因此即使心脏停止跳动20~30分钟以上,仍有救活的可能。

    针对溺水者的急救,应根据其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

    1. 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控水法可能造成胃内容物返流甚至误吸,并导致心肺复苏延迟。因此,新的溺水复苏观念中,并不提倡控水。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溺水作为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本文将围绕溺水这一话题,从溺水原因、预防措施、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科普,以提高公众的防溺水意识。

    一、溺水原因

    1. 水域环境复杂: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环境复杂,存在漩涡、暗流等危险因素,容易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

    2. 缺乏安全意识:部分人群缺乏安全意识,在游泳、戏水时麻痹大意,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3. 水性不好:不会游泳或水性不好的人在水中容易慌乱,难以自救,导致溺水。

    二、预防措施

    1. 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水上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避免在危险水域游泳、戏水。

    2. 学会游泳:掌握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降低溺水风险。

    3. 配备救生设备:在游泳时配备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生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4. 注意水域环境:在游泳、戏水时,注意观察水域环境,避免进入危险区域。

    三、急救方法

    1. 立即呼救:发现有人溺水时,立即大声呼救,寻找救生设备。

    2. 就地救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将溺水者救起。

    3. 人工呼吸:将溺水者救起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通畅。

    4. 就医治疗:将溺水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防止病情恶化。

    总之,溺水事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提高安全意识,掌握自救技能,是预防溺水事故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生命安全。

  •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愿意到水边消暑解暑。然而,溺水事故的死亡率却很高,因此了解正确的溺水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溺水时,水会进入气道,刺激上呼吸道引起痉挛,导致窒息。因此,及时的救助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溺水急救的要点:

    首先,救助者要确保自身安全。如果不懂救护知识,不要盲目下水救人。可以尝试使用救生圈、竹竿、绳索等工具将溺水者拉上岸。

    如果溺水者已经失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将溺水者平放在地上,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畅通气道,检查呼吸和脉搏。如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术。

    如果溺水者意识不清,应将其置于复原卧位。如果溺水者清醒,给予保暖和热的饮料。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用救护车将溺水者送往医院治疗。

    关于心肺复苏前的控水问题,目前医学界存在争议。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在心肺复苏前需要先控水,以排出溺水者体内的水分。然而,一些医生认为,溺水者体内的水分已经进入血液循环,而胃内的水分不需要排出。控水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甚至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在心肺复苏前是否需要控水,目前尚无定论。

  • 夏天,炎炎烈日让人感到不适,尤其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来说,更需要特别的呵护。除了空调房,游泳戏水成为夏日消暑的最佳选择。然而,对于婴幼儿来说,游泳戏水也需要特别注意安全。

    首先,要为婴幼儿选择合适的游泳场所。室内游泳池通常比室外游泳池更安全,因为室内游泳池的水温更稳定,且配备有专业的救生员。此外,要确保游泳池的水质清洁,避免婴幼儿感染疾病。

    其次,要为婴幼儿选择合适的游泳装备。泳衣、泳帽、泳镜等装备要符合婴幼儿的身材,避免勒伤或滑落。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还可以准备一个浮力背心,确保他们的安全。

    在游泳过程中,家长要时刻关注婴幼儿的安全。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避免发生溺水事故。如果家长需要离开,应将婴幼儿带离泳池或请其他成年人代为看护。

    此外,婴幼儿游泳后要及时清洁皮肤,避免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温和的婴儿洗发水和沐浴露,轻轻洗净婴幼儿的头发和身体。

    对于婴幼儿来说,游泳戏水不仅可以消暑,还可以促进身体发育。游泳能够锻炼婴幼儿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同时,游泳还能帮助婴幼儿学习协调身体,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总之,夏天带宝宝游泳戏水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但需要注意安全。家长要为婴幼儿选择合适的游泳场所和装备,并时刻关注他们的安全,让宝宝度过一个愉快的夏日。

  • 夏季高温,人体出汗量增加,水分流失较多,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喝水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以下列举四大喝水误区,提醒大家科学饮水。

    误区一: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有些人认为大量饮水可以迅速补充水分,但实际上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水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过多水分,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发头晕、眼花、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正确的饮水方法是少量多次,每次饮用200毫升左右,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

    误区二:过量饮用冰水

    炎炎夏日,一杯冰水或冰镇饮料可以带来清凉感,但过量饮用冰水会给肠胃带来负担。冰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导致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建议饮用10-20摄氏度的温水,既能解渴降温,又不会刺激消化道黏膜。

    误区三:迷信运动饮料

    运动饮料广告宣称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实际上,除非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后,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专门补充运动饮料。在温凉的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或饮用淡茶水,就能满足机体对电解质的需求。

    误区四:晚间饮用茶水

    茶水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本就容易造成睡眠质量不佳,若晚间再饮用茶水,更会影响睡眠。建议晚间饮用温凉的白开水,有助于改善睡眠。

    此外,以下是一些科学饮水的建议:

    1.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 饭前喝水有助于消化。

    3. 睡前喝水有助于美容养颜。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