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耳石致晕,手到晕除

耳石致晕,手到晕除
发表人:主治医师赵浩
大夫快给我看看,不行了,我晕的厉害,天旋地转的,不敢动呀,一动就晕的更厉害了,也不敢睁眼睛呀,闭上眼睛还能好点……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经历过吧。没事,就是颈椎不好引起的;你是后循环缺血,血管不好引起的,打点吊瓶就好了;你是脑供血不足,老年病了,吃吃药就好了。哈哈,这样的回答是不是听了很多呀!真实的情况都是这样吗?并不完全是这样。我们今天给大家说的这个淘气鬼还就能引起上面的症状,但还真不是上面的疾病。我们的名字叫耳石症,别害怕,我能还有一个官方名字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记住是良性的呦。
 
看清楚了,是耳石不是耳屎哦,耳石是一种碳酸钙结晶,每一个人都有耳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患耳石症。我们的耳朵里边有一个叫内耳的结构,它就像一个独立的院子,里边盖了三室(三个半规管)两厅(椭圆囊和球囊)的一栋房子,平时耳石就在椭圆囊这个大厅里住着睡大觉(在椭圆囊斑上粘附),也不乱跑。一旦有外部环境变化(外力撞击、微循环障碍、休息不佳等),把他叫醒了(耳石脱落),他就会蹦蹦跳跳的跑出去,在三个卧室(三个半规管)里乱跑乱撞,把三个卧室搞得混乱不堪(头晕,恶心,呕吐等)。耳石最喜欢去的还是后半规管这个卧室,所以这种类型的病人也最多。
 
得了耳石症怎么办?莫要慌。我们前面说了,耳石淘气的从大厅(椭圆囊)跑到了卧室(半规管)引起了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那么治疗的办法当然是怎么来的再怎么回去呗。医学上有专门诊治耳石淘气的办法(手法复位),所以一定及时就医。根据耳石所在的卧室(半规管)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法,使耳石乖乖的回到大厅(椭圆囊)里去,配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使耳石安静入睡(牢固的粘在椭圆囊斑上),前面的症状就会解除。头昏、头闷等后遗效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还要给时间收拾卧室(平衡功能恢复),然后症状逐步消失。病人又可以愉快的生活啦!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突然头晕一下就好了可能和体位性低血压、耳石症、颈椎病等有关。

    • 体位性低血压:如果长时间蹲着,突然起身,由于起身速度过快过慢,使得全身血液来不及重新进行分配,导致大脑灌注不足,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就可能会出现突然头晕一下又好了的情况,还可出现一过性的眼前发黑等表现。
    • 耳石症:耳石症是和头部运动变化相关的外周性眩晕疾病,病因比较复杂,部分病因不明确,有部分和神经以及耳部疾病有关。如果突然头部发生体位改变,容易导致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可能会出现突然眩晕,有时眩晕时间较短,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 颈椎病:比较常见的是椎动脉型颈椎病,通常和颈椎退行性病变有关。如果颈部运动不当,会压迫椎动脉出现头晕症状,但改变体位解除压迫后头晕可恢复正常。

    突然头晕一下就好了还可能和其他原因有关,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或者伴有其他症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遵医嘱给予规范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 耳石症医学上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眼震电图通常可以查出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症状表现为头位改变所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而眼震电图就是以眼震作为观察指标的前庭功能检查方法,所以通常可以查出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患者可在一个月内自愈,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通过耳石复位法和耳石复位仪进行治疗。复位后患者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必要时可考虑行半规管堵塞术。患者要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平时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愉悦放松。

  • 小孩子也会因为中耳炎等疾病得耳石症。耳石症成因较为复杂,部分原因不明,部分与神经和耳部疾病有关。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性神经炎、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以及梅尼埃病、中耳炎等均可以导致耳石症,所以儿童的耳石症有可能是由于中耳炎、病毒性神经炎等导致。此外,钙离子代谢的变化也会导致耳石症的发生。以上情况儿童或多或少都有可能面对,所以儿童也可以得耳石症。

