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糖友一定要知道的用油“真相”

糖友一定要知道的用油“真相”
发表人:主任医师蒋世钊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觉醒,人们对一些食材的态度从"不节制"变成了"过分节制",食用油就是其中之一。一些朋友恨不得"一滴油都不吃",这种做法对吗?人真的可以不吃食用油吗?多项研究表明,利用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或碳水化合物后,参与者不仅体重减轻,而且胰岛素抵抗、血脂、血压状况均得到了改善。对糖友而言,脂肪的质量比脂肪的数量更重要

食用油种类繁多,推荐有降糖、降脂需求的朋友这样选食用油!(1)芝麻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吸收,促进胆固醇代谢,消除血管壁上沉积物,让血管更具有弹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

 

(2)橄榄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丰富的ω-3脂肪酸,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调控血糖。

 

(3)玉米油:除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之外,还富含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对血管有保护作用。

 

(4)葵花籽油:具有高抗氧化能力,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对中老人的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为获得良好的脂肪酸平衡,糖友们需要多样化选择烹调油。建议大家买2~3种不同营养类型的食用油,在同一时期内交替食用。一两个月吃完后,再换一批其他种类的油。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你有吃鱼油的习惯吗?

      不少人在小时候都有过被诱哄着吃下这种油腻腻的东西的经历,大人们执着于鱼油的原因主要可以归为:对视力好,提高免疫力,可能还能帮助长身体,总之就是好!

      而事实上鱼油好处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神奇,但却出乎不少人意料——多项研究证明,鱼油对于心血管健康有益处。


      鱼油与心血管“纷争”数次反转,FDA最终批准了这个药物!

      鱼油对于心血管健康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鱼油中的成分Omega-3,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作用。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也有研究表示,高剂量的Omega-3可能会使“坏”胆固醇升高。

      而在2019年年底,FDA批准了一款高浓度鱼油制剂Vascepa,用于治疗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且伴有至少2种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Vascepa主要由以乙酯形式的Omega-3脂肪酸组成,可作为他汀最大耐受剂量后的辅助疗法。

      Omega-3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效果已被FDA认可,那它升高“坏”胆固醇的副作用,又该如何避免?


      JAHA:鱼油到底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

      带着诸多“矛盾”的疑问,哈佛医学院学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研究,分析了Omega-3对于脂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它究竟是如何调节脂蛋白,不同的Omega-3成分对于心血管健康影响有何区别。

      研究表示,吃鱼或者补偿Omega-3,会增加大颗粒低密度脂蛋白,而大颗粒低密度脂蛋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大量补偿Omega-3,可以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尺寸更小,浓度更低。此外,Omega-3有利于减少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需要增加“好”胆固醇,降低“坏”胆固醇含量。总Omega-3舍弗勒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颗粒更大、更多。而“坏”胆固醇的降低,只与Omega-3的亚型ALA相关。

  • 作者 | 健康知识局

    文章首发于 |健康知识局公众号

     

    今天为各位小仙女精心整理了,“女生必须知道的100条健康知识”,希望这些健康知识能够帮助每一位女性。

     

    当然,男同胞们也要看啊!单身的男性转发这篇文章,可以体现出自己是个体贴的暖男,大大提升脱单几率!有对象的转发这篇文章,也可以促进情侣间感情交流~

     

    健康篇 

     

    1.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预防乳腺癌的6大秘诀:合理膳食、多锻炼、摒弃恶习、早睡早起、自查体检、积极乐观。

     

    2.厨房油烟是女性肺癌的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建议“煮妇”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可有效筛查女性早期肺癌。

     

    3.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继发性需要找到病因,针对治疗。

     

    4.原发性痛经易发生在:青春期、爱紧张、瘦弱的、压力大的、喜食生冷的、月经不规律的女性身上。继发性痛经是疾病引起的,多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

     

    5.宫颈糜烂纯粹是随着生理周期发生的正常现象,它不等于宫颈炎,也不等于宫颈癌。宫颈癌的筛查,和“宫颈糜烂”并无直接关系。

     

    6.洗洗不一定更健康,阴道是有自洁功能的,乱用妇科洗液,会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没有妇科疾病的话每天用清水擦洗外阴,保持干燥即可。

     

    7.内裤最好选择纯棉透气的,每天都要换。

     

