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视防控主流方案是什么?

近视防控主流方案是什么?
发表人:主治医师黄山川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电子屏幕、近距离疲劳用眼增加,青少年近视成为困扰广大家长的难题。全社会都在谈论近视防控,没有近视的,希望预防近视发生,已经近视的,希望控制(延缓)度数增长。

防控防控,既然防不住,或者说无暇于防,防不胜防,那就只能寄望于以医学手段控制、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于是如何延缓近视发展成为当今眼科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近视控制手段主要有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日戴的基于周边离焦原理的功能性镜片(包括多焦角膜接触软镜和以“豪雅新乐学”“依视路星趣控”为代表的依托框架的眼镜片)、红光哺光仪(哺光仪在医学界尚有争议,但支持者认为其控制效果好,近来已有专家共识,潜力巨大)、双光镜片或渐进片等。还有一些视觉功能训练,但个性化较强,只适于有相应视功能问题的人(比如对调节异常的患者进行调节训练)。

低浓度阿托品

1、低浓度阿托品。阿托品滴眼液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效果最强的近视控制手段,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视控制效果与浓度成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阿托品浓度越大,近视控制作用越强,但随着浓度的升高,其副作用发生的风险也相应增加。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 0.01%阿托品滴眼液用于近视控制,国内沈阳兴齐生产的 0.01%阿托品滴眼液尚未最后获批,目前仅做为院内制剂在其网上医院销售。有研究显示,较高浓度的 0.05%阿托品滴眼液近视控制效果强于 0.01%阿托品,但其远期效果、副作用,尤其是远期、累积性副作用尚待进一步观察。

角膜塑形镜

2、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也称 OK 镜,是一种基于周边离焦原理设计的高透氧性硬质角膜接触镜。通过夜间 8-10 小时的的连续配戴,使角膜表面形态出现暂时性、可逆性的变化,具体为使中央光学区变得平坦,曲率降低,从而暂时性降低(抵消)近视度数,提升裸眼视力;而中周部局部变得陡峭,该区域曲率升高,屈光力增强,形成视网膜前离焦(即近视性离焦),以延缓近视发展。可以形象地近似理解为:我们的角膜像一口传统的曲面锅,塑形后暂时变成了平底锅,中央变平的区域有助于清晰视物,而中周部变陡的区域则产生周边视网膜前离焦,从而延缓近视发展。

角膜塑形镜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近视控制产品,只需要夜间配戴,即可在接下来的一整个白天获得清晰的裸眼视力,兼具美观(不用戴框架眼镜)与近视控制效果,文献报道其近视控制力仅略逊于阿托品,且二者可联合应用,进一步增强近视控制效果。但角膜塑形镜也并非人人适用,严格把控适应症和禁忌症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近视控制效力。角膜塑形能力有瓶颈上限,大多数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适配度数在-1D(100 度)~-6D(600 度)之间,要求角膜曲率在 40D-47D 之间,如果本身角膜曲率在这个范围内中等或偏高,则可塑性较强,能适配较高的度数(600 度以内);反之,如果本身角膜扁平,曲率低,则可塑性较弱,如初始曲率为 40D,则可塑范围可能小于 200 度,如该患者近视 400 度,则不是角膜塑形镜的理想适配对象。当然,如果角膜曲率过高,则要考虑圆锥角膜可能,有的需要在自然状态下动态随访,也不适配角膜塑形镜。另外,散光太大,角膜不规则,塑形效果会受影响,所以,散光较小的中低度近视为角膜塑形镜最理想的适配对象,具体适配尚需结合角膜曲率等参数综合分析。

青少年常见过敏性结膜炎、干眼症等慢性眼表疾病,经常反复发作的结膜炎和中重度干眼症也不适合配戴角膜塑形镜,因为角膜塑形镜可能会刺激或加重原有的症状和体征,且停停戴戴也会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日戴的基于周边离焦原理的功能性镜片

