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怎么调节地震灾害后的焦虑情绪?

怎么调节地震灾害后的焦虑情绪?
发表人:袁家鹏

地震灾害会给人们带来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

1. 深呼吸和放松技巧:尝试深呼吸和其他放松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或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

2.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确保有足够的睡眠,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有助于平衡情绪和增强身体的稳定性。

3. 与他人分享感受:找人倾诉自己的感受,与亲友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担忧和困惑。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会帮助您减轻焦虑。

4. 避免过度关注媒体报道:尽量限制对地震相关新闻的关注,以避免过度担忧和焦虑。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并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

5. 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每个人对焦虑的应对方式不同,可以尝试一些自己喜欢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读书、散步、绘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

6. 打造稳定和安全的环境:尽可能在家庭和工作环境中创造稳定和安全感,保持整洁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焦虑情绪持续存在并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

请记住,每个人对焦虑的应对方式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逐渐调节和缓解焦虑情绪。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焦虑障碍疾病介绍:
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对离家或与依恋对象分离一种持续的,激烈的恐惧,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8-24个月的儿童正常情绪。该病主要表现为担心父母在分离后受到伤害,因此不愿离开父母,拒绝上学或单独就寝等,部分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目前对分离性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经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以下内容选自京东互联网医院医患问答,为保护患者的隐私,相关信息已隐去。


    “名医问诊”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推出的功能,帮助全国各地的患者解决医疗难题。 

     


    天津市安定医院 精神科 副主任医师 孙芸:


    您好,从您对自己症状的描述来看,您目前主要存在睡眠问题。

     

    除了睡眠问题,您还会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包括因工作、生活、身体、感情等现实压力导致的精神焦虑,还存在胃口和心脏的不适感。


    您也曾经因为胃口和心脏的不舒适到医院检查过,结果也并未发现相关器质性疾病,这提示您可能存在躯体性焦虑。


    失眠并不单纯是睡不好,当睡眠质量差表现为睡得浅、醒得早、醒的次数多,没有真正睡得深沉的感觉时,这提示您可能存在焦虑或者抑郁情绪。

     

     

    失眠、焦虑、抑郁这三组症状可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三者相伴相生。


    目前就您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描述来看,您主要是在失眠的同时伴有焦虑情绪,而抑郁情绪并不突出。


    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察觉自己情绪的变化。


    原则上如果睡眠状况不佳一周以内超过三天并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就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


    只有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才能使您的睡眠问题得到妥善、彻底的解决。


    治疗建议:


    第一、对于您的睡眠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缓解焦虑情绪,建议您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


    可以通过合理的休息或者是适当的郊游,散步,散心的方式来放松心理上的压力感,心理压力得到了放松,失眠的现象也会相应改善。


    第二、要对自己的睡眠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必要为目前的睡眠问题而陷入恐慌。


    保持乐观的情绪,消除紧张心理,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这些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结合您目前的睡眠及焦虑问题,可以尝试服用低剂量的助眠药物。


    如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抗焦虑药等来辅助改善睡眠和焦虑情绪。


    因为,往往这类药物属于限制用药,建议您最好到专业医疗机构的相关科室进行咨询及治疗。


    面对焦虑情绪出现,人们普遍和自然的反应就是回避令你害怕的事,所以当你面对恐惧时,你起初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


    最有效减低焦虑的方法其实是正面面对那些令你惧怕的事。

     


    如果你经常感到焦虑,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帮你缓解紧张情绪。


    1. 和你信任的人倾诉


    和你信任的人讨论你焦虑成因可以平复你紧张的情绪。在交谈当中, 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也遇过类似的问题。他们对此问题的应对方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他们的关心也可以成为你克服心理障碍的动力。


    2. 呼吸练习

     

    尝试深呼吸放松练习——注意每个吸入呼出的动作,这是处理焦虑最简单却常被忽略的方法。


    呼吸练习可以帮助你控制焦虑的情绪和平复心情。尝试轻轻的从鼻孔吸入空气,然后缓缓地从嘴巴呼出,注意频率要缓慢和有规律。从脚趾到头顶慢慢收紧和放松全身肌肉,再保持身体静止,留意身体感受到的所有感觉。