    8.21岁以上,定期体检很重要,一年一次妇科检查,三年一次宫颈癌筛查。

     

    9.HPV疫苗甭管几价,符合条件最好去打。

     

    10.打完HPV疫苗,也还是需要去做定期的HPV检测。

     

    11.女生上完厕所后要从前往后擦,尿路感染要尽早治。

     

     

    变美篇 

     

    1.胸部按摩不丰胸、不治病,反而可能按出问题。

     

    2.胸部的大小主要由基因决定,木瓜、豆浆都没用。

     

    3.没有快速减肥的捷径。不建议使用减肥药、减肥茶等产品,伤身体,甩脂机、瘦腿袜、束腰带也啥没用。

     

    4.千万不要绝食减肥!不然你会发现减少的不只是体重,还有头发、肌肉和月经。

     

    5.BMI控制在18.5~23.9就好了,不要太追求瘦。

     

    6.与其花大价钱买各种保养品,不如先做好防晒。

     

    7.吃猪蹄不能给脸部补充胶原蛋白,吃燕窝也不能美容。

     

    8.面膜不要天天敷,它的作用只是暂时补水,并不保湿。

     

     

    养生篇 

     

    1.蜂蜜水不减肥,柠檬水不美白。

     

    2.红糖、红枣不补血,想补血不如吃点红肉和血制品。

     

    3.糖吃多了不光会长胖,还会变老。

     

    4.卵巢按摩都是骗人的,因为正常的卵巢从肚子外面根本按不到。

     

    5.长期吃素的女性体内激素分泌会紊乱,可能影响排卵,严重会导致不孕。

     

     

    生娃篇 

     

    1.记得补充叶酸,备孕时就要开始吃了。

     

    2.孕期可以吃螃蟹,只要做熟了就行。

     

    3.最佳的生育年龄是24岁-29岁,30岁之后卵巢功能开始“走下坡路”。

     

    4.无痛分娩对胎儿几乎没有影响,建议有条件的孕妇选择。

     

    5.不要相信路边电线杆子上的人流小广告,无痛人流并不是0痛0伤害0风险的。

     

    6.产褥期(坐月子)可以刷牙、可以洗澡、可以吹空调、可以下地活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老刘退休了,忙了一辈子,总算闲下来,想着老年生活“吃点好的、穿点好的”!

     

    但是,最近老刘住进了医院,说是上吐下泻,痛不欲生。

     

     

    退休了,肚子咋还疼了?!

     

    “别的没啥特别的,就是上个月从‘**保健品’买了几桶‘特制’食用油!”

    央视曝光:小心食用调和油造假!

     

    据央视财经新闻报道,浙南农副产品市场位于温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调和油种类繁多,很多人从这里进货。央视曝光:春节买年货,小心食用调和油造假!生产工人表示成分随意了。

     

    厂家对外打着高端调和油的旗号,在市场上销售,在生产商眼中只是普通植物油勾兑出来的低端油。

     

    有生产工人直接说:总配方都一样的,成分随意了,加多少自己看着办,写了山茶油,肯定放一点进去,有人来检查肯定要有这个东西,我们这个油起码是能吃。

     

    天哪,只要吃不死人,成分哪怕随意勾兑,也要“唯利是图”吗?

     

    就拿2018年的上海市为例,当时使用“地沟油”的餐饮单位就将近4万家,尽管各大城市都在加大治理的力度,但仍是很大的挑战!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检测的复杂性!

    剖析:不合格“食用油”,真的是地沟油吗?

     

    经过调查,很多朋友在超市中选购,并没有对购买品的成分进行一个很深入的了解,甚至很多购买者并不在意。

     

    不法商家恰恰是因为大众认识不足,而随意添加成分,才会出现文章开头刘大爷的问题。

     

    所以,咱们赶紧来剖析一下不合格“食用油”吧!