    儿童得耳石症之后要积极处理,不用过度担心。耳石症是具有自愈倾向的疾病,部分患者会自发缓解,但是也有部分患者长期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需要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复位、手术治疗等以缓解症状。

  • 耳石症多发于女性,多是由于女性的内分泌因素导致。

    耳石症是头部运动变化相关的外周性眩晕性疾病,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时会出现强烈的眩晕与头晕,其病因较为复杂,病因不明,部分以神经疾病有关。当然,现在研究还发现耳石症可能与钙离子代谢变化有关系,而女性更年期之后,随着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上升。

    骨质疏松会导致耳石膜上的耳石也发生疏松,更容易形成碎片,导致脱落,从而引起眩晕等症状,所以耳石症多发于女性。部分患者不需要采取措施可自行缓解,但是自愈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时候需要长达数年。但是如果症状非常明显,还是建议积极就医,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

  • 耳石症其实是老百姓为这个病起的一个比较通俗的名字,其医学上的学名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其症状很典型,当头部向特定的一侧转动时,就会出现自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但是意识是清楚的,症状大概持续1分钟左右即缓解。

     

     

    老百姓称之为耳石症并不无道理,因为这种眩晕确实是耳朵里的“小石头”造成的,但是这个石头不同于胆结石、肾结石,是耳朵自己产生的石头,十分细小,肉眼看不到。耳朵除了负责听声音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人体重要的平衡器官,我们平时坐车出现晕车的症状就与内耳有关。

     

    内耳内有重要的位置感受装置: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分为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三者在空间上相互垂直;前庭内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又称耳石器,主要负责感受直线加速度运动的刺激,这两个地方有耳石膜,里面有许多耳石颗粒。正常情况下耳石并不会导致眩晕,对维持人体平衡有重要作用,但当椭圆囊内的耳石由于各种原因脱落至半规管时,每当头部向特定位置转动时,引起耳石在半规管内移动,触发眩晕,在发作时,能查到眼震。

     

    教你如何快速判断耳石症:

     

    1、休息不好,感冒,疲劳,动脉硬化,骨质疏松,外伤,撞击等都可以诱发耳石症;

     

    2、耳石症一定有体位改变诱发,如起床,卧床,翻身,抬头,低头,转头的动作等;

    3、眩晕伴随的感觉主要有恶心,呕吐,不能行走;

     

    4、单纯的耳石症发作时一定不会有耳鸣症状,也不会突发耳;

     

    5、眩晕的感觉,旋转的感觉持续的时间有它一定的特点,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难治性的耳石症会超过一分钟,但后续均或多或少的有晕晕的感觉;

     

     

    6、不伴有手脚麻木无力等其他症状,若有,需要重视有无其他疾病,如脑梗塞的可能耳石症是个急症,但不是危及生命的危重疾病,或许比脑中风导致的头晕还要难受,但是它多数是可治的,也是可以治愈的;

     

    7、耳石症一般多发于中年人,女性略多,发病突然,多发生于劳累、耳部的疾病、手术及外伤 等因素下。

     

    耳石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复位手法来治疗,即将脱落至半规管或者其他地方的耳石,通过体位的改变,再次回到其原来的位置。该病可以自愈,但是也容易复发,需要患者到医院由专业的大夫进行复位,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 近日在耳鼻喉门诊遇到一个典型病例,想与大家分享。王阿姨自称因为眩晕发作甚为苦恼,来我科就诊。这一星期以来有两次突发眩晕,并且晕起来十分剧烈,自觉天旋地转,恶心欲呕,第二次差点摔在地上。不过每次眩晕持续不到一分钟,然后慢慢缓解。王阿姨去脑病科就诊,通过CT等辅助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变和颈椎病,于是医生建议他来耳鼻喉科就诊。

     

    经过医生进一步询问眩晕发作有什么诱因,比如突然转头?体位改变?。王阿姨这才想起说第一次是在床上翻身后眩晕,第二次是别人在身后叫她,突然转头后引起的。说到这里,大夫基本可以诊断了。引发她剧烈眩晕的罪魁祸首,竟是因为每个人耳朵里都有的小石头脱落下来了!原来,王阿姨是得了耳石症。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医学术语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阵发性的,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眩晕持续时间在60秒内,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本病具有自愈性和反复性。

     

    耳石症这种疾病看似陌生,生活中却很常见,研究报道,耳石症能占到日常门诊眩晕病人的30%-50%,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而误诊率很高。耳石症所致眩晕突然而剧烈,虽然有自愈性,但其自愈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甚至影响工作学习,所以必须引起广泛重视!

