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认识乙型流感病毒

认识乙型流感病毒
发表人:京东健康

基本知识

 

一、认识乙型流感病毒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分为人、猪、马以及禽流感病毒等。其中人流感病毒可以分为甲、乙和丙型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是属于流感病毒的一种。

 

流感病毒的外层有两种不同糖蛋白构成辐射状突起,即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就是指H和N抗原结构的改变。

 

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很慢。如果H和N都发生了大的变异,便产生了新的亚型(质变),如1957年H2N2(甲2亚型)、1968年以后的H3N2(甲3亚型)。乙型流感病毒间同样有变异,但未划分成亚型转变。

 

感染乙型流感病毒会致人患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引起区域传播。人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后会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鼻塞、流鼻涕、咽喉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相较于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不易发生变异和广泛传播。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33~35℃的环境,一般的消毒灭菌剂即可杀死乙型流感病毒,56℃环境下加热30分钟、pH小于3的环境或紫外线照射也可将其杀灭。

 

二、乙型流感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乙型流感病毒主要经过空气飞沫传播,少数情况下经过污染的衣物、毛巾、玩具等接触传播。

 

三、乙型流感病毒是如何致病的?

 

流感病毒一旦进入和定植于呼吸道上皮,经胞饮作用,黏附和穿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

 

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再感染邻近的上皮细胞,短期内致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

 

受染细胞发生坏死、脱落及局部炎症反应,同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乏力等。

 

四、如何预防感染乙型流感病毒?

 

1、一般预防

 

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患者、潜伏期感染者做好隔离。对密切接触乙型流感病毒的人群,实行严密的追踪观察,必要时应采取隔离措施。

 

2、加强环境卫生

 

勤通风,病毒流行期定期对居家环境进行清理消毒。

 

3、加强个人卫生

 

戴口罩,勤洗手,勤换牙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4、疫苗预防

 

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由于疫苗的保护力随着时间会下降,而且乙型流感病毒有变异的可能,所以接种疫苗可能达不到100%预防效果,但仍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的风险,减轻感染后的病情,减少并发症。

 

推荐在春冬季来临的前一个月接种当季最新的流感疫苗,对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

 

5、其他

 

注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均衡;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悦,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症状诊断

 

一、感染乙型流感病毒有哪些常见症状?

 

人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后会导致乙型流感,患者会出现急性发热,体温较高,可达39~40℃,伴有畏寒,乏力、四肢酸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喉痛、咳嗽、咳痰、眼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胸痛、腹泻等表现。

 

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窒息、心律失常、昏迷、多脏器衰竭等,甚至引起死亡。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

 

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二、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1、潜伏期:通常为1~4天,也可能长达7天,潜伏期可无不适症状或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低烧、畏寒、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差等。

 

2、发病期:通常持续3~7天,初期体温可迅速升高,最高可达39~40℃,随后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包括咽喉痛、咳嗽、眼结膜充血、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

 

3、恢复期:通常持续1~2周,在此阶段,感染者的症状逐渐减轻,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可能感到疲劳和乏力。

 

乙流虽为自限性疾病,症状较轻者多可自愈,但症状较重的患者若不治疗或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可引发较多的并发症,预后较差。

 

由于感染后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不长,且乙型流感病毒可发生变异,故已治愈的患者仍有再次感染乙型流感病毒的可能。

 

三、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检测和确诊?

 

1、病毒分离培养:是检测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耗时长、对实验条件要求高,临床不常采用。

 

2、病毒抗原检测:主要有直接荧光抗体检测(DFA)和快速酶免法。其中DFA能够快速和直接地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并且可进一步进行病毒分型。

 

3、病毒核酸检测:主要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不仅可以快速诊断流感,并且可以根据分离病毒核酸序列的不同对病毒进行准确分型。

 

4、血清学诊断:主要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即用已知的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此法简便易行,准确率高。血清标本应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 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确诊和回顾性诊断。

 

5、血常规检查:患者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6、血生化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受损,肝肾功能提示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等高于正常值;部分患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7、影像学检查: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不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因为检查常无特殊表现。重症尤其并发肺炎者,需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影、多叶段渗出性病灶;病情进展快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渗出性病变或实变,个别患者可见胸腔积液。

 

易感人群

 

一、哪些人容易感染乙型流感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

 

二、哪些人容易发生重症?

 

5岁以下的儿童都被认为是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2岁以下儿童的风险最高,6个月以下的婴儿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孕妇、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

 

三、发生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1、出现高热、头痛、寒战、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怀疑流感,应及时就医,可选择感染科或呼吸内科。

 

2、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高热,身边有同样症状的患者,怀疑感染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可选择感染科或呼吸内科。

 

3、若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肌肉疼痛、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脱水、胸痛、癫痫发作、持续头晕、昏迷、休克、肌无力或心脏功能受损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可选择急诊。

 

4、若患者为儿童,可选择儿科就诊。

 

应对建议

 

一、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如何应对?

