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剖腹产会导致子宫脱垂,子宫脱垂不单是由分娩方式导致的,也可能跟孕期胎儿大小、盆底压迫等因素有关。子宫脱垂指女性子宫沿着阴道向下滑落,甚至完全脱出阴道口的现象。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都可能会导致子宫脱垂。怀孕期间胎儿会逐渐的增大,整个腹腔压力是增加的,对盆底的肌肉、筋膜、韧带都会造成慢性损伤,剖腹产分娩时损伤盆底的这个环节虽然避免了,但怀孕时胎儿对盆底的损伤、压迫是无法避免的,剖腹产后就可能造成子宫脱垂。
导致子宫脱垂的原因比较多,除了以上因素的影响,剖腹产后由于营养不良、卵巢功能减退也可能导致子宫脱垂。比如女性出现营养不良,会导致肌肉萎缩,盆底筋膜松弛,失去对子宫的支撑作用,可能引发子宫脱垂。
剖腹产后女性要多注意休息,不能过早从事体力劳动,生活当中要注意保养子宫,尽可能避免子宫脱垂的发生。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子宫脱垂的注意事项包括避免重物提拿、加强盆底肌肉训练、避免便秘、控制体重、定期复查和随访等。
1.避免重物提拿:子宫脱垂患者避免长时间提拿重物,会给子宫和盆腔肌肉带来额外压力。确实需要搬动重物,采取正确的体位和使用适当的力量分配。避免长时间蹲下、跳跃、剧烈运动等,可能给盆腔区域带来额外的压力。
2.加强盆底肌肉训练:盆底肌肉的加强可帮助支撑子宫,减轻子宫脱垂症状,做盆底肌肉锻炼,比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3.避免便秘:便秘会增加盆腔压力,加重子宫脱垂的症状,平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取足够的纤维和水分,避免久坐不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4.控制体重:过重或肥胖会加重盆腔的负担,增加子宫脱垂的风险,平时要维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通过饮食的控制和运动锻炼去控制体重。
5.定期复查和随访: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定期检查和随访,以便评估子宫脱垂的进展和调整治疗计划。
子宫脱垂注意事项比较多,严重者及时就医治疗,尽量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如果是轻度的子宫脱垂,一般能怀孕,但如果子宫脱垂比较严重,通常不能怀孕。子宫脱垂是一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盆腔筋膜、韧带、肌肉等松弛薄弱,对子宫的支撑力量减弱引起。如果是轻度的子宫脱垂,一般可无症状,对怀孕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只要身体排卵功能以及输卵管功能和其他各项功能都正常,可以怀孕,但怀孕后期要尽量卧床休息保胎,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对于重度的子宫脱垂,怀孕后会使得盆底脏器的压力加重,使得子宫脱垂程度加重,妊娠早期可能会压迫膀胱,导致尿潴留、尿失禁等,容易导致流产。
而孕晚期有可能会导致早产以及胎死的危险。女性子宫脱垂建议积极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以及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
孕晚期子宫脱垂程度轻一般无不适,程度重可出现下腹部或盆腔不适感、排尿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
1.下腹部或盆腔不适感:孕晚期子宫脱垂可能导致下腹部或盆腔区域的不适感,患者有沉重感、紧迫感。子宫脱垂也可能导致腰背痛,特别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更明显。
2.排尿异常:孕晚期子宫脱垂可能对膀胱产生压迫,引发尿频或尿急等症状,子宫脱垂使括约肌受压,可能会引发尿失禁或尿滴漏。
3.阴道出血:孕晚期子宫脱垂可能导致宫颈口扩张,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
孕晚期子宫脱垂的程度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症状严重者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的位置异常下降或向下移位,属于常见的盆腔器官脱垂病症。导致子宫脱垂的原因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子宫肌肉和韧带松弛,子宫支撑组织的薄弱或松弛,例如分娩、年龄增长、绝经等,会导致子宫向下移位;其次盆腔肌肉的减弱如腹直肌、盆底肌肉、腹腔内压力异常等,可能导致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患者可表现为下腹部或骨盆区的沉重感、压力感、不适感;阴道出血或分泌物的增加;尿频、尿急、尿失禁或排空不完全等现象。
一旦确诊,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和治疗,首先可进行盆底肌肉锻炼,通过加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和支撑性,有助于改善子宫脱垂的症状;其次也可通过盆底支撑装置进行缓解,必要时,还需通过子宫固定手术、阴道修补手术、子宫切除手术等进行治疗。
一旦出现子宫脱垂的症状,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放了子宫托不建议同房。子宫托是用于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一种医疗器械,无毒,对人体组织本身没有刺激。
但是在放子宫托之后,如果同房,子宫会和子宫托造成碰撞、摩擦,甚至会对生殖器的黏膜、软组织引起损伤,继而造成感染。严重者还会导致盆底肌肉的进一步损伤,比较难恢复。
所以如果有同房需求,建议先取出子宫托。子宫脱垂的患者同房过程中不宜动作过于剧烈,以免导致子宫脱垂加重。每次使用子宫托前,都需要将子宫托清洗干净,用高锰酸钾浸泡,并且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果是轻度子宫下垂,怀孕一般没有明显的危险,但如果子宫下垂程度严重,怀孕就可能会有危险。