3、日戴的基于周边离焦原理的功能性镜片。主要包括多焦软镜和以“豪雅新乐学”“依视路星趣控”为代表的依托框架的眼镜片,其近视控制原理类同角膜塑形镜,都是利用中央光学区的足度矫正以达到清晰的视觉,利用中周部屈光力增加的区间形成视网膜前离焦(即近视性离焦),以控制或延缓近视度数增长。多焦软镜和角膜塑形镜的区别在于:硬质的角膜塑形镜的后表面(与角膜接触的面)是“平底锅”样式的功能面,能将角膜前表面暂时压塑成形,而多焦软镜的前表面是其功能面。因为多焦软镜在眼球表面有一定活动度,框架眼镜片与眼球也有相对活动(镜架活动,眼球转动),当角膜与镜片的相对位置改变,会使光学区出现偏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视觉质量和近视控制效果,因此这些产品的近视控制效力均弱于角膜塑形镜。

多焦软镜和功能性框架眼镜适配的近视度数范围比角膜塑形镜更广,可以满足更高度数近视患者的需求,但亦不适配过高的散光,多焦软镜对散光的耐受阈值更低,最适配纯近视患者,散光过高或不规则散光者可考虑 RGP。多焦软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与普通软性隐形眼镜基本相同,而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的适应范围更广,可做为不适合或不愿佩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患者的选择。蔡司成长乐是第一代周边离焦框架镜片的代表,其设计没有充分考虑眼球与镜片相对位置的变化,镜片上的中央光学区和中周部离焦区固定于镜架上,不会随眼球转动而动,当我们较大幅度转动眼球时,视轴可能越过中央光学区,导致视物模糊,近视控制效力降低。豪雅新乐学通过在镜片中周部设数百个微透镜,即使在眼球转动时,也能保证清晰的视力和离焦控制效果,文献报道其近视控制效力高于成长乐。依视路星趣控在此基础上将中周部微透镜区域拓宽,数量增加至上千个。

双光镜片与渐进片

4、双光镜片与渐进片。双光镜片上下度数不同,上半部分足度矫正近视,保障清晰的远视力,下半部分有正附加,看近时减少调节,可缓解视疲劳,也有一定的减轻远视性视网膜离焦的作用(尤其对调节明显滞后者)。渐进片原理同双光镜,只是下方度数有渐变区间,适应性更好。两者都是用于近视伴老花眼的经典适配方案,近年曾被部分学者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这些方案仍有争议,2003 年美国的 COMET 课题小组发表的纳入四百多名受试者的多中心研究报告和国内同仁医院王宁利团队发表于 2011 年的 Meta 分析均显示其近视控制效果并不明显。有学者认为双光镜或渐进片仅适用于高 AC/A 和内隐斜的近视患者,然而现实中大部分近视患者都是外隐斜,这部分人群长期配戴双光镜或渐进片不但达不到理想的近视控制效果,反而会抑制调节,打乱调节-集合联动,从而诱发或加重外隐斜,增加显性外斜的风险。

哺光仪

5、哺光仪。对于哺光仪的了解和认知主要来自网络上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专业文献报道较少,查询到一篇 2018 年发表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文章分享于下:

单从上述结果数据来看,哺光仪控制近视的效力堪称卓越,但该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分组不科学、观察时间短、观察指标少(没有黄斑中心凹形态与厚度、视细胞密度等监测副作用的量化指标)等问题,尚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随访的观察研究以进一步印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哺光仪的工作原理被描述为:通过波长 650 纳米的红光直接照射眼部,增加多巴胺含量,促进脉络膜增厚,改善血供,阻止巩膜变薄和延长,从而控制近视发展。然而,任晔、严宏等在其综述《红光对视觉发育的影响》中指出:红光照射可使眼轴增长,RPE 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以及引起巩膜胶原代谢的动态变化,使眼球发育向近视化发展。这与陈冬红、褚仁远等在《不同波长有色光对豚鼠眼球生长发育的影响》中描述一致。刘睿的学位论文《单色光对豚鼠和恒河猴眼屈光发育及光谱敏感性作用的研究》(导师褚仁远)与熊士波的学位论文《不同波长单色光对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导师瞿佳)均得出基于动物研究的结论:长波长单色光诱导玻璃体腔延长加速(眼轴增长),使屈光状态向近视方向发展。王红等在其论著《频闪光对发育期豚鼠近视的影响》中也发现:不同波长的闪烁光所形成近视程度不同,其中红色(750 nm )>黄色(550nm )>白色(500nm ) >绿色(480nm )。上述基于动物的研究结果均与哺光仪的工作原理相矛盾,可能因为这些研究均为长时间持续照射,而哺光仪照射时长被严格控制(每天两次,每次 3 分钟)。总的来说,哺光仪目前仍是有争议的存在,但其接受度正越来越高,它可能成为近视防控的新惊喜,其效果和副作用到底如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研究来回答。

视功能训练

6、视功能训练。视功能训练个性化较强,只针对有相应视功能问题的人,比如对调节异常的人进行针对性调节训练,没有一种万金油的视功能训练,更不能胡乱训练。视功能检查项目较多,且需要受检者较好的配合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一般 8-10 岁以上,检查结果才有较高可信度和较强的可重复性。

机体会对环境表现出适应性变化,并将这种变化遗传下去,原始社会和农耕时代,不管是狩猎、采集还是农业生产,对远视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近视发生率很低,而少有的近视者,尤其是高度近视者,若非生在官宦大户之家,则会面临因劳动能力低下或丧失而造成的残酷的自然淘汰。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效性带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体验,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是这样:足不出户,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够完成所有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的眼睛也会向着只适于看近的方向发展变化,超高的近视罹患率已现端倪。目前的医学水平尚无法从根本上逆转和治愈近视,以防为主,防控结合才是最科学的近视防控方案。不管是为自身考虑,还是着眼于子孙后代,希望大家身体力行,践行爱眼护眼理论,工作学习劳逸结合,日常用眼张弛有度,出户有益,多到户外去沐浴自然的光线,去看看远处的树木和山川。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江湖中向来流传着一种「一秒封印盛世美颜」的神器,那就是眼镜。

     

    有人爱它——特殊款式的眼镜可以用来凹造型,瞬间get迷人气质。

     

    但大多数人都恨它,因为他们戴上眼镜,完全是被迫的!觉得它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但却不得不戴。

     

    这一切,都要从「近视」这种眼部疾病说起:WHO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超过50%的人受近视困扰,我国近视率逐年上升,高居现存近视患者最多的国家之首。

     

    最可怕的是,近视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不能根治,随着近视程度加重,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白内障、近视致盲性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近视?我们又该如何防治近视呢?

     

    哪些习惯在加深近视度数?

     

    近视多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病情会一直进展到患者青春期后期甚至成年的早期阶段,而且成因复杂,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到这,相信很多近视的朋友们都回想起了上学时候被同学嘲笑「小四眼」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也非常后悔没有听家长的话,少看电视,保持健康的用眼习惯。

     

     

    其实,近视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很多学说还未完全得到证实,所以咱们这里就不再细说了,就说说与普通人关系最密切,且可以预防的环境因素。

     

    长期近距离用眼

     

    想象一下,当你长时间伏案学习、工作时,因为疲惫,是不是不知不觉就把身体调整为更舒适更省力的坐姿,比如脖子前倾、弯腰驼背、左歪右扭、跷二郎腿?

     

    这不仅会导致我们的脊椎和肌肉损伤,还会让我们无意间距离书本和电脑更近。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近距离工作学习时间越久,越容易导致近视眼的发生,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孩子,受此影响越大。

     

    所以,错误的坐姿+近距离盯着书本、电脑+长期如此,很容易就召唤出近视大魔王!