 

人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后需及时治疗,以免病情进展引发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患者需隔离治疗,卧床休息,以药物治疗为主。

 

二、治疗和用药

 

1、一般治疗

 

(1)尽早隔离,症状较轻者可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症状较重者需住院隔离治疗。

 

(2)勤通风、勤洗手,充分休息,避免熬夜及劳累;适当多饮水,进食营养丰富、清淡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2、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症状较重者应尽早行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抗病毒药物在患病48小时内应用效果最好。

 

(2)解热镇痛药:对于高热者应及时降温,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需要注意,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3)止咳祛痰药物:对于咳嗽、咳痰严重者,应给予止咳祛痰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氨溴索等。

 

(4)抗生素:当并发肺炎时,应及时应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

 

3、其他治疗

 

(1)对于发热者可用冰袋冷敷或酒精擦拭降温。

 

(2)对于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者,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及处理原则

 

1、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室内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或开窗通风换气。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勤换牙刷等。

 

3、注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及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4、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处。

 

5、适当多饮水,宜进食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进食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6、保持心情愉悦,平常加强体能锻炼,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斯崇文,贾辅忠,李家泰主编,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326-331.
[2]贾辅忠 李兰娟主编,感染病学,江苏科技出版社,2010年:363-369.
[3]段恕诚,儿科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7-70.
[5]韩绍伟,张珺敏责任编辑;胡必杰,潘珏,高晓东译;(美)Dennis L.哈里森感染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710-712.
[6]王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M].2010.
[7]陈恩富主编,社区预防接种实用手册[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秦川, 张连峰.,常见和新发传染病动物模型[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乙型流感疾病介绍:
乙型流感,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高峰,伴头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以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表现为主,单纯型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胃肠型以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肺炎型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中毒型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经系统受损、心血管系统受损等表现。主要通过接触及飞沫传播,传染性强,轻症患者病程短,常呈自限性,有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本病多数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不治疗也可自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周期为1~2周,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且加重,应该引起重视,以免引起肺炎、心脏损伤、休克等。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秋冬季节本就是流感的高发季,再加上目前新冠疫情的叠加,更要警惕。

     

    武汉同济医院的统计显示,在2020年1月~2月期间,在93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当中合并感染流感的高达46名(占比 49%)。

     

    眼看马上就是10月了,如何在换季的关键时期做好预防?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

     

     

    《生命时报》结合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流感疫苗接种指南,采访专家提醒已经/要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如何安全接种流感疫苗。

     

    受访专家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 刘 丁

    航空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古艳婷

     

    流感、新冠疫苗要间隔多久?

     

    2021季节性流感学术交流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彭质斌副研究员指出,新冠疫情期间长期采取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非药物干预导致流感在上一年的低水平流行,或会使人群中对流感的预存免疫力下降,这意味着今年秋冬接种流感疫苗尤为重要。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目前尚缺乏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同时接种对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影响的研究证据,参照中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的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间隔应大于14天。

     

    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可在接种流感疫苗14天以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 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程序14天后接种流感疫苗;

    3. 在两剂新冠病毒疫苗之间接种流感疫苗时,需在接种第1剂次新冠病毒疫苗14天后接种流感疫苗,再间隔14天后接种第2剂次新冠病毒疫苗。

     

    提醒:选择两剂新冠病毒疫苗之间接种流感疫苗时,需遵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和间隔的要求。

     

    新指南划出5类优先接种人群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建议按照优先顺序对重点和高风险人群进行接种:

     

    01 医务人员

    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的流感疫苗使用,应优先考虑保护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既可预防个人因感染流感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或缺勤影医疗机构运转,又可有效避免传染流感给同事或患者,保障和维持医疗机构的正常接诊和救治能力。

     

     

    02 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

    全国和地方两会等重大活动、冬奥会等体育赛事人员密度高,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建议所有的活动参加人员,包括代表、委员、参赛人员、列席人员、工作人员、服务人员、保障人员等至少提前两周接种流感疫苗。其中活动保障人员,无禁忌证者建议全员接种。

     

    03 养老、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

    对以上人员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此类集体场所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 减少新冠疫情排查难度和工作量,同时降低老年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

     

    04 重点场所人群

    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监所机构的在押人员及工作人员等是容易发生流感和新冠暴发疫情的重点场所。

     

    对此类场所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可降低人群罹患流感风险和流感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减少新冠疫情排查难度和工作量。

     

    05 其他流感高风险人群

    包括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6月龄~5岁儿童、特定慢性病患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降低此类高危人群罹患流感及感染后发生严重临床结局的风险。

     

     

    不同流感疫苗怎么选择?