子宫下垂指的是盆腔组织薄弱导致子宫脱出阴道口外,常见的病因有妊娠、分娩以及衰老等。如果只是轻微的子宫下垂,只有盆底肌功能松弛,没有子宫颈脱出于阴道口的情况,怀孕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孕周增加,子宫脱垂现象可能会更严重,需要注意休息,不能从事高强度的运动以及长时间站立,按时到医院产检。
如果子宫下垂程度比较严重,子宫已经脱出阴道口,怀孕就会有一定的危险,比如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重量增加,可能会导致流产以及先兆流产和胚胎停止发育等问题,还可能会因此引起子宫内膜炎以及宫颈炎等妇科炎症。女性子宫下垂建议积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子宫下垂程度严重,建议治疗以后再考虑怀孕。
作者 | 黄圆媛
文章首发于 | 黄圆媛医师
活性益生菌一般7~12天才开始在肠道内发挥作用,人体细胞新陈代谢周期90~120天,这也是菌株定植在体内菌群逐渐平衡的周期,所以一般建议,服用益生菌需要持续3~4个月,切勿断断续续,吃吃停停。
有的父母担心“服用益生菌会不会产生依赖”,答案是不会。
曾听到过一种说法:“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肠道消化、分解和发酵可以产生益生菌,如果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产品,会导致肠道功能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久而久之人体肠道便会有依赖性,而人体一旦对益生菌产生依赖,终生都将依靠使用益生菌产品来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
乍听之下,感觉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人体内的微生物,本来就是从外界获取而并非人体自己产生的。
胎儿时期肠道是几乎无菌的,出生后随着母乳、辅食等食物的摄入,开始不断有微生物定植,因此说“人体丧失自身繁殖益生菌的能力”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再来看,定植在人肠道内的益生菌,会不会因为不断补充益生菌而丧失自我繁殖的功能?
这也不会,因为自我繁殖是益生菌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与人体是否补充益生菌完全不相干。
如果孩子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呼吸道消化道保持健康、肠道菌相有良好的构成,那么是不需要额外持续补充益生菌的,但现实情况中往往没办法做到。
饮食结构有问题,经常出现腹泻、腹胀、嗳气、肠道中坏菌多好菌少,那么就只能通过“外援”益生菌来调整菌相。
在“健康”这件事是非常公平的,平时不愿多花心思注意,生病时就得多花钱买单。
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除了要注意菌种、菌种含量,还要看菌株编号,菌株编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有编号的益生菌,意味着做过大量的筛选和研究,经过测序的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和固定的遗传性状,相反,没有编号的菌株,功能和作用就不明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益生菌都有这个作用。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不过比起数量,益生菌的活性和有多少活菌能够定植在肠道,才是真正决定结果的关键,因为益生菌在到达肠胃之前要经过胃酸,如果益生菌无法成功通过肠胃分泌的胃酸胆盐消化酶,那么孩子吃下去的不过是糖粉/糖水而已。
所以家长们在选择益生菌时们要注意,其菌株需要能耐受恶劣的消化道环境,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多层包埋技术处理,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益生菌能够定植肠道中。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随着夏入七八月、进入三伏节,天气是越来越热了。家有小孩的家长朋友们会发现,孩子身上开始出“疹子”,密密麻麻的一小片。
疹子又红又痒,孩子忍不住抓,一抓就破皮,搞得孩子更加痛苦。这时候家长朋友们可是心急的不得了,但又分不清这是痱子还是湿疹。急的干跳脚……
相信这一幕经常发生在很多家长朋友们的身边,天一热孩子身上就开始冒“疹子”,越痒越抓,越抓越痒,最后弄得孩子身上到处都被挠破了皮,然而分不清这到底是痱子还是湿疹,想要治疗还真是无从下手。
今天,Dr.京就来聊一聊小孩子身上的痱子和湿疹有什么区别。
俗话说,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湿疹和痱子是怎么产生的。
痱子
在炎热、潮湿的环境里,空气湿度大、水汽接近饱和,皮肤表面的汗液难以挥发,更多的汗液也只能留存于汗腺周围无法分泌至体表,导致汗腺堵塞。
长期以往,汗液将会向周围组织中渗透,进入表皮层及真皮层,导致皮肤浸渍在盐性液体中,长期受到刺激后产生丘疹、疱疹和小水疱,并有瘙痒、刺痛感,这就是痱子。
如果挠破表面后,容易合并细菌感染,会加重炎症反应 [1]。
湿疹
湿疹的病因就比较复杂了,湿疹常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综合结果。
例如: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免疫力低下、内分泌失调等身体内部原因;以及生活环境、气候剧烈变化、饮食不当、外界刺激(日光、寒冷、炎热、热水烫洗、动物毛发)等外部原因,均可诱发皮肤炎症而出现刺痒、疼痛的丘疹、疱疹,这就是湿疹。
如果说痱子是汗腺堵塞导致皮肤出了问题,那么湿疹就是皮肤的屏障功能在内外原因刺激下受损而出现的皮肤炎症 [2]。
看来痱子和湿疹的发生机制完全不同,我们又应该如何区分痱子和湿疹呢?
