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肠息肉

关于肠息肉
发表人:罗文

第一、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成分(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

第二、怎么明确肠息肉良恶性

在肠镜下,医生凭借经验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但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的诊断,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最终才能判定息肉的性质。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第三、哪一种肠息肉容易发生癌变

如果报告单子上写着,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这些类型一般不发生癌变。

如果是腺瘤、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家族性肠息肉病、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瘤等肠息肉病,则有比较明显的癌变倾向。其中,乳头状腺瘤发生癌变的几率大约在 30%(100 个乳头状腺瘤患者有 30 人出现癌变)左右。

第四、肠息肉恶变时间是多久

85%~90%的结直肠癌,由结直肠腺瘤转化而来,而约2/3结肠息肉为腺瘤,因此,大部分结直肠癌和息肉有关。从腺瘤性息肉发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第四、长了息肉会有哪些表现

大部分肠息肉在开始的时候没症状,这也是不能及时被发现的原因。

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于大便发黑或者便中带血。

如果没有吃动物血等染黑大便的食物,那么黑便基本上能确定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

大便性状的改变,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等。

如果息肉体积比较大,会严重阻塞粪便,长时间无法排便而成为便秘、肠梗阻或者肠套叠。
 
息肉还可能会引起腹部肿块、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如果便秘的同时有这些现象,就要考虑是否肠道中有息肉,及时做肠镜以明确诊断。

第五、发现肠息肉咋办

《欧洲内镜学会2017年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指南》明确提出,除了高度确信为增生性的直肠乙状结肠小息肉(≤5 mm)以外,所有息肉均应切除。

第六、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如何“定期”

① 直肠、乙状结肠增生性小息肉(长径<10mm),术后2~3年随访;

② 1~2个小管状腺瘤(长径<10mm),术后1~3年进行随访;

③ 3~10个小管状腺瘤,术后1~2年进行随访;

④ 超过10个小管状腺瘤,术后1年进行随访;

⑤ 任何一个腺瘤的长径≥10mm、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者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1~2年进行随访;

⑥ 长径<10mm且无上皮内瘤变的无蒂锯齿状息肉,术后2~3年随访,长径≥10mm或伴有上皮内瘤变的无蒂锯齿状息肉或传统锯齿状息肉,术后1~2年进行随访;

⑦ 锯齿状息肉综合征术后1年进行随访。若首次结肠镜检查质量较低,可适当缩短随访间隔。
 
参考中国医学论坛报、胃肠病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结肠黑变病疾病介绍:
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黏膜上隆起的病变,肠息肉是一种肠粘膜表面异常生长,且向肠腔内突出的异常组织,经长期肠道刺激后,肠息肉有出血、癌变的可能;小息肉常不伴有临床症状;息肉渐大后,常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黑便或血便、腹胀、腹痛、排便异常等肠道症状;也可诱发肠套叠(指肠管套进了另一段肠管内)、肠扭转。在治疗上,大多数肠息肉以内镜下切除为主,严重者需切除部分肠管。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肠息肉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道里面长了多余的肉,有很多患者认为这是一种没有什么杀伤力的病,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种疾病,若是病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些多余的肉在肠道里面就会引起恶变,使人患上大肠癌。

     

    而大肠癌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癌症,死亡率也是我国前几名,这类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肠息肉发展为肠癌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年,在这几年之内,患者只要发现肠息肉之后,最好迅速将其切除,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种致癌物完全清除掉,不会给癌症带来任何机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肠息肉的存在呢?若大便出现这3种异常,可能息肉已经发生病变!需警惕,及时治疗!