    3. 合理运动


    运动可以减少或降低你的焦虑。出外散步或跑步可以给你自己更多思考的空间,以及暂时远离日常的烦恼。如果你不能进行户外运动,那你可以尝试做一些能在室内进行的运动,例如手部和脚部的运动。


    4. 写日记


    记录每次失眠、焦虑来袭时的详情,有助你探究当中的规律和成因。这可以令你更容易有效地处理往后的焦虑。你也可以记录一些有效减轻焦虑的方法,这可以增强你对控制情绪的信心。


    5. 其他放松方式


    瑜珈、冥想、芳香疗法、按摩等都是一些有效减低焦虑的放松方法。


    尝试一下你可能会发现总有一项可以帮助你放松下来,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焦虑对你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气郁质是由于长期的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中青年,并以女性居多。气郁质易伤患者情志和饮食,如果长期得不到调养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诱发各种疾病,比如抑郁症、梅核气、惊恐、肿瘤等。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便是典型的气郁质,往往会表现出闷闷不乐、体弱多病,甚至最终落得一个病死的结果。气郁质伤心伤神还致病,危害那么大,该怎样调理好呢?学习这5种调理方法,,拒绝做现实版的林妹妹。

     

     

    气郁质的患者需要注重日常饮食搭配,做好饮食调理,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行气的食物,比如茴香、洋葱、橘子等。同时,需要避免吃过于生冷寒凉的食物,哪怕是上火了,也要注意不可以吃太凉的东西,也不宜喝浓茶、咖啡等饮品。

     

    此外,气郁质的患者尤其要注重补益气血、调肝养肝、理气解郁和健脾养胃,可以适当吃一些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覆盆子、优质蛋白质等具有补益肝血作用的食物,以调节患者脾胃功能,增加补益效果。

     

     

    气郁质虽是患者身体内部的一种体质表现,但生活起居方面没有做好,同样会对患者身体内部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长期熬夜、饮酒、抽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从而加剧患者的气郁。

     

    所以,对于气郁质的患者要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寒就暖、不要熬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避开过于紧张、压力过大的工作环境,以免加重气血郁滞。

     

     

    气郁质的患者非常需要运动,运动能够帮助推动体内气的运行和畅达,疏通患者体内的郁结和瘀阻,化疾病于无形。比如跑步、登山、打球、武术、游泳等有氧运动,只有每日保持足够的运动量,才能够很好地调畅气血,促进食欲和改善睡眠,对调理“气郁质”有很大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日的运动需要适量,切不可过多锻炼,同时也不要间歇式的锻炼,“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运动模式,是没有明显效果的。

     

     

    气郁体质地调理关键在于患者的情绪管理和心态调节,良好的情绪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患者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才更有利于调理气郁质。

     

    同时,患者自己应学会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凡事想开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不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不会产生压抑、焦急等负面情绪来影响到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好彩才自然来。

     

     

    气郁质的患者因为气机阻滞、血脉不畅等原因,容易产生毒素淤积、难以排出的情况,从而使患者出现色斑、痘痘、黑眼圈等皮肤问题,所以气郁质的患者还可以从外部护肤上进行体质调理,日常生活中多注重皮肤补水,或者吃一些滋阴润肤的食品,比如雪梨、麦冬、银耳、燕窝等。此外,还可以用热毛巾敷面,对改善皮肤干燥和循环不佳造成的皮肤问题都有好处。

  •  

    当天气越来越冷,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有的朋友发现心情变差了,焦虑情绪难以平复。

     

    特别是近期周围的人纷纷被奥密克戎攻击,朋友圈平均体温38℃,感染新冠后隔离的人和还没感染但怀着对疾病担忧的人,心中都有焦虑情绪在反复涌动,甚至影响到工作、睡眠,看着脱发增多,令人更担忧了……

     

    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在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时,短时间内出现焦虑情绪很正常,甚至还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

     

    比如百姓常说的「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适当地焦虑能促使我们进步」、「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

     

    适度的压力反而能让自己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挥。

     

     

    心理专家也常常拿「适度焦虑」来激励大家,适度焦虑能够帮助我们预警风险,分辨重要的事情,激发工作、生活的动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实际生活中,什么是「适度」,什么是每个人特有的「适度」,就要靠专业人士来把控。

     

    「焦虑」需要重视吗?