     

    1) 水分:

    一般来说,不合格食用油水分含量是高于1%的;而正规产品水含量一定是小于0.2%的;

     

    2) 胆固醇:

    地沟油是动物油和植物油脂混合而形成的混合型油脂,胆固醇含量会非常高!但纯正的植物油中,胆固醇含量是非常非常低的,有的甚至接近于0。

     

    3) 酸性物质:

    食用油的油脂在酸价方面一般是不会超过4的,而地沟油不同,其酸价值是远远超过4的。

     

    4) 调味剂:

    地沟油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会添加一些食盐或者味精,来掩盖酸腐或者异常气味,使购买者无法通过口感来辨别好坏。

     

    5) 重金属:

    加工地沟油需要使用化学物质来进行分离,而化学物质是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的,还会是食用油中的重金属超标。体弱多病者或者是小孩,长时间食用恐有中毒风险,甚至会使癌症发生率大大增加。[1]

    如何处理地沟油呢?

     

    其实,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油,造成浪费或者是污染,都是地球的损失!针对于这种现象,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学习,他们以省为单位,为“地沟油”找到了更多利用的出口!

     

    把废油变成资源,建立完善的收运处置体系,比如将其发展成汽车的燃料,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使用这种燃料的汽车,可以得到政府的扶持。[2]

    挑选食用油:记住“两看一闻”

     

    首先,咱们更改一个误区,高等级不代表“高营养”。等级越高,证明加工的工艺越复杂,再去除有害物质的同时,也会带走一部分有益物质,而等级低的食用油,加工工艺简单,营养保存的也会越完整。

     

    其次,不同人应该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比如高脂血症的朋友应该选择橄榄油,因其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尤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控制血脂有益,适合老年人食用。

     

    最后,在购买时,注意“两看一闻”。一看透明度,二看生产时间,看一下产品有无悬浊物、是否透明,也要看一下生产时间;最后闻一闻油有没有刺激性气味,以确保不喝危害身体的“地沟油”![3]

     


     

    参考文献:

    [1] 王钰翔.浅谈食用油质量安全与检测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8(09):107.

    [2] 郭元鹏. 要给“地沟油”找到更多利用出口[N]. 健康报,2018-09-15(002).

    [3] 两“看”一“闻”科学挑选食用油[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02):39.

     

    审稿医生 |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李征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明确指出,血脂异常者脂肪摄入应优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亚麻籽油等。另外橄榄油、油茶籽油等也很推荐。

     

    血脂是很笼统的说法,包括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这些脂类物质要与专门的蛋白质组装成极微小的“小球”才能“溶解”在血液中以便运输。血液中的这些小球称为“脂蛋白”,根据密度不同进行分类,其中2类脂蛋白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甚大,一类叫“低密度脂蛋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常被视为“坏胆固醇”,宁低勿高;另一类叫“高密度脂蛋白”,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好胆固醇”。

     

    从富脂鱼中摄取鱼油

     

    鱼油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还含有2种非常独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建议选择富含DHA和EPA的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银鳕鱼等食物来摄取鱼油。

     

     

    多选亚麻籽油、橄榄油等好油

     

    亚麻油和紫苏油以α-亚麻酸为主要成分,属于n-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能调节血脂,可以适当选择。

     

    橄榄油、油茶籽油、芥花油(高油酸菜籽油),它们富含油酸,可以减少坏胆固醇,增加好胆固醇,一箭双雕,是特别值得推荐的食用油。

     

    大多数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核桃油、芝麻油等都是“好油”,富含亚油酸,适量食用时会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尤其是坏胆固醇。

     

     

    少吃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坏油

     

    棕榈油、椰子油、猪油、奶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都是“坏油”,它们富含饱和脂肪酸,会使坏胆固醇增加。这些“坏油”经常藏匿于面包、饼干、方便面、油炸食品、膨化食品、方便面等加工食品中。

     

    “氢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奶油)等含有“反式脂肪酸”,会升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血脂高的人必须严格限制摄入。

     

    总之,为了降低血液坏胆固醇,要多吃“好油”,包括大多数植物油,尤其是橄榄油、油茶籽油、高油酸菜籽油(芥花油)、亚麻油等,以及鱼油。同时要少吃“坏油”,包括猪肉、奶油、黄油、牛油等动物油,以及棕榈油、椰子油、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人造奶油、“精炼植物油”等植物油,它们大量添加在加工食品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55岁的黄大妈患有糖尿病五年多,医生叮嘱要坚持吃降糖药,但由于没有症状,所以她并不重视,饮食无禁忌,血糖高就吃药,血糖不高就不吃。