     

     

    正常人的排便次数大约是每天1到2次,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超过3次的。若是在此之前每天的排便都是正常,近期自己的饮食与之前又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排便时经常出现便秘,或是腹泻,那么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肠道出现了问题,若是肠道里面长了息肉,就会刺激到自己的肠道,使整个人的排便情况出现异常。

     

    若是发现自己排便异常之后,用了药物治疗,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好转,那么就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肠道里面长息肉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经常会出现腹痛的现象。若是体内的息肉出现迅速长大,那么患者就会出现排泄不正常的情况。体内的排泄物没有及时地清理干净,就会对肠息肉造成一定的挤压,这时患者就会出现明显的腹痛现象。在排便的时候,患者也会出现排便困难、腹部胀气等情况。

     

    健康的肠道所排泄出的大便颜色是淡黄色的,若是进食了颜色比较深的食物,比如火龙果,那么这时排泄物的颜色就会出现异常。若是平时生活中的饮食都很正常,但是排泄物的颜色还是比较深,那么就需要引起警惕,是不是肠道内长了肠息肉。

     

     

    一旦发现自己排便时出现了以上3种情况,就需要大家及时到医院进行肠镜、血常规等检测,在检查出病因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发现肠道内长了肠息肉,就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切除。若是在检查的时候,医生确诊为早期的肠癌,那么我们也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若是确诊为肠癌晚期,那么我们也需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   

      很多人经常吃含有添加剂食物,饮食不了解,身体易出现各种毛病,直肠小息肉就是其中一种头疼疾病。出现直肠多发小息肉,患者总是会问什么原因引起这种疾病的?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解释下直肠多发小息肉的原因。

      直肠多发小息肉的病因

      基因突变: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慢性刺激: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粪便性质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特殊刺激,或因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蛲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慢性便秘、粪便干结等,均可刺激直肠黏膜而发病。

      遗传因素:胎儿在胚胎期,表皮细胞即有易感性。这种特性使上皮细胞在生长发育期快速生长而成息肉。如不及时治疗,长期便血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导致其贫血。一般经肛门切除就可以治疗此病,手术在15分钟左右就可完成,对孩子没有其它方面的影响,比较安全。

      直肠多发小息肉的原因还有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肠息肉。

      读了上面的内容,你一定对直肠多发小息肉产生的原因很清楚了吧,其实只要在平时多加注意,一般来说,这种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当然如果出现这种病症的话,也不要害怕,积极进行治疗,努力配合医生也是可以治好的。

  • 现在是一个谈恶性肿瘤色变的时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主动体检,但有时候,普通的检查不一定能查出肿瘤隐患。比如,肠息肉。

     

    林教授年年体检,除了血脂略高,各项指标都正常。今年他50岁了,医生建议加做肠镜检查。结果一查,发现肠道内有多发性息肉,最大的直径约4毫米。这一结果让林教授有点恐慌:“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肠道也没啥不适,为何一下子长出这么多息肉?听说肠道息肉会癌变,我很担心。”

     

    大部分的肠息肉是没有症状的,它的生长是悄悄的,在你不知觉的状态下发育长大。而95%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

     

     

    对于肠道息肉,大部分人认识不足,很多人甚至一辈子也没做过肠镜,根本不知道自己可能有这方面问题。为此,《生命时报》整理了10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请专家逐一解答。

     

    受访专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陈伟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刘思德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工厂,肠道就是负责养分回收和垃圾排放的车间。成年人的肠道长度约为其身高的4~5倍,其中80%为小肠,20%为大肠。

     

     

    根据长期数据观察,肠道息肉发病率在40%左右,且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病高峰年龄是50岁左右,近些年更是呈现年轻化趋势。

     

    什么是肠道息肉?

     

    《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现代医学把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称为息肉,一般以部位命名,出现在肠道里就是“肠道息肉”。

     

    它通常是一种良性病变,小至几毫米,大至几厘米;有的长得像蘑菇,有的像桑葚,有的则像小山包;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甚至整条肠子都是,若某一部位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是“多发性息肉”。

     

     

    肠道息肉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随着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向右发展。

     

    肠道为何会长息肉?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的人患病率较高,而蔬菜、维生素C摄入充足者较低。膳食中脂肪占比超过40%是形成肠道息肉的重要因素,若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患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另外,辛辣刺激性食物、腌制食物等也与腺瘤性息肉形成有关。

     

     

    2.疾病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切除胆囊、接受癌症放疗的患者及肥胖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3.炎症刺激

    长期炎症刺激肠黏膜可引起息肉,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4.异物损伤

    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都容易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长期便秘或频繁使用泻药也会刺激肠壁生成息肉。

     

    5.遗传因素

    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而突变的基因又会遗传给后代。

     

    肠道息肉有什么症状?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许多人是在常规体检中无意发现的。

     

    少数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例如次数增多,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伴有腹痛,便血或大便带血痕。此外,有些人还会有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

     

    为何会突然长出很多息肉?