     

    「当你意识到自己焦虑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焦虑很久了」,这句话讲的是,很多病理性焦虑症隐匿性很强,但都被人们当成焦虑情绪。

     

    首先我们要学会识别病理性焦虑的典型症状,病理性的焦虑常见的是广泛性焦虑,一旦发现,不可拖延太久,要有一种「快刀斩乱麻」的干预与治疗决心。

     

     

    可以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治疗,并辅以心理咨询,尤其是对自我认知方面要有改善,这就需要一定疗程的正规治疗。

     

    一般来说,广泛性焦虑有这样5大特点:

     

    1. 无缘无故地出现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但是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总惴惴不安,觉得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有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2. 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担心,这种焦虑不是针对现状的,而是针对未来即将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感觉被即将发生的某些威胁伤害,但又无法对这种所谓即将出现的危害说出个所以然来;

     

    3.焦虑持续时间比较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这种低迷恐惧的状态;

     

    4.很难自己调控,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既往的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对这种萎靡状态的调控帮不上忙,甚至反而让自己产生负罪感,常常会觉得「我怎么那么笨」;

     

    5.失控的焦虑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认为6个月以上。

     

    哪些人容易得焦虑症呢?

     

    ● 性别

    从性别上讲,女性高发,女性可能是基于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较缺乏安全感,导致她们在这方面的发病率较男性高。

     

     

    ● 年龄

    一般来说青年时期发病比较多,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对于女性来说,焦虑在围绝经期,也就是通常说的更年期发病率较高。

     

    ● 人格特征

    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的,一个是谨小慎微、胆子比较小的;一个是自我要求比较高,比较追求完美的,对事业、对生活、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很多方面都有比较高要求的群体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焦虑。

     

    ● 自身健康

    对自身的健康比较关注的,就是容易担心自己可能会患有某种疾病的,我们称为有疑病倾向个性特征的。

     

    焦虑的分级

     

     

    心理测评往往是软件系统打分,并不是最终结果,焦虑分级也不可拿非标准化的心理测试自测,均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测评。

     

    这些事让焦虑「添油加醋」

     

    睡眠不足

     

     

    失眠加重焦虑,焦虑也会加重失眠。如果长期睡不好,引起焦虑,影响学习和工作,需要一起治疗,不要私自寻求助眠偏方。

     

    营养不良

     

    大脑和心脏是人体发动机,需要强大的营养支持。如果长期偏食、营养不良,过度脑力劳动,就会出现透支,加重原有的焦虑。

     

    要求助专业的营养咨询师和营养治疗师,从饮食干预上想法子,膳食平衡,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这些事让你的心情好起来!

     

    很多人在治疗和干预焦虑症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选择「名医名院名方名药」,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焦虑症的规范治疗。

     

    精神心理科医生给出下面这4个小妙招,不妨一试。

     

     

    总之,焦虑只是人生的一个音符,相信我们能度过难关,对感到焦虑的事既不要过度关注,也不要轻视。

  •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孩子有学习压力,青年人有找工作压力,中年人有养家的压力,老人有养老压力。面临各种各样压力时,我们应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如果不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状态,将会给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可能先会形成一种焦虑状态,当焦虑状态不能很好解决时,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焦虑症。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目前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总是坐立难安,出现睡眠障碍,焦虑患者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还有表现为过度担心或者恐慌,一部分人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表现为对疾病的放大,将痛苦无限放大,根据自己的臆想出现临床症状,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心悸、恶心、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昏沉不清亮等。

     

     

    有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疏导情绪走出误区,然而有些严重焦虑症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可能需要借助药物的力量走出焦虑。有很多患者对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些误解,认为副作用大、戒断难,从而拒绝口服药, 但是如果放任病情发展不进行控制,将会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需要正确认识焦虑症,辩证的对待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当利大于弊时,应果断的选择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在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疾病的反复,所以焦虑症患者要做到对自己和主治医生有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勇敢的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当症状完全缓解时,不可自行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停药,以防疾病的复发。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的愉快心情。

  • 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心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是一种老年人常有的一种疾病,因为房颤和年龄的关系呈现正相关。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也就是说,年龄越大,房颤的发生概率也就越高。所以有人也说房颤是一种老年病,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房颤呢?