     

    我国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疫苗(IIV3)、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和四价灭活疫苗(IIV4)。具体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接种推荐:

     

     

    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或既往接种2剂次以下流感疫苗的6月龄~8岁儿童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对IIV或LAIV均建议上述原则;2020~2021年度或以前接种过2剂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则建议接种1剂。

     

    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

     

     

    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6~8月后抗体滴度开始衰减。

     

    • 我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各地在疫苗可及后尽快安排接种工作,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
    • 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可尽早接种。

     

    接种后,建议大家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接种后,现场观察30分钟再离开。这是为了防止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尤其是对鸡蛋、牛奶等过敏的人群更要注意。

    2.接种部位会有针眼,接种后应避免摩擦和抓挠,防止破溃感染。

    3.接种24小时内别淋雨、不要洗澡。

    4.饮食方面,按正常饮食即可,以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葱姜蒜是可以食用的。

    5.接种疫苗后,至少需15天的时间才能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此间仍可感染流感或一般性感冒,如果出现感冒症状,要及时治疗。

    6.接种疫苗后,局部可能会发生红肿痛痒,建议用毛巾对注射部位进行热敷,但要避开针眼处,每天敷4~5次,每次15分钟,可有效缓解红肿痛痒症状。

    7.有些不良反应属正常。流感疫苗是减毒的活疫苗,接种后可能会有短暂的发热、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会在24小时之内消失。如果出现持续的发热等现象,可就近就医。

     

    最后提醒:对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剂及抗生素)过敏者禁止接种;患伴或不伴发热症状的轻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议症状消退后再接种。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方法,提倡接种,但也要听从医生指导,因人而异。

     

    参考资料: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1-2022)
    http://www.cpma.org.cn/zhyfyxh/xhdt/202108/6d12a017aa7a43cba9d40d91b0ab8052.shtml
  •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病菌入侵,呼吸系统如何守疆护土?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那么呼吸系统就是守护城池的堡垒,它直面病毒、细菌等外敌的侵袭,一旦被攻破,流感、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就会传播开来。

     

    为了抵御病菌,呼吸系统做出了哪些努力?《生命时报》带你看看流感病毒入侵人体全过程。

     

    审核专家

    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窦志芳

     

    秋冬季节交替、气温转冷,潜伏在四处的病菌也倾巢而出,伺机攻破人体的防线。不小心“中招”的费先生躺在床上感叹:“我怎么又得流感了!”

     

     

    时间回溯到两天前,寒潮突然来袭,刚出家门的费先生打着哆嗦吸了口冷气。一些“运气不错”的病菌,顺着空气成功混进鼻腔,向呼吸道发起进攻。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鼻毛

     

    病菌侵入人体、在通过鼻腔时,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鼻毛会奋起反抗,挡住一部分病菌入侵。

     

     

    一些病原微生物侥幸越过这道关卡,抵达前方的气管。

     

     

    进攻第二道关卡:气管黏液

     

    气管遇到“入侵部队”,会发动上皮细胞分泌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的黏液,同时摆动如麦浪一般的纤毛,将病原微生物、灰尘等牢牢粘住,拼命推出气管。

     

     

    随着第二道关卡守卫的努力,此时的费先生觉得嗓子痒痒的,咳出了一口痰。

     

     

    破坏第三道屏障:肺泡

     

    由于冷空气的刺激,纤毛的力气不如平时那样强大,部分漏网之鱼闯过气管,到达肺部。

     

    肺部派出肺泡里的“巨噬细胞”正面迎敌,但无奈寡不敌众,无法消灭数量庞大的病原微生物大军。

     

     

    在体内流窜作案

     

    最终,狡猾的病菌攻破了呼吸系统的免疫屏障,开始在咽部、气管、肺部的细胞内安家、繁殖,引发感染,造成费先生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流涕、全身酸痛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呼吸道气管的纤毛摆动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机制。人在受凉后,纤毛摆动速度会减慢、甚至脱落,气道分泌物增加,从而导致防御机制下降。因此,很多呼吸道疾病都是从受凉开始,尤其在秋冬季节,此类病症更易高发。

     

    广大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其中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等更容易患病。建议大家外出时及时增添衣物,重点护好头颈部、腰部和足部等寒气入口,不给病菌可乘之机。

  • 流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儿童又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及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儿童为什么那么受流感病毒的“青睐”?流感到底对儿童都有哪些伤害呢?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战胜这个“宿敌”!

     

     

    疾病负担

     

    每年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流感罹患率为20%~30%,某些高流行季节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1。有统计表明,北京市2017~2018年流感季节,0~4岁和5~14岁2个年龄组流感发病率最高,分别为32.98%和21.66%2。

     

    5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重症和住院的风险较高,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3。流感流行还可引起大量学龄儿童缺课和父母缺勤,以至于可能造成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尤其在0~4岁和5~14岁的儿童家庭中负担可能更重2

     

     

    并发症 1

    流感造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和流感相关性脑病或脑炎是流感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合并细菌感染增加流感病死率,常见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其他链球菌属细菌。

     

    (1)肺炎是流感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2以下婴幼儿。常在48小时内持续高热或起病2~3天后体温逐渐升高,常有气促、喘息、发绀、呼吸困难,可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2)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是一种相对少见、进展迅速、危及生命的感染后急性脑病,一般会在流感病毒感染后12~72小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惊厥,可在24小时内进展至昏迷、脑疝,甚至死亡。 

     