    直到一年前得知隔壁邻居陈伯,因为糖尿病控制不好变成尿毒症,每天要透析而痛苦不堪,黄大妈害怕自己会变成第二个陈伯,才真正意识到糖尿病的危害。

    从此,她每天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以及多药联用,很快就把血糖降下来,经常血糖控制在3.9mmol/L水平,整个人也瘦了二十斤。

    然而,血糖降下来以后,黄大妈的腿脚却不舒服了,两边脚趾麻木、痹痛,伴有电击感、烧灼感、发凉,又像有无数蚂蚁在腿脚爬过去,每天晚上痛苦到睡不着。到医院就诊检查,原来黄大妈已经得了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血糖太高或太低,均可引发神经病变

    确诊糖尿病之后,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会连累多器官组织的病变,特别是视网膜、肾脏、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医生强调做好血糖管理,控制血糖。

    不听话的患者让医生忧心,对疾病太恐惧的患者同样让医生感到有负担。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内分泌科医生吴丽燕表示,临床上不乏患者认为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结果导致血糖过低,甚至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可以出现头晕眼花、心慌等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可以导致昏迷死亡。

    低血糖也可以激发糖尿病并发症。黄大妈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由于血糖快速下降、体重快速减轻,导致神经缺血缺氧,进而引发急性神经损伤。这样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糖尿病人出现四大症状,警惕神经受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感觉鸡运动神经出现损害,如果出现以下几个症状,要警惕,尽快上医院就诊检查。

    神经损害症状1、出现肢端钝痛、烧灼感、刺痛感、刀割痛、电击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样疼痛,常常在夜间加剧。

    神经损害症状2、下肢怕冷,发麻,腿脚肿胀,出现踩棉花、蚂蚁爬过等异常感觉。

    神经损害症状3、四肢肌肉萎缩,肌肉力量减退导致行走乏力。

    神经损害症状4、腿脚皮肤干燥、皲裂或者出现足部溃疡。

    调整降糖目标,中西医结合摆脱神经痛

    正确控制血糖,应该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体化血糖目标。

    对于新诊断、病程短、无并发症的,年龄小于65岁的病人,空腹或餐前血糖控制在4.4-6.4mmol/L,餐后两小时或随机血糖控制在6.1-7.8mmol/L。

    对于65岁以上、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建议血糖控制范围可以宽松点,建议空腹或餐前血糖为6.1-7.8 mmol/L ,餐后两小时或随机血糖为7.8-10mmol/L。

    黄大妈在医院住院治疗,调整了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7 mmol/L左右,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并调整了降糖方案,给予适当的饮食运动指导,配合中药调理、针灸、熏洗等方法,腿脚的疼痛明显减轻,恢复正常生活。



  •  

    与肥胖人群相比,瘦人反而更容易忽视血脂异常。

     

    体检医师发现,有些血脂高的瘦人往往身材很好,甚至体型偏瘦,血压、血糖都没问题,只是血脂的某个指标超出正常值。

     

    这类人群往往不会把血脂高当回事,很容易自我安慰,“血脂有一点点高”。

     

    血脂高是高脂血症的简称,这是一种代谢疾病,需要及早干预和治疗。

     

    血脂高与身体胖瘦没有关系,即便是看起来很纤瘦的年轻人,也可能是高血脂的发病人群。 

     

    高血脂=“内外夹击”

     

    有调查显示,25%的人在体检中会出现高血脂,那么高血脂这个“飞来横祸”是不是吃出来的呢?

     

    这是认识误区,“高血脂”在医学上称为高脂血症,就会表现出三种不同类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

     

    • 高甘油三酯血症: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 高胆固醇血症:以胆固醇升高为主 。
    • 混合型高脂血症:甘油三酯、胆固醇都升高。

     

    其中胆固醇只有1/3是外源性的,就是通过日常饮食摄入的,剩下的2/3都是内源性的,是通过肝肠循环对胆酸等进行重吸收,而后在肝脏合成的。

     

    也就是说,由于内因导致的高血脂,试图通过饮食干预,比如吃少油少盐的水煮菜来降血脂,是不现实的。

     

    ● 导致高血脂的外部因素:以“吃出来”为主。

     

    通过这三个表格就可以了解到哪些食物可以“吃出高血脂”。

     

     

     

    数据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食物成分表》

     

    ● 不良的生活方式

    比如不运动、缺乏体力劳动,吸烟、酗酒,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免疫系统下降,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高血脂。

