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缓解高原反应的4个小妙招

缓解高原反应的4个小妙招
发表人:医联媒体

缓解高原反应并没有所谓的4个小妙招,缓解高原反应的方法有休息、吸氧、药物治疗等方法。

1.休息:立刻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如无恶心、呕吐的症状,可适量饮水、饮食补充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

2.吸氧:通过面罩吸氧。轻微的高原反应,不用严格要求吸氧浓度,氧气含量达到21%即可。对于高原反应引起的肺水肿,氧气浓度应为40%~70%,流量为6~8升/分。

3.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缓解头痛等症状。

4.如果以上方法不能缓解,应尽快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地区。转移时尽量由他人搬运或乘车转移,病人应避免活动。

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胡言乱语、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最近的医院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注意活动适度,保证营养充足、睡眠充足,避免过度活动、熬夜、避免受凉感冒、避免吸烟与喝酒等行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高原反应可以通过立即休息、吸氧、服用药物、转移至海拔低的地区、补充电解质等方法缓解。

    1.立即休息:高原反应头晕时,应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躺下休息。这样可以降低身体的耗氧量,缓解脑部缺氧。

    2.吸氧:可以通过面罩吸氧或使用便携式氧气瓶,提升动脉血氧含量,缓解头晕等高原反应症状。

    3.服用药物:如果高原反应头晕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如高原安胶囊等,以缓解头晕等症状。

    4.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地区:如果条件允许,将患者转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也是缓解高原反应头晕的有效方法。

    5.补充电解质:高原反应时,身体内的电解质可能会失衡,因此可以适量补充电解质,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保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在高原上活动时,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也是缓解高原反应的关键。如果高原反应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头痛、气短、胸闷、恶心厌食、低烧、乏力等是高原反应的常见症状。

    1.头痛:是最常见的高原反应症状,通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有时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但在进行轻度活动后,头痛可能会减轻。

    2.气短: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出现气短的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

    3.胸闷:部分人可能出现胸闷的感觉,感到胸部有重压或束缚感。

    4.恶心厌食:高原反应也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5.低烧:部分人因高原反应会出现微烧的症状。

    6.乏力:由于缺氧和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一些人会出现全身乏力的症状。如果发展为急性高原反应,可能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情况,这时可能会有呼吸衰竭、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亢奋、失眠等)、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

    高原反应的症状因人而异,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进入高原地区后,建议及时就医。

  • 在高原地区感冒后,首先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和保暖,可通过吸氧缓解症状,同时要多饮水,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感冒药物或其他药物。剧烈运动会加快氧耗,因此应尽量休息以降低耗氧量。

    高原的气温通常较低,感冒后要注意保暖。如条件允许,可通过吸氧来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感。此外,感冒时通常伴有发热和出汗,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因此要适当增加饮水量。如果症状较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可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头痛、发热等症状。如果症状轻微,可以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柚子等,有助于身体抵抗感冒病毒。

    如果伴有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可以使用一些消炎、止咳、化痰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感冒引发了支气管炎或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在感冒期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感。如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

  • 出现高原反应可采取休息、吸氧、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高原反应,亦称高原病、高山病,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出现高原反应可采取如下方式缓解:

    1.休息: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应立刻坐下或躺下休息。如果无恶心、呕吐的症状,可适量饮水、饮食补充水分和营养,并注意保暖。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注意活动适度,保证营养充足、睡眠充足,避免过度活动、熬夜、避免受凉感冒、避免吸烟与喝酒等行为。

    2.吸氧:可以通过面罩吸氧,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应尽快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地区。在吸氧过程中,氧气浓度达到21%即可。

    3.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缓解头痛等症状。如以上方法不能缓解,患者应尽快转移至海拔较低的地区。

