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脊椎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脊椎成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
发表人:潘峰
成骨细胞瘤也称骨母细胞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1%,是少见的良性肿瘤,脊椎发病占全部的30%~40%,其中有55%侵及后方骨结构。椎体受累并不少见,但原发于椎体者却很少。从颈椎到腰椎都可发病,与骨样骨瘤相比,发病年龄稍高,青年时期发病的多见,90%在20~30岁期间被确诊,男性稍多见。
 
过去认为均为良性,并冠以“良性”二字。但通过最近若干年的研究,发现有的以后出现局部浸润和复发,最后发生远处转移而导致患者死亡,文献中陆续出现冠有“侵袭性”或“恶性”的名称,现已将成骨细胞瘤分成良性和恶性。
 
良性成骨细胞瘤病理形态与骨样骨瘤相似,目前两者尚无特殊的组织学标准来区别,但从症状和影像上可以鉴别。与出现夜间剧痛的骨样骨瘤不同,成骨细胞瘤多伴有局部的钝痛,这种钝痛多提示其为神经症状性侧弯的原因。成骨细胞瘤好侵犯髓质,病灶较大,直径多在1.5~2.0cm以上,而且10%~15%呈动脉瘤样骨囊肿样改变,周围无广泛骨质硬化。
 
脊椎成骨细胞瘤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可发生在松质骨与皮质骨,椎弓根最容易受累,只有当肿瘤相当大时才累及椎体。所有脊椎成骨细胞瘤患者均有疼痛,脊柱活动受限,活动时可引起放射痛,休息后缓解,可有脊柱侧凸,病变位于主弯顶点的凹侧,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神经根受压刺激症状,如麻木、肌肉无力、反射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严重者有脊髓压迫症状,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X线片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在破坏区内有反应性新骨形成与不同程度的钙化斑,界限清楚,无广泛性骨质硬化,常见皮质穿破及软组织肿块,有的可以很大,边缘常有一层钙化壳,软组织肿块中也可看到一些细小的不规则的钙化点。根据X线片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①与骨样骨瘤相似,中心部为骨透亮影(其内部有钙化),周围为骨硬化缘;②内部有许多小的钙化,边缘呈钙化的隆起型骨改变,此类型最常见;③骨浸润破坏严重,即炎症波及骨坏死或软组织内部。
 
CT 可帮助了解病变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MRI所见是非特异性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从影像上来看,与骨样骨瘤鉴别的要点是该肿瘤大小超过1.5~2.0cm,而且有骨的隆起型改变,伴有软组织病变,与中心性钙化的骨样骨瘤不同的是,成骨细胞瘤呈多中心的软骨组织钙化。
 
良性成骨细胞瘤,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椎弓或椎体,多数可治愈,复发率为10%~15%。恶性成骨细胞瘤,尽可能边缘性切除肿瘤椎弓或椎体,复发率为 50%。不论良、恶性成骨细胞瘤,若有脊髓受压表现者,均应作肿瘤切除、脊髓减压术。肿瘤切除后缺损区小而不影响脊柱稳定性者,可植骨或填充骨水泥;切除后缺损区大,脊柱稳定性遭到破坏者,需用内固定器械加植骨或骨水泥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对某些手术有困难的部位或不具备手术条件者,可给予放射治疗。恶性成骨细胞瘤术后可行辅助放疗或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注意定期随访,发现复发时可再次手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成软骨(母)细胞瘤 NOS (D16.-)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骨髓瘤三期能活多久,目前没有准确的时间,要看骨髓瘤的病人的身体状况、所采用的治疗手段,以及能不能够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综合来判定。研究表明,骨髓瘤三期的5年生存率一般在50%~80%之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越早发现、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疾病对寿命影响越小。如果能够采取诱导化疗及自体干细胞移植,5年生存率可能提高到80%以上。当患者对骨髓瘤三期存在疑虑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总的来说,骨髓瘤三期的患者的具体生存时间,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和治疗效果具体判断。建议患者积极配合专业治疗。

  • 谁是前列腺增生的罪魁祸首?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如栗子,底朝上,与膀胱相贴,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贴耻骨联合,后面紧邻直肠,因此可以通过直肠指诊,触知前列腺的背面。

     