区分痱子和湿疹,我们可以遵循“四个看”的原则
➊ 看形态
由于发生机制不同,皮肤炎症的形态表现也不同,因此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看皮疹的形态来区分痱子和湿疹。
前文说到,痱子是由于汗腺堵塞、汗液无法排出而形成的,因此痱子的形态为一个个颗粒分明的水疱,形态较小。
而湿疹的形态,往往都是一片片的粟粒状水疱,形态较大,有时还会出现点状、片状糜烂创口,甚至出现渗液、结痂。
➋ 看部位
家长朋友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皮疹出现的部位来判断到底是痱子还是湿疹。
由于汗腺堵塞、汗液积聚导致痱子“丛生”,因此容易长痱子的地方自然就是闷热环境中容易出汗的地方:头部、脖颈、后背、双侧腋窝、腹股沟等地方。
而湿疹导致的皮疹位置就不固定了,一般来说我们身上所有皮肤部位都可能出现,不过一般也多集中发在脸部、头顶、四肢等部位。
➌ 看过程
家长朋友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皮疹发病的变化和演变过程来判断是痱子还是湿疹。
痱子起疹后,如果及时发现,注意透气、降温、减少出汗,即便不用什么药物,皮疹也很容易在短期内消退。
而湿疹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且消退后还容易反复再发,因此如果不进行处理,湿疹的皮疹很容易越来越严重。
➍ 看症状
家长朋友们还可以看孩子的症状表现。如果是痱子,一般只会有轻微的瘙痒和疼痛,症状并不严重。而湿疹则非常容易出现剧烈瘙痒、刺痛,导致孩子控制不住地去抓挠,因此容易导致皮肤破皮。
当我们能够区分痱子和湿疹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应对呢?
痱子
一般治疗:保持皮肤干燥、凉爽、通风,尽量穿着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刺激皮肤;
外用药物:可以对起痱子的皮肤局部清洁后,使用痱子粉、爽身粉、炉甘石洗剂或中成药物洗剂来抑制皮疹发生,情况严重者也可以表面涂抹激素类乳膏,减轻瘙痒和炎症 [3]。
湿疹
一般治疗:这里同痱子的一般治疗一样,保持干燥、清爽通风、棉质衣服减轻刺激。
同时,还要尽量找到诱发湿疹出现的内因外患,及时调整精神状态、情绪以及全身免疫、内分泌性疾病,并且避免可疑外界刺激,从根源上解决湿疹。
外用药物:外用药物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方法。
针对湿疹的皮疹,可选择治疗浓度的硼酸、高锰酸钾溶液、炉甘石、氧化锌溶液进行冲洗、湿敷;
对于严重湿疹的大片急性皮疹,可外用激素类乳膏控制炎症;对于皮疹合并感染、流脓者,可以加用抗生素乳膏,控制感染;
如果出现全身大面积重度湿疹时,则需要口服抗组胺类药物进行控制了。不过,这种情况还是需要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痱子还是湿疹,尽量不要用力去挠,抓挠只会刺激局部皮肤加剧皮疹情况,同时挠破的皮肤也容易合并感染,一定要注意哦。
若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儿童皮肤问题的健康建议,欢迎进入京东健康在线问诊,咨询专业的医生,快速了解详细的建议。Dr.京希望大家明确区分痱子和湿疹,正确应对不同情况,让宝宝远离小红包!
受到耳濡目染的广告的影响,很多人都知道益生菌能够改善胃肠道的健康,从而提高免疫力,起到对身体有益的作用。但是益生菌的服用过程中有些药物是不能同时服用的,不然疗程就会大大降低。有哪些药物呢?
服用益生菌的同时不能服用哪些药物?