    (3)流感的其他并发症还包括心肌炎、急性肌炎、中耳炎、肝脏损害、急性肾小球炎、急性肾损伤等。

     

     

    过度炎性反应 1

     

    和青壮年相比,儿童更容易出现重症流感的原因可能是过度的炎性反应。流感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最初的致病机制包括病毒感染直接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和免疫系统处理流感病毒感染时继发的炎症反应。

     

    婴幼儿的天然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而且婴儿和儿童鼻部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成年人,部分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异常,从而导致过度的炎性反应、合并细菌感染。而这种炎症反应如果进一步加重,可能导致肺组织严重损伤,甚至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之,流感并不是流行起来的普通感冒,而是由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对健康威胁很大,尤其是对免疫力较差的儿童和老年人4更为危险。所以,冬、春流感季,我们一定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等. 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 35(17).
    2. 张惺惺, 等. 北京市2017—2018流行季流感感染率和发病率研究[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9, 26(2).
    3. AD Iuliano, et al. Estimates of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respiratory mortality: a modelling study[J]. Lancet, 2018, 391(101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等.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 [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 13(6).
  • COVID-19流感的临床特征重叠,两种疾病之间有相似之处。考虑到COVID-19的高传播率和2020年末季节性流感来袭,COVID-19和流感的双重流行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血管问题。下文将从以下方面比较流感病毒与SARS-CoV-2病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死亡率;ICU入住率;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事件;心血管住院率;预防策略。

     

    图1. 流感与COVID-19的整体比较

    (图源:BMC Med. 2020; 18(1): 403)

     

    心血管死亡率

    流感的死亡率通常会报告为CDC每年的季节性流感死亡人数估计,而COVID-19通常直接报告粗死亡率数据,在直接比较两者数据时可能会不准确(图2)。研究显示,中国目前COVID-19的病死率为1.38 %(95 %CI 1.23~1.53),约是季节性流感的15倍( 0.0962%)。

    图2. 流感和Covid-19死亡率的对比

    (图源:BMC Med. 2020; 18(1): 403)

     

    流感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10项观察性研究报告了就诊时心脏异常的急性流感患者的死亡数据,这些研究中流感或类似流感住院人群的死亡率为3.8 %~50%不等。各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流感存在相关性。时间序列分析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MI)死亡率的增长与流感高峰期相吻合。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流感死亡率相关性的报道较少,两项研究报告说流感死亡率与已有心血管疾病无关。

     

    COVID-19患者心血管死亡率

    过去的5个月中,16项观察性研究报告了COVID-19感染且伴随心脏异常患者的死亡率数据,总死亡率在1.4 %~61.5 %,高于急性流感患者的死亡率。与流感相似,在COVID-19患者中也观察到心血管死亡率增加,关于增加幅度,有研究显示死亡者的急性心脏损伤的发生率远高于幸存者(59% vs 1%)。COVID-19感染患者中,已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致命性结局的风险会增加。据报道,约有15%~70%的COVID-19死亡患者有心血管疾病,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否对COVID-19有特定易感性。

     

    ICU收治率

    流感患者的ICU入住率

    有两项研究表明,急性流感住院患者ICU入住率分别为1%和81%(后者为H1N1大流行期间的临床重症患者报告数据)。相关研究显示,急性流感患者平均住ICU时间为6~12天,57%~68%患者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心血管疾病是这些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这些研究列队中,约5.4%~35.2%的流感患者有心血管疾病病史。

     

    COVID-19患者的ICU入住率

    COVID-19住院患者中ICU入住率为5%~79%。来自意大利的汇总数据显示,12 %的COVID-19住院患者需要进入ICU,这比流感患者的预期ICU入住率要高。近期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326例患者(211例COVID-19患者;115例流感患者),结果表明,无任何流感患者需要ICU治疗,而21.3 %的COVID-19患者需要进入ICU。

     

    血管并发症

    严重COVID-19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尤其是静脉血栓栓塞和动脉血栓栓塞。报告显示外周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在27%~69%,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可高达79%。由于过度炎症会增加凝血因子的生成,使得COVID-19患者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出现血管并发症。流感有类似但较轻的炎症反应,流感患者中很少有报道血管并发症。

     

    从一项比较COVID-19患者与流感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研究可以推断出,COVID-19血管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卒中发生风险是流感患者的7.5倍。高危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药物性预防可改善结局。但是,有些研究发现标准剂量的预防性治疗措施,仍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因此,仍需要更多数据来评估这些方案的最佳治疗剂量。

     

    心血管疾病事件 

    流感与心血管疾病事件

    流感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一项Meta分析发现,出现流感相关症状后,心梗的发生风险增加了约两倍。另一项研究表明,流感血清学检测阳性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两项病例交叉研究评估了卒中与因流感住院的相关性,显示出现流感症状后15天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增加。

     

    COVID-19与心血管疾病事件

    目前尚无COVID-19急性感染恢复数月后的长期心血管影响数据。最近一项有关COVID-19康复患者心肌损伤的研究表明,78 %患者有心肌受累。与流感相比,COVID-19感染后心血管并发症负担可能更高,因为SARS-CoV-2病毒的潜在炎症反应更为强烈。