     

    边走路,边看书或玩手机

     

    人在活动状态时,快速变化的体位,会使眼睛和书本都处于不稳定的距离和状态。

     

    再加上外界光线的不断调整,眼球无法快速适应这种变化,就会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很容易就近视了。

     

    长期在不适合的光照环境中看书

     

    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加剧近视。

     

     

    过强的光线会刺激眼球,损害视网膜,想象一下在夏日正午阳光下看书的感觉吧;过弱的光线下,为了看清文字,我们会更加凑近书本,叠加「长期近距离工作学习」buff,久而久之就近视了。

     

    缺乏户外活动

     

    研究表明,较少的户外活动是近视眼发生的原因之一,儿童及青少年每日增加额外40分钟的户外活动,其近视患病率则下降20%。

     

    但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它可能与光照抑制眼轴增长有关,另一说法是光照刺激以及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户外时间长的青少年体内VD含量更高)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预防缓解近视,关键在这里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你们也都知道了,近视其实是可以预防的,从个人习惯方面来说,可以做到尽量以下几点:

     

    纠正坐姿

     

    工作学习时,保持坐姿端正,「头正、腰挺、背直」, 胸口距离桌子一拳;眼与书面的距离保持在33cm为宜;握笔手指距离鼻尖一寸距离,所谓「一拳一尺一寸」。

     

     

    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辅助工具帮助矫正坐姿,比如「近视杆」。

     

    尽量别在不适宜的环境下工作学习

     

    比如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学习,走路、运动时,不要看书玩手机,好好看路,合理用眼。

     

    注意事项

     

    学生的室内学习的环境光照应至少满足1000勒克斯以上的要求,眼睛到桌面周围照明满足500勒克斯以上。

     

    少看手机,保持一定的户外活动

     

    多出去走走,看看花草树木,和大自然亲密交流,不仅对眼睛有好处,也会让我们的心情更好哦~

     

    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日常睡眠可能影响视觉的正常功能,与近视发生发展相关。

     

     

    所以平常我们也要注意,少熬夜多休息,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同时均衡膳食,补充鱼、奶、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和钙质的食物,以及蔬果等富含维生素和叶黄素的食物,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常见误区:眼镜要不要戴?

     

    眼镜佩戴很重要!

     

    很多人觉得眼镜会让自己眼凸变丑,所以很抗拒戴眼镜,其实这都是错觉!

     

    近视其实是指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部屈光间质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

     

     

    近视了,眼轴就会增长,眼轴增长就表现为眼球变大、凸出,所以眼球变凸是因为近视,可不是因为戴眼镜呀!

     

    戴眼镜虽然会给生活带来一点点不方便以及有损美观,但清晰的世界和更方便地工作学习当然更重要呀!

     

    如何选择眼镜?

     

    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眼镜,一定要去专业机构找专业人士进行验光,确认度数和瞳距,获得合适的光学参数。

     

    其次,记得挑选轻巧舒适的镜框、透光率和耐磨率都过关的镜片,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你亲自试戴后,感觉舒适才行!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近视,拥有明亮的双眼和清晰的世界!

     

  •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线上形式的授课越来越多,既方便又省时。尤其今年的一场疫情导致广大学生们无法正常到学校上课。老师们正式开启了生平第一次“主播式教学”。方便是方便,但家长们也有很多担心,平时就各种严格控制孩子们看手机和电脑,现在反而变成孩子们必须每天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上课,长期下去影响视力,最后都变成大近视可咋办?

