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吃什么药?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吃什么药?
发表人:医联媒体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合理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传统DMARDs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1.非甾体抗炎药物:如常用的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这些药物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可用于缓解急性活动期关节红肿、热痛等不适症状。

2.传统DMARDs药物:首选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当甲氨蝶呤无效或不耐受,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柳氮磺吡啶、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进展。其次也可谨遵医嘱,服用托法替布、利妥昔单抗等,可有效控制关节炎症状,减少骨破坏。

3.糖皮质激素:如常用的地塞米松、泼尼松等,适用于重症疾病活动期患者,可用于改善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以及感染的现象。可配合补充钙剂,如葡萄糖酸钙、碳酸钙等,可预防骨质疏松。

此外,还可合理服用一些植物制剂,如雷公藤总苷,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私自服用药物而影响病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大家好,这里是袁医生课堂,每天为大家带来健康知识科普。今天给大家讲一下类风湿病人比较常问的一个话题,就是好多人他去检查类风湿因子,他说他的类风湿因子是阳性,这个是不是就肯定是类风湿吗?

     

    其实这个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也不一定就是类风湿,我们说,如果你的症状、还有你的体征,确实是类风湿的表现,如果你再查了类风湿因子阳性,那可能99%就是这个病。当然有一些人,他类风湿因子阳性还真不一定是类风湿,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类风湿因子不但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液中,还存在于关节的滑液当中。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液中的阳性率一般是80%,但是如果有类风湿结节,或者脾肿大的情况下,阳性率可以达到85%。还有一些严重的病人,阳性率也可以超过90%。

     

    虽说类风湿因子的测定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它没有特异性。因为类风湿因子也可以出现在其它的风湿性疾病里头,比如我们临床有一个疾病叫系统性的红斑狼疮、还有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这个也挺多的;还有多发性肌炎,还有皮肌炎;还有比如说肝炎,肝硬化,还有些结核的病人,还有些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阻塞性的,肺纤维化的病人。这些病人在检查的时候也发现类风湿因子是阳性。

     

    所以说,这个还需要鉴别,根据这些病的临床表现,还有病人的体征,再加上类风湿因子情况去鉴别。我们看到一个文献,就是对100例20~50岁的人进行了一个检测,这些都是正常人。检测发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有2%。

     

    对正常的老年人去检测,发现阳性率竟然达到了5%,而且随着这个年龄的增长,阳性率是越来越高。如果75岁以上的老年人去检查的话,发现类风湿的阳性率竟然达到了25%,可见75岁以上的人,竟然有1/4的人,类风湿因子都是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的子女,有一些去查类风湿因子也是阳性,但是他们没有表现,没有类风湿的这种关节疼的表现,但是他去检查类风湿因子也是阳性。所以说,如果你是类风湿因子检查是阳性,你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鉴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类风湿因子并非100%都是阳性的,因此类风湿因子阴性也不能说明就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说起来就有点儿绕,换一个简单的说法就是:你可能查了阳性不一定是类风湿,你是阴性也不能说明你就不是类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我认为它这个诊断一定要结合病人的症状,还有病人的体征,还有病人的化验,甚至有些人做病理检查,再加上我们做的抽血的类风湿因子的检测,通过这些去诊断。当然我前面也讲过,它有特异性抗体,还有好几种,我们也可以查一下其它的几个抗体,看看是不是阳性的,来诊断这个病。

  • 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胸闷气短,患者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疗法、物理疗法、手术疗法等方式改善病情。

    1.日常护理: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胸闷气短的患者应注意休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剧烈运动,患者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改善症状,生活中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物,勿用冷水洗手脚,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避免吸烟,饮酒;

    2.药物疗法: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使用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生物制剂,如托法替布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3.物理疗法: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配合热浴、蒸汽浴、局部按摩、体疗等方式进行物理治疗,以缓解病情;

    4.手术疗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可经关节清理术、骨矫正术、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加强自身护理,若出现疼痛加重,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诊治。