     

    耳石症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耳朵里都有这种“耳石”,这是长在内耳耳石膜上的一种碳酸钙结晶,它本是稳固粘附在耳石膜上,具有平衡作用。但当受炎症,外伤,或耳部其他疾病影响,可能引起耳石脱落,落入内淋巴液中,当头位改变时,耳石随淋巴液游动到耳半规管,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引发眩晕。

     

     

    如何诊断?

     

    熟悉基本机制,那么耳石症的诊断就很简单了,一是典型头位改变的眩晕史,二是变位试验显示眼震特点。变位试验是医生通过一系列变换患者体位的手法,明确受累半规管及其侧别,便于诊断及治疗,变位试验最好在发作期进行。

     

    如何治疗?

     

    对于治疗,复位治疗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显著,故作为首选,这也是小编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有的人一次或几次在门诊通过复位治疗即可治愈。复位治疗就是通过一系列手法复位使脱落的耳石重回原位。不过严重颈椎病,心脏病患者需谨慎治疗以防病情加重。除此之外,也可服抗眩晕类药物。个别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说道这里,大家是否对耳石症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类似症状,希望大家能想到此病,及时就医。不过还要提醒一句,眩晕发作首先要排除脑血管病等急症,以免延误病情。

  • 今日,我的一位34岁女同事,诉说近一周的痛苦经历。一周前,她夜里睡眠中听到女儿翻身,她习惯性地向左侧翻身为女儿盖被子。突然出现眩晕,感觉四周都在摇晃;伴有恶心,心慌。她赶紧平躺不动,不到一分钟,恢复了正常,她没有在意。两天后,类似的情况下,她又在左侧翻身、扭头时出现眩晕,右侧卧位后很快恢复正常。和家人诉说症状,家人怀疑她患颈椎病,第二日到医院拍了颈椎X片,未见异常,她便放心了。直到昨日,相同的情况下,眩晕再次袭来,她非常紧张,一刻不敢耽误地到医院诊查,最后诊断为耳石症。

     

     

    什么是耳石症呢?

     

    “耳石”是控制人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又称听石,在人耳内位置固定。某些情况下,脱落到半规管,由于两耳感觉不对称,从而产生眩晕,称为耳石症。本病发病率很高,老年人(50岁以上),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更易患此病。

     

    因为同样有眩晕的症状,故临床上耳石症的误诊率很高。常被误诊为颈椎病、美尼尔综合征等,从而延误治疗。耳石症是由耳源性因素引起。发作剧烈,但持续时间短暂,往往不超过一分钟。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起床或向某一方向翻身,引起眩晕,有时伴恶心、呕吐。

     

    发作后患者恢复正常。颈椎病多由长期劳损、姿势不当等引起。临床可表现为头晕,但多伴有颈部酸困、甚至放射到头枕部和上肢,有些会有手指发麻等症状。严重者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等。美尼尔综合征,一侧耳鸣、耳聋伴有突然性眩晕发作是其发病特点。患者很难自己诊断病情,因此,发病后到医院正规诊治很重要。

     

     

    耳石症虽发作剧烈,但相对于其他眩晕,它的治疗很简单。不需服药,只需专业医师手法复位治疗。复位成功后,眩晕感即刻消失。

     

    虽然治疗简单,但因耳石症“来势汹汹”,故预防本病很重要。生活要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应清淡少油腻。有过本病史的人,躺下、起身、左右翻身时动作应缓慢,避免再次复发。

  • 引起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容易被忽视——幽门螺杆菌。

     