     

    心血管住院率

    流感期间的心血管住院率

    流感高峰期与心血管疾病住院人数增加相关。一项研究使用社区监测数据,分析心梗/心力衰竭住院频率与每月流感活动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流感活动度增加5%,心衰住院数增加24%。

     

    COVID-19期间的心血管住院率

    第1例COVID-19确诊病例以来,心力衰竭住院人数减少了约50%。从2020年3月开始,每日住院率显著下降,可能是病人担心感染而减少了住院或就诊的缘故。未能及时就诊可能会带来更大风险,容易导致不良预后,增加院外心脏骤停和猝死的风险。应做好严格的社会隔离措施遏制病毒传播,促进患者及时就诊。

     

    预防策略

    预防流感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流感疫苗不仅能在流感高峰期将流感风险降低40%~60%,而且具有良好耐受性,不良反应少。流感疫苗对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预防COVID-19

    目前,有超过100种COVID-19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评估,短时间内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十分具有挑战性。借鉴过去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疫苗研发可能有助于快速开发潜在疫苗。疫苗问世之前,保持距离、注意手部卫生和戴口罩是降低SARS-CoV-2传播最有效的方案,这些措施也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传播风险,帮助控制双重流行病。

     

    参考文献:BMC Med. 2020 Dec 18;18(1):40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姚佑楠,就读于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从事心力衰竭相关工作,研究方向为心衰管理、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经济学。
  • 每年冬春季,都会有一位不受欢迎的“客人”造访我们的家门——它就是流感。流感,学名是流行性感冒,指的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1]

     

    每年必到,“长盛不衰”,流感病毒与普通病毒相比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到底有多可怕?

     

     

    一、流感的病原体

     

    流感分为甲、乙、丙三型,对应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它们属于同种病毒,具有相似的结构;都近似球形,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是病毒最外面的一层“保护壳”,为双层膜结构;核衣壳则是病毒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遗传物质RNA与结合在其上的核蛋白组成。[2]

     

     

    在包膜上,还嵌有两种糖蛋白,分别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主要参与病毒的感染和扩散;也可以说是病毒的“身份证号”,决定着病毒的不同亚型。

     

    原来,HA和NA是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对象,也就是说在免疫系统的“眼中”,具有同样HA和NA的病毒是一种类型。然而它们的结构较为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进而“逃脱法眼”,在人和人之间广泛传播,造成大的流行!

     

    在三型流感病毒中,甲型病毒的变异能力最强,一共拥有16种HA和9种NA,组合起来,有着数以百计的亚型。其中,由H1、H2、H3和N1、N2构成的亚型主要感染人,比如我们常说的H1N1、H2N2等;其他亚型则主要感染鸟、猪、马等动物。[2]

     

    乙型、丙型流感病毒的变异能力则较弱,只有一型。可见,三型病毒中,“善于变装”的甲型病毒的传染力最强,它也是历史上很多次大流行的“幕后黑手”。

     

     

    二、流感的五次大流行

     

    1.  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爆发于1918-1919年间,最先由西班牙公布,因而得名[3]。它主要由H1N1病毒引起,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灾难,累计造成了全球约5000万人的死亡,是名副其实的“杀人流感”[4]

     

     

    2.  亚洲流感

    在1957年,从亚洲开启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流感。它被我们称为亚洲流感,主要由H2N2病毒引起,一直持续到1968年,共造成超过100万人的死亡[4]

     

    3.  香港流感

    爆发于1968-1977年间,首发于香港的流感大流行被我们称为香港流感。它主要由H3N2病毒引起,同样有超过100万人因此丧生[4]

     

     

    4.  俄罗斯流感

    在1977,H1N1病毒经过变异、卷土重来,它的第一站是俄罗斯。这次大流行被我们称作俄罗斯流感,一直持续到今天,其流行仍未停止。

     

    5.  2009年甲型流感

    在2009年,H1N1病毒“再创新型”,并导致了21世纪的首次大流行。我们至今仍受到它的困扰。

     

     

    流感病毒通过飞沫就能传播,会侵入我们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感染。它还“善于变装”,一共有一百多种不同的“伪装”;也因此多次“逃脱”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在历史上“兴风作浪”,造成了5次世界大流行。流感不容小觑,大家在冬春季一定要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1]何伋,马恩轩,成义仁主编.内科疾病神经症状与精神障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李凡,徐志凯编.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07.
    [3]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编;黄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二十 病毒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方研.历史上的流感大暴发[J].生命与灾害,2018(01):4-5.
  • 现在早产儿出生并不少见,而且宝宝体重太小,可以想象对后期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早产现象给婴儿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随着婴儿到来的喜悦,准妈妈们是否警惕早产的威胁?早产儿要注意预防并发症,那么如何预防呢?

