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格列奈类降糖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格列奈类降糖药常见的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发表人:京东健康

格列奈类药物是非磺脲类口服短效胰岛素促秘剂,又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刺激胰岛在进餐后更快、更多地分泌胰岛素,从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也有一定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5%-1.5%。在我国上市的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钙片。

当格列奈类药物可以单独使用,或在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与磺脲类药物以外的降糖药物联合使用,联合其他药物需要注意什么?本文一次说清楚。

  • 格列奈类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格列奈类药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联合基础胰岛素,可以实现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双达标。

需要注意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格列奈类药物的剂量,避免低血糖。

  • 格列奈类药物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

格列奈类药物与其他作用机制互补的口服降糖药(磺脲类药物除外)联合使用时,既能增强降血糖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自药物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当格列奈类药物与其他口服药联合使用时,需注意格列奈类药物的服药时间: 餐前即刻服用,不进餐不吃药。

  • 不建议瑞格列奈与氯吡格雷联用

氯吡格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用药。近年来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可能会导致瑞格列奈的血药浓度升高,延长或增强瑞格列奈的降血糖效应。

因此,如果你正在服用氯吡格雷,不建议再服用瑞格列奈。

如果你正在服用某些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不确定是否会与格列奈类药物发生作用,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 李全民.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的联合用药及在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J].药品评价,2023,20(08):920-923.

详细了解格列奈类降糖药内容请点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刚过,又有好多人去医院开膏方、去药店买补品用来调补身体,在冬季适当地进补对一些大病体虚、手术后或者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身体虚弱者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妄服补药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搞不好还会出大问题的。

     

    《余听鸿医案》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医案:广东有一郑某人,将上好的人参放到老鸭腹中,煮熟后食用,五天后视物模糊,十天后两目失明。随后就诊于清代名医费伯雄处,费老对患者说此病不须服药,每日喝一碗梨汤,保持大便通利每日达两到三次。患者服用梨汁十天后,“双目见物”,一月后,视力完全恢复,“能察秋毫”。费老不愧是一代名医,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案,却能用食疗的方法治愈,对于一般临床大夫来说很难做到,正如书中所说:“治法虽极平淡,非伯雄先生做不到”。

     

     

    那么为何食用人参会出现突发性的双目失明呢?费老为何用人人熟知的梨汤就能治疗这样的患者呢?

     

    余听鸿进一步解释:“能容各物者,其气必虚。其体本实,再充而益之,气有余,即是火,煎熬津液为痰,清窍充塞不灵。”意思就是体虚之人,适当地进补是可以的,这时药物在体内也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若是体健之人,进补人参、党参、黄芪、阿胶、甚至冬虫夏草、三七之类的药物的话就会出现充而满溢、郁而化火、壅塞阻滞之象,这时的药物不但不能发挥其功效,反而成了致病的毒药。这也是中药在古时不叫中药而名毒药的原因。

     

    我们的双目之所以能视物、辨色,是 “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的原因,若气机壅塞阻滞,精气不能上注于目,于是出现双目失明。

     

     

    当然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更多的过服补药的患者是气机郁而化火的情况,出现诸如便秘、流鼻血、口舌颜面生疮、月经先期等多种多样的症状。

     

    如何治疗呢?《黄帝内经》云:“益者损之”、“实者泻之”,所以本医案中费老用性寒凉,具有清热、生津、化痰、润燥的青梨来泻有余的实火,通过让患者泄泻的方法清内热、泻实火,畅气机,开郁滞,从而达到气机通畅,阴阳平调的目的。

     

    如果大家服用补药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可以试着熬煮梨汤来喝,但慢性肠炎、糖尿病患者或者脾胃虚寒的人还是少喝为好。

     

    该医案告诫我们补药不能滥用,临证处方要时刻心存谨慎!

  • 华法林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在肝脏的合成。对血液中已有的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并无抵抗作用。不能作为体外抗凝药使用,体内抗凝也须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消耗后才能有效,起效后作用和维持时间亦较长。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华法林是抗凝药物中的常用药,也是处方量最大的抗凝药之一,因为新一代抗凝药价格昂贵,华法林现在仍然活跃在抗凝治疗的第一线,那么问题来了,使用华法林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监测凝血功能,确保抗凝达标

     

    华法林最大的缺点就是需要监测凝血功能,确保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因为大量临床证据证实,INR低于达标值,不但没有获益,还有出血风险;INR高于达标值,虽然可以抗凝,但出血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定期监测INR,是口服华法林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观察全身状况,避免诱发出血

     

    华法林抗凝以后,出血的风险就大大增加,而除了监测INR以外,还需观察全身的情况,避免出现出血并发症,比如大便有无黑便,牙龈有无出血,有无皮下淤青等情况,如果出现黑便、皮下淤青、牙龈出血等情况,那么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以避免更大的风险。

     

    三、注意饮食服药,避免相互作用

     