     

     

    一、预防原发病

     

    能够引起房颤的原发病有很多,比如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等,所以,预防房颤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积极预防这些原发病,因为这些都是使得房颤发作的主要因素,所以,能够减少房颤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减少风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相关心律失常并发症。就会减少房颤的发生。

     

    二、减少烟酒刺激

     

    房颤还和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关,有报道显示,抽烟和饮酒,不仅仅增加房颤的发病率,还会增加房颤的相关不良并发症。所以,房颤病人戒除烟酒,似乎更有意义。其次不仅仅是烟酒,一些刺激性的饮料等,也会使得房颤的发病率增高。

     

    三、避免情绪刺激

     

    加班熬夜、精神紧张、喜怒哀乐等情绪刺激,也会导致房颤的发生,因为情绪的变化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张力升高,这些都是房颤容易发生的一些诱因,避免这些诱因,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病率。

     

     

    四、其他原因

     

    比如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也会诱发心房颤动,所以,避免水电解质紊乱,避免严重干扰,或者是水电解质紊乱以及感染后,预防房颤的发生也尤为重要。

     

    当然,即便发生了房颤,也不需要过于紧张,我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或者对因的治疗,不管是控率还是控律,都会有适合你的房颤的治疗方法。

     

    亲,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你!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抑郁症是一个很难缠的“精神感冒”,如果处理不当,或许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严重的会有轻生的念头和行动,甚至做出痛苦的抉择,遗憾终生。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那么罹患抑郁症以后,应该怎样和抑郁相处呢?

     

     

    一、走出去

     

    环境要变,抑郁情绪一旦产生,会对现存环境中的特定事物或者事件产生极大地反感和厌恶。此时改变环境,对于抑郁患者来说或许十分重要。毕竟让自己远离产生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对于控制抑郁情绪帮助很大。

     

    二、宣泄出去

     

    一定要学会宣泄,无论是找心理医生,还是自己的好友,还是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找一个能听你讲述自己内心不愉悦的感受的地方。而最好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是医务人员,只有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才能有效地减少心理压力,减少做出错误抉择的可能性。

     

    三、正规治疗

     

    仅仅靠活动和发泄,并不一定能纠正自己轻生的念头,如果自己真的有轻生的念头,个人建议一定接受正规医生的正规治疗,药物的干预在此时可能已经不可避免,而药物产生的作用也会非常重要。

     

     

    四、找人陪伴

     

    一旦有轻生念头,一定记得找人陪伴,或者在自己做出轻生决定之前,拨打心理咨询热线,因为很多人会为此做出努力。你不是孤单的,你和我们都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天空下,所有人都不会舍得你轻易的离去。

     

    看懂了吗?经过正规的治疗,绝大多数抑郁患者都会走出去,而且我曾经说过,所有有过轻生念头的抑郁症患者,走出去阴霾以后,都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是多么的美好。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作者 |潘莱珂&魏馨怡

    文章首发于 |心理荷包蛋公众号

     

    心理问题所出现的症状在治疗后会约莫得到65%的缓解。

     

    以抑郁为例,比较认知治疗和精神性药物治疗(如百忧解等),大概可以得到65%的缓解率,其中还有45%~55%的安慰剂效应,这意味着治疗的净效果仅在10%~20%之间。

     

    想要打破65%的传说,必须将一种古老的美德和干预方法相结合。

     

    那便是勇气——理解心理问题并设法正确应对它们,以便在消除它们的情况下仍能使自己正常地生活或工作。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情 绪 妖 魔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经历各式情绪问题。歌德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只拥有过两天真正快乐的日子,好像只有在一切都顺利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快乐。学业、升学、人际相处等等都是我们的坏情绪来源。

     

    怀揣着勇气,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情绪妖魔,学着同坏情绪相处。

     

    面对让我们日夜煎熬的焦虑,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烦躁不安时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做无畏的挣扎,乖乖对消极情绪俯首称臣,试图去改变外部生活而非内心世界。

     

     

    焦虑存在的价值

     

    焦虑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现在看看你没有拿书拿鼠标的左手,正在干什么?可能在挠痒,也可能在抠痘痘?就像监工一样不停搜索身上的瑕疵,其实焦虑也是一样的。焦虑是危险来临的警笛,驱使我们深思熟虑、冥思苦想,企图找到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焦虑或许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考验。

     

    所以,对于那些焦躁不安的情绪,我们可以忍受、关注甚至心怀感激。

     

     

    判断焦虑是否成为负担的三个指标

     

    但其实很多时候焦虑是不必要的或者过多的。下面有三个指标帮助我们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焦虑已经成了一种负担,应该赶快从肩上卸下来。

     

    第一,你的焦虑是不是不可理喻?你的焦虑是否超出了对现实威胁该有的反应范围?