    造成早产的原因:

    一、胎儿

    双胞胎,多胞胎,羊水过多,胎儿畸形,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功能障碍等。

    二、妈妈

    孕期妇女感染急性传染病、慢性病、严重贫血症等,易出现早产。此外,孕妇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E,缺乏叶酸,也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此外孕期性生活不适当,活动过度,携带物品过多也会导致早产。

     

    三、年龄

    18岁以下或35岁以上的孕妇,特别是18岁以下的孕妇,早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比20~34岁的孕妇高11倍。

    四、流产史

    妊娠史,特别是晚期妊娠史,反复流产,人工流产,引产或流产后不满一年再怀孕对孕妇的影响最大。由于堕胎对宫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宫颈功能不全,增加了早产率。

    五、生活环境

    长期的劳作和过度的劳累,都会导致早产率明显升高。情绪波动或过度紧张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收缩,容易导致早产。

    如何预防并发症:

    一是感染的问题

    早产婴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病毒缺乏抵抗能力,极易受到感染,一旦感染就很容易引起败血症,甚至脑膜炎,需要特别注意。

    二是心血管疾病

     

    如果早产儿肺部问题逐渐改善,就会因为动脉导管尚未关闭,而有大量的血通过动脉导管流入肺,造成心脏衰竭和肺功能变差。

    三是呼吸道疾病

    由于早产儿肺部发育不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一些体重过轻的婴儿也会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有呼吸短促、发绀现象。

    四是肠胃系统疾病

    早产婴儿容易有营养吸收不良的问题,所以最好用乳汁来喂养;即使是被迫用配方奶来喂养,也最好用少量渐进式喂养。

    五是视网膜病变

    早生会妨碍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造成眼睛发育不良,更易近视,应在儿童眼科治疗后进行。

    六是周脑室及脑室内出血

    由于早产儿脑室结构不成熟,血管结构比较脆弱,极易因脑内压升高而破裂出血。如果大量出血导致脑室扩张或脑组织扩张,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导致运动迟缓或行为障碍。

  • 生活中胸闷气短这种现象很常见,它是我们自身的主观感受,觉得胸口像被什么东西给压迫了,气不够用而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它的严重程度要根据发病的周期、每次发病的时间、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来判断。

     

    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功能性的和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的如在剧烈运动、有幽闭空间恐惧症的人、心情抑郁、与他人发生争执后,以上情况下出现胸闷气短多是正常的,不用过于担心;心脏神经官能症型或器质性病变的: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该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常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受凉等诱因下发作,多是突发型的,除胸闷气短外,还会有胸骨后疼痛,常常会波及至左肩,左臂内侧,该症状一般在停止诱因活动后症状就会逐渐缓解,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分钟即可缓解。

     

     

    心肌梗死多是在心绞痛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症状也更为严重;临床上心肌受累时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但是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常会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等表现;可以引起胸闷气短的疾病还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癌、气胸等,腹部疾病也会出现这种症状,胆囊炎、胆石症以及食管病变等均会出现该现象。

     

    一般对于胸闷气短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肝功能、X线胸部透视、腹部B超、心电图等检查。通过以上检查项目,可以明确原因,确定是无病变还是病变导致,以利于治疗。

     

     

    经常出现胸闷气短的患者,一定要在治疗过程中要仔细加以辨别,区分是功能性的还是病理性的。如果是功能性胸闷气短,则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彻底消除症状。还要注意的是定期检查身体非常有必要,如果身体有病变,通过体检都能查出来。像病理性胸闷症状本身就不太明显,定期体检非常重要,这可以避免被动接受治疗的情况出现。

     

    需要明确的是这种症状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查清是何种疾病所致的,才能做到对症治疗,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 作者 | 杨明博
    文章首发于 |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微博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的疾病,通常分为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通常为6周到6个月不等。潜伏期的病人通常无明显症状,不易发现。乙肝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及性传播。

     

    潜伏期

     

    从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为乙肝潜伏期。乙肝潜伏期一般为6周-6个月,其间无明显症状,所以不易被人发觉。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

     

    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6周-6个月,平均3个月。

     

    潜伏期的长短与受传染的途径及感染病毒多少与人体的抵抗力有一定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注射(或输血)感染的潜伏期较短,平均约65天左右,经体液或口感染的潜伏期较长,平均约98天左右。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潜伏期

     

    乙肝病毒携带者潜伏期可长可短,长者可达数十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患者的遗传、种族、年龄及感染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众多的迁延性和活动性肝炎,甚至于肝硬化常常由病毒携带者发展而来。

     

     

    一般认为,慢性病毒携带者的15%-20%可能向显性肝炎方向演变。

     

    因此,病毒携带状态更像是潜伏在人体中的一枚不定时炸弹,可能在一些外因(诸如重度疲劳、酗酒、悲伤等因素)和内因(重叠感染其他病毒、病毒基因变异等因素)作用的条件下,突然发病。

     

    因此,把病毒携带者视为不稳定的高危人群是恰当的,及时的防范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

  • 感冒一直流清水鼻涕怎么办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由病毒引起。当感冒症状包括流清水鼻涕时,这可能是病毒感染的早期迹象。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缓解感冒症状的建议。