    人的前列腺自出生后到青春期前,前列腺的发育、生长缓慢;青春期后,生长速度加快,约至24岁左右发育至顶峰,30~45岁间其体积较衡定,以后一部分人可趋向于增生,腺体体积逐渐增大,若明显压迫前列腺部尿道,可造成膀胱出口部梗阻而出现排尿困难的相关症状,即前列腺增生症。由于此种增生属良性病变,故其全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简称BPH),旧称为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一般在40岁后开始发生增生的病理改变,50岁后出现相关症状。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了,但有四种理论颇值得重视:


    1、性激素的作用:功能性睾丸的存在为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必要条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睾酮是男性体内的性激素,在前列腺内睾酮通过5α-还原酶作用,转化成具有更强作用能力的双氢睾酮,双氢睾酮能促进前列腺细胞的增多,使得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加。抑制体内5α-还原酶作用,使得双氢睾酮的产生减少,前列腺细胞数量就会减少,从而使得前列腺体积缩小。也有人认为,前列腺增生发生发展变化中存在着雌、雄激素的相互协同作用,雌、雄激素的平衡改变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原因。


    2、前列腺细胞为胚胎再唤醒:有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最初的病理改变即增生结节的形成只发生于占前列腺腺体5%~10%的区域内,即接近前列腺括约肌的移行区和位于此括约肌内侧的尿道周围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最初改变是腺组织的增生,即以原有腺管形成新的分支,长入附近间质内,经过复杂的再分支后形成新的构架结构(即结节),McNeal根据胚胎发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形成新的结构提出了前列腺增生的胚胎再唤醒学说,认为前列腺增生结节的形成是某个前列腺间质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自发地转为胚胎发育状态的结果。

     


    3、多肽类生长因子:多肽类生长因子为一类调节细胞分化,生长的多肽类物质,有研究表明多肽类生长因子可直接调节前列腺细胞的生长,而性激素只起间接的作用。目前发现在前列腺增生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 (EGF)、转化生长因子α和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等,其中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bFGF)被证实具有促人类前列腺匀浆中几乎所有细胞的有丝分裂作用,在前列腺增生发病中的地位正日益受到重视。


    4. 生活方式:肥胖与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即脂肪越多,前列腺体积越大。尽管结论不太一致,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营养元素可以影响BPH和LUTS的风险。总能量、总蛋白摄入的增加,以及脂肪、牛奶及奶制品、红肉、谷物、禽类、淀粉类摄入的增加均可潜在增加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手术的风险;而蔬菜,水果、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维生素D则有潜在的减少前列腺增生风险的作用。

  • 阴茎勃起困难,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大部分吃药能改善,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在对自身心理性因素、器质性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或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性生活。所以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正视问题,避免刻意回避或者采取民间的偏方以及不恰当的手术使原有疾病加重,甚至导致长期的勃起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应当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整理,比如使用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应该跟伴侣进行积极的沟通,避免夫妻关系的不和谐。

    建议勃起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果有必要还是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更好的面对问题。

  • 神经炎与神经衰弱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虽然他们都是属于神经方面的疾病,但是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都是有区别的,大家要清楚的区分开来,这样才不会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


    在我们身边的疾病有很多,不同的疾病无论是发病原因还是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疗各种疾病,大家要学会怎样准确的辨别疾病才行,神经炎与神经衰弱对于大家来说应该并不陌生的,下面我们来看看,神经炎与神经衰弱区别有哪些?

     

     

    1、发病原因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有什么区别,神经炎是指神经或神经群发炎衰退或变质,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可能是因为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感染、过敏变态反应而导致的,而且所表现的症状也会随着病因的不同而产生差别,而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因素导致的,凡事会引起我们心情紧张,内心矛盾的因素都是导致神经衰弱的原因,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或矛盾的心理状态下,那么就可能会超出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进而就会出现神经衰弱的情况。

     

    2、症状表现不同


    然后我们来区分一下神经炎与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神经炎的症状会病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大多数的患者都会有疼痛、触痛、刺痛、丧失知觉、感染及受感染的神经痒痛的症状,而神经衰弱的患者一般表现为乏力和容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有些患者也会出现失眠的症状,还有些患者会记忆不佳容易忘事,总之,这两种病症的症状表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3、治疗方式不同


    在治疗方面,对于神经炎疾病主要以预防为主,要尽量避免会导致神经炎疾病出现的诱因,这样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而对于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要从患者的心理角度出发,要找到患者精神紧张的因素,从而采用药物和心理开导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介绍大家对于神经炎与神经衰弱区别有哪些应该也清楚来,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会有帮助,在此要提醒大家,每一种疾病的出现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都是会造成影响的,因此,大家平时要注意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哦。