    在转移时,尽量由他人搬运或乘车转移,患者应避免活动。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胡言乱语、昏迷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最近的医院就医,或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 通常情况下,肺活量大的人,不一定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一般不建议通过肺活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易发生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较短时间内从平原到达高原地区后,因大气压下降,供氧减少,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的缺氧性疾病。一般与机体对氧气的吸收量及血红蛋白携氧能力有关,而与肺活量的大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而肺活量属于肺功能检查中的通气功能测验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

    一般来说,肺活量大的人,肺功能储备能力强,对于缺氧的耐受程度相对较高,但是,肺活量大的人,相对运动量也比较大,如果在高原地区,消耗的氧气更多,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下降,反而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所以,不能依据肺活量的大小来判断是否易出现高原反应。

  • 高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呼吸困难等,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药物治疗,如解热镇痛药、止吐药物、利尿剂等。

    1.解热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高原反应中的头痛症状,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2.止吐药物:部分患者出现高原反应的时候,可表现为剧烈的呕吐和恶心,可服用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等止吐药物缓解呕吐的症状。

    3.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这些利尿剂可减少患者血容量、降低心脏负荷,进而减少心悸等不适症状,还可以缓解肺水肿导致的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还可服用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等,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不可盲目使用药物,以免影响到身体健康,加重病情。

  • 高原反应导致的耳鸣可通过吞咽唾液、按揉听宫穴、使用药物、捏鼻子做鼓气动作等方法缓解。由于海拔、气温等因素影响,突然进入高原环境的人群会出现耳朵内外压差突然增大引起耳鸣,且高原缺氧导致脑供血不足也会引起耳鸣。可尝试使用如下方法缓解:1.吞咽唾液:患者端坐于椅子上,然后反复吞咽唾液10-15次。之后休息3~5分钟,再重复吞咽唾液。2.按揉听宫穴:患者坐在椅子上,张开嘴巴。触摸到耳屏前面的凹陷,即为听宫穴。用食指指腹按揉穴位2~3分钟。3.使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准备银杏叶片、温开水等物品。取出适量药片放置在口中,并饮用温开水送服。4.捏鼻子做鼓气动作:患者可以捏鼻子做鼓气的动作,能够帮助调整鼓膜两侧的压力,从而缓解耳鸣现象。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建议大家在进入高原地区前学习相应的知识,知道如何避免高原反应的发生以及如何处理,以减轻担心与恐惧的情绪。

  •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这种疾病不挑人,也不挑性别,可在任何人、任何年龄段发作,并且往往是发无定处,伴有水肿型瘙痒的风团骤起骤降,让人防不胜防。更棘手的是,这种疾病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无法查明具体原因,所以常常是一朝得,年年得,那么面对这个难缠的对手,中医是如何认识的?

     

    荨麻疹反反复复发病的原因

     

     

     

    在中医文献中,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其后《金匮要略》提到:“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诸病源候论》也载:“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不过,具体到“荨麻疹”这个名字的由来,则是由于过去西方国家有人与荨麻接触后出现风团和瘙痒而得名,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这种病情即便在没有接触荨麻时也会发作,但这个名称被沿用至今。

     

    由此看来,中医对于荨麻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仅要比西方早,认识的也更加深刻和到位。其中 《素问·风论》说过:“风者,病之长也”“风者,善行而数变”。中医素来将“风”看作很多疾病致病的主要因素。对于荨麻疹这种疾病,中医更是将其与风做了紧密的联系,因此荨麻疹所起的疹子,也被称之为“风团”。

     

    “风”虽然被中医认为是致病因素,但却只是诱因,属于外部因素。中医认为荨麻疹多由禀赋不耐、腠理失密所致,如果正好赶上外感风热、风寒、风湿之邪或者饮食失节,过食辛辣、膏粱厚味之品,致脾胃失调、湿热困脾、化热动风或卫外不固,风邪就会最终郁于皮毛肌腠之间,导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这个时候正邪就会相搏,相搏就会导致起疹。

     