    1. 休息: 给身体充分的时间去恢复。
    2. 保持水分摄入: 喝足够的水和其他液体,以避免脱水。
    3. 盐水漱口: 使用温盐水漱口可以减轻喉咙痛和鼻塞。
    4. 使用非处方药物: 对于发热、头痛和肌肉疼痛,可以考虑服用非处方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或布洛芬(Brufen)。请务必遵循正确的用药指导。
    5. 蒸汽疗法: 在淋浴时让热水蒸汽进入浴室,或者用热水袋敷在鼻子上,可以帮助舒缓鼻塞。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者出现呼吸急促、胸痛或其他严重症状,请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宝宝突然开始发烧,体温升高到38.5度。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助。我们赶紧去了附近的医院,医生给宝宝开了退烧药。接下来的几天,宝宝的体温一直在37.8度左右徘徊,偶尔会超过38.5度。虽然宝宝精神状态和食欲都还好,但我仍然很担心。直到昨天晚上,宝宝开始咳嗽和流鼻涕,情况变得更糟了。今天早上,咳嗽加剧,宝宝的声音也变得沙哑。我们再次去医院,医生说宝宝是病毒性感冒,并开了两种药:咳喘灵和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医生还建议我们多喝水,饮食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肉蛋。现在宝宝的体温已经恢复正常,但我仍然很关心宝宝的咳嗽和鼻涕问题。希望这次线上问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宝宝。

    宝宝病毒性感冒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病毒性感冒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宝宝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下降等情况。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其无效。 推荐科室 儿科 调理要点 1. 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2. 饮食清淡,易消化为主,少吃肉蛋; 3. 使用咳喘灵和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等药物缓解症状; 4.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 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

  • 七月感冒属于什么感冒?

    在夏季,由于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内水分消耗较多,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感冒。七月感冒通常是指在夏季发生的感冒,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类似,但可能因环境因素而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感冒的分类。感冒一般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种类型。病毒性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而细菌性感冒则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感染所致。七月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范畴,因为病毒性感冒在全年均可发生,且在夏季更为常见。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七月感冒的特点。由于夏季气温较高,人体出汗较多,身体处于脱水状态,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给病毒入侵提供机会。此外,高温环境下,人们往往喜欢待在空调房内,空气流通差,也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最后,我们来看看如何预防七月感冒。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源;其次,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强身体抵抗力;再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最后,合理使用空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总之,七月感冒虽然在夏季较为常见,但我们只要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七月感冒的相关知识。

  • 我是15岁的高中生,平日里身体一直很好。然而,前几天我突然感到头晕、呕吐,并且体温升高到37.8-38.5度之间。我的家人非常担心,带我去了一家附近的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说我的血常规显示可能是病毒感染,可能是病毒性感冒或者病毒性肠胃炎。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家人都松了一口气,毕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接下来的几天我仍然感到很不舒服,食欲不佳,精神状态也很差。幸运的是,我们有互联网医院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咨询医生。

    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联系了一位医生,向他描述了我的症状。医生很耐心地听完了我的描述,并告诉我如果后续以呕吐腹泻腹痛为主,那就是肠胃炎;如果咳嗽鼻涕等为主,那就是病毒性感冒。由于我没有出现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医生建议我进行物理降温对症处理,少吃多餐,不要吃太多,并且观察一下情况。医生还告诉我,病毒感染的话一般是会自愈的,大概要3到5天时间。虽然我还需要忍受几天的不适,但至少我知道我正在走向康复的道路上。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经常和医生保持联系,向他汇报我的身体状况。医生总是很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给我很多有用的建议。比如说,他告诉我要关注精神状态,如果精神状态不好,频繁的呕吐,头痛,头晕,那是要过来排除一下脑炎。这些信息让我感到安心,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身体。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还可以让我们在家中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医院是一个非常方便和实用的工具。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使用互联网医院,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病毒性感冒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病毒性感冒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晕、呕吐、咳嗽、鼻涕等。这些症状通常会在3到5天内自行消失,但在此期间可能会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易感人群主要是儿童和老年人,但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感染病毒性感冒。 推荐科室 呼吸内科或儿科 调理要点 1.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帮助身体恢复。 2. 多喝水,保持水分平衡,避免脱水。 3. 适当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浴或使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4. 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5.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改善,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 我是一个三岁的小孩,最近我一直在发烧。起初只是37.5℃,但随着时间推移,我的体温不断升高,到了39℃。我还伴有咳嗽和鼻塞,偶尔会咳嗽几声。妈妈很担心,于是我们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在线问诊平台。

    我们联系了一个医生,他问了很多问题,包括我的体重、是否有过敏史等。然后他建议我先吃退烧药,并且去急诊看看。因为我现在的体温已经很高了,需要面诊才能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医生还给了我一些药物的建议,包括奥司他韦颗粒、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和金振口服液。他说如果我的扁桃腺比较大,或者血常规显示有炎症指标升高,那么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甚至需要输液治疗。