     

     

    既不想耽误孩子学习,又想保护孩子视力的家长们,陪上课陪学习的同时做好娃的视力保护一样重要,那么,首先家庭护眼操做起来吧:

     

    1.轮刮眼眶,刮上、下眼眶各36次,重点点按攒竹、鱼腰、丝竹空、睛明、四白穴,可促进眼周血液循环,保护眼部细胞。

     

     

    2.闭目转眼球,顺时针、逆时针各36次,可增加眼球运动的灵活性,缓解视疲劳症状。

     

    3.闭眼,双手拇指轻轻从目内眦推向目外眦,经过眼球时,轻轻按压,如此反复2-3次,可增强睫状肌的调节功能,预防近视。

     

    4.熨目,双手掌快速摩擦感到发热发烫,将双手掌心轻覆于双眼上,待热感不明显时,再重复上述操作,如此反复5次,可加速眼周的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

     

     

    5.按揉光明穴,光明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2-3分钟,光明穴为治疗眼病的效穴,可有效防治近视。

     

     

    注意:做前清洗双手,手法要柔和,用力适度,切勿过快,学生可自行操作或由家长操作。可配合枸杞子和菊花适量泡水代茶饮。

     

    此外以下几点一定要做好:

     

    1.注意坐姿,给孩子选择合适的桌椅,才能保证坐姿,从而控制眼睛和屏幕的距离,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课的,应给孩子配备适合的手机支架。

     

     

    2.课间远眺,课间休息的时候一定要嘱孩子向窗外远处眺望,如课程安排时间较长可在老师提问的空档自行闭眼3-5秒稍作休息。

     

    3.热敷眼部,每天早晚洗脸时用温热的干净毛巾给孩子热敷眼部3-5分钟,以促进眼周血液循环。

     

    4.饮食营养均衡,眼睛非常喜欢各种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而青少年本身处于生长发育期,视网膜及角膜需要大量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蛋黄、鱼肝油等,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里,菠菜和西红柿中也有。

     

    5.限制孩子对糖及含糖量高的食物摄入,研究表明近视与胰岛素、高血糖素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吃过多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视力。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远视是指事物成像在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不正的状态,远视发病部位在眼球,是眼科的常见疾病,当眼球屈光异常或眼轴长度发生改变时,即可发生,可根据远视度数高低或是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进行分型。

     

     

    一、远视如何分类?

     

    1.根据远视的度数进行分类

     

    轻度远视:远视度数小于300度;中度远视:远视度数在300~500度之间;
    高度远视:远视度数大于500度;

     

    2.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类

     

    隐性远视:远视度数比较低的患者,通过眼睛的调节作用可以正常视物,经过散瞳之后可以显露出真实的远视度数。
    显性远视:远视度数超出眼球调节作用的代偿范围,不经散瞳即可测出远视度数。
    全远视:隐性远视与显性远视的总称,经过充分散瞳后即可测出准确度数。

     

    二、远视多由哪些原因引起?

     

    远视患者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发病原因,受遗传和后天性因素的影响,并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个人病情及既往病史综合分析。远视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人、患有糖尿病的人、患有眼部肿瘤或眼部外伤的人,遗传、受到外伤等因素容易诱发。

     

    先天性因素:在发育过程中,因遗传因素导致眼球发育停止或出现异常改变,使眼球的前后轴缩短,即轴性远视,是较为常见的发病原因。

    后天性因素:因眼部肿瘤、炎性肿块等疾病压迫眼球造成的病理改变,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异常引起的病理性变化,或是眼部外伤引起的晶状体异常都可以导致远视的反生。

    生理性因素:人在出生时眼的前后径较短,故很多婴幼儿表现为一种生理性的远视,眼轴随发育逐渐增长到成年后应当成为正视或接近正视。

     

     

    三、远视多发生于哪些人?