  • 类风湿关节炎是否可以游泳,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稳定且无关节畸形可适当游泳,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急性期且伴随严重关节畸形不建议游泳。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侵蚀多关节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重要脏器,会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甚至关节畸形等危害。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病情稳定,没有明显的关节畸形,不存在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平时可适当参加游泳锻炼,游泳能促进全身肌肉运动,增强肺部的功能,可提高机体抵抗力。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急性期不建议游泳,病情急性期关节会出现对称性的肿胀、疼痛,游泳可能会加重不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严重畸形,有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不建议去游泳,因游泳对关节活动性要求比较高,尤其是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发病后要及时就医,是否可以参加游泳锻炼,可咨询医生了解。

  •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意味着血液在基底动脉中的流速比正常情况下更快。可能是由于血压升高、高代谢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

    1.血压升高:是最常见的导致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的原因之一。会导致血管壁变得僵硬,血流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基底动脉的压力和阻力。

    2.高代谢状态:当脑部活动增加时,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能会增加。这是因为脑部活动所需的能量供应增加,血液需要更快地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3.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人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导致血管的管腔内径缩小,从而引起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快,需要根据超声的检测结果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因此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 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的统称,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急慢性存在一定差异。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

    1.症状:

    •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常于夜间发作,开始时仅有上腹部胀痛不适。疼痛剧烈时,可放射到右肩、肩胛以及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厌食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症状和急性胆囊炎类似,但更容易发生胆囊坏疽、穿孔等重症情况,可表现为寒颤、高热以及严重的腹痛。
    • 慢性胆囊炎:症状一般不典型,多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出现上腹胀痛不适,腹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会牵涉到右肩背部。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治疗:

    •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胆囊炎,如果出现痉挛和疼痛等不适,可以采用解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阿托品肌内注射、哌替啶等;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可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如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对于慢性胆囊炎,可服用利胆药物进行治疗,如 50%硫酸镁口服、去氢胆酸片口服等。由胆固醇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可采用熊去氧胆酸或鹅去氧胆酸进行溶石治疗。
    •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加重,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胆囊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选择。

  • 抗精神病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有精神障碍的药物。目前多数是西药,副作用明显,这也治疗必须承担的风险。

     

    如果笼统的讲,镇静作用越强的药物,用药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明显,对心血管和肝脏毒性也越大。但是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也在渐渐打破这个规律,出现了一些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但还是有些副作用的,总结一下:

     

    1、肌张力障碍

     

    一些不自主的肌肉障碍的表现,比如面部怪相和扭曲、运动减少、动作笨拙、肌张力高、震颤、眼上斜,甚至感觉烦躁、焦虑的情况更加严重了,往往这些表现是无法控制的。这些症状往往在服药早期出现,随着持续的服药,症状会减轻。还有就是迟发性运动障碍,口舌颊不自主的运动,这通常在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出现。

     

     

    2、神经系统相关

     

    多数抗精神病药可诱发癫痫样发作。还能表现为自主神经的失调,出现口干、便秘、麻痹性肠梗阻、视力模糊、青光眼、尿潴留、性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心律紊乱、心肌损害等问题。也可能表现出过度镇静,表现出睡眠过多、难以醒转、软弱无力等,甚至引起抑郁状态。

     

    3、内分泌相关

     

    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月经紊乱、催乳素分泌增加、甲状腺机能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可逆的,适当调整药量或对症处理一般可恢复。

     

    4、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肝损伤、引起心血管毒性,过量使用会中毒。

     

    正常人吃了会有什么问题?

     

    精神病人主要是想通过药物进行精神治疗,伴随出现上述副作用,实属于无奈之举,利大于弊时才会使用,毕竟谁也不想吃这些药物。

     

     

    但正常人不一样,没有精神病不需要治疗,所以正常人吃了,同样会出现上述的不良反应症状的同时,药物本身带来的镇静作用就成了最大的副作用。正常人吃了也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但大多数会表现出睡眠过多,软弱无力,精神迟钝等症状。

     

    吃了这类药后更不会说变成“疯子”,但上述副作用在正常人身上会表现的更明显一些。短期服用及时停药后,问题不大,多数副作用症状可自行恢复。但长期应用造成的肝损伤和对心血管造成的毒性,需要做肝功、心电图等检查。抗精神病药引起药物性急性肝损害仅次于抗结核药物。