    “引起风邪入侵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免疫力下降所致,因为如此才给了邪气趁虚而入的机会。再加上吃辛辣食物、调料等诱因,最终才会导致荨麻疹的发生。”中医在对待荨麻疹这个问题上秉持的态度依然是扶正才能去邪。

     

    中医对治疗荨麻疹的认识

     

     

     

    中医治疗荨麻疹方面,与中医治疗其他疾病一样,切忌千人一方,而是应该根据患者所患荨麻疹类型不同,进行辨证治疗。

     

    中医将荨麻疹通常分为风寒型、风热型、胃肠湿热型、气血亏虚型等。不同类型的荨麻疹在症状表现上通常有不同的特点。

     

    风寒型荨麻疹患者治疗注意以治宜疏风散寒。风热型患者则主要是治宜清热疏风;而胃肠湿热型患者治宜表里双解、通腑泄热;气血亏虚型主要治宜补气养血,佐以散风。不同类型荨麻疹,中医治疗中用药搭配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中药,不同病情的用量与比例也是不同的。

     

    发病时就服西药,病情缓解了就擅自停药,这也是不可取的。治疗荨麻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是病情得到缓解后,也应该遵照医嘱来决定何时停药,不能自己擅自停药,很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再一次发作。同时服用任何药物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自行寻找所谓的偏方、秘方。

     

    对于荨麻疹患者而言,应该做到平日避免接触可诱发瘾疹的常见因素,比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汽油、油漆、杀虫喷雾剂、农药、煤气等。忌食某些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比如鱼、虾、蟹、贝类、羊肉、牛奶、蘑菇、竹笋、酒类等。同时应该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加强体质锻炼,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建议大家在十一点前睡觉,切莫熬夜。荨麻疹患者自身的注意才是战胜这种疾病的关键因素。

  • 有人说,“补钙”是一生的必修课:生长发育时、怀孕生子时、上了年纪后……不同时间节点都少不了补钙。

     

    但你有没有想过,明明一直都注重补钙,为什么还会缺钙,甚至骨质疏松?

     

     

    其实,答案可能在你的饮食习惯里。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饮食是如何影响体内钙流失的,并教你科学补足它。

     

    受访专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流行病学教授 陈裕明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委 徐苓

    解放军第309医院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口重的人骨质疏松风险高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促进钙的流失,过量钙流失会增加机体缺钙的风险,比如口重的人缺钙风险比一般人高。

     

    钙是骨骼“支撑者”,当钙摄入不足时,骨密度会越来越低,骨质越来越疏松。

     

    为什么口重会导致钙流失?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和钙在机体中会随血液来到肾脏,肾脏将其贴上“有用”的标签后,这两种矿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循环系统供机体利用,这个过程叫肾的重吸收。

     

    在重吸收过程中,钙和钠是竞争关系,大量钠会制约钙的重吸收,而无法回到循环系统中的钙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

     

    研究表明,每摄入500毫克钠,尿钙排泄会增加10毫克。

     

    因此,“少吃盐≈多补钙”绝非虚言。

     

     

    据统计,2011~2015年间,中国成年人膳食钠的每日摄入量为5404毫克,相当于盐摄入量13.5克,依次计算,尿钙排泄量可增加108毫克,占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800~1000毫克)的11%~14%,这对于钙摄入不足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好吃咸的人不仅要改变饮食模式,尽量做到“盐不过6克”,还要注意膳食钙的补充。

     

    不同人群的缺钙信号

     

    不同年龄段的人,缺钙的表现也不同,对号入座,看你是不是缺钙人群。

     

    儿童

     

    1. 不易入睡、不易进入深睡状态;

    2. 入睡后爱啼哭、易惊醒,入睡后多汗;

    3. “X”型腿、“O”型腿,鸡胸,指甲灰白或有白痕;

    4. 厌食、偏食;

    5. 白天烦躁、坐立不安;

    6. 智力发育迟、说话晚;

    7. 学步晚,13个月后才开始学步;