     

    远视在我国较为常见,各年龄均可发生。远视多好发于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人,如远视可通过遗传获得,因内在遗传的因素使患者的眼球停止发育,从而使轴长小于正常长度,反生轴性远视。患有糖尿病的人因血糖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反生病理性改变时可导致远视的反生。患有眼部肿瘤或眼部外伤的人因眼部肿瘤压迫眼球造成的病理改变,或是眼部外伤引起的晶状体异常,也可以引起远视。

     

    此外,远视可因遗传、眼部外伤、眼部肿瘤、糖尿病等疾病诱发。遗传可导致远视的发生,因遗传因素患病者,大多数为病理性远视。眼部外伤时,损伤晶状体时可导致远视的发生。患有可以引起眼球结构异常或反生病理性改变的其他类型的疾病时,也可以引起远视。

  • 近视防控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据权威数据表明,国家教育部对9省份14532人的调研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2020年上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近视防控真的极其重要,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护眼秘籍吧!

     

    1、户外运动

    户外活动时,孩子的眼睛和身体接触阳光可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有效抑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户外活动是抑制近视眼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的保护因素。

     

    2、养成好的用眼习惯

    读写姿势要正确:读写中做到“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应保持一尺以上、胸前与课桌距离应约为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应约为一寸。间断用眼,劳逸结合:读写时间4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读写环境要适宜:在充足的光线下读写,读写使用的课桌椅应和自己的身高匹配。

     

    3、控制和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每30-40分钟,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的儿童,更应减少电子产品的时间。

     

    4、眼健康档案

    0-6岁为孩子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因此建议孩子3~6岁开始每年做一次全面视光检查并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屈光发育档案就是给孩子眼睛做一个屈光发育评估,看看孩子有没有近视、远视和散光

  • 中分也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各种形式都会出现中风的现象,那么哪些误区会让我们误以为是中风呢?一起来看看吧。

     

    误解一: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

    如果脑动脉出现硬化,患者的血压就会出现正常或偏低,脑动脉腔也会因此变得狭窄,或出现明显的血管斑块,或有血脂、血糖、血粘度升高等因素的出现,造成出现脑动脉阻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丧失功能,造成缺血性中风。

    误解二:中风不重要

    很多卒中的患者在发作之前出现过身体一侧的肢体有无力或麻木的症状,并伴有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是因上述症状经常在几分钟内就会消失,检查头部CT也会显示正常,所以不容易引起重视。其实这是因为出现了微小的脑血栓引起的脑局部瞬间出现缺血的症状,因此要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医防治。

    误解三:吃多少药只跟着感觉走

    预防脑栓塞用药时,应按医嘱服药,有些病人会根据自己的感觉服药。所以如果药物用量不足,就无法达到预防的目的。

    误解四:药物的种类越多越好

    一些病人使用抗凝药物,不进行监测。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偏瘫患者多见于心房纤颤,此类患者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同时进行药物监测。不然,用药过多,会引起出血,用药不足,又会引起血栓。

    误解五:误以为吃几次药就可以了

    有些老人因记忆力差,经常忘记或反复服药。因此,建议中老年人朋友们把自己经常服用的降压药、降糖药等分开包装,并在上面注明具体的时间。或将每日用药的种类按时间写在纸上,贴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记为“特困户”。朋友们在工作忙的时候,应该备三套药,办公室里、家里、手提包里都有,随时提醒自己吃药。

    误解六:瘦人不会中风

    有人认为瘦的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瘦子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稍少些。因此,无论胖瘦,都应该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以免中风。

     

    误解七:中老年人容易患中风

    尽管中风的大多数患者都是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但也有少数的中风患者并非中老年人。青少年社交活跃,生活压力大,吃酒吃肉的机会多,常常忽视健康。实际上,近年来中风呈年轻化趋势。

  • 种植牙是金属钛与骨组织的表面微观结构之间能紧密结合形成"骨整合"。骨整合界面理论奠定了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基础。骨整合界面是确保种植体周围骨组织能长期保持稳定并承担功能负荷的基础。达到和保持骨整合界面有赖于种植材料和植入外科手术,以及正确设计和精密制造的修复体。黏膜和种植体之间界面的成功愈合和保持稳定也是种植成功的关键因素。牙种植体穿透黏膜组织露出于口腔,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结缔组织封闭,为种植体提供防止口腔细菌及其毒素进入内环境的一道屏障。种植体周围的黏膜组织类似于自然牙周围的龈组织,但与天然牙牙龈相比,这层相对无血管的软组织防御机制较弱。