  • 前几天,明星谢霆锋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他双腿勾住健身器材,上半身悬空躺平,以这种姿势转起了呼啦圈,甚至还很轻松地让助理把手机递给自己自拍。

     

     

    这一动作对腰部核心力量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众多健身族们最重视的训练部位之一。

     

    也因此,尽管谢霆锋在评论区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心急,在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再挑战”,但还是在网上引发了不少健身爱好者的跟风,很多人发起了“同款挑战”,在各大网站上呈刷屏之势。

     

     

    但,这种“悬空呼啦圈”看似酷炫,实则很容易把“健身”变成“伤身”。

     

    最近就有医生指出了此举的危险之处:在悬空平躺的姿势下,每个脊椎的椎间关节,以及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都会承担很大的压力,非常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并且,在本就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还要做旋转、摇摆等动作,更是十分危险。最极端的情况,甚至有膝盖折断、乃至瘫痪的可能。

     

    因此,想玩“悬空呼啦圈”,只推荐那些长期锻炼、核心力量特别发达的人来挑战,并且还要注意充分热身。至于普通办公族,或是平时没有锻炼习惯的人,就别盲目跟风了~

     

    切勿把“健身”变“伤身”

     

    如今,随着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加入到健身行列的人都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健身大军中,有一些人似乎喜欢“不走寻常路”,开始在饮食走极端——

     

    比如:有些健身达人为了增肌,往往在饮食上会选择“高蛋白饮食”,如大量喝蛋白粉、过度吃高蛋白食物等。但实际上,如果把握不好程度,很容易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危险。

     

    30岁的马先生是一位健身达人,为了保持更低的体脂,他决定实施自己制定的“高蛋白饮食”计划——除了早餐,其余时间都只吃鸡胸肉。

     

     

    结果还没坚持一个月,他就感到浑身无力,有时还感到腰部酸痛,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肾脏受损。

     

    原来,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后,会产生氨、尿素、肌苷等含氮物质。而如果长期摄入过量蛋白质,就会让身体处于一种“高蛋白负荷”的状态,肾脏代谢负担过重,继而使肾脏受损。

     

    无独有偶:曾有一位女士,每天用温水冲调一杯蛋白粉喝。本以为这能养生,但在一次体检中测出了蛋白尿,进一步检查发现,患上了慢性肾病。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蛋白质一一正常人每公斤体重对应1g左右,如果说对有增肌需求的健身族,或是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也只是1.2g~1.5g左右,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饮食中的牛奶、鸡蛋来满足。

     

    图源:央视《职场健康课》

     

    另外,过度运动,或不当运动,也都可能造成身体损伤——

     

    深圳一女子参加健身房的“动感单车”团课,当天只是觉得身体很累,但也没太放在心上。结果第二天发现:小便开始呈现出褐色

     

     

    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因过度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俗称肌肉溶解。

     

    但也不必被这个名字吓到——这并不是指肌肉真的被溶解了,而是肌肉受损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而小便之所以呈褐色,是因为横纹肌损伤后筋膜破裂,肌肉细胞里的肌红蛋白进入了血液,并排出体外所致。

     

    肌肉溶解通常因过度训练而引起,所以,如果是平时没有运动健身习惯的人,不要突然进行过量或剧烈的运动,而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并注意补充水分。

     

    此外,近几年还有不少老年人加入了健身大军。比如在公园里,我们就常常能看到一些大爷大妈“吊颈健身”——

     

     

    可能按当事人自己的感觉,这种健身方法可以拉伸颈椎、腰椎。但事实上,这极为危险——人的颈椎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在25公斤左右,如此盲目“吊颈”,可能直接损伤神经脊髓,甚至引发高位截瘫。虽然医学上也有“颈椎牵引”这种疗法,但那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评估,通过合适的角度来进行的,自己盲目操作的话,很容易受伤。

     

    健康的身体、美丽的外形,人人都想要,这没有错。

     

    但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在健身之路上,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慢慢提高锻炼强度,切忌盲目、跟风,而把好端端的“健身”变成“伤身”。

     
    参考文献:
    [1] 王珊珊.蛋白粉摄入过多危害健康[J].《食品与健康》
    [2] 汤日宁.运动过度当心横纹肌溶解症[J].江苏卫生保健
  • 人类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在 1982 年。而在此以前,医生和科学家都认为,有很多胃病是无法根治的。因此,它的发现,不仅增加了一个诺贝尔医学奖,也开启了治疗胃病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它被发现只有 39 年,但与我们人类的恩怨情仇,其实已经有 5300 万年的历史了。

     

     

    有着这么悠久历史的细菌,为什么后来成了我们的「众矢之的」呢?