    8. 出牙晚,10个月后才出牙,牙齿排列稀疏、不整齐、不紧密,牙齿呈黑尖形或锯齿形等。

     

    青少年

     

    1. 缺钙时会感到明显的生长疼,腿软、易抽筋;

    2. 乏力、烦躁、精力不集中,容易疲倦;

    3. 偏食、厌食;蛀牙、牙齿发育不良;

    4. 易过敏、易感冒。

     

    中年人

     

    1. 经常性的倦怠、乏力、抽筋、腰酸背疼;

    2. 易过敏、易感冒、牙齿松动;

    3. 中年女性尤其要当心。

     

    老年人

     

    1. 患有老年性皮肤病痒;

    2. 脚后跟疼,腰椎、颈椎疼痛;

    3. 牙齿松动、脱落;

    4. 明显的驼背、身高降低;

    5. 食欲减退、消化道溃疡、便秘;

    6. 多梦、失眠、烦躁、易怒等。

     

    以上自测只是参考,要确诊应该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项目包括钙平衡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如血清钙浓度(正常值2.25~2.75mmol/L)、骨矿物质含量测定和骨矿物质密度测定。

     

    需要提醒的是,缺钙可能导致很多问题:

     

    •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缺钙容易发生佝偻病、软骨病、生长受阻等。
    • 成年人长期低钙膳食,会造成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
    • 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缺钙的话,骨质丢失加快,骨密度降低,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随之增加。

     

    做好5个细节防止钙流失

     

    除了饮食清淡外,以下几个细节对于防止钙流失也非常重要。

     

    1.在食物中补充钙

     

    一般来说,成人应每天饮用250~500毫升牛奶,以保证对基本钙量的补充。

     

    牛奶是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非常高的补钙食物,鱼、虾、虾皮、乳制品、骨头汤、鸡蛋、豆类、豆制品等也富含钙。

     

    2.学会晒太阳

     

    人体90%的维生素D是依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通过自身皮肤合成的,它们可以促进钙在人体中的吸收,从而起到强壮骨骼的效果。

     

    • 最佳时间:最好避开正午,选择早上10点前、下午4点后的阳台或空旷场所最佳。
    • 最佳时长:春秋季每天20~30分钟、夏季每天5~10分钟、冬季每天30~60分钟。

     

    此外,人体中10%的维生素D是通过食物获得的,推荐蛋黄、蘑菇、瘦肉、海产品、动物肝脏、坚果等。

     

    3.坚持足量运动

     

    适度的力学刺激,能有效维持骨量,减缓骨质流失。40岁前就要多运动,但并非所有的运动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无法改善骨密度的运动:骑脚踏车、游泳等。
    • 有助增强骨密度的运动:荷重的有氧运动。

     

    年轻人可以做些强度高的运动,如跳绳,每周3到6天,每天跳跃约50次,离地约8公分;慢跑,每周至少2~3次,每次20分钟,不必追求速度。

     

    老人可以快走,每周3天,每天45~60分钟,可以快走慢走交替循环。

     

    已有骨折风险的人,则应避免跳跃、脊椎前弯、搬运重物。

     

    4.定期检测骨密度

     

    40岁以上的人群应进行骨密度检测,绝经后的妇女更应该重视此项检查。

     

    中老年人在做骨密度检查时,若骨量减少9%以下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9%~19%为骨量减少,骨量减少29%~39%则为骨质疏松、骨折危象。

     

    5.适当补充钙剂

     

    需要补钙者,可适当服用钙剂。需要提醒的是,短时间大量补钙可能无法全部吸收,还会造成便秘、胀气。

     

    如果一天吃一次钙片,建议在睡前服用。如果一天补两次钙,另一次可在早饭后1~2小时,以防食物中的某些物质影响钙的吸收,引起结石。

     

    4类人选钙剂要当心

     

    如果确实需要补充钙剂,以下几类人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

     