  • 头晕背痛胃不舒服的原因比较多,可能是偏头痛、颈椎问题等引起。

    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患,其特征包括一侧或两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且多发生在偏侧头部,可合并恶心、呕吐、胃不舒服等不适,所以也可以引发头晕和头痛。

    2.颈椎问题:如颈椎病变或颈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颈椎可压迫到局部神经组织,进而头晕和背痛,同时也可引起胃部不适。

    此外,胃溃疡、胃炎等疾病,也可导致头晕、背痛胃不舒服,最好先到医院就诊,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再进行合理治疗。

  • 肝脏切除术被认为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性疗法。虽然围手术期化疗的加入使无病生存和无进展生存得到改善,但对于大多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来说,姑息化疗是唯一的选择,5年总生存率仅为10%。

     

    第一批发表的肝移植研究纳入了两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疗药物和对结直肠癌疾病生物学的了解不完全,最终导致肝移植并没有被临床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使用肝移植治疗转移性肿瘤一直存在争议,人们担心癌症暴露在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后会导致复发增加,患者结局变得更差。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和肝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的成功,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一些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肝移植的兴趣。 第一个评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采取肝移植的前瞻性试验,即SECA-I研究,招募了一个异质性研究队列,估计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随后,SECA-II研究通过采用更严格的选择标准,估计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83%。自那时起,注册研究的数量激增,推动了移植肿瘤学领域的活跃。

     

    随着世界范围内为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移植手术数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规范的指导建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 国际肝胆协会制定了一份共识指南,以优化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移植的管理

     

    患者评估

    移植前的桥接治疗

    1.患者应至少接受过一次 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并观察到至少6个月的缓解。

    2.具有特定分子亚型或突变患者,可以考虑对应的靶向治疗。

    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潜在移植候选人,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的同时,应考虑进行预康复治疗,以减少肝移植后有关的并发症风险。

     

    评估反应和观察时间

    4. 在接受移植桥接治疗时,如果观察到疾病进展的放射学或生化学证据,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5.放射学成像和癌胚抗原(CEA)的测量应定期进行,每隔2-3个月,以评估治疗反应情况。

    6.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对治疗带来缓解的肝转移患者考虑切除术。

    7.对化疗的放射学缓解评估应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伴或不伴Chun标准),通过CT成像评估,其中(1)完全缓解、至少30%的部分缓解、或使用Chun标准反应疾病稳定,都提示有利的生物学状况;(2) 疾病进展是肝移植的禁忌症

    8.对化疗的生化反应通过CEA测量来评估,(1) CEA>80μg/L且有上升趋势为肝移植禁忌症,(2)CEA>80μg/L且有下降趋势为相对禁忌症,在有其他有利的生物学因素的情况下或可考虑肝移植。

    9.对移植桥接治疗的反应至少观察6个月,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的间隔时间至少为1年。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顺序

    10.对于出现不可切除肝转移的原发肿瘤无症状的患者:(1)进行系统治疗,最多间隔3个月评估一次治疗反应。对于原发性直肠癌,要按照目前的做法进行术前(化疗+)放射治疗。如果有良好的反应,如果考虑肝脏移植,可继续推进原发性肿瘤的手术;(2)在考虑肝移植时,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11.对于出现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且原发灶有症状需要手术切除的患者:(1)进行手术切除原发肿瘤;(2)对桥接治疗有良好的生物学反应到移植前应至少观察6个月。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疾病进展,那么治疗目标将变成姑息治疗。

     

    多学科管理

    12.选择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候选患者进行检查并最终考虑进行肝移植,应该由多学科团队完成,包括结直肠外科医生、肝胆和肝移植外科医生、肿瘤专科医生、肝移植专家、放射科和病理科医生。

     

    移植供体

    扩大供体库的策略

    13.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可以考虑扩大标准的供体移植。

    14.有经验的中心可以考虑采用新的灌注技术来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废弃肝脏进行抢救性肝移植治疗,最好是在前瞻性对照试验中进行。

    15.新的外科技术,如已故捐赠者延期全肝切除手术(RAPID)和活体捐赠者RAPID,显示出了扩大供体库的前景;然而,这些策略的长期的肿瘤学结局尚不清楚。

     