     

    ● 高血脂大多都是内因造成

    比如一些代谢疾病和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脂肪肝、肝硬化或病毒性肝炎等,都可能导致高血脂。

     

    综上所述,高血脂是“内忧外患”所致,与体型胖瘦没有必然联系。

     

    瘦子得高血脂更危险

     

    ● 同样高血脂,为何瘦人更危险

     

    体型肥胖的人,机体对游离脂肪酸利用较少,脂肪合成较多,确实易发生高脂血症。

     

    但如果胖人脂质新陈代谢功能特别好,“吃多少、消化多少”,也能保持血脂正常。

     

    胖人由于还会有高血压、高血糖的问题,所以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同时,也会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早进行高血脂的治疗。

     

     

    相比之下,反而是那些身材苗条的瘦人,容易忽视血脂检查,一经发现,往往血脂已经很高。

     

    瘦人血压、血糖不太容易出问题,所以一旦出现高血脂,很可能是受先天遗传基因影响,或脂质新陈代谢能力较弱。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所以有“好胆固醇”美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把肝脏中的血脂运送到血管里,诱发疾病,被称为“坏胆固醇”。

     

     

    瘦人高血脂的特点多为“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低于正常水平,因而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受先天遗传基因影响而导致高血脂的遗传疾病,瘦人要特别注意!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这些遗传疾病中,既有较为常见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较为罕见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

     

    也就说,当瘦人一旦发现有高血脂,就要“一查到底”,找到引起高血脂的根本发病原因。

     

    ● 有些瘦子比胖子更不健康

     

    BBC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不运动的人看起来不胖,但是内脏脂肪含量很高。这些内脏脂肪对身体有更大的危害。

     

    为了赶走这些多余的内脏脂肪,即使不胖,也需要运动起来。

     

    这就引出一个“隐性肥胖”的话题来,所谓“隐性肥胖”指的是囤积在肝、胰、胃、肠道等内脏器官周围的内脏脂肪。很难通过肉眼看出来隐性肥胖,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自测。

     

    测腰臀比:

    用卷尺测出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围÷臀围);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以上,女性在0.8以上,就可能是内脏脂肪过剩的高危人群。

     

    手捏法:

    用手捏肚脐周围,如果能把肚脐周围的肉轻松捏起2厘米,你堆积的可能是皮下脂肪,否则就表示你的脂肪多堆积在内脏。

     

    用体脂仪进行测量:

    很多体脂仪可以测量内脏脂肪指数。

     

    • 正常:0.5~9.5以内;超标:10-14.5。
    • 补充:当内脏脂肪指数超过15时,那么你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内脏脂肪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威胁着你的身体健康。 

     

    什么人需要定期查血脂

     

    一般来讲,这三类人群要重视血脂检查:40岁以上的男性;围绝经期以及绝经以后的女性;平常有吸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人。

     

    此外,还有四类人群也要定期查血脂。

     

    1.父母有心脏疾病

    父母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周围血管或者脑血管疾病史,或者55岁之前突然死亡的,孩子应要接受筛查。

     

    2.做过心脏手术的

    父母或者祖父母在55岁前,进行过冠脉搭桥手术或者气囊血管成形术,孩子要接受筛查。

     

     

    3.家族史

    不知道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家族史,或者父母有2个以上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

     

    包括肥胖(体重指数>30)、高血压、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缺乏体力活动、糖尿病,其他反应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或伴有比如高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要查血脂。

     

    4.胆固醇高

    父母总胆固醇高(>6.45mmol/L),子女要做总胆固醇检查。

     

    所以讲,不论胖瘦,都需要关注自己的血脂水平,养成定期去医院体检的好习惯,了解血脂水平,在医生的指导下控制高血脂。

     

    此外,生活中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科学的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不吸烟、不熬夜、不酗酒,享受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高血脂(高脂血症)的健康管理》——医学微视官网
    [2]《一文讲清楚高血脂的饮食“宜忌”,把吃出来的高血脂吃回去!》——健康之路
    [3]《高血脂不是胖子专属!瘦人也会得,而且更危险!》——北京健康教育
    [4]《高脂血症治疗详解》请收好——好医生
    [5]《BBC调查:锻炼的真相,有时候瘦子比胖子更不健康!》——深蓝财经
    [6]《“好胆固醇”越高越好?352万人研究“辟谣”》——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7]《哪些人需定期做血脂检查?》——王振涛大夫 
  • 食用油是每家每户厨房里必备的烹饪用品之一,是一日三餐的重要“参与者”。你了解食用油吗?它里面超过99%的部分都是脂肪,可以说食用油=脂肪,而且无论是现在流行的橄榄油、亚麻籽油,还是传统的猪油、棕榈油,其产生的能量是没有什么差别的。食用油的好坏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可是你真的会“吃”油吗?