     

    胃酸过多——选无机钙

    胃酸过多的人最好选择无机钙剂,因为该类制剂可中和胃酸,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最好在餐后1小时或睡前服用。

     

    肠胃较弱——选氨基酸螯合钙

    正服用含铝抑酸药的人群,以及胃肠道吸收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可选择氨基酸螯合钙,因为氨基酸螯合钙如同氨基酸一样能够在整个小肠内被吸收。

     

    胃酸缺乏——选氨基酸螯合钙

    胃酸缺乏患者,也可以选择氨基酸螯合钙,但钙剂和胃药最好间隔两小时以上服用。

     

    糖尿病——勿选葡萄糖酸钙

    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需要补充更多钙,一般主张以食补为主,药补为辅,糖尿病患者不宜选择葡萄糖酸钙等补剂。

     

    在购买补钙制剂时,最好选择颗粒较小、易吞咽的产品。推荐消费者选择含有磷、维生素D3、维生素K2、维生素B2、镁、软骨素、胶原蛋白等的补钙产品,这些元素能够更全面地帮助人体吸收钙。

     

    老年人最好饭后服用补钙制剂,以免血钙浓度过高影响心脏健康;

     

    服用噻嗪类利尿剂(降压药),以及某些治疗心律失常的药,容易和钙离子发生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钙;

     

    选择钙补充剂切忌盲目听宣传、看广告,而是要咨询医师或药师。

  • 如今,脊柱侧弯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话题,很多青少年的书包越来越重,长时间的弯腰写作业。还有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低头玩手机、平板、每天都用葛优瘫的方式度过,这些行为都是直接导致脊柱侧弯的原因。那么,究竟什么是脊柱侧弯呢?通常脊柱侧弯都有以下症状:

     

    1不对称姿势

    你是否发现孩子穿衣服领口一边高,一边低,不是衣服裁剪出了问题,是孩子可能已经有脊柱侧弯的现象了。肩部倾斜可使双肩高低不对称,导致患者两个胳膊不一样长。盆骨出现倾斜,会使患者下肢不一样长,导致身体在走路时偏向弯侧,以上这些因素会使患者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出现不对称姿势。

    2驼背

    脊柱侧弯由于不能挺起自己的脊梁,总是驼背, 严重患者会压迫到心脏,造成心肺功能的影响。脊柱侧弯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以及消化功能,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以上就是脊柱侧弯最基本的症状,脊柱侧弯影响着脊柱的承重和传递功能。不仅外形不美观,对身体的健康能够状态影响也是很大的:

    脊柱侧弯的危害

    1影响心肺功能

     

    脊柱侧弯主要影响胸、腰这个地方的器官,这类患者胸腔容积减小,容易造成呼吸障碍、胸闷气短、心律失常等症状。

     

    2影响生理健康

     

    脊柱侧弯就是导致腰部、肩部、顽固性疼痛,严重患者出现神经压迫,肢体感觉障碍。大小便异常等情况。

     

    3影响心理健康

     

    绝大部分脊柱患者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不愿意参加体育课,不愿意游泳,甚至不愿意社交,害怕被别人嘲笑。脊柱侧弯的严重患者,通常都拒绝走出家门,甚至仇恨健康人群。对患者心理危害是非常大的。

     

    4影响胃肠道系统

     

    脊柱侧弯对内脏有一定的压迫,会引起内脏的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

    如何预防脊柱侧弯?

    保持正确的姿势:无论是看书、写作业还是看手机等,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坐、站、立腰部平直,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应当经常做幼儿体操,并且经常晒太阳,多补钙。

     

     

    睡合理的床垫:就是睡不太硬也不太软的床垫。睡眠是儿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了。睡太软的床垫对儿童的脊椎起不到承托的作用,而经常睡太硬的床垫,也会磨损儿童的脊椎,所以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软硬适中的,床垫才是对儿童脊椎最好的保护方法。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