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肚子疼通常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小事,并不会想到它与严重的疾病——心肌梗死有关。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导致一些心肌梗死的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最近,一位80岁的老人因为吃了块西瓜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被误诊为急性肠胃炎。然而,经过3天的治疗,病情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出现了血压下降的迹象。最终,老人被送到医院急诊科,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由于病情严重,老人最终不幸离世。
那么,为什么肚子疼要警惕心肌梗死呢?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解释说,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心绞痛,患者会感到心脏像被一只大手揪起来,或者胸口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此外,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心肌梗死也并不罕见。
老年人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表现差异很大,多数患者都有心绞痛的病史,近期加重或频繁发作。起病快速,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并且伴有大汗淋漓。有时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有的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除了心绞痛和消化道症状外,心肌梗死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头晕、烦躁、表情淡漠、嗜睡、意识障碍、昏迷、脑梗塞、上腹部疼痛、咽痛、左上肢及背部麻木酸痛、胸闷、大汗、咳嗽、不能平卧、心力衰竭、再发性心肌梗死、多器官衰竭等。
因此,当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时,都要引起家属和医生的高度重视,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对于一些平时没有症状,但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在高温刺激下也容易诱发急性心梗。对于既往已确诊其他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要注意预防心梗的发生。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定要呼叫急救车,因为急救车不仅运输速度快,而且配备了经过严格特殊训练的救护人员。他们会迅速判断患者的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并对患者进行测量血压和心电图等检查。一旦明确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会给予相应的紧急处理,如吸氧、口含硝酸甘油等,并对心脏采取监测。路途中,医护人员会通过对话,通知有关医院进行救治准备。若病情发生变化,还可马上进行抢救治疗。
猝死虽然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却是由不良生活方式慢慢积累的,可以预防和控制。10个心肌梗死中有9个可以预测,6个可以预防。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基石。简单来说,就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坚持服药。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对于普通人来说,戒烟是降低心血管风险最经济的干预方式。据调查,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病例中有35%可直接归因于吸烟,与非吸烟者相比较,吸烟者发生急性非致死性心梗的风险增加了3倍;中年妇女中约50%心血管事件源于吸烟。吸烟促发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它使得人体的内皮功能紊乱,导致血栓生成增加、炎症反应加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其中部分腹痛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本文将介绍六种可能导致心源性腹痛的心脏疾病,帮助大家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
1. 冠心病
冠心病是引起心源性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心脏下壁发生心肌梗死时,迷走神经会受到刺激,导致腹痛、呕吐等症状,易误诊为胃肠疾病。因此,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2.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当主动脉夹层累及腹主动脉及其分支时,会影响腹腔脏器的供血,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剧烈腹痛、恶心等症状,易误诊为胃肠炎。
3. 肠系膜动脉血管栓塞
肠系膜动脉血管栓塞是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疾病,栓子脱落可导致肠、脾脏或肾部位的动脉血管栓塞,出现剧烈腹痛,严重者会出现小肠坏死等并发症。
4. 心包炎
心包炎是指心包发炎的疾病,当心脏壁层下膈神经受到炎症侵袭时,可引起疼痛放射至肩、背、上腹部,易误诊为胆囊炎。
5. 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内积聚过多的液体,当积液压迫下腔静脉时,可导致肝淤血,累及肝被膜,引起腹痛,易误诊为肝炎、胃炎等。
6.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当心脏功能衰竭时,周围组织器官淤血,如肝胆、胃肠道淤血水肿,常可出现腹痛,多为钝痛,偶然呈绞痛。
当出现心源性腹痛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夜晚,寂静的街道,昏黄的灯光下,却隐藏着生命的危机。据研究,夜间是心梗发病的高峰时段,特别是0点至2点,气温最低,人体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易出现心律失常。这样的生理状态,使得心脏更容易受到伤害。
近期,一位40岁的公司主管张先生,连续两天两夜加班,最终在凌晨2点突发心梗。家人发现时,他已捂着心口,大口喘气,额头、背后都是汗。幸好,家人及时拨打120将张先生送往医院,经过急诊支架手术,才挽回了一命。
夜间心梗,为何如此凶险?首先,由于夜晚人体缺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其次,夜间人体代谢减慢,心脏负担加重。最后,由于夜间睡眠时,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很多患者可能无法及时察觉心梗症状,延误了救治时机。
那么,如何预防夜间心梗呢?首先,有冠心病史的中老年人及“三高”人群,应床头放置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和一杯水,以便及时救治。其次,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嚼服阿司匹林片300毫克或含服硝酸甘油片,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最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除了夜间,清晨也是心梗发病的高峰时段。清晨醒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容易诱发心梗。因此,清晨醒来后,应先不起身,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喝一杯温开水后再起床,动作要缓慢。
心梗是严重的心脏疾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了解心梗的发病特点,掌握预防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心房颤动,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器质性心脏病是导致房颤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心瓣膜疾病、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这些疾病会对心脏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从而导致心房颤动。
其次,急性或暂时性基础疾病也可能引发房颤。例如,饮酒过量、急性心肌炎或心包炎、手术、电击、动脉栓塞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可能诱发房颤。这类房颤通常在治疗基础疾病后可以得到缓解。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容易出现房颤。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受损,心房颤动成为常见的并发症。有些患者的心房颤动可能没有明显的原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
为了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患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
2. 调整饮食习惯:低盐低脂饮食,少吃高油高糖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3. 规范用药: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或加药。
4.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监测心房颤动情况。
总之,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心房颤动的病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危重,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梗死的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进步。那么,面对心肌梗死,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心肌梗死的病因及症状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而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促、出汗、恶心、呕吐等。
二、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之一。
