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易误诊的川崎病

易误诊的川崎病
发表人:安新江

川崎病是一种易累及5岁以下儿童的血管炎性疾病,早期以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持续发热为主要特征,与儿童常见的其他发热性疾病不易鉴别,延误治疗后可发生冠脉损害等严重后果,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很重要。

川崎病除持续发热(多为高热)外,可以出现以下症状之一:眼结膜充血,不伴分泌物;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颈部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形性皮疹;

婴幼儿还可以出现早期手脚肿胀充血、卡瘢充血,会阴部潮红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出现其中一个或多个。如果症状较少或一过性出现被忽略就易延误诊断。如果孩子发热顽固不退,特别是使用抗生素抗炎治疗无效时,应警惕川崎病的存在。

就医后应及时完善必要的检查,主要包括心脏超声确定冠脉有无受累,白细胞总数,中性比例,CRP等炎症指标可帮助及时诊断。

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如果有明显冠脉扩张还要给予相应的治疗。丙球应用在发病7至10天内,可有效防止冠脉损害和扩张。对于儿童期发热患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存在,减少误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川崎病疾病介绍:
本病是1976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发现的,以全身性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或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以发热、结膜炎、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还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及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腹痛、呕吐、关节痛、关节炎等其它表现。诊断上以血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检查手段,结合病史确诊。治疗上以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为目标。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阿司匹林适合什么年龄吃?其实只要有适应症,从婴幼儿到老年人,都有可能用到,比如儿科川崎病,即使是婴幼儿,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治疗。当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结合年龄进行分析,如果老年人没有相关适应症,也没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年3月6日,至今有近120年历史。是一种的解热镇痛药,由从杨树皮里面演变而来,结构简单,功效强大。它用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川崎病等,还具有抗对血小板聚集、抗癌作用可谓“一药多能”。现主要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的神药地位受到质疑

     

    除了心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曾被研究者认为可以预防癌症,国际多个大型临床试验提示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的癌症转移、降低肝癌风险、降低肝癌风险,还提出只有55-75岁范围内人获益才大于出血风险。然而今年9月权威报道提示:对于心血管疾病危险中等的中老年人以及糖尿病患者,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基本没有益处!神药阿司匹林的作用受到了质疑。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时的适应症

     

    我国心血管专家表示: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是肯定的有效的,阿司匹林是保心、护脑、救命的必需药物。而对于单纯高血压和糖尿病且没有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中的获益有限,不建议服用。

     

     

    所谓二级预防,就是已经有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心脑血管”疾病情况下,无论年龄多大,如果没有阿司匹林禁忌症,都要服用阿司匹林。

     

    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具有≥1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50岁以上的大多数男性或60岁以上的女性,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或蛋白尿、肾病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没有心脑血管病和慢性肾脏病,但具有以下≥3种危险因素者,如果没有禁忌症,或者考虑获益大于风险时,推荐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男性≥50岁,女性绝经期后;②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150/90 mmHg);③糖尿病;④高胆固醇血症;⑤肥胖(BMI≥28 kg/m2);⑥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双方男性<55岁,女性<65岁发病);⑦吸烟。

  • 可以从病因和症状两方面区分过敏性皮炎和川崎病。

    1.病因:过敏性皮炎是由外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通常是患者对某些特定的物质(如海鲜、花粉等)有遗传的或体质上的易感性,因此在接触这些过敏原时,可能会引发皮肤过敏反应。而川崎病的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它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疾病,主要影响小儿的冠状动脉。

    2.症状:过敏性皮炎的主要症状是各种类型的皮疹,如红肿、瘙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症状。而川崎病的主要表现则为持续高烧、抗生素治疗无效、口唇红伴有干裂出血、皮疹、双眼球结膜充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过敏性皮炎和川崎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如果患者无法自行甄别,则应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由医生进行专业的判断。

  • 猩红热和川崎病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等方面。

    1.病因不同: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病菌进入呼吸道后,可产生毒素并引发症状。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疾病,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2.症状不同:猩红热的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喉咙痛、咳嗽、头痛、皮疹等。皮疹通常开始于颈部和躯干,然后扩散到全身,常伴有皮肤剥离。川崎病主要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颜面红斑、口腔黏膜病变、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川崎病可能引发心血管并发症。

    3.治疗方法不同:猩红热主要影响儿童,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一旦确诊,首先需要注意卧床休息,注意呼吸道隔离和手卫生,其次可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可缩短病程,如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川崎病急性期可以采用阿司匹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进行抗炎和抗凝治疗,预防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

    不管是出现猩红热还是川崎病,都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文章首发于 | 复旦儿科医院-黄剑峰医生

     

    孩子发热4天,没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三天前的血常规白细胞12×109,C反应蛋白26,当地医院以“上呼吸道感染”口服三天头孢,仍发热,仍然没有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9×109,C反应蛋白77,当地医院认为细菌感染严重,要挂水,家长不愿,遂来门诊。

     

    仍然发热,但增加了点症状,嘴唇异样的红,还开裂,眼白也发红,脖子上摸到个冬枣大小的淋巴结。

     

    这应该是川崎病。儿科医生只要留个心眼,典型的川崎病诊断亦非难事。

     

     

    这个病对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宝爸宝妈是很陌生的,很新奇,吃火锅那个川崎?为啥叫川崎病?干嘛不叫沙茶酱病?或者千岛酱病?