     

    一个在期中考试中挂掉两门的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担忧地睡不着觉。(合理焦虑)

     

    一位大学生不去参加考试是因为她担心,在她答题时,教授会一直盯着她看,这样她的手会不由自主地发抖。(不合理焦虑)

     

    第二,麻痹性。

     

    焦虑初衷是促使人采取行动,当焦虑达到极致,便会麻痹你,让你无动于衷。比如说,一个小伙子时时担忧他的女朋友会对他不忠,所以他不再同她约会;一个学生在任何活动中总是表现最好的,所以拒绝去上学,并认为“每个人都很恨我”。

     

    第三,强度。

     

    查尔斯·斯皮尔伯格设计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焦虑和愤怒的强度。测量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确认是否应该改变日常生活的焦虑水平。

     

    减少生活中的焦虑

     

    大量的情绪研究都集中在“失控”上,即帮助情绪异常的人恢复正常,但如何科学改善一般人的情绪状态?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

     

    研究表明,每天花20~40分钟的时间,并持之以恒的使用,可以改善日常生活的焦虑。

     

    第一种方法是渐进式放松训练。先绷紧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身体的主要肌肉,直至完全松弛下来。

    第二种方法是冥想。超觉冥想是冥想的简化版,可以驱逐焦虑的想法。

     

     

    当然,也可以使用少量的镇静剂进行快速治疗,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焦 虑 引 发 的 疾 病 及 干 预 方 法

     

    焦虑情绪可能引发疾病,下面将介绍疾病表现及干预方法。

     

    惊恐症

     

    应对惊恐症,需要改变病人的认知——“你并不会真的晕倒”,不要把惊恐的表现误以为生理病症的证据,将焦虑的症状误以为是死神来临的征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认知疗法。

     

    相较认知疗法而言,药物效果更差。

     

    恐惧症

     

     

    恐惧症和惊恐症不同,它的对象是患者亲眼所见的东西。根源是胆小脆弱而不是神志不清,根源深埋在潜意识的土壤。像是对碳烤生蚝的厌恶,明知罪魁祸首是胃肠感冒,还是会下意识讨厌它。

     

    恐惧症需要的是消退治疗,要求在恐惧物体出现时没有令人恐惧的非条件反射出现,无论是暴露疗法还是系统脱敏疗法,恐惧的消退都必须让患者感知到没有危险逼近。

     

    相较认知疗法而言,药物效果则更差。

     

    强迫症

     

    当有关肮脏的念头占据了脑海时,强迫症患者会洗一个小时的手,或者不停地擦洗婴儿房,从地板到天花板,每天三次。甚至因为害怕手沾上门把上的细菌,而用脚去开门……这些都属于强迫行为。

     

    行为主义者对此颇有研究,他们认为不太能控制自己想法的人容易患上强迫症。如果制止不了恐怖的想法,便会变得情绪激动,越激动越难控制想法,就会更焦虑,进而恶性循环。行为疗法则采用:暴露出来,禁止反应的方法,不允许患者在特定场景中做出任何仪式化的动作。

     

    此外,安那芬妮药物也是有效的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总 结

     

    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坏情绪,了解坏情绪的形成与演变,知晓哪里可发挥能动性去改变,哪里必须要接受,把有限的时间和经历集中在可以改变的特性上,积极干预,进而实现自我提升。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幽闭恐惧症患者进入特殊的密闭环境,如进入电梯、车厢、机舱、剧场等室内场馆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心慌、想要逃跑回避。以女性居多,约是男性的2~3倍,发病高峰年龄在25~30岁左右,终生患病率为6%左右。幽闭恐惧症患者接受及时且适当的治疗,预后一般良好,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并发其他心理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通常很少复发,若好转后再次出现密闭空间恐慌或心慌、胸闷不能缓解需及时复诊。

     

     

    一、幽闭恐惧症好发于哪些人?

