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发表人:医联媒体

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引起的,可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病情。

1.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主要是由于脾脏功能增强过度,导致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增生从而引起脾大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护肝片、阿昔洛韦、吡喹酮等进行治疗,也可经脾部分栓塞术或脾切除进行治疗,以改善病情。

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由于自身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环孢素、司坦唑醇、艾曲波帕等进行治疗。

3.白血病:白血病多因自身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所致,可能会造成血液中白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尼洛替尼、干扰素、利妥昔单抗等进行治疗,也可经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手术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生活中注意休息,规律作息,平时应避免活动,避免外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作者:王卓

    从血小板减少的病理性角度上分析,需要根据疾病的病理来纠正病症的发生,让血小板稳定提升,并在减量停药进行时血小板也不会反复,进而达到治愈。大家都知道,一般人的血液中每立方毫米的血小板数量维持在大约100,000至300,000。如果某人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每立方毫米100,000,可能会遭受所谓的血小板减少症。所以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减少症状的发生。

    1、心理治疗:

    一些血小板减少症的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后会感到非常沮丧和焦虑。但是,这种不好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到病情恢复,因此为了帮助更快地治愈疾病,必须保持愉快的心情。

    2、一般治疗:

    急性的病者主要在发病后1至2周内出血。因此,刚发病的时候,应减少活动以避免创伤,特别是头部创伤。在严重的情况下,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卧床休息。给予足够的液体和易消化的饮食,以免引起腔粘膜损伤。

    3、输新鲜血液或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应谨慎选择。此方法仅用作严重出血的紧急治疗。由于血小板减少症血液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因此进口的血小板可以迅速被破坏,并且寿命短。因此,输血或血小板不能有效地增加血小板的数量。

    4、根据实际情况:

    中医的治疗是基于宏观辨证论治,现代医学的诊治是基于微观诊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候分化和疾病分化的结合可以用来弥补彼此的弱点。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和治疗,均可加入以改善血小板作用,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注意休息:

    由于血小板减少,疾病一旦发作且十分严重,对身体的损害严重程度也相对较大。因此,为了考虑健康因素,有必要卧床休息并特别注意避免创伤,以防止疲劳加重病情。

    血小板减少症是因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而造成生理系统产生其他病变的一种主要疾病。如果真的患上这种疾病,应该摆好心态,不要害怕,放轻松,多注意休息,多多听从医生的嘱咐,合理用药,及时就医。必要时还要加强锻炼等等。

  • 作者:赵晶晶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而且这种疾病多发于女性,众所周知,气血对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很多妇科疾病的发生,久而久之则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所以出现血小板减少时一定要及时治疗,改善这种情况。

    一般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治疗血小板减少要对症下药,所以找到引起血小板的主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那么血小板有哪些治疗方法,治愈的可能性大不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首先,有的血小板减少是因为先天免疫性问题而导致的,由于机体先天免疫性不好导致个人的身体素质较差,抵抗力不强,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寻求西医的帮助,通过服用一些抵制机体免疫的药物进行治疗,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常见的方法就是血小板的输入,这个方法可以帮助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快速恢复凝血功能。

    其次,除了先天因素会造成机体血小板减少以外,一些后天因素也会造成血小板减少,例如平时的工作压力大,能量消耗过多而饮食营养没有跟上,导致的长期营养不良,这个时候机体的免疫力也会急骤下降,免疫力低,血小板则必然减少。针对这个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情况,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补充能力,平时多吃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物,例如枸杞大枣等,还要吃高蛋白的食物,蛋白质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可有效补充蛋白质的食物是牛奶、鸡蛋、瘦肉制品等等,适当吃一些海鲜也是可以的。

    总之造成血小板减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想要彻底治愈血小板减少也需要一些时间,血小板减少最怕的就是心理负担过重,平时大家要注意保持心情愉悦,即便有压力也要及时释放和排解,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还要避免外伤。