    我现在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希望我的病情能尽快好转。这个在线问诊平台真的很方便,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小孩来说,去医院可能会很麻烦。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在家里就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方案。

    流行性感冒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流行性感冒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咳嗽、鼻塞等,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推荐科室 儿科或呼吸内科 调理要点 1. 及时服用退烧药,控制体温; 2. 使用奥司他韦颗粒、复方氨酚甲麻口服液和金振口服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3. 如果扁桃腺比较大或血常规显示有炎症指标升高,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或输液治疗; 4. 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感冒会让我如此焦虑。我的孩子三岁半,八天前开始出现感冒症状。我们立即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肺炎阴性,病毒性感染,感冒,支气管炎。医生开了安儿宁颗粒、小快克和阿莫西林颗粒,告诉我们回家服用四天。然而,四天过去了,孩子的症状并没有改善,反而从清鼻涕变成了脓鼻涕,偶尔还会咳嗽,跑多了也会咳嗽。每天晚上,孩子都因为鼻塞而睡不好觉,这让我和丈夫非常担心。我们决定尝试在线问诊,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生。我们详细讨论了孩子的症状和用药情况。医生建议我们停止使用安儿宁颗粒和小快克,改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来治疗。同时,医生还推荐了金振口服液来缓解咳嗽。医生还教我们如何正确清洁孩子的鼻腔,使用生理盐水洗鼻以减少鼻涕的分泌。这些方法都非常实用,孩子的症状开始有所改善。

    通过这次在线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专业性。它不仅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我非常感谢这位医生和京东互联网医院,让我们在孩子生病时不再感到孤立和无助。

    病毒性感冒的治疗与调理 常见症状 病毒性感冒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症状。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感染病毒,出现上述症状。 推荐科室 儿科 调理要点 1. 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来缓解症状; 2. 使用金振口服液来缓解咳嗽; 3. 使用生理盐水洗鼻以减少鼻涕的分泌;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接触到病毒; 5. 给孩子多喝水,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

  • 小儿感冒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天津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儿童抵抗力下降,感冒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以下是对小儿感冒的介绍以及天津地区家庭预防及治疗策略的分类说明。

    疾病介绍:小儿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流涕、鼻塞、发热等。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症状较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通过休息和加强营养即可恢复。流行性感冒症状较重,可能伴有高热、肌肉酸痛等,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1. 加强儿童营养,增强体质;2.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4. 避免带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场所;5. 接种流感疫苗。

    家庭治疗策略: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高或过低;2. 多喝温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3. 给孩子适当的饮食调整,多吃蔬菜水果;4. 鼓励孩子休息,避免过度劳累;5. 如有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在天津冬季,家庭预防小儿感冒尤为重要。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小儿感冒的发病率,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 感冒种类与症状

    感冒,全称为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是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病因不同,感冒可以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大类。

    病毒性感冒: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中以鼻病毒、冠状病毒和腺病毒最为常见。这种类型的感冒通常没有特效药,但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一般情况下,病毒性感冒会在一周左右自行痊愈。

    细菌性感冒:由细菌引起,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性感冒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否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感冒,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

    • 流鼻涕
    • 打喷嚏
    • 喉咙痛
    • 咳嗽
    • 头痛
    • 发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感冒:

    1. 勤洗手
    2. 避免接触已知感染者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均衡饮食,增强体质
    5. 适当运动,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现感冒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以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 化验感冒是病毒还是细菌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然而,有时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类似感冒的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化验可以帮助确定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感冒。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感冒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咳嗽和发烧。这些症状通常在一周内自行消失,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康复。

    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尤其是鼻病毒和冠状病毒。这些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当一个人打喷嚏或咳嗽时,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有可能感染同样的病毒。

    然而,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类似感冒的症状。例如,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喉咙痛和发热。在这种情况下,化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为了进行化验,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提供一些样本,如血液或尿液。然后,实验室会对这些样本进行分析,以寻找特定的病毒或细菌标志物。如果检测到病毒,则表明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检测到细菌,则表明可能是细菌感染。

    总的来说,虽然大多数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类似感冒的症状。通过化验,我们可以帮助确定是哪种类型的感染,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 5月份感冒是什么类型?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感冒也进入了高发期。在5月份,由于天气变化频繁,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那么,5月份的感冒属于哪种类型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感冒的分类。感冒通常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类型。普通感冒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即可自愈;而流行性感冒则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等特点。

    5月份的感冒,从临床表现来看,多数属于普通感冒。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等,一般不会引起高热或全身不适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5月份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大,人体易受凉,因此感冒的发生率较高。此外,5月份也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部分患者可能会将过敏性鼻炎误认为是感冒。

    对于普通感冒,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自我护理: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内;
    2. 多喝温水,补充体内水分;
    3.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4. 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5. 使用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烧药、止咳药等。但请注意,如果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5月份的感冒多为普通感冒,但也不能忽视预防工作。平时注意保暖,增强体质,才能有效降低感冒的发生率。同时,对于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更应加强防护,避免感冒带来的不良影响。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