     

    因为我们后来发现,它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部的恶性肿瘤,比如胃癌或者胃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还非常狡猾。在感染的人群中,大约 70% 的人没有任何症状。剩下 30%,只是会有一些轻度消化不良的不适感。虽然没有症状,但它可能正在悄无声息的让我们的胃走向溃疡、甚至胃癌。

     

    根据世界胃肠组织(WGO)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中国是感染幽门螺杆菌人数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感染率高达 59%,将近有 7 亿人感染。

     

    5月15日为全国“无幽日”,“无幽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相关性的正确认识,呼吁公众积极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溃疡与胃癌高危人群等更应积极根除病菌消除隐患。那么,Hp与消化性溃疡之间的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让我们通过今天的文章一探究竟吧!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它是一种全球多发病,极易复发,且难以根治,过去有"一旦溃疡、终生溃疡"之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据统计,约有10%的人一生中曾患过本病。其典型症状是上腹疼痛,伴有规律性、节律性以及季节性,并且是慢性、反复发作性。除了上腹疼痛以外,还可能会伴有反酸、嗳气、上腹饱胀,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症状,甚至可并发出血、穿孔、胃出口梗阻、癌变。

     

     

    有资料显示消化性溃疡占我国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1。而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15%~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而70%~90%的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幽门螺杆菌无疑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几项队列研究表明,Hp阳性者一生中患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其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的保护屏障,并使胃酸分泌增高,胃肠道粘膜在胃酸或和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自身消化,粘膜炎症坏死、脱落、从而形成溃疡,其病变可深达粘膜肌层或更深层次。 

     

    Hp感染是顽固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因素,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溃疡延迟愈合,仅经常规抑酸治疗愈合后的溃疡患者其年复发率可达到40%~80%。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加快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消除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减轻胃粘膜慢性炎症,更重要的是可降低溃疡的复发率。根据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溃疡的年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使极大多数消化性溃疡得到彻底治愈。因此,根除Hp可以加速顽固性溃疡的愈合和降低其高复发率。

     

     

    所以,要彻底治愈消化性溃疡,使溃疡不再复发,必须做到:

     

    1.根除幽门螺杆菌;

    2.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必须使溃疡愈合达到白色平坦型疤痕;

    3.溃疡以外部位的胃粘膜炎症必须是轻度的、没有活动性的、没有胆汁反流。

     

    当然,单纯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不够的,还必须使用抑酸、保护胃粘膜的药物,以促进溃疡愈合并提高溃疡愈合质量。虽然抑制胃酸无法直接控制溃疡愈合,但可以达到迅速中和胃酸,缓解疼痛,减少胃酸对溃疡刺激的目的。目前常用药物有碱性抗酸剂、HZ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而胃黏膜保护类药物可以在溃疡处形成保护,防止胃蛋白酶或者胃酸对溃疡处的侵蚀。同时,这种药物对于促进溃疡愈合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据研究表明,治疗疗程达到3个月者溃疡白色平坦型疤痕愈合的比率最高。但如果不根除幽门螺杆菌只是抑酸护胃治疗,虽然也可愈合溃疡,但很容易复发,消化性溃疡每年复发率可高达50%~70%!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癌症太可怕了!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一发现就是晚期!


    按照癌症的分期,癌症又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时候,癌症的症状很轻微或者几乎没有,中期的时候会比较明显,如果发展到晚期,则特别明显。


    所以,要想及时发现癌症,就要在症状出现的时候,越早检查越好,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高度重视,比如我们上周接诊了一名腰背痛的患者,刚开始症状并不明显,患者一直认为是腰椎间盘突出,用了不少膏药,又是理疗,又是按摩,但症状却始终没有缓解,腰背痛反而越来越剧烈,为了查明病因,患者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很快发现了真凶,之所以会引起腰背痛,其实根本不是腰椎间盘突出,而是胰腺癌。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也别把它们想的如此简单,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及时到医院,即便检查一下没什么大问题,也买一个放心,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也花不了你多少钱。