    华法林使用时需要注意饮食,当然除了需要注意饮食以外,在使用其他药物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和华法林的相互作用,因为许多药物都有拮抗或者促进华法林凝血的作用,如果药物食物使用不当,会增加或减弱华法林的作用。

     

     

    其实,新一代的抗凝药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但就是因为新一代抗凝药物价格昂贵,一直阻碍了新一代抗凝药的大规模临床实用,或许不久的将来,随着新药价格的下落,华法林或许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我们祈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   糖尿病友不适合怀孕?多数糖友认为第一型糖尿病会有遗传的风险,特别育龄女性更担心孕期血糖失控,影响母体和宝宝的健康,吓得不敢谈论婚嫁甚至怀孕生子,但意外在18岁感染病毒导致第一型糖尿病的康婉玲,却打破这项迷思,积极控制血糖,目前已生下两个可爱女孩,且腹中尚有一个宝宝等待出生。

      每天验血糖8次 康婉玲为爱而孕不嫌苦

      前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糖尿病卫教师康婉玲出席糖尿病专书《8颗糖》发表会时表示,第一型糖尿病不一定会遗传,自己就是因18岁感染肠病毒而成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体内缺乏胰岛素的激素,终身都离不开扎针检验血糖和注射胰岛素,甚至在和男友(现在的丈夫)交往期间,不敢吐露生病的事实,每次吃饭前一定先到厕所检验血糖,且因担心怀孕影响孩子发育和健康,打算一辈子维持单身。

      不过,第一型糖尿病只要血糖控制得宜,生活与平常人没有差别,也能怀孕生子,男友和其家人深入瞭解这个问题后,欣然接纳康婉玲成为家庭的一份子。

      而康婉玲因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小孩,怀孕前半年积极将糖化血色素值控制在6%(正常人为4至6%),且为避免怀孕期间血糖飙升,每天验血糖8次,且配戴胰岛素帮浦随时稳定血糖,终于顺利生下两名健康女孩,目前分别为7岁和5岁,都没有遗传到妈妈的糖尿病。

      目前正怀著第三胎的康婉玲表示,只要积极面对,做好血糖控制,第一型糖尿病妇女也能怀孕生小孩。此外,她也分享怀孕期间的控血糖方法,除了避开高油脂的焗烤和酱料多的义大利麵之外,也会多摄取高纤蔬菜和水果,若遇到高GI值的芒果等水果,则适度减量。

      第一型糖尿病 全台粗估9000人

      根据统计,台湾的糖尿病总人数高达172万1千人,每9.8人就有一名糖尿病患,几乎每4.5人有一人血糖代谢异常。

      第一型糖尿病部分,台湾儿童糖尿病关怀协会创办人、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内分泌暨遗传科主任罗福松表示,由于这类病友可申请重大伤病证明卡,而根据健保署2009年统计约有8500名第一型糖友领有重大伤病卡,且每年每10万人平均新增3至4名第一型糖友的速度估算,目前国内约有9000名第一型糖尿病患。

      不同于第二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和肥胖者,第一型糖尿病属于多因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各佔一半,虽然肠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B群也常被认为是诱发原因,但实证研究尚不明确。许多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因从小验血糖、打胰岛素,饱受异样和歧视眼光,自暴自弃而不愿积极控制血糖,增加日后视网膜病变、失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然而,罗福松医师表示,只要妥善控制血糖,家长对病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不需要打折,一样可以像正常人怀孕生子,正常生活。而孩子出生后哺喂母乳持续6个月,6月大后再喂食副食品如麦粉,饮食补充维生素D,都有助于调整自体免疫系统,降低第一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 有人说糖尿病不算病,少吃甜的就行,其他该吃吃该喝喝,不能太当回事。如果疾病都这么好对付,那可真是太幸福了。通常,认为糖尿病“不叫事儿”主要是因为病情较轻,没有什么严重的症状,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所以轻视它。但是,如果不严格控制的话,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我国自从1980年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来到今天,糖尿病患病率已翻了十多倍。据2013年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就已达1.14亿。对于普通人来说,与感冒、腹泻等疾病相比,糖尿病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不查血糖的话很难自己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

                                                 

    在已经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血糖、体重控制不达标,血压控制不达标者更是有70%以上。

     

    不控制的危害有多大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严格控制血糖,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涉及心、脑、肾、眼、足、周围神经等部位。

     

    (1)糖尿病足: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下肢血管病变,软组织被破坏、骨关节畸形、溃烂、感染,严重者则需要截止。在我国,有20%左右50 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在一项有1684例截肢患者参与的统计中,有475例为糖尿病足截肢。

     

    (2)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同时,心血管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据统计,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约为17.1%。此外,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硬化、脑萎缩、脑出血等。

     

    (3)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约有2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已超过肾小球肾炎,成为我国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

     

     

     

    (4)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一大原因。在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中,约20%~40%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约8%的人因此丧失视力。

     

    糖尿病也有“预警期”

     

    糖尿病在发病之前有一个“预警期”,称为“糖尿病前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还不算是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一时期严格控制饮食、作息,规律运动,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一般空腹血糖>6.1,餐后2小时血糖>7.8,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则为糖尿病前期。我国糖尿病“后备力量”十分庞大,预估约有1.48亿人。

     

    所以,即便没有糖尿病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血糖,饮食不要过于“放纵”,还要规律运动,定期体检,在糖前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

     

  •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治疗和个人健康管理。因此,定期复诊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及时了解自身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多久复诊一次呢?