     

     

    一、种植义齿固定方式的选择

     

    种植体各构件之间及种植体与修复体之间的吻合误差可导致修复体、种植体、骨长期处于静负荷状态,是导致种植修复失败的重要原因。

     

    1、螺丝固位:基台与义齿的联结方式,现多采用螺丝固位,其优点是容易就位,可以无损地松解取下义齿,可在龈间隙小的情况下取得足够固位力。但必须认识到螺纹斜面有很高的机械效率,又没有可让性,因此在吻合面有误差时会产生静负载,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2、粘接固位:常规固定修复用的粘接固位方式有很多优点,其结构简单,能补偿吻合面误差,封闭植入体、基台和义齿间的微空隙,又能减少面因螺孔薄弱环节破损的风险,所需时间、费用都较低。但粘接固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义齿必须取下时只能破坏,需一定的轴面高度方能取得足够固位力,溢出的粘接剂残留在龈沟内可导致种植体炎。

     

    二、种植义齿修复的美学应考虑哪些?

     

    口腔医师与患者对种植义齿的期望已不能满足于恢复功能以及种植体长期存活率,美学方面的追求成为日益重要的目标。一些病例的失败原因是患者对种植义齿的美学效果不满意。这种情况往往源于术前医患之间及术中各科医师之间、医师与技师之间未能充分交流,制订详实的治疗计划所致。在上前牙唇微笑线以下露出的区域与种植义齿的美学效果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被称为"美学区域"。影响美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

     

     

    1、 理想的软、硬组织形态:个别牙缺失种植修复时,涉及的美学因素包括修复体与邻牙和/或对侧同名牙的对称性(外形、色泽、龈缘形态等),难度很大。

     

    2、唇线越高的患者牙颈部和龈缘易暴露,达到修复美学效果的难度越大。有时需采用软组织成型术、软组织移植术等外科手术来恢复理想的软组织量。

     

    3、龈组织的厚度亦可影响到龈缘、龈乳头形态以及金属色泽能否露出等美学效果。

     

    4、种植体植入到理想位置:由于涉及的因素复杂,宜通过"诊断性试排牙"与患者、技师交换意见后确认美学效果理想的人工牙位置。

  • 心律失常是一类常见多发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并发于其他疾病。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约300 万人(中国54万人/年)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80%为心律失常性猝死。心律失常不仅可并发于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肌肥厚等器质性心脏病变患者,很多时候,也发生在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目前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治好率仅为30%~60%,多数抗心律失常西药都有致心律失常、损害心功能以及心外脏器的毒副作用,缓慢性心律失常尚无西药治疗。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领域所关注的焦点。 
     

    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是整体调节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医络病理论以“络虚不荣”为发病机制,提出了整合调节的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由“调”致“平”,开辟了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为解决心律失常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医认为,人的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各个脏腑、经络、形体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也强调在整体层面上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从整体层面调节人体的阴阳使之趋向平衡。

      

    众所周知,目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局限性,临床中有很多心律失常尤其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愈后是有影响的,需要我们用药物干预,但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有很大的副作用,对心功能会产生损坏,所以虽然心律失常能得到治疗,但却反而增加了整体死亡率,这就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治疗目的。

     


     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也是这样,即不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个层面,而是整合影响心律失常的多种因素和机制,从分子、细胞、组织、心脏整体,甚至整个人体相互间联系入手,通过调和物质基础和功能结构不平衡、调和心脏离子通道功能不平衡、调和非离子通道作用的不平衡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平衡,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调控机制。通过“调”实现心律失常的“平”,也就是使心律失常消失。

  • 高位小肠梗阻是指小肠上段发生阻塞或堵塞的情况。导致高位小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包括肠扭转、粘连、肠套叠、肠道肿瘤等等。