     

    什么是川崎病

     

    川崎病不是细菌感染,水还是要挂的,只是挂的不是抗生素,而是静脉丙种球蛋白。还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对于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没有反应的小病人还可以使用激素治疗。

     

    这个病是在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儿科医生如果在给学生讲川崎病时,再放一张和川崎老先生的合影,那是极有面子的事。

     

    川崎病到现在为止,别看医学辣么发达,病因目前还没搞清楚。

     

    有啥表现呢?

     

    (1)发热:几乎100%的患儿有发热,且为高热(体温>40℃),抗生素治疗无改善。

     

    (2)肢端的改变:约93%的患者指趾端充血和硬肿,有时伴有疼痛,热退后1~3周(恢复期)指趾端常有膜状脱皮。

     

    (3)皮疹:分布于躯干部及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部分患儿的卡介苗接种部位的红肿和硬结,有的小婴儿可表现为会阴部皮疹及肛周潮红脱皮。

     

    (4)眼结膜发红:90%的患儿会这样。

     

    (5)口唇红肿皲裂唇、杨梅舌、发生率为77%~90%。

     

    (6)颈部淋巴结肿大:常常是单侧无痛性肿大,直径大于1.5厘米,很多以为是淋巴结发炎,跑到外科去挂水消炎,挂了抗生素无效再折回内科。

     

    另外<6个月婴儿长时间发热、易激惹;婴儿或儿童长时间发热及咽后壁和咽旁蜂窝织炎抗生素治疗无效等也应该警惕川崎病。

     

     

    川崎病并不可怕,但它的并发症有点瘆人,可以形成心脏冠状动脉瘤,就是心脏上的一小截冠状动脉扩张了,扩张后外观看起来像瘤一样。巨大瘤患儿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瘤内容易长血栓,会引起急性心梗或者猝死,瘤还会破裂。所以一旦得了川崎病要做心脏超声评估,随访至少半年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 | 李奇

    文章首发于 | 儿科李奇大夫

     

    儿童生病咳嗽时,在治疗的同时,家长都会问有什么忌口?

     

     

    我会建议:

     

    1. 咳嗽时忌食冰的凉的,油煎油炸的,

    2. 忌食橘柑类,

    3. 忌食鱼虾、螃蟹、奶油、巧克力;

    4. 晚上少吃点,吃的素一点,淡一点,别喂得太饱。

     

    通过合理的治疗,再配合适当的忌口,孩子才能少受罪,好得快。

     

    白果止咳

     

    白果,即银杏果,大街小巷银杏树所结的果子,是大家餐桌的美味,也是治疗咳嗽常用的药物,具有敛肺止咳,化痰定喘,

     

    白果有小毒,吃白果最好是蒸煮熟了之后再食用,就基本无毒了。但即使熟食,也不建议多吃。

     

    推荐一个小药膳治疗慢性咳嗽

     

    西芹百合炒白果:

     

    1.准备食材,白果去壳去芯,百合掰片洗浄,芹菜切段。

    2.白果煮熟至黄色后捞出备用。

    3.锅內烧热橄棪油,然后先放芹菜,再放白果,最后放百合,快速翻炒后加入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白果虽好,不易多食。

     

     

    萝卜止咳

     

    儿童咳嗽多,在治疗的同时,家长都会问有什么忌口,能吃什么,我通常会告诉家长,有句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子就是我们中药里的莱菔子,咳嗽时多吃萝卜,会起到下气化痰,止咳平喘,还有消食化积的作用,中医里有个经典的方剂,三子养亲汤,即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组成,用来治疗咳嗽、哮喘。

     

    推荐一款萝卜粥:

     

    原料 新鲜萝卜250克,粳米100克。

    制法 将萝卜洗净切碎,同粳米煮粥。

    用法 早、晚餐温热食用。

    功效 化痰止咳消食。

    适用 咳喘多痰。

     

     

     蜂蜜止咳

     

    儿童咳嗽,吃完汤药后口苦,我会建议吃点蜂蜜,一是用蜂蜜祛除嘴里的苦味,二是用蜂蜜止咳,儿童蜂蜜止咳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

     

    其实蜂蜜止咳,自古就有,也有许多止咳药是用蜂蜜加工的,用来增强疗效。

     

    蜂蜜既是食品也是药品,能补肺润肺,止咳通便,能补气健脾,缓急止痛,是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调补品。

     

    蜂蜜止咳,推荐1岁以上服用,直接吃才有效,不是喝蜂蜜水。

     

    1岁以下婴儿不能吃蜂蜜。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三个食谱适合急性胃肠炎的儿童”是假的。儿童急性胃肠炎期间需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即可,绝大部分菜谱都是可以食用的,比如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羹等。

    急性胃肠炎患者要通过合理的膳食帮助病情及时恢复,由于胃肠道功能的障碍,吸收率会逐渐下降,所以急性胃肠炎期间的儿童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导致腹泻加重。同时建议暂停牛奶等乳制品、果汁等高渗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引起高渗性腹泻。病情较为严重时,可以选择流食,比如鸡蛋汤、米粥、浓豆浆等。

    逐渐康复可以选择半流质及软烂的饮食,比如西红柿炒鸡蛋、鸡蛋羹等。但是不宜摄入膳食纤维过多的食物,比如韭菜、芹菜等。待病情逐渐康复之后,可以恢复到正常饮食。建议急性胃肠炎儿童不仅要注意饮食,还要及时就医,必要时配合医生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    宝宝咳嗽发热几天,结果到医森那里听诊验血拍片一检查:肺炎了!!