     


    第一,腰背痛,虽然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腰背痛,比如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但还有一种疾病,一定不能忽视,那就是癌症,肾癌,胰腺癌,各种癌症腰椎转移,都可能会引起腰背痛。


    第二,腰背部活动障碍,出现腰背部活动障碍,别简单认为只是腰椎病,很多癌症也会引起,但是癌症引起腰背部活动障碍,往往提示癌症已发生了腰背部转移。


    第三,腰背部肌酸胀,很多人并不感觉到腰背痛,只是感觉到腰背部酸胀,很多人误认为是肌肉的问题,事实上,也可能是癌细胞转移所致。

     


    不要忽视腰背部所发出的异常信号,如果是良性病变,即便拖的久一点,也不会危及生命,可如果是恶性肿瘤,一旦拖的时间长了,癌细胞很可能发生远处转移。

     

    国际抗癌联盟认为,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诊断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症可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约80%的癌症与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改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食物多样化、少吃腌制食品、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注意环境保护、鉴别环境中致癌和促癌剂、加强职业防护等,均是较为重要的防癌措施。

     

  • 得了二型糖尿病不能治好,这属于终身疾病,但可以通过长期控制血糖,防止各种并发症出现。

    二型糖尿病属于常见的糖尿病类型,该病是由于多种病因而导致的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从而造成血糖水平升高,进而危害心脏、肾脏、眼睛等器官。

    二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是无法从根本上去治愈的,所以该病不能治好。但是患者可以通过长期地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出现并发症,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长期将血糖控制在达标的状态,则会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状态、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因此,患者再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或有乏力、口干、伤口难以愈合表现时,需高度怀疑糖尿病的可能,应该要尽快就诊,并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不得延误。

  •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综合措施之一,与运动治疗并称为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性治疗。


    作为医务工作者,临床实践中经常见到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存在迷惑或误区,现总结如下,希望对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


    对控制饮食认识不足严格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尽管医生谆谆告诫,患者早期就诊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血糖高也不影响我的工作和生活,医生您看,我现在能吃能干的,少吃少喝太亏了。”


    这类年轻患者真的是拿着青春赌明天,易诱发并发症,往往进展速度很快,有些人不用3~5年就会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糖尿病眼底病变等也进展得很快,完全失明者临床并不鲜见。


    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缺乏,外周葡萄糖利用障碍,血糖升高。


    如果糖尿病患者想饱饱地吃一顿饭,因为胰岛素的量有限,多吃的饭只能从体内以尿糖的形式流出,且血管内升高的血糖浓度又对血管内皮造成了损害,久而久之,体内所有血管组织的脏器就会发生病变。


    因此,对于早期胰岛尚有一定代偿功能的患者而言,控制饮食是为了保护尚有的部分胰岛功能。

     


    把握不好主食的量


    由于糖尿病饮食是一种与重量有关的饮食,吃多吃少关系着给疲劳的胰岛带来多大的负担,吃多了,血糖难以正常,吃得太少会发生低血糖。


    因此,掌握食物的重量对于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主食在传统意义上,是指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常见的主食有大米、面粉类(如面条、饺子等)、玉米、小米等。医生经常告诉患者,每日100克主食就可以了。


    许多患者(尤其是农村的患者)把握不好100克饭的量。比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告诉医生,他听说水饺的血糖生成指数低,经常吃水饺,每顿才吃一平碗,餐后血糖却控制不好。


    医生问他,一平碗能有几个水饺,他说15~16个吧。医生说,你可能吃多了。糖尿病患者可以将水饺店及家里自己包的水饺用电子秤称一下,对比后会发现,去了饺子皮,大约7~8个水饺就差不多100克了。


    将外面的包子去掉包子皮后发现,大多数包子馅与饺子馅一样,占自身重量的1/3。当然,每个饺子大小不一,饺子皮的厚薄不一,这只是大致参考。


    建议糖友们买一个电子秤,将自己经常吃的主食称重计量,以控制好饮食量。如此操作,久而久之,规律用药,配合适量运动,血糖就平稳了。大米和白面做熟之后,因为饱含了一定的水分,重量肯定会有所增加,一般主食经过处理做熟之后,熟重和生重之间的差别是1.5倍。