     

    除了特定遗传因素(如家族性结肠息肉),肠道息肉生长速度并不快,从良性到恶性的转变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通常不会有短期内出现很多息肉的情况。

     

    如果突然查出肠道内有多发性息肉,可能是因为之前的体检没涉及肠镜,或体检不到位,未能尽早发现。

     

    哪些项目能查出肠道息肉?

     

    肠镜是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它不仅能在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还可以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确定病变的性质,是发现和确诊肠道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建议45岁以上者,无论有没有不适症状,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早发现早诊治。

     

    哪些人尤其要注意肠道检查?

     

    • 有癌症史、肠道息肉史者,或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有大肠癌史的人。
    • 慢性腹泻持续3个月以上,或每年慢性便秘2个月以上者。
    • 有黏液或血便史、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者。
    • 有肝硬化等相关疾病者。

     

    哪些肠道息肉会癌变?

     

    人体任何黏膜表面都可能生长与息肉类似的多余肿物,之所以肠道息肉更受关注,是因为它可能会发展为大肠癌。

     

    一般来说,带蒂、直径小于2厘米、表面光滑、活动度好的息肉是良性的;黏膜下扁平、直径大于2厘米、表面有出血或溃疡的,往往提示息肉恶变。

     

     

    息肉恶变的概率与息肉大小有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恶变率仅为1%,1~2厘米的约有10%,大于2厘米的则有46%是恶性的。

     

    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

     

    如果在息肉腺瘤阶段就将其斩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肠癌。如果未切除肠道息肉,患结直肠癌的几率将增加4倍左右。

     

    肠道息肉就像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应该尽早“拆”除。

     

    一般来说,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需要进行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再做处理。

     

    直径大于1厘米的息肉无需活检,应直接切除。

     

    如果息肉是在乙状结肠镜下发现,且活检证实为腺瘤,则需进一步检查,排除近端结肠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腺瘤或赘生性病变。

     

    切除息肉有什么新技术?

     

    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下息肉切除术逐渐成熟,其适应证包括各种大小的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息肉,数目较少且分散。

     

     

    如今,该技术已成为肠道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的肠道息肉,均可在内镜下完整切除。

     

    如何预防息肉的形成或复发?

     

    长期吃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食物,纤维素摄入较少者,应立刻改变饮食习惯,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避免便秘,少吃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

     

    此外,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体外,预防息肉的形成。

     

    大肠腺瘤切除后复发率高,有多发性腺瘤可能,应注意复查,及早发现病变并给予治疗。服用阿司匹林和COX-2抑制剂可预防结肠癌患者长出新的息肉。

  • 我作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深知胃肠健康意义重大,因为父母都有过多发性肠息肉,所以40岁之后我几乎每年都认真的做肠镜检查,只要一发现有肠息肉,第二年就会复查,也算是有比较深刻的感受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做肠镜的注意事项,包括镜前术后的饮食应该怎么注意。

    做肠镜用全麻还是不麻醉好?

    一开始做肠镜时我要求不麻醉,因为对自己肠道比较好奇,想一边做一遍看。开始的两年做的都很顺畅,发现小的炎性息肉就直接摘除了。直到第三次做肠镜时,窥镜在降结肠部位怎么也钻不过去,让我痛苦难耐,所以之后的肠镜检查就干脆做全麻的了。全麻镜检比较省事,检查前护士会在静脉里滴入少量麻药,3~5秒钟后就睡过去了,一觉醒来已经早就做完了检查。虽然个人感觉还是全麻镜检比较舒服,但医生会根据您的健康情况以及年龄,最终决定是不是全麻。

     