    移植受者的考虑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16.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原则是尽量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暴露。

    17.诱导治疗: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如巴利昔单抗)诱导,伴或不伴类固醇,并加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例如,他克莫司,在第一个月的给药间隔期间最低浓度为6-8ng/mL)和抗增殖性免疫抑制剂(例如,霉酚酸酯,每天1-2g),被认为是安全的。

    18.维持治疗:在移植后4-6周内应以mTOR抑制剂(如依维莫司或西罗莫司)取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在加入mTOR抑制剂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慢慢减少(如他克莫司的最低浓度为3-4 ng/mL),以进行长期维持。

    19.对于随访期间需要化疗的患者,应相应改良免疫抑制剂措施。

     

    肿瘤复发的预防和管理

    20.几乎没有证据推荐对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肝移植后常规使用辅助化疗。

    21.肝移植后孤立性肺部复发应考虑切除。

    22.全身治疗应用于多部位复发和扩散性疾病的处理上。鉴于化疗对围手术期肝移植患者的潜在毒性,今后在该研究领域的试验中应慎重考虑。

     

    患者结局

    23.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肝脏移植,应以 5年生存率超过50%为目标,以证明干预的风险、资源和医疗成本是合理的,存活率应优于单纯,姑息化疗。

    24.采取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应纳入临床试验或前瞻性国际注册研究。

     

    参考文献: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1;6(11):933-946.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 说起明代大医家王肯堂所创制的四神丸,几乎中医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方子对于中医腹泻当中的五更泻的治疗有神奇的效果。五更泻,又叫鸡鸣泻、肾泻,这种腹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到鸡叫前后的五更天就发作腹泻。这个病证的病根其实就在于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治疗起来不能当作普通的腹泻治疗,而应当温补与固摄同用、标本兼顾方可奏效。

     

    而四神丸用到的肉豆蔻二两(6g),补骨脂四两(12g),五味子二两(6g),吴茱萸一两(3g),煎煮时再加入生姜八两(24g),红枣一百枚,煮熟后用枣肉和末丸,做成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50-70枚,空腹或饭前用白汤送下。这个方子有良好的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作用。

    清代温病大家温载,在他的《温病浅说》一书中记载一次使用四神丸的经历,颇有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话说温载有个好朋友叫刘星圃,这人个得了一种拉肚子的病。本来是个小病,刘星圃压根没放在心上,就随便找了一个医生给他治病,哪知道这位医生学艺不精给治错了!原来的腹泻加重,竟变成了痢疾,小便不通,断断续续下痢了一个月!这时候刘星圃才对自己的病情上心了,差遣仆人找了一个附近小有名气的医生过来给自己看病。哪知道,刘星圃太不走运了,这位医生也不知是诊疗疏忽,还是功力不够,竟然将这病当做水结证,于是轻易地使用了甘遂、甘草,并杂用其他十余味药物。

    刘星圃一看药方,大吃一惊地问道:“中药十八反不是说甘遂反甘草吗?我现在都虚成这样了,给我下这么猛的药行吗?”哪知道那位医生十分肯定地说:“这是我的独门秘方,你这病不这样治没办法治好!”刘星圃有听说过用药如用兵,有时兵行险招也是不得已,最终还是信了那个医生的话。哪知道才喝了一次就立刻泻下不止,直接把刘星圃拉得虚脱了,当时病势已十分严峻。这个时候刘星圃知道自己本来是小病,现在被两次庸医误治成了大病,于是赶紧差人请自己的好朋友温载过来给他看病。  

    温载到了刘星圃家,看到自己的好友刘星圃已经是奄奄一息,先向他的亲人询问了前几个大夫的治疗情况,并看了他们的药方。然后上前为刘星圃诊脉,左手尺脉浮芤,右手尺脉沉伏,六脉都有沉细无力的表现。温载不禁火冒三丈,大骂道:“庸医害人!刘兄的病本来是命门火衰引起的,结果竟然当做水结病,用如此峻烈的泻下药,那肾中的命门之火就更加衰微了!”于是,赶忙为刘星圃开了四神丸,刘星圃才服用了一剂就不再腹泻了,而且小便也通畅了许多。接着温载又给刘星圃开了真武汤吃了几天,温载又用了些健脾补火的药物,刘星圃的病终于治好了。

    为了感谢自己朋友,刘星圃病愈后专程拜访温载,两人在饮茶下棋的时候,刘星圃问道:“温载老兄,你究竟是怎么治好我的病的?怎么两个大夫都误诊了呢?”  