    营养师所说的100克是指干重,做成水饺或者烫面饼,一般以140克计算,馒头以150克计算;至于米饭,水分不同,可能差别较大,建议糖尿病患者做米饭时可以先称重一下干大米的量,然后根据习惯做法,算算自己做成了多少克米饭,换算一下。久而久之,对自己应该吃多少主食就有把握了。


    不敢吃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水果。其实,血糖平稳时,在两餐之间适量加餐水果是完全可以的。


    1个150克红富士苹果的含糖量在15%~20%之间,也就是25克左右的糖分,餐后3小时加餐适量水果是完全可以的。糖友可以吃完50~100克水果后测量一下餐后血糖。

     


    不敢喝稀饭


    有的糖尿病患者喝稀饭或类似稀饭的液态或半固态食物,如米汤、面糊或米粉等,可使血糖发生较大波动,因此,许多患者不敢喝稀饭。


    其实,可以在做稀饭或米粥的时候多放一些豆类等杂粮(如红小豆、绿豆、芸豆或豌豆),降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少吃或不吃主食


    将高蛋白类食物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主食可以提供人体活动的能量,也是最经济的人体营养来源,少吃或不吃主食,过多摄入蛋白质类食物,可能导致摄入的蛋白质超标,加重肾脏负担,而总能量却不够,导致能量利用出现问题,以至于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


    国际营养协会对成年健康个体的蛋白质推荐量为0.8克/千克/天。蛋白质不仅


    可帮助替换和形成新的组织,在血液和细胞中运输氧气和营养,调节水和酸的平衡,而且还是产生抗体所必需的物质。


    然而,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消耗过量,会导致心脏疾病、卒中、骨质疏松和肾结石。


    提倡吃动平衡,合理用药,维持健康的体重。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杂粮类,最简单的办法是一餐食用拳头大小的米饭,粗粮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多吃蔬菜,水果适量;常吃鱼、禽类,蛋奶天天有,肉类选瘦肉且一天大约掌心大的量。饮食清淡,定时定量,做好自我管理。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黄帝内经》中说人要“饮食有节”,医生们说的“饮食六七分饱”的原因也在于此。


    掌握正确的饮食原则,同时注意不仅食物种类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水平,进食习惯也会对血糖水平产生影响,糖尿病患者可坚持少食多餐,按需分餐,定时定量进餐。

  • 我们经常听到内分泌紊乱,内分泌失调等,尤其是女性,脸上起痘痘会认为是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也认为是内分泌紊乱,皮肤起皱纹、衰老、甚至失眠多梦都认为是内分泌紊乱,那么什么是人体的内分泌?

     

     

    西医上并没有内分泌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的概念,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的九大系统之一,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配合、调控使我们的机体不断的适应内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内分泌系统由机体的内分泌腺和其他部位的内分泌组织、细胞构成,它们都共同分泌着激素,进而对机体的变化进行调节,这种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可能大家就有所了解。

     

    一、糖尿病是内分泌科最常见的疾病,但大家是否知道糖尿病为什么到内分泌科就诊治疗?糖尿病是因为人体的胰岛素分泌或者是作用缺陷引起的,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就是一种内分泌腺,人体摄入糖后,通过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这就属于体液调节。

     

    二、甲亢是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度引起的,甲状腺也是内分泌腺,甲亢可引起机体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

     

     

    三、有的人长的高、有的人长的矮,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也是受内分泌影响的,这就是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腺为垂体,儿童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过度生长这就是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缺乏,生长受限这就是侏儒症。

     

    除了垂体、甲状腺和胰岛之外,内分泌腺还主要包括甲状旁腺、肾上腺和性腺。甲状旁腺激素对血钙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而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正是老百姓嘴里常说的激素,性腺分泌的激素同样对生殖和发育起着调节作用。

     

    再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体液调节,因为激素发挥作用都是通过体液调节来完成的,身体调节功能主要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用针扎你的手你知道迅速躲开,这就是神经调节,它通过反射弧来完成,所以调节迅速。体液调节简单来说就是腺体分泌激素后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作用部位而发挥调节作用,所以说体液调节相对于神经调节起效都较慢,作用更持久。

     

    综上,内分泌失调,即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失调和体液调节出现问题导致机体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所以内分泌失调绝对不仅仅是脸上起痘痘,月经不调这么简单。内分泌科疾病不像肺炎这类疾病一样,肺炎病变部位就在肺部,而无论是糖尿病还是甲亢更多的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