       举家忧伤。

       如何用药?家里也是各派纷争。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激进派:肺炎了,就是要吊盐水压下去!

        错!!!不是所有宝宝肺炎都是要挂水的。轻度肺炎可以在家里口服治疗。不用吊水了,听到这个福音宝爸宝妈肯定要问,哪些肺炎算轻度的啊?精神倍棒,活蹦乱跳,吃嘛嘛香,没有呼吸困难,没有紫绀,胸片血象都不严重的宝宝可以先口服吃药治疗试下的,挂水不是首选。

       宝爸宝妈是谨慎派:要给肺炎宝宝用药?能不能查清楚了再用药?

       错!!!可以做检查,但是不能等。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初始治疗均是经验性的,不能因等待病原学检测而延误治疗。医生选择哪一类消炎药是根据宝宝的不同年龄段的优势病原体,和本国本地区正流行的的病原体,结合胸片和验血单来用药。比如3个月以下儿童有沙眼衣原体肺炎可能,而5岁以上者支原体肺炎比率较高,可考虑选用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

       肺炎用几天药能好呢?全家都是纠结派。

       消炎药一般用到热退且平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道症状部分改善后。注意!!!是一般,因为病原体不同、病情轻重不等,是否有并发症,是否有继发感染都会影响肺炎的治疗疗程。用药后48到72小时评估用药疗效,结合病原学检查再做调整。

       生了肺炎很忧伤,口服挂水有用偿,正确治疗有良方,不会妨碍娃生长! 

     

  • 张先生的儿子小张今年15岁,出生后接种了乙肝疫苗,却被查出来感染有乙肝病毒,这让张先生感到非常困惑,自己儿子确实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为什么还得了乙肝呢?今天笔者来解答这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乙肝疫苗打一次就能管一辈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出生时打了乙肝疫苗,以后仍然有可能再次感染。

     

    我们都知道,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乙肝)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的最给力手段,乙肝疫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防癌疫苗”。

     

    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保护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按标准方案实施免疫程序后仍有部分乙肝疫苗接种者并不能产生有效的乙肝表面抗体(即乙肝疫苗无应答),这一部分人仍然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指出,若接种乙肝疫苗后能产生抗体,其保护期限一般至少可持续30年。

     

    从指南说的,我们能看出,30岁以上的人最好得复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防疫苗失去保护力不慎感染乙肝病毒。

     

    而且每个人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情况不尽相同,机体维持抗体的时间也有很大差别,低免疫应答者甚至不产生抗体。有研究表明,大约有5%到10%的儿童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感染了乙肝。儿童在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免疫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疾病因素、疫苗因素、机体因素、其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一般而言,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具体原因有以下这些:

     

    (1)疾病原因

     

    营养不良、肾移植、肝移植、血透析、糖尿病、艾滋病、同性恋、恶性肿瘤等常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免疫失败。

     

    (2)疫苗原因

     

    疫苗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疫苗抗原成分、含量、灭活方法、佐剂的质量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发生几率很低,但是近年来低质量疫苗时有出现,降低了乙肝疫苗的接种成功率,也影响了人们对疫苗的信任度。

     

    (3)肥胖

     

    有研究显示儿童肥胖是乙肝疫苗出现免疫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可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肥胖可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肥胖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下降,而T细胞免疫正是乙肝疫苗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4)存在免疫缺陷或遗传性疾病

     

    遗传因素(如免疫缺陷或遗传性疾病)通过特定的免疫应答机制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导致乙肝疫苗出现免疫失败。因此,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者,要排除患有免疫缺陷或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

     

    (5)有乙肝家族史

     

    由于儿童计划免疫的普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已经早期覆盖所有儿童,但是乙肝家族史仍然是儿童再次免疫失败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除应尽早对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免疫接种,还应适时加强免疫。

     

    (6)不良嗜好

     

    长期大量吸烟、吸毒、酗酒的人,免疫功能常受到较大损害,从而干扰乙肝疫苗吸收,导致乙肝疫苗出现免疫失败。

     

     

    结语

     

    所以,即使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也有必要每隔五年左右复查一次乙肝五项,以确保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抗体消失,应该及时再次接种乙肝疫苗。此外,一个家庭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注意,要避免血液接触。

     

    参考文献

    [1]吴华, 徐立中, 张雪珍,等. 儿童乙肝疫苗再免疫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J]. 社区医学杂志, 2014, 012(008):6-8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