     

    我们的胃是一个高酸环境,一般情况下细菌很难在里面生存,但幽门螺杆菌是个例外,它能顽强地待在胃中,给身体捣乱,还会通过餐具、食物等进行传播。

     

    除了让你的胃受伤,一项新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还会悄悄影响血压。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为你解读幽门螺杆菌是如何影响健康的,并教你科学防住它。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成虹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杨爱明

    重庆市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伟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副教授 孙凌宇

     

    幽门螺杆菌与高血压相关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与高血压相关[1]

     

     

    研究共纳入17100名受试者,他们全部接受了尿素呼吸试验和常规健康检查。结果发现,受试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7.75%。

     

    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状态、体重指数、血脂、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

     

    • 未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和感染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5.1%和57.5%;
    • 高血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8%,高于非高血压人群(46.4%);
    • 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相比,感染人群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1.7%,平均舒张压高0.9毫米汞柱。

     

    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成年人血压明显高于呈阴性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较高的舒张压有关,与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无关。

     

    近一半国人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其进入人胃内酸性环境后生长繁殖,会引起组织损伤,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感染后,大多数人无明显症状,有的会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表现就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反酸、嗳气等。

     

     

    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目前我国人群感染率在40%~50%,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就被感染了。

     

    我国由于感染因素导致的癌症负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癌症占45%,其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4~6倍。

     

    人体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正常的胃黏膜会产生炎症,即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数据表明,90%以上的慢性胃炎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如不经治疗,部分患者会慢慢演变直至胃癌。

     

    感染后,胃黏膜细胞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它既可以在人的胃内生长和繁殖,也可在人类的粪便、唾液、牙垢和呕吐物中被检测出来。排出体外的幽门螺杆菌会污染水源和食物,苍蝇也可以通过接触粪便进而污染食物。

     

    4件事染上幽门螺杆菌

     

    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幽门螺杆菌来说也是如此。

     

     

    在餐桌上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吃进去的细菌”,它的传染性很强,最常见的传染方式是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

     

    在外就餐,若餐馆的碗筷消毒不达标,或几个人一起吃饭时不使用公筷,互相夹菜,都可能会造成传染。

     

    刺激性食物

     

    此类食物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由于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致使胃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入侵。

     

    生吃

     

    很多人钟爱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锅肉还没烫熟就下肚了,这就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埋下了隐患。

     

    接吻

     

    唾液中也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如果情侣深度接吻,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将畅通无阻。

     

    5个细节预防感染

     

    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必恐惧,只要规范治疗,90%以上患者可根除。

     

    建议以下6种情况根除幽门螺杆菌:

     

    ▶ 明确的消化性溃疡;

    ▶ 胃淋巴瘤;

    ▶ 胃癌;

    ▶ 胃大部切除术后;

    ▶ 长期服用镇痛药、计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 患有不明原因的血液病。

     

    预防幽门螺杆菌,最重要是管好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1.采用家庭分餐制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一定要分餐,并用公筷、公勺盛饭夹菜,不要相互夹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钟。

     

    同时,应尽量减少在外就餐,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2.注意饮食卫生

     

    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肉类,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烫的东西,特别是火锅、烧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们会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从而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创造条件。

     

    3.不要“口对口”喂饭

     

    杜绝用嘴喂孩子,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

     

    还有人会不自觉地用舌头感知食物温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这些习惯都应该摒弃。

     

    4.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传播。情侣间亲热前,要充分清洁口腔。

     

    5.定期体检

     

    到医院体检时,可通过胃镜和碳13尿素呼气实验两种方式,有效检测幽门螺杆菌。一旦确诊,要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对于年龄大于35岁、有胃癌家族史、有上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进行胃镜检查,以了解胃内情况。

     