     

    有幼年心理创伤者: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产生恐惧。
    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幽闭恐惧症具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例如遗传的性格脆弱性,有些人天生紧张而显神经质。他们最易产生恐惧感,患此病后偏于高度内向、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常表现为胆小、怕事、害羞及依赖性强。


    二、幽闭恐惧症患者日常如何护理?

     

    克服幽闭恐惧症需要学习放松,适当控制焦虑,更多地与他人交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在天气比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去户外放松下心情,也要进行自我克制。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进行一些放松训练,能及时的调整好自己的紧张情绪,试着慢慢地进入到让自己恐惧的幽闭环境,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进行脱敏。本人和亲属应及时注意观察如出现密闭空间恐慌或心慌、胸闷不能缓解需及时就医。本人应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与自信心和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自己调整紧张情绪的能力。亲朋好友应耐心引导,切勿强制,逐步脱敏。

     

    特殊注意事项:当出现严重恐慌表现如呼吸困难、头晕、出汗不能缓解时,应立即离开封闭环境,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

     

    三、如何预防幽闭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成因较复杂,尚不能从根本上预防这一疾病,但可尽量避免一些致病因素,降低发病的风险。

     

     

    早期筛查:对有幼年心理创伤者如在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中长大和有家族遗传倾向者应注意观察自身表现,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从小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增强其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心理素质。童年有心理创伤经历要及时疏导、治疗。避免让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心理压力大时,应寻求多种途径缓解压力,如与好友多沟通等。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如开朗、乐观、自信等,帮助孩子减轻压力,寻找正确的减压方法,应进行正面引导,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

  • 强迫性神经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强迫症,强迫症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受到强迫症的影响和困扰。强迫症严重时患者就应该立即接受治疗,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期。

     


    现代社会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患上强迫症,很多人都有强迫症的症状,强迫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伤害。出现强迫症时应该尽快治疗,否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受尽强迫症的折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想办法克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克服强迫性神经症呢?


    第一,强迫症有时候会突然犯病,当我们对某一个动作或事情犯了强迫症时应该立即转移注意力,将精力分散开。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会有良好的效果。


    第二,强迫症犯了的时候应该放松心态,不要去在乎这件事情,要对每一件事情报以宽容的心态。


    第三,强迫症犯时可以惩罚自己,比如掐自己或者打自己一下。长期做下去,会让我们改掉这个症状。


    第四,强迫症犯时可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急于行动。可休息几分钟或者睡一觉,睡醒后会发现自己不再纠结此事。

     


    第五,强迫症患者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每星期应该进行一次心理辅导,找到发病原因,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第六,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可服药进行治疗,但是不能仅仅依靠药物,还要通过心理医生的辅助和平时自己有意识的克服。


    强迫症患者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只要及时进行克制或治疗即可。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自己平时的克制和心理医生的辅导进行治疗,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配合药物、心理辅导和自己的克制进行治疗。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随便放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摆脱强迫症的困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一、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

     

    (1)治疗目标: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伴随症状,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在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躯体感受,激发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基于评估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家庭干预、物理治疗等)、长期规范化治疗(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个体化治疗。

     

    (3)治疗周期:一般情况下,新型抗抑郁药在1~2周内起效,1~2月时效果最明显,2~3月可以达到临床痊愈。专家的共识推荐是:首次发作:在临床痊愈后,宜用药维持治疗6个月至1年以上,药物剂量尽可能保持或略低于治疗剂量。首次治疗用药是否到达足够剂量和足够疗程、效果如何、是否坚持维持治疗等,是影响复发的关键因素。近5年有2次以上复发者,宜维持治疗2~3年以上。3次以上复发者,宜长期用药。

     

     

    二、焦虑抑郁状态的注意事项:

     

    (1)焦虑抑郁状态只是一种初步印象,严格说来不是具体疾病的诊断,精神科医师应该在后续诊治中尽可能明确诊断及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综合科医师来说,在进行抗焦虑抗抑郁治疗2-4周后效果不理想,应及早请专科会诊明确诊断及规范治疗。

     