     

      

    油如何变成脂肪?

     

    人体内脂肪的来源主要包括肝脏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和食物中吃进的油脂,脂类对于人体的主要生理作用就是提供消耗所需的能量,一旦摄入和产生的脂肪酸无法被身体完全消耗掉,就会囤积在体内变成脂肪。

     

    油脂从进入人体开始,自口腔到胃,再到十二指肠,经过各器官分泌的脂肪酶和各类消化液,已被消化掉了大约20%-30%。油脂需要被分解成单个的脂肪酸才利于肠道吸收,而被吸收后的脂肪酸通过脂蛋白被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充当能源物质,一旦这些能源物质利用不完,就会被储存起来,变成肥肉。

     

    如何健康吃油?

     

    听起来食用油这么“恐怖”,尤其是对于那些减肥、健身的人来说,恐怕是避之不及,再也不吃了。但人体既然被先天设计成需要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假如刻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取,相当于剥夺了人体的原材料,对于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修复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健康、合理的吃油呢?

     

    1、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搭配使用。

     

    脂肪酸一般分为三种,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的食用油这三种脂肪酸的含量也不相同,中国营养学会对于这三种脂肪酸摄入量的推荐比例是1:1:1,由于不同食用油这三种脂肪酸含量比例差别较大,所以建议家里常备3中不同的食用油,搭配食用。

     

     

    2、多用植物油。

     

    考虑到饱和脂肪酸可以从日常膳食中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获得,也可在人体内自身合成。而对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α-亚麻酸和亚油酸,则大部分来源于植物油。

     

    3、做饭少油。

     

    无论是什么食用油,成人每天油脂的推荐摄入量都是25-30克,所以在日常做饭时,应该注意对食用油用量的控制,比如可以选择蒸、煮、炖、焖、熘、凉拌等更为省油的烹饪方式,或者是选择喷雾型食用油,油滴小,分散均匀,从而达到省油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不同食用油的烟点是不同的,做菜时千万不要等油开始冒烟了才下锅,这时的食用油已经开始产生有害的氧化物和致癌物质。我们要选择相适应的烹饪方式,注意烹饪时长,才能做出好吃又健康的一日三餐哟。

  • 市民常手捧一杯手摇饮品,但过多的糖分已成为国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有关专家及食品局等单位召开记者会呼吁,含糖饮品对健康有诸多危害,过量食用会导致肥胖,并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希望政府要求手摇饮品业者,在每一杯饮品上,必须标明糖分含量及热量,提醒市民每日摄入糖分。

     

    手一杯饮料成了学生们在全民运动中喝的高比例。

    有专家指出,喝含糖饮料已经给国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在医疗三大开支中,第一是洗肾,第二是糖尿病,第三是牙周疾病。就诊糖尿病患者从2015年的139万人,到去年的164万人,这一比例逐年上升,与血糖摄入量高度相关。

     

    根据相关研究,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年轻人摄入的糖分最多。年龄在13-15岁的人喝含糖饮料,平均每周6.7次;年龄在16-18岁的人喝含糖饮料,平均每周6.6次,平均每周超过7次,甚至更多,最高达到52.8%,几乎每天一杯含糖饮料。

    全糖珍珠奶茶中糖含量高是健康的隐忧。

    每天摄入的糖分应为每日总卡路里的十分之一,根据相关食品营养成分数据库,一杯700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含糖近62公克(约12颗方糖),只要每天一杯,就超过了每日摄糖上限。

     

     

    以每天2大卡的成年人来计算,一天不宜摄入超过200大卡,但多数人都容易超标,而且摄入过多的糖会影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如何让标识更明确,让儿童、家长知道有更好的选择,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也需要商家的配合来达到效果。