3. 开放手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如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等情况,可能需要通过开放手术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三、心肌梗死的预防与康复
1. 预防: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2. 康复: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总之,面对心肌梗死,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心肌梗死,这一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常常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作,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这句警示,道出了心肌梗死救治的紧迫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指出,心肌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一旦发生,患者生命安全面临极大威胁。因此,早期积极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降低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再灌注治疗的疗效与患者症状发作至血管开通的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患者预后也将越佳。霍勇教授强调,闭塞的血管再通时间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病人延迟、转运延迟和治疗延迟。
研究显示,北京地区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仅有7%的D2N时间小于30分钟,接受直接PCI的患者中,仅有22%的D2B时间小于90分钟。这一现状令人担忧,需要各级医院的心内科医师共同努力,提高救治效率。
在心肌梗死的防治方面,除了及时有效的救治,日常保养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患者及家属应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其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即休息**:一旦怀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让患者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以减少心脏负担。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2. **人工呼吸与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在人工呼吸过程中,注意清理口腔和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能够充分吸氧。
3. **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担。
4. **介入治疗**:对于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应尽快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
5. **药物治疗**:对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以改善心肌供血,减轻症状。
6. **康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应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治疗等,以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7. **生活方式调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去世,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也提示我们需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则逐年下降。这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防胜于治疗。首先,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其次,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此外,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也日益丰富,如他汀类降脂药、ACEI类降压药等。
在治疗方面,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此外,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健康教育、社区干预等措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需加大防治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心血管健康水平。
总之,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关注心血管健康,共同努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心脏疾病中,心肌梗死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它指的是心脏冠状动脉突然发生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的病变。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发病后的1~2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时间,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案例:
李先生,45岁,一位长期吸烟的男性,一天突然感到剧烈胸痛,伴随出汗和恶心。家人立即将他送往医院。经过心电图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患者就诊及时,医院启动了绿色通道,迅速进行介入手术,成功开通了阻塞的冠状动脉。术后,李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他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及时救治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性。延误时间每延长30分钟,患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7.5%。因此,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增强急救意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的相关建议:
1.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2.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注意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5. 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出汗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6.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心脏康复作为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作为中国首家由专业委员会授予培训基地的民营医疗机构,成功获得“心脏康复培训基地”资质,为我国心脏康复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在胡大一教授等专家的带领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中心拥有一支由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药剂师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心脏康复服务。通过综合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拥有先进的心脏康复设备,如心肺运动负荷试验检测仪、中央控制系统监测下的有氧训练设备等,确保患者的安全及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此外,中心还拥有一支来自美国、德国、台湾及大陆地区的专业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脏康复服务。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心脏康复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心脏康复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心脏康复中心成立,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老年人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鉴别至关重要。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首先,需要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急性心肌梗死和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疼痛特点有所不同,前者疼痛逐渐增剧,呈钝痛或绞痛,有紧缩感,止痛或扩冠药物能减轻或缓解;而主动脉夹层分离的疼痛则更为剧烈,呈撕裂样剧痛,部位更广泛,常不能被止痛剂所缓解。此外,两者在休克表现、周围动脉阻塞或脑血管症状、心电图改变和血清酶活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其次,需要与急腹症进行鉴别。当主动脉夹层侵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时,可能会出现类似急腹症的表现,如腹部压痛或反跳痛等。但两者的疼痛程度和体征表现存在差异,通过超声检查、CT或主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做出鉴别。
此外,还需要与脑血管意外、肺梗死以及引起突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这些疾病在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方面与主动脉夹层分离存在差异,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正确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等。
总之,老年人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鉴别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