    (2)患者普遍存在服药种类较多、对诊治不信任不放心、治疗依从性差、对不良反应敏感、社会生活严重受损、反复就医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及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的现象。因此需要患者及家属特别注意:每天按时服药;某些药物可能几周后才会起效(非本二氮卓类药物);症状改善后需要继续服药;不要自行减药停药;及时就医指导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等脏器功能和其他相关问题;及时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或自己喜欢的运动;尽可能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等。

     

     

    (3)服药期间禁用或慎用酒精及减肥类药物、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减少吸烟。

     

    (4)存在共病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请一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苯二氮类药物(安定类)起效较抗抑郁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快,早期应用有助于帮助患者改善睡眠和减少使用抗抑郁药物早期出现的不耐受现象。但是不建议长期使用该类药物。

     

    (6)焦虑抑郁状态障与社会心理因素、脑结构和功能异常、遗传、生长环境、反复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及灾难性的认知等因素相关,因此需要综合性治疗,如基于评估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家庭社会干预、文体活动等,单靠药物治疗许多患者不能“除根”。

  • 紧张情绪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体验,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日常保养等方面。

    一、药物治疗

    1. 抗抑郁药:新型抗抑郁药,如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常用药物包括艾斯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舍曲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

    2. 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奥沙西泮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此外,普瑞巴林等抗癫痫药也具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

    二、心理治疗

    1.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调整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缓解紧张情绪。

    2.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

    四、医院和科室

    如果您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建议您咨询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 儿童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孩子在与父母或亲近的人分离时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反应。面对严重的分离焦虑,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一、心理治疗

    1. 增强孩子独立性: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训练,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 扩大孩子社交圈: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3. 放松训练: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4. 音乐疗法:播放轻柔的音乐,帮助孩子放松身心。

    二、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分离焦虑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焦虑药物。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规律作息:为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2. 保持健康饮食: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3. 增强体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四、医院和科室

    如果孩子分离焦虑症状严重,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心理科或儿童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 童年情绪障碍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等症状。这种疾病不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童年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和游戏治疗等。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的具体内容。

    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童年情绪障碍的重要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通过心理治疗,医生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缓解情绪障碍症状。

    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帮助家庭成员了解童年情绪障碍的成因和治疗方法。通过家庭治疗,可以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患者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3.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异常行为进行干预,包括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通过行为治疗,患者可以逐渐适应和克服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

    4. 游戏治疗:游戏治疗是针对儿童心理特点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情绪障碍。游戏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此外,对于部分童年情绪障碍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焦虑、抗抑郁、抗强迫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目的是辅助心理治疗,而非替代心理治疗。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加其与同龄人的交往。

    3. 鼓励孩子参加兴趣班,培养其兴趣爱好。

    4. 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总之,童年情绪障碍是一种可治之症。只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努力,患者就有机会摆脱情绪障碍的困扰,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焦虑性呼吸困难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那么,如何缓解焦虑性呼吸困难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焦虑性呼吸困难是由长期焦虑心理因素引起的。为了判断呼吸困难是否由焦虑引起,患者可以定期检测血氧饱和度。如果血氧水平高于95%,则表示呼吸困难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那么,如何缓解焦虑性呼吸困难呢?以下是一些方法:

    1. 自我调节:焦虑症患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等方式缓解呼吸困难。例如,可以通过阅读报纸、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同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散步、瑜伽等,帮助缓解焦虑。

    2. 药物治疗: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包括地西泮、阿普唑仑、坦杜螺酮、氟西汀等。对于治疗配合不良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或肌肉注射治疗。

    3. 其他治疗:对于伴有呼吸困难的焦虑症患者,如果血氧水平降低,可以给予吸氧、心电图监测等治疗措施。同时,给予镇静药物以改善和缓解患者的焦虑和呼吸困难。

    4. 心理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通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放松和训练,缓解神经状态和高压情况,从而改善焦虑。

    5. 日常保养:焦虑症患者应学会放松和调整自己,适当进行户外有氧活动,如散步、跑步等,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

    如果焦虑性呼吸困难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专业治疗,以控制和改善焦虑,从而减少或避免呼吸困难和其他不适症状。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轻微的抑郁焦虑症成为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面对孩子的轻微抑郁焦虑症,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了解抑郁焦虑症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抑郁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紧张、恐惧等。轻微的抑郁焦虑症可能不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响,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逐渐加重。