    做肠镜检查最深刻的感受

    说句实在话,做肠镜检查的过程并不痛苦,除非个别时候肠道里面有大量的气体,让窥镜在你的肠子里拐不过弯来才会疼的难受。其实,我感觉最难过的倒是镜检之前的清肠!自己这些年也尝试过两三种清肠药,最终认定选用我们医院配制的硫酸镁溶液+果导片的清肠方式。

     

    一般镜检前一天下午4点钟吃2片果导、晚上8点钟再吃2片,凌晨4点钟把100毫升硫酸镁一口喝了,紧接着2500~3000毫升温水分多次喝下去。喝完了硫酸镁10分钟左右就开始剧烈腹泻了,间断十几二十分钟一直不断地跑厕所,直到泻出来的都是无渣的清水才行。唉,想想后背就发凉!

    肠镜前后的饮食安排

    一般在早上做肠镜比较多。

     

    前一天的中午:不建议吃大块的肉和颜色比较深的蔬菜、水果、杂粮等食物,比如火龙果、芝麻、黑米。

     


    术前一天的晚餐:要么不吃,要么只喝白粥、吃白馒头、牛奶、纯酸奶等没有颜色的食物,以免清肠不干净影响镜检。

     

    镜检时如果只是夹了一点活检或很小的息肉,没有需要上钛夹的大息肉摘除或出血,一般在检查后卧床2.5小时后可以少量喝温水或温稀粥,不烫的烂面片、软面条也行,还可以打点鸡蛋花,放点特别软的菠菜嫩叶。

     

    如果有大的息肉或有其他比较麻烦的状况,医生会叮嘱您禁食禁水,直到根据情况通知您开始吃东西了,才从无渣米汤(就是米油)、稀藕粉水等清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米粥或软面条。

     

    息肉就像地面的小草,发现后摘掉就好了。如果姑息养奸让它不知不觉长大,再拔草的时候就会带出泥来(损伤有点大了)。如果多少年都不管它,等它长成有害的大草或者树了,再想斩草除根就是特别麻烦的事儿了!​​​​

     
  • 肠息肉手术是否需要住院主要取决于息肉的性质和大小、手术方式、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1.息肉的性质和大小:如果息肉较小且良性,可能可以在门诊或日间手术中进行切除,不需要住院。但是,如果息肉较大或存在其他高风险因素,可能需要住院手术。

    2.手术方式:手术方式也会影响是否需要住院,如果手术是通过内镜进行的,通常可以在门诊或日间手术中进行,不需要住院。然而,如果手术需要开腹进行切除,可能需要住院进行手术和术后恢复。

    3.患者的健康状况: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是否需要住院。如果患者有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或手术风险较高,可能需要住院进行手术和术后监测。

    因此,是否需要住院手术最终需要根据医生的评估和建议来确定。如果被诊断出肠息肉,并需要手术,建议咨询医生的意见以了解具体的治疗方案和住院需求。

  • 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据中美两国2019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美国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65.1%,早期术后五年生存率更高达90.0%,相比而言,中国的整体生存率却只有56.9%。

     

    究其原因,竟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早发现这一癌症的“种子”——肠息肉!

     

     

    人体内的各种管腔表面覆盖着一层“保护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黏膜,而息肉就是黏膜上的异常隆起。长在肠黏膜上的肠息肉容易诱发肠癌,我们要注意及时切除;可是息肉也分类型,真正有癌变风险的是腺瘤性息肉,其他类型的息肉则没有必要切除。

     

    一、哪些人易患息肉?

     

    息肉的发病和年龄相关,其发病率在25岁后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到80~84岁,则达到顶峰。具体而言,以肠镜检查的结果来看,大于50岁的人群的腺瘤性息肉的总检出率高达31.7%,也就是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长有腺瘤!可见,人入中年,息肉“危机”也不容小觑!