    强迫人们食用含糖和热量的食物来保护身体健康。

    「连锁店及速食行业现场调制饮料标识规则」草案已预先修订,未来饮料应以总糖量和总热量来标识,可采用中文、图卡等显眼方式,在现场、菜单和标签上标明。如标示不实,可处罚款四万元以上,四百万元以下;如标示不实,可处罚款三万元以上,三百万元以下。

     

    我们建议,只在现场公布总糖的含量,民众并不会留意,建议未来每一杯饮料标签上都应该有标示,让民众喝饮料时,还一边提醒自己到底喝了多少糖和热量,甚至建议设置糖量摄取APP,将手摇饮品也纳入查询项目,只要饮品超标就由智慧装置发出警告,民众若喝过量就会报警,呼吁食品局和相关研究机构等单位,共同努力,保护民众的健康。

  • 血脂中的“脂”总让人把它与脂肪间形成等号,于是每一个血脂异常的人,第一反应就是,肉吃多了。但《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却发现,导致高血脂的决定因素是“糖”。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显示,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0.4%,人数超4亿。想要正确控制血脂,光少吃肉,是不够的。


    《生命时报》结合权威期刊研究结果,邀请权威专家总结糖类对血脂的影响,教你科学控血脂。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李文慧
     

    糖摄入与血脂密切相关

     

    刊登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出,在导致高血脂的因素中,吃肉多并非决定因素,吃糖类多反而更危险。

     


    研究者指出,高血脂风险与糖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点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中常常被忽视。

     

    转化为甘油三酯

    人摄入过多的糖时,会转化为大量甘油三酯,血脂水平随之升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导致脂肪聚集在肝脏周围,形成脂肪肝。

     

    导致热量堆积

    糖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热量,过剩的热量会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会升高。

     

    促进坏胆固醇合成

    包括蔗糖、果糖、糖浆、淀粉在内的各种糖类能促进坏胆固醇合成。富含上述成分的食物有甜饮料、甜食、精制谷物(精米白面)等。

     

    刺激进食

    食用甜食后,血糖迅速升高出现应激低血糖反应,产生短暂的饥饿感,让人误以为自己没有吃饱而大量进食,最终导致肥胖和血脂升高。

     

    抑制脂肪分解

    血糖升高可能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产生胰岛素抵抗,抑制脂肪分解,进一步导致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


    拒绝脂肪可能适得其反

     

    血脂异常与否,主要看四项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按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血脂异常参考标准如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以降低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被称作“好胆固醇”,血脂化验结果在1.3毫摩尔/升以上为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容易造成胆固醇在血管的堆积,增加心脏病风险,被称为“坏胆固醇”。

     

    过分强调低脂饮食来降血脂,可能导致好胆固醇摄入不足,且因减少肉类摄入而食用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更不利于控制血脂中的甘油三酯。素食造成的低蛋白血症,也可能因为蛋白缺乏会影响脂肪的正常运输,引起高脂血症。

     


    饮食中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如坚果、深海鱼、豆制品、牛油果等,有助提升身体的好胆固醇。


    控糖控脂,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高血压调查研究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分别仅为16.1%、7.8%和4%,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不管什么类型的血脂异常,都首先推荐饮食控制,除了要控制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外,控糖尤为关键。


    营养均衡

    要维持稳定的代谢和血脂,降低各种慢性疾病发病风险,日常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肉类120~200克,且肉类最好选择鱼、禽、瘦肉等。

     

    控制食量

    进食量过大,多余的热量就会储存在体内,增加体重和血脂水平。饭前喝杯水或喝汤、吃饭时细嚼慢咽等,都可以达到控制食欲,减少饭量的作用。

     


    限制饮食

    “坏胆固醇”偏高时,要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在每天300毫克以下。不建议吃动物内脏、脑、蛋黄、螃蟹、鱿鱼等无鳞鱼类。

     

    甘油三酯偏高时,要严格控制脂肪摄入,少用油,不吃肉眼可见的肥肉或动物油脂、奶油。尽量不吃或少吃甜食,水果每天食用不要超过200克。

     

    减少糖摄入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下,5%以下最佳。按轻体力活动女性每天消耗的总热量来计算,大约是22克。


    一般来说,一罐苏打水含糖量为12克;一片全麦面包含糖量为8克;一块奶油糖含糖量约20克;一瓶500毫升的甜味饮料含糖量约40~50克。

     