  • 作者:李晓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信大家并不了解,其实该疾病就是免疫系统的问题,导致了血小板出现过度损伤、减少的问题,从而引发患者出现了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的疾病。而且因为该疾病一般主要是出现在儿童身上,所以为了预防患者的日后生活受到影响,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那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方法有哪些呢?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不会自愈的,只可以通过外界治疗的方法控制,从而控制身体的问题,预防身体的并发症的出现,保证自身的身体健康。

    1、如果患者的身体情况不是很糟糕,那么通过补充血小板,是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而补充血小板的办法,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人工输液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变患者的身体状态,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后续治疗的成功率。

    2、激素治疗是治疗该疾病最为常见的治疗办法,同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一般主要使用的药物有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不过患者要注意按时的服用药物,才可以保证身体有效的治疗。

    3、丙种球蛋白的注射也是可以治疗免疫性疾病的,选择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也可以有效地增加体内的血小板,控制症状。

    由此可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过程是十分漫长的,而且大部分患者治疗过后都可以正常的生活。所以患者需要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才可以辅助治疗身体的问题。而且日常生活饮食方面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可以预防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引发其他的身体并发症,同时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 作者:王卓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病变机制是血小板数量降低。血小板减少症由很多原因造成,要想尽快控制病情,就要赶紧及时就医。下面为大家介绍6个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让大家对这个疾病有更多的认识。

    1、全身出血

    身体各部位出血是血小板减少症最典型的症状,由于血小板减少,血液凝固出现障碍,会让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出血部位可能在皮肤、口腔、消化道等地方;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全身大出血。

    2、一定层度贫血

    因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会有大量出血,当出血症状严重时,患者就会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红细胞也会出现比例下降;血小板减少症的贫血类型是正色素性贫血。

    3、高热

    高热是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液中的血小板减少,会让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病人出现各种感染,从而出现发烧的症状。

    4、全身淋巴肿大

    淋巴结肿大也是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大部分患者得了血小板减少症,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人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5、恶心、呕吐

    患者如果因血小板减少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就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吐血、黑便。

    6、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在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身上多见,大部分患者除了月经过多还会伴有头晕眼花、四肢厥冷等症状。

    发热、身体各种部位的出血、贫血、月经过多、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这6个症状是血小板减少症最容易出现的先驱症状。患者一旦有这些疑似症状出现,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医,及早见查出病因,及时治疗,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病情。

  •   血小板减少在生活中是常见的,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外,血小板减少需要一些饮食上的调理。

      血小板减少的饮食调理

    300x225_1

      1、健脾、益气、摄血饮食

      当患者出血减少或停止时,饮食宜以健脾、益气、摄血为原则。此时应在饮食中选择红枣、花生衣等有升高血小板作用的食物制成菜肴。

      2、滋补饮食

      久病体虚、身体疲乏者,在饮食中还可以加入黄芪、枸杞、桂圆肉、党参、黑豆、核桃仁等食物煲粥、炖汤或煮水喝,特别对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尤为适宜。

      3、高蛋白饮食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应在饮食中多选用牛奶、鱼、瘦肉、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

      4、寒凉食物

      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在出血期应多吃寒凉的食物。中医认为出血者体热,这时食用寒凉的食物对止血有利。莲藕、荠菜、黑木耳、梨、枣等食物都属于中性凉者。

      5、含铁高的食物

      出现紫癜并伴有出血的患者常伴有贫血,应在饮食中加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黄、油菜、荠菜、圆白菜、番茄等。

  • 血小板减少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骨髓问题、免疫系统问题、脾脏问题、药物副作用等原因。

    1.骨髓问题:骨髓是产生血小板的地方,某些骨髓疾病或异常,比如骨髓衰竭、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能导致血小板产生不足,有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2.免疫系统问题:某些免疫系统问题,比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血小板,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3.脾脏问题:脾脏是一个重要的血小板存储器,机体出现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等疾病,可能导致血小板在脾脏内的消耗或破坏,会有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对骨髓功能或血小板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环磷酰胺、柔红霉素、氯霉素等,可使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比较多,具体的要去医院通过相关检查判断,严重者及时就医治疗。

  • 前段时间,一位宝妈急匆匆地带着3岁的女儿去医院耳鼻喉科就医,原因是她发现孩子在出去玩的时候突然鼻血流不止。而经过详细检查后,医生的一番话令这位宝妈彻底绝望。因为宝妈错误的止血方式,宝宝彻底救不活了!