    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复诊的频率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身体状况、年龄等。然而,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该每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和评估。当然如有病情变化或任何不适,请及时就诊。

    如果你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者你的血糖控制不佳,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三个月复诊一次,以便密切监测你的血糖水平,调整你的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方案。

    如果你的血糖控制良好,没有并发症,你可能可以每六个月到一年复诊一次。但是,你仍然需要定期自我监测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定期运动。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可能更加复杂,因此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此外,如果你有任何并发症,如心脏病、肾脏病或视网膜病变,你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复诊和管理。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的复诊频率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来决定。你应该与你的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你的病情,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

  • 酚咖麻敏胶囊具有解热镇痛功效。

    酚咖麻敏胶囊是由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成分打造而成的复方制剂,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可用于缓解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痰、鼻塞、流涕等症状,同时对神经痛、关节痛等也有缓解作用。

    酚咖麻敏胶囊用药后可出现恶心、轻度头晕、乏力、口干、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日常使用酚咖麻敏胶囊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不可滥用药物。服用药物 3~7 天症状不见缓解,应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处理。

  • 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者你亲友是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常常听到:

     

    我这不是糖尿病,尿里没糖就没病;

    咋可能得糖尿病,年纪轻轻不生病;

    不吃糖哪来的病?我就不得糖尿病;

    就算我有糖尿病,不痛不痒不算病;

    已经得了糖尿病,无奈遗传天注定……

     

    这些总被糖尿病患者挂在嘴边的话都是些误区,所反映的生活行为,更是影响对糖尿病病情的判断和控制水平,甚至加重病情。

     

    那么哪些以为的常识其实是误区呢?它们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认识真相,走出误区

     

     

    如何科学健康的管理糖尿病?

     

    血糖监测

     

    便携式血糖仪是糖尿病患者家中必备测量仪器,测量的是指尖全血血糖。

     

     

    而医院检测的是静脉血浆血糖。血浆去除了红细胞,而红细胞的葡萄糖含量较低,二者差异由此可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血糖仪允许偏差上下浮动20%。

     

    家庭常用的血糖仪有很多,给家中老人准备时优先考虑以下几种。

     

     

    血糖测量有技巧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和休息8~10小时之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采血检测;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的2个小时。

     


     

    1. 血糖测量前2小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类药物,可能造成血糖测量结果异常偏低。

    2. 采血前按揉指尖,保持血流通畅。

    3. 75%酒精消毒,不使用碘酒或碘伏消毒。

    4. 不要用力按压手指,避免组织液干扰。

     

    如果觉得扎血太疼,可以选择瞬感动态扫描式血糖仪,只需在胳膊上贴一个传感器,无针采血、操作便捷,拿手机轻轻一扫,血糖明了。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应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首先做到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减少久坐,控制体重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注意事项也不少。

     

     

    预防糖尿病,即刻开始

     

    控制体重、减轻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改善糖耐量异常的重要手段。

     


     

    要做到这点,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双管齐下:

     

    1. 控制碳水摄入量,避免重油、重糖、重盐食物。

    2.  避免吃夜宵,晚上8点后尽量避免进食。

    3.  规律饮食,不饥一顿饱一顿。

    4.  避免熬夜,作息规律。

    5.  避免久坐,增强运动,包括每周一定运动量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6.  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心理压力等。

     

    总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是预防糖尿病的法宝。看了本期小贴士,希望大家走出误区,正确抗「糖」!

     

     

  • 在进行血糖测试前一天,需注意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药物管理、身体状况等。

    1.饮食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尽量遵循正常的饮食习惯,避免大量摄入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尽量避免饮酒或饮用含糖饮料。
    • 尽量保持正常的饮食时间和进食间隔,过长或过短的进食间隔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2.运动控制:

    • 在测试前一天,避免进行过于剧烈或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因为运动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然而,也不要完全停止运动,适度的运动对血糖控制是有益的。

    3.药物管理:

    • 如果正在接受药物治疗,例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确保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管理。
    • 在测试前一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4.身体状况:

    • 如果在测试前一天出现了感冒、发烧或其他疾病,这可能会影响血糖水平。
    •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推迟测试。

    测血糖前一天注意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状况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可以确保获得更准确的血糖测试结果,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