    学会看实物配料表,配料表中糖排名越靠后,糖含量越低。

     

    主食的升糖指数越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越厉害,对血脂的影响越大。粗粮的升糖指数较低。

     

    有意识地从每周一次减糖餐或者减糖食物开始,增加到每日少吃一种含糖食物,几个月后,口味就会变淡。


    用水果、低脂牛奶和酸奶来代替甜食,或者用蜂蜜和果汁代替糖,都可以减少糖的摄入量。


    此外,保持良好日常习惯,也是控血脂的关键。增加运动量消耗过多热量;戒烟限酒;养成早睡习惯;保持良好情绪。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人群,更要管好血脂,定期去医院复查。▲

     


    本期编辑:罗榕

  • 对于我们来说,食用油是烹饪过程中最不可缺席的重要部分,没有食用油,再好的食材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口感也大打折扣。很多人在选择食用油时,并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味道,有的人喜欢猪油的香味,有的人喜欢用花生油炒菜,也有人喜欢没什么味道的玉米油。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油,也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可能大家觉得每天只吃那么一点油,不会对健康造成大的影响,但你要知道,我们几乎一天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在用油,不合理的用油方式,最终会成为左右健康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脂肪是人体所需的最基本的营养元素之一,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能量,人体所得到的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脂肪。而食物中的脂肪要么来源于动物,要么来源于植物,两种不同的来源,也区别了食用油的类型:动物油和植物油。

     

    在人们心里,动物油的受欢迎程度是高于植物油的,动物油有着得天独厚的香味和口感,不论是炒菜还是煲汤,都能提升食物的美味度,但动物油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容易导致血脂升高,让人发胖。植物油虽然口感一般,但对人体健康的贡献更大。

      
    不过,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食用油,都不宜过量,否则依然会成为健康隐患。

     

    人体每天最多需要摄入多少脂肪?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到底吃多少油才能既保证营养充足,又不会摄入过量呢?其实这也是有标准的,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油脂量控制在25-30克是最合适的,多了不仅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引起肥胖,也会造成浪费,因为多余的油脂不会被人体有效利用,反而会成为我们身上的赘肉。

     

    不过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每天的活动量、消耗量不同,需要摄入的油脂量也有所差异,具体需要摄入多少油脂,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像运动员和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对油脂的需求量就不一样,同一个人在冬天和夏天对油脂的需求量也不同。

     

    所以,大家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合理安排膳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机体正常运转。

      
    科学用油,身体更健康

     

    优先选择植物油

     

    前面也提到了,在面对动物油和植物油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用油时,我们要摒弃以味道为主的观念,优先选择植物油。

     

    烹饪方式不同,选择的食用油也不同

     

    我们在烹饪过程中,烹饪方式一定不会局限于一两种,所以在选择食用油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来进行调整。比如在油煎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稳定性较好的橄榄油或菜籽油,炒菜的时候选择葵花籽油或玉米油,凉拌的时候用亚麻籽油或核桃油。

      
    合理控制油温

     

    在烹饪食物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需要控制油温的场合,因为油温一旦过高,食物的口感就容易大打折扣,甚至会烧焦或糊锅。而控制油温的原因却不仅于此,因为很多食用油在温度过高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仅会造成营养的流失,还会产生一些对健康不利的有害物质。

     

    我们经常在路边小摊买油炸食品,这些油炸食品看起来诱人,但却没那么健康,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比较正规的油炸食品店里的机器会有油温提示,店员也会不断调整油温,一方面是为了使油炸食品口感达到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避免食用油变质。

      


    而很多小摊小贩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还会反复使用煎炸油,希望大家能擦亮眼睛,看到这样的小摊,趁早避开,不要为了贪嘴把健康置之脑后。自己在炒菜时,也要学会观察油温,不要等到油冒青烟时才倒入食材。

     

    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

     

    很多朋友在做饭时,习惯性多放油,这样炒出来的菜口感更好,而且很多老年人都觉得油越多越补,但这种观点早已被推翻,经常摄入过多的油脂,会增加肥胖的几率。除了食用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控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量。

      
    总结:食用油让普通的食材味道更鲜美,担任着烹饪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但摄入过量,或者油温不当,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希望你别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合理用油,科学用油。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