     

    原来,在去医院的路上,宝妈为了能缓解孩子流鼻血的情况,让其躺在怀里,头朝后仰着。这其实是我们常见的止住鼻血的办法,但这一方式是错误的!如果让孩子鼻孔朝上,鼻腔内的血液会被迫逆流回咽喉,孩子不得已吞咽。如果出血量过大的话,很容易就会呛到气管和肺内,一不留神就会致命。

      

    但小孩子流鼻血太常见了,大部分宝宝都有过类似经验。不仅如此,如果宝宝经常流鼻血的话,一些谨慎的父母还会担心是否是白血病的表现。那么,今天我就带大家来正确认识一下流鼻血。

     

     

    首先,虽然鼻腔出血的确是白血病的症状之一,但大部分儿童流鼻血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宝宝流鼻血的原因

     

    一般来说,未满2岁的儿童很少会流鼻血,原因是这一时期内的儿童鼻腔的毛细血管网还未发育完全。

     

    儿童鼻腔内出血的部分主要在双侧鼻中隔前部的毛细血管网区(又称黎氏区),这种血管网非常表浅,分布在鼻中隔的粘膜层。

     

    (1)鼻腔敏感

     

    如果孩子的鼻腔粘膜干燥、毛细血管扩张,或者是有鼻炎的孩子,是非常容易流鼻血的。不仅如此,各种关于鼻腔的问题,例鼻窦炎、鼻结核、鼻中隔偏曲或鼻肿瘤都有可能发生。如果孩子流鼻血频繁,家长一定要引起注意,最好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2)气候干燥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干燥的环境中,如过冷或过热、空气干燥,室温太高等等都会让孩子流鼻血。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居住环境的保湿,可以居家使用加湿器,室内也要常通风。

     

    (3)经常抠鼻孔

     

    我观察到,很多孩子都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用手指抠鼻孔。这一行为不仅可能让细菌进入鼻腔造成感染,鼻粘膜如果比较敏感或干燥时,就很有可能被抠出血。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戒掉这个坏习惯。

     

    (4)血小板减少

     

    如果孩子频繁流鼻血,出血量很大,有可能是血液中的血小板减少。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血常规,这很有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症状(例白血病),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了。

      

    但总得来说,小孩流鼻血并不是多大的事儿,只要家长多注意即可。如果实在过于担心,那就尽早去医院做个血常规检查,确保不是白血病等疾病,平常做好防护就行了。

     

     

    此外,当宝宝流鼻血后,不要再使用错误的止血方式了。可以使用卫生纸或者卫生棉球填塞鼻腔,来压迫止血。与此同时,可以用冷水冰敷额头,让血管收缩,也有止血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比较多,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血液疾病等因素导致。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不典型增生等。所以也可导致身体的血小板出现减少的现象。

    2.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物、化疗药物等,这些药物可影响到身体血小板的生成功能,进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3.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可呈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所以也可导致血小板出现减少的症状。此外,先天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登革热等,都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现象。需尽快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截至2021年6月,全球已报告约1.75亿SARS-CoV-2感染和380万死于新冠病毒的案例,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快速临床疫苗开发计划。许多针对SARS-CoV-2的疫苗已获批并得到接种,其中接种最广泛的疫苗之一是ChAdOx1nCoV-19(阿斯利康),它通过使用非复制性黑猩猩腺病毒将刺突抗原传递给接种者。

    ChAdOx1nCoV-19疫苗于2021年1月在英国推出,首先用于老年人,然后用于较年轻的人群。2021年3月,人们开始担心在ChAdOx1nCoV-19疫苗接种者中,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会增加。3月底,来自挪威、德国、奥地利和英国的研究小组报告了接种ChAdOx1nCoV-19疫苗后5至24天入院的人,这些患者在异常部位都出现了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d-二聚体水平不成比例地升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等情况,而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以前都是较为健康的年轻人。