    针对轻微的抑郁焦虑症,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此外,家长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

    除了心理治疗,带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也是缓解抑郁焦虑症状的有效方法。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接触自然,感受阳光和新鲜空气,有助于改善心情。此外,多参加群体活动,让孩子与同龄人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减轻学习压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避免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有望逐渐摆脱抑郁焦虑症状,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总之,面对孩子的轻微抑郁焦虑症,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干预。通过心理治疗、户外活动、家庭教育和学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抑郁焦虑症状,健康成长。

  • 焦虑和紧张是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成为一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疾病——焦虑症。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起效快、效果显著,但需注意短期小剂量使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等,可以帮助改善焦虑症状。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是常用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焦虑的根源,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最终达到认知重建的目的。放松训练则通过放松身体肌肉,减轻焦虑情绪。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调整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例如,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烟草等刺激性物质,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食物。此外,适当的运动,如瑜伽,也有助于缓解焦虑。

    当遇到焦虑症状时,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倾诉或与动物交流。同时,家属的关心和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焦虑症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焦虑症状。

  • 焦虑性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焦虑、紧张、担忧和害怕。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一、药物治疗:焦虑性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进行治疗。常见的SSRIs药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焦虑症状。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焦虑性抑郁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和支持性心理治疗。CBT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从而减轻焦虑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则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三、其他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焦虑性抑郁症的症状。

    1. 适度锻炼:锻炼可以缓解身体的紧张和不适,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改善愉快的心态。建议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

    2. 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活动上,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这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

    3. 正念冥想: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建议患者每天进行10-20分钟的冥想练习。

    四、医院和科室:焦虑性抑郁症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可以前往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五、总结:焦虑性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日常保养等方法进行治疗。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战胜疾病。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困扰着许多人。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本文将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为您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焦虑症的成因。焦虑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生活压力、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中,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是内因,而生活压力和神经功能紊乱则是外因。

    对于焦虑症的缓解,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抗抑郁药可以改善焦虑症状,提高情绪;抗焦虑药则可以直接作用于焦虑中枢,缓解焦虑情绪。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购买和服用。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疗法则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生活压力。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缓解焦虑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适当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3.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4. 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5. 饮食方面,多吃富含维生素B群、镁、锌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类、坚果、深绿色蔬菜等。

    6. 适当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

    7. 避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如果您患有焦虑症,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在医生的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 焦虑紧张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为了缓解焦虑紧张,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来达到缓解效果。

    1.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抑郁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情绪。常见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鱼类、亚麻籽、核桃等。

    2. 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维生素B群可以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维生素B群的食物有全谷物、豆类、坚果、绿叶蔬菜等。

    3. 含有抗氧化剂的食物: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有助于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有水果、蔬菜、绿茶、黑巧克力等。

    4. 含有镁的食物:镁可以帮助放松神经,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镁的食物有绿叶蔬菜、坚果、全谷物、香蕉等。

    5. 含有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前体,可以帮助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常见的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鸡肉、鱼、奶制品、豆类等。

    除了饮食调节,以下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

    1.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改善情绪,缓解焦虑。

    2. 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焦虑,提高生活质量。

    3.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可以帮助缓解焦虑。

    4.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助于缓解焦虑。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焦虑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 神经衰弱,这个名词虽然听起来有些陈旧,但实际上却与许多现代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它并非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集合体,包括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消化不良等多种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源于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身体疲劳,它们如同连锁反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神经衰弱。

    首先,失眠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之一。患者常常难以入睡,即使勉强入睡,也容易惊醒,梦境纷扰。这种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精力,还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和抑郁是神经衰弱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患者常常感到焦虑不安,对未来充满担忧,甚至出现恐慌症状。同时,抑郁情绪也会让患者感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

    头痛和消化不良也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头痛往往表现为持续的钝痛或刺痛,而消化不良则可能导致胃痛、恶心、腹泻等症状。

    神经衰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等。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压力的敏感度较高;心理因素则可能包括心理创伤、心理冲突等;而生活方式因素则可能包括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睡眠不足等。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呢?首先,要避免过度压力和疲劳,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其次,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在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总之,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我们需要正视它,了解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