    1.肠扭转:肠道的异常扭转或转动可能导致肠道腔内的血液供应中断,引发梗阻。

    2.粘连:手术、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腔内粘连可能导致小肠被固定在不正常的位置,导致梗阻。

    3.肠套叠:这是小肠的一部分滑入相邻的肠段内,形成套叠的情况。肠套叠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中断并引起梗阻。

    4.肠道肿瘤:良性或恶性的肠道肿瘤可以堵塞小肠腔道,引起梗阻。对于高位小肠梗阻,还有可能是小肠结石、小肠息肉、炎症性肠病、小肠狭窄、腹腔内囊肿等疾病导致的。

    如果怀疑患有高位小肠梗阻,应及时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确定梗阻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发现患儿有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学习困难等症状优先去精神科就诊。如果选择去专科类医院可以选择去儿科心理学进行就诊。

     

     

    一、需要做的检查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标准化的、数量化的、相对客观的资料,已成为临床心理学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常用量表的形式进行,如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儿童注意力缺陷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套瓦注意力测试等,可判断是否存在多动及注意力缺陷等症状。
    常规检查:一般常规检查应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身高、体重等,便于了解儿童的基本躯体状况,排除用药禁忌,也有助于在治疗中监测药物副反应。
    脑电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有45%~90%有脑电图异常,如果该儿童幼时有高热惊厥史、抽搐史或抽搐家族史,应检查脑电图排除癫痫。特别是在应用兴奋剂前,以免诱发癫痫发作。
    脑诱发电位:脑诱发电位是人体受外界刺激后,在中枢神经系统所记录到的与刺激有关、诱发的脑电活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常规脑诱发电位的变化不大。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注意下降,被动注意亢进,患儿主动注意时脑诱发电位晚成分的波幅较小,而被动注意时波幅降低不多,主动被动状态之间诱发电位的变异率减小。
    神经影像学:如果怀疑有颅脑先天性发育畸形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可以进行CT、磁共振扫描等。


    二、如何确诊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诊断标准需依据病史收集、体格检查与心理评估。

    1、病史:收集应记录父母有无类似病史,儿童出生前后有无宫内窘迫、产伤、早产低出生体重、产程过长、出生窒息等病史,家族内有无癫痫、品行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史者,现病史应了解儿童出生后气质特点、哭闹情况、睡眠情况,言语、动作和智力发育情况如何等。
    2、体格检查:了解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有无视听和运动发育方面的问题,并做简单的神经系统软体征检测,如肢体肌张力对称否、共济运动协调否、指鼻对指运动协调准确否等。
    3、心理评估:
    智力测验:常用中国修订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易表现临界智力水平或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分值差异≥10分。
    注意力评定:多用持续性操作测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出现注意持续短暂、转换困难、易分散等特征,但无特异性。
    问卷量表:多用康纳斯儿童行为量表,亦用阿肯巴克儿童行为评定量表。

  • 风湿关节炎可通过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关节液分析、影像学检查去诊断。

    1.病史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个人病史,比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的详细描述,症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程度,是否有家族病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检查关节是否存在肿胀、炎症、疼痛或压痛,了解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程度,有无肌肉萎缩和疲劳,及其他非关节症状。

    3.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评估炎症指标,比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比如风湿性关节炎血常规可表现为白细胞轻中度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见轻度减少,C-反应蛋白可升高。

    4.关节液分析:通过穿刺关节,把关节液样本提供给实验室进行分析,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液多为渗出液,轻度白细胞数接近正常,重病密度可达80×l09/升以上(即8万/立方毫米),多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为阴性。

    5.影像学检查:比如X射线、磁共振成像、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帮助医生评估关节的损伤程度、炎症反应和骨质退化情况。

    以上方法可诊断患者有无风湿关节炎,具体的可以去医院咨询医生详细的了解。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