    来自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召集了一个血液学专家小组,设计了一项研究,来评估患者就诊、讨论治疗并根据观察结果制定共识性管理指南患者,和其他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的推断。在研究过程中,该组研究人员使用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VITT)作为术语,来承认其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致病相似性。与HIT的临床和实验室相似性,得到了患者血清中可激活血小板的血小板因子4(PF4)的高滴度抗体的支持。由于这种不寻常且严重的血栓形成综合征以及ChAdOx1nCoV-19疫苗在人群早期推广的可能重要性,该项试验以最快的时间描述了英国报告的前220例确诊或潜在VITT病例。

    VITT病例是根据以下五个标准进行定义的:

    1. 接种SARS-CoV-2疫苗后5至30天出现症状

    2. 存在血栓

    3.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150,000/mm)

    4. d-二聚体水平大于4000纤维蛋白原当量单位(FEU)

    5.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到PF4抗体的存在

    满足所有五个标准的人被认为具有明确的VITT,如图表1所示,不符合所有五个标准的人分别被判断为很可能、可能或不太可能发生VITT。

     

    图表1:专家血液学小组所制定的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VITT)病例标准。

    研究人员从初级保健从业人员或公共卫生机构获得了对所接种的SARS-CoV-2疫苗类型以及是第一剂还是第二剂的确认。在当地实验室进行的标准测试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通过克劳斯方法测量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凝血测试的正常范围是在当地实验室或试剂制造商使用的阈值确定的。d-二聚体水平的结果以FEU报告,正常水平低于500FEU(相当于<250ng/mL),许多实验室不会对20000FEU以上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定量,因此,当结果高于此水平时,记录为20000FEU。

    在接受评估的294名患者中,有31名患者在VITT被确认为综合征后进行了回顾性鉴定。共有57名患者被归类为不太可能患有VITT,因为三个数据点缺失、未满足标准或两者兼有(50名患者)或因为患者症状可能存在其他原因(7名患者)。其他原因是腹主动脉瘤(3名患者)和转移性癌症(4名患者)导致的慢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在其余237名被认为疑似VITT的患者中,17名被归类为可能患有VITT;50人被归类为可能患有VITT。

    直至研究结束时,英国已经有约1600万50岁及以上的人接种了首剂ChAdOx1nCoV-19,50岁以下的人共接种了800万剂首剂。因此,在5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VITT的近似发生率至少为1:100000,而在较年轻组(<50岁)的患者中至少为1:50000。

     

    图表2:220名确定或可能VITT患者的疾病部位。

    未显示的疾病部位(血栓形成或出血)包括肠道和盆腔、视网膜、眼部和颈内静脉。

    研究数据显示,72%的患者(所有血小板计数水平)在入院第1天以1g/kg体重的剂量使用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11%的患者中,针对正在进行或复发的疾病给予了第二剂。试验过程中,共有17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部位血栓形成或两者兼有的重症患者进行了血浆置换,接受血浆置换并死亡的两名患者在就诊时都有广泛的颅内出血。26%的患者和50%的血小板计数低于30000/mm的患者使用了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制剂包括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口服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泼尼松龙。91%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68%的患者使用了非肝素类抗凝剂,包括阿加曲班、磺达肝素、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50名患者(23%)在入院期间使用了肝素。

    总体来说,在英国疫苗接种计划较为成功的背景下,VITT已成为一种罕见但具有破坏性的并发症,它经常影响年轻的、健康的疫苗接种者,并且与高死亡率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该项研究表明了该病症通常在首次接种ChAdOx1nCoV-19后的5至30天内出现,同时,队列中85%的患者年龄小于60岁,尽管ChAdOx1nCoV-19疫苗接种在老年人中占主导地位。