    温载笑道:“其实你最初还真不是什么大病,主要是久泄、久痢损伤了身体的阳气,肾阳亏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所以才会小便不通,本来治疗应该要温阳化气,谁知道那两个医生没看出来,误用了峻下逐水的方子,结果更加伤及肾阳,命门之火衰竭,不能温暖脾土,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泻下。我也就是用了一剂四神丸,温肾暖脾,起到温脾涩肠止泻的作用,所以一剂药就止住了腹泻,接下来就用真武汤温阳利水,最后健脾,你的病情自然也就好了。”刘星圃听了温载一席话,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小病酿成了大病,竟是这么回事,不禁感叹温载医术确实高明,没有他自己估计早就因误治丧命了。

  • 豆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材,也是素食的主要原料之一,味美、健康。尽管大家对豆腐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豆腐的营养成分,豆腐的配料搭配又了解多少呢?在此,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豆腐的营养搭配。

     

    豆腐搭配以下几种食物营养加倍

     

    豆腐+鱼

     

    豆腐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成分,但是它的缺点是蛋氨酸成分少。蛋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成分,参与蛋白质的合成。鱼的氨基酸组成适合人体需要,特别是富含蛋氨酸,与豆腐搭配,会充分的发挥蛋白质的作用。传统做法有鱼头豆腐汤,红烧鱼配豆腐等。

     

     

    豆腐+海带

     

    豆腐中独有一种皂角苷的成分,这种成分可抑制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分解,具有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但是皂角苷让碘的排泄功能加快,这样容易造成碘缺乏,所以把豆腐和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富含碘的食物一起煮便成了一道美味的海带汤。

     

    豆腐+白菜

     

    富含水分、膳食纤维、维他命C的白菜可以弥补豆腐中膳食纤维的不足。炒白菜豆腐,炖豆腐都是很好的选择。

     

    豆腐+小萝卜

     

    豆腐是一种植物蛋白较多的食材,食用过多会导致消化不良,若与豆腐拌起来食用,白萝卜可以促进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利于豆腐营养成分的吸收。豆腐干富含钙,而白萝卜无草酸,不会阻碍钙的吸收。

     

    豆腐+鸡蛋

     

    与鸡蛋配合使用,可提高豆腐蛋白质利用率,使其味道更鲜美。另外,与鸡蛋搭配食用,还有助于钙的吸收。

     

     

    豆腐的营养价值

     

    豆腐营养丰富,它里面含有丰富的铁、钙、磷、镁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植物油及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被誉为“植物肉类”。在植物蛋白方面,大豆具有与鱼相当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世界上最好的蛋白质。大豆蛋白属于完整型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较好,几乎都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约18%的油脂,可以将其中的大部分转化为豆腐。大豆油脂中亚油酸含量较高,且无胆固醇,对人体神经、血管、脑部的生长发育有益。

     

    豆腐富含植物雌激素,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良好效果。

     

    要注意的是,虽然豆腐味道好,营养价值高,但也不能吃得太多哦,否则会出现不适的情况。

  •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至今尚无明确结论。根据医学研究,其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感染因素可能是导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支原体、病毒、原虫等感染后,可能会在体内作为持续存在的抗原,引发连续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关节炎的发生。

    其次,遗传因素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家族中,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比健康人群高2~10倍。

    此外,内分泌异常也是导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因素。研究表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更年期达到高峰,妊娠期病情较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说明性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也可能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相关。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是,明确这些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物理治疗包括热疗、冷疗、电疗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关节置换、滑膜切除术等。

    此外,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避免感冒和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阳光充足,床上用品保持干燥。避免被动吸烟,减少关节压力,可通过使用夹板、拐杖或步行器减少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总之,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病因、积极治疗、注意日常保养,对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