(1)抗生素
抗生素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类药物,比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甲硝唑等等。抗菌药物主要的作用就是对细菌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的作用,甚至能够杀灭细菌。而益生菌就是活的细菌,如果跟抗生素同时服用,会跟其他有害菌一样受到抗生素的作用影响,那么益生菌就白吃了。所以最好在服用抗生素2小时候后再服用益生菌。
(2)铋剂等胃黏膜保护剂
铋剂是一种用于保护胃黏膜的制剂剂,它主要是通过酸性环境下产生沉淀,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胃肠道黏膜表面进行黏膜愈合,促进溃疡的再生。同时通过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增加黏蛋白分泌等作用保护胃黏膜,它也能对幽门螺杆菌起到杀菌的作用以同时不宜和益生菌服用,会影响到益生菌的效果。
(3)酊剂如颠茄酊、橙皮酊类中药胃药
因为酊剂是一种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制成的一种中药制剂,含有的酒精浓度较高。而酒精我们知道有一定程度的杀菌的功效,如果同时服用颠茄酊、橙皮酊类中药胃药和益生菌,会导致益生菌的活菌被酒精杀死,疗效减弱。
总结
虽然肠道微生物在胃肠道健康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益生菌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式。但是我们不推荐健康成人或者儿童每天服用益生菌来预防疾病,益生菌也不能包治百病[1]。
只是在一些疾病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益生菌服用,而且服用益生菌的同时不建议服用抗生素、铋剂、酊剂等可能影响益生菌效果的药物,如果服用可以间隔2小时之后服用。
今天在网上无意之间看到一个问答,题目是血脂高在腿上会有什么表现,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伪命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1.为什么说依靠腿上的表现判断血脂是否偏高不靠谱呢?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高脂血症,但是他们大多是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的,特别是在早期,很多人被查出高脂血症也是因为体检。在临床上诊断高脂血症并不是依靠临床表现,而是看抽血检查。如果一个人因为血脂偏高而在腿上有明显的症状,那必然是血脂使得下肢血管发生了病变,但是如果要达到这种程度,那在别的地方肯定也早已经有了提示。
在之前血脂高的时候,被称之为高脂血症,但是后来发现这个称呼不太严谨。在人体内血脂主要有几大类型,即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4个升高对人体是不利的。但是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对人是有好处的,因为这种血脂可以清理血管垃圾、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如果它的数值低于1mmol/L那就是对人不利的。
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以认为是高脂血症,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高密度脂蛋白是下降的,再用“高脂血症”这个词语就不能诠释血脂异常了。所以现在对于血脂有问题的情况,更多地是称之为“血脂异常”。
临床上诊断血脂异常主要就是靠空腹抽血检查,一般认为如果总胆固醇大于等于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甘油三酯≥2.3mmol/L,高密度脂蛋白<1mmol/L就可以考虑血脂异常的诊断。
2.血脂偏高太久也会在腿上有症状:
大家可能之前都听过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必须吧,这个病变的基础就是动脉损伤+血脂偏高。引起动脉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人体内有很多的血管,这些血管是分布全身的,既然分布这么广,那就很难避免有分叉、拐弯。当血液流动的时候,经过这些分叉和拐弯的地方,就会产生剪切力和冲击力,这可能会损伤血管。
另外,别的还有很多因素也会损伤血管,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喝酒等。血管损伤以后,就会有血脂沉积在血管上面,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动脉粥样硬化就如同水壶内壁附着的水垢。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会变得相对狭窄,只不过在早期的时候这些血管还能提供相对充足的血液。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管就会变得越来狭窄,这个时候血管的供血能力下降,可造成相应部位的缺血缺氧。腿部缺血缺氧以后,就会出现局部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
3.如何降低血脂呢?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但是里面确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东西。大多数人都知道控制血脂只需要做到清淡饮食、坚持运动、控制摄入的热量,长期坚持下来血脂必然能控制好,这种方式固然正确,但是现实中存在着部分朋友明明有比较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身材,但是血脂依然超标。这个其实是和血脂高来源有很大的关系,血脂的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人体自身合成和食物中摄取,前者是血脂的最主要来源。
对于那些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都控制不好血脂的朋友来说,可以口服降血脂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脂血症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衰老性疾病。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看着是水嫩水嫩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含水量是下降的,而体内脂肪的含量相对来说是增加的,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实血脂也有升高的趋势。
虽然血脂最主要的来源是自身合成,但是也不能因此忽略了食物中摄取的脂肪。我们每天都需要吃很多饭,如果吃的太油腻,那血脂也会升高的。
要想控制好血脂,体重的管理也很重要。人胖了以后,就容易出现血脂的代谢异常,所以减肥就很有必要。但是减肥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很多人虽然也尝试减肥,但是多以失败告终。如果自觉性不够,可以去专门的减肥机构,这些减肥机构的减肥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