    50岁以下人群中VITT的发生率为1:50000,但实际发生率可能会更高,因为患者可能在确诊之前就出现了,有些病例可能没有被报告,有些病例可能会被错误分类。目前,关于50岁以下人群中年龄分段接种疫苗人数的数据仍然缺乏,因此无法确定特定年龄的发病率。尽管英国的疫苗接种计划优先考虑有基础疾病的人,但目前没有发现比背景人群预期频率更高的疾病。

    血栓问题拥有显著的广泛性,它们通常同时涉及多个血管床以及静脉和动脉循环。尽管脑静脉血栓在临床表现中占主导地位,但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门静脉和内脏静脉血栓以及影响外周血管和心肌和脑动脉的动脉事件也很常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通常累及许多静脉窦,血栓延伸到小静脉。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静脉压升高的流出道阻塞可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解释。在一些患者中,颅骨切除术或介入放射学进行血栓切除术以改善脑静脉引流是必要的。另外,血小板计数较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和d-二聚体水平较高的更严重凝血激活的实验室证据都与死亡等结果直接相关。血小板计数低于每立方毫米30,000、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颅内出血的患者的死亡风险特别高。

    目前,尚未找到治疗途径能够有效治疗VITT。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原理是防止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FcγII受体激活血小板,而这个基本原理是从自发HIT的方法推断出来的。由于患者数量少且非随机分配,研究人员目前还无法对抗凝剂的疗效进行比较,但肝素似乎对患者无害。

    VITT的一系列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似乎源于对疫苗成分产生反应的抗PF4抗体的产生,尽管尚不清楚涉及哪些成分,研究人员使用HITELISA检测抗PF4抗体,此前发现尽管这些检测在大多数VITT病例中呈阳性,但快速非ELISA检测通常呈阴性,目前正在计划用另一种ELISA方法重复测试,或许能够进一步帮助确定这是否是导致VITT的危险因素之一。

    该项研究的一个潜在弱点是案例确定偏差,因为VITT是一种新的综合征,在没有充分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情况下,包括为什么某些血管床更容易受到影响,以及在健康人群中接种疫苗后PF4抗体的真实发生率未知,可能包括错误定义情况等。在英国的一大群患者被定义了VITT的临床和实验室表型后,研究人员没有发现VITT的任何个体风险因素,但发现了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出血、严重凝血激活的实验室标志物或所有这些变量的患者死亡率增加。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结论表明,VITT病例与第一次ChAdOx1nCoV-19疫苗接种呈相关性,并且主要影响60岁以下的患者。多部位血栓形成和动脉事件在试验中较为常见,除了抗凝治疗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患有更严重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受益于血浆置换。

    参考文献:
    1. S Pavord, M Scully, Hunt BJ, Lester W,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 N Engl J Med August 11, 2021.
    2. Mathieu E, Ritchie H, Ortiz-Ospina E, et al. A global database of COVID-19 vaccinations. Nat Hum Behav 2021 May 10 (Epub ahead of print).
    3. Ramasamy MN, Minassian AM, Ewer KJ,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dministered in a prime-boost regimen in young and old adults (COV002): a sing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2/3 trial. Lancet 2021;396:1979-1993.
    4. Voysey M, Clemens SAC, Madhi SA,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ZD1222) against SARS-CoV-2: an interim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Brazil, South Africa, and the UK. Lancet 2021;397:99-111.
    5. Schultz NH, Sørvoll IH, Michelsen AE, et al. Thrombosis and thrombocytopenia after ChAdOx1 nCoV-19 vaccination. N Engl J Med 2021;384:2124-2130.

  • 血小板减少通常情况下是可以吃葡萄的。葡萄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含有葡萄糖、维生素C和多酚类营养物质,血小板减少患者免疫功能比较低下,适当吃一些葡萄有助于补充营养,对病情并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如果患者既往对葡萄出现过敏,或者是本身患有糖尿病时,是不建议吃葡萄的,否则有可能会再次出现过敏或者是导致血糖升高。

    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日常当中应该避免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出血症状。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