    参考文献:
    [1]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adults: The Dongfeng‐Tongji cohort. J Clin Hypertens, First published: 20 July 2020
  • 高度近视眼一般是指 600 度以上的近视。最近数据调查显示,全球大概有 1.63 亿人患高度近视。而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高达 6.69%~38.4%。预计到 2050 年的时候,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近视患者可增加到 9.38 亿人。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大于 600 度的屈光不正状态,主要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度近视受遗传因素影响更加明显,其中比较明确的是病理性近视主要为遗传而导致。高度近视可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且常合并有眼底病变而导致视力、视觉障碍,如飞蚊症、视疲劳等。

    对于单纯性高度近视,多以视力矫治为主,如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等。对于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出现视网膜或眼底病变的现象,需定期到医院检查眼底病变的情况。一旦出现眼底变形、裂孔等病变,需要及时进行眼底激光的治疗。

    高度近视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持续进展可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高度近视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 现在肾不好的男人越来越多了,大部分人一提到肾虚,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夫妻生活过度,或者平时太累、压力太大了,其实肾脏健康跟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

      


    男人过了30岁以后,纷纷开始出现肾虚、体力不支等问题,如果你已经有腰酸背痛、白发增多、容易健忘、易出虚汗等问题,说明你的肾可能需要好好调理一番了。

     

    肾虚“加速器”发现了,与夫妻生活关系不大,这5类食物或是祸端

     

    过咸的食物

     

    相信很多人平时在吃东西的时候,都不会考虑这些食物会不会危害身体健康,大部分人觉得,知道食物味道可以,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其实这种想法是时候该转换一下了,毕竟身体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在饮食上总想着凑合的话,那身体很快就会“报废”。

      
    食盐是一种调味品,但很多人却太过依赖盐分,平时爱吃重盐食物、腌制食品,这类食物确实更有滋有味,但对身体尤其是肾脏的伤害却不小,不仅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还容易诱发肾病。

     

     

     

    各种饮料

     

    以前人们渴了,会主动找水喝,现在的人渴了,有各种各样的饮料供你选择。饮料的问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但却永远无法代替白开水。因为大部分饮料中都含有大量糖分甚至色素,平时把饮料当水喝,除了会影响钙质的吸收以外,还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浓茶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喝茶能养生,平时总是茶杯不离手,以为这样就能长命百岁了。其实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喝茶的,喝茶的时间、茶的浓度都是有讲究的,如果一无所知,光顾着喝浓茶的话,反而会损伤肾脏健康,影响肾功能。

     

    高嘌呤食物

     

    众所周知,高嘌呤食物是诱发痛风的“罪魁祸首”,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分不清哪些食物嘌呤“超标”。像动物内脏、红肉、骨头汤、海鲜、菌类等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平时若不注意忌口的话,体内尿酸超标,很容易堵塞肾小管,诱发肾病,希望你能管住嘴。

      

    刺激性食品

     

    对于有些人来说,食物味道越刺激,他们就越有食欲,那些无辣不欢的人,平时最爱吃的就是各种蘸满调味料的食物,但很多调味料都是需要肾脏来代谢出去的,经常吃的话,会增加肾脏的工作负担,不利于肾脏自我修复和调整。

     

    男人若想肾“强壮”,坚持一事、吃二物,肾功能会慢慢恢复

     

    及时排尿

     

    很多男性在忙的时候,如果有尿意也会憋着,想等工作完成再进行排尿,其实这种习惯是最伤肾的,因为尿液储存到一定程度,是会刺激和损害肾脏的,及时排尿才是最不费力的养肾方式。

      
    多吃黑米

     

    很多人平时喜欢把主食换成各种各样的粗粮,把紫米、黑米、糙米等一起混合煮,其中,黑米是有名的养肾“高手”,能滋阴补肾,男人平时适量食用,对肾功能有很多益处,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多吃大蒜

     

    大部分人吃大蒜,是因为大蒜的味道,很少有人知道大蒜的功效和价值。其实,大蒜并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它除了能抗菌消炎之外,还能降低人体胆固醇,保护肾脏,男人若爱吃大蒜,好处多多。

      
    总结:相信大部分男性都比较重视肾脏的健康,其实肾功能强大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益,还能展现男性的魅力,希望大家平时都能保护好肾脏,少做伤肾事,多吃养肾食物。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