     

    二、息肉的两大类型

     

    1.  非肿瘤性息肉

     

    肠镜检查中最常见到的其实是结肠息肉,它占所有肠道息肉的80%[1]。以结肠息肉为例,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2]

     

    在长期、慢性的炎症刺激下,肠黏膜如果遭到破坏,其中的纤维结缔组织就会增生,“长入”并替代坏死的组织中,最终形成一个像肉芽一样的肿包,这一肉芽组织就是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则和腺体细胞的过多堆积有关,可以在黏膜上皮的周期性更新过程中自行消退,不会引起癌变[3]

     

    2.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性息肉,它是一种由异型增生上皮构成的良性肿瘤[4],但是也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我们如果检查发现就要及时切除。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我们常用的癌症“放大镜”,能帮助我们精准定为腺瘤。镜下可见腺瘤性息肉为1~2cm大,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状、杨梅状,颜色暗红,易出血[3]

     

    腺瘤进一步发展,表现为个头较大,表面糜烂,接触易出血,或者扁平生长,中间出现凹陷性改变,就要考虑局部癌变!

     

     

    3. 腺瘤性息肉的危害

     

    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其癌变过程较为复杂,可迁延达15年之久,这给了我们预防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在息肉阶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就能将癌症扼杀在摇篮之中。反之,息肉一旦发展到晚期转移的癌变阶段,往往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严重威胁着我们性命!

     

    进入50岁,三个人就会有1个人长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种子”,一旦突破黏膜“发芽”,转移到别的组织器官,会造成癌症的发生!预防的关键就是及时切除,但是并不是所有息肉都有必要切除,我们应该结合内镜检查、病理学活检等手段,根据医生的判断进行手术。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第12版,1934-1936.
    [2]李鹃,岳文杰,刘懿,董乐,张志军,王磊,刘杰.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上海医学,2010,33(06):585-588.
    [3]郭先科编著,消化道息肉诊防治[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0.
    [4]来茂德.结直肠息肉腺瘤的分类及其诊断中的问题[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05):515-517.
  • 很多人在蹲下站起来动作之后会感到脑袋发晕、头晕目眩、眼前一黑……再不扶下周围的东西,感觉快要跌倒了。这时候一定会心里一惊,难道是身体太虚弱,提醒自己要补血补气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医学上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或者体位性低血压。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我们下蹲的时候,体势是“屈膝下蹲”,这时候血液全部集中在下肢,而身体的总血量保持不变的,这也导致了心脏回流的血液减少。当我们突然起身时,体势切换成“直立站起”,由于重力的影响下,心脏很难立即调动下半身的血液快速回流,这就造成了大脑出现血液短暂性供应不足。

     

     

     

    体位性低血压需要治疗么?


    当然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我们身体还是很厉害,就在大脑出现两眼一黑的情况下,动力十足的心脏会命令血液循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大脑的供应开始正常,人的不适感也会消除。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短暂性血压调节失衡在休息后会得到纠正,并不会引发疾病。


    但是,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最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要引起重视。老年人血管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狭窄,血压调节能力显著降低,很难对这种血压的变化做出反应,甚至会面临危险。所以,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长时间蹲下,而且蹲下后应慢慢起来,不要一下子站起。

     

    体位性低血压和贫血有关吗?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蹲起后站起来头晕是贫血的现象,之后一定要多吃补血的食物。


    贫血的典型症状的确会出现头晕、乏力,但它与久蹲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贫血从字面上来说是身体血少了,其原理是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导致血液携氧量下降引起,导致头晕、困倦、面色苍白。


    与蹲起头晕不同的是,贫血是时时刻刻都发生,并不会受到体位改变影响。

     

    血压偏低,应该怎么办?

     

    成年人高压低于90,低压低于60,就会被认为是低血压。除了上面介绍的直立性低血压,低血压还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

     

    有一部分健康人群,虽然血压已经达到了低血压标准,但是器官并无缺血缺氧等异常,也没有发生任何其他症状。这种情况不必进行治疗,平时注意饮食营养,避免过度劳累。


    病理性低血压一般由器官或疾病造成。慢性低血压者见于慢性营养不良症、特发性心肌病以及服用抗抑郁药、降压药都会引发低血压。

     

     

     

    如果有头晕,感觉周围视物在旋转;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疲惫、困倦,睡眠不好;经常眼前发黑、眼花;怕冷,四肢经常冰冷。应尽快就医检查,平时要保证营养,多喝水少喝酒抽烟、避免久站、悲伤等诱发低血压的因素。

  •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肢体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认知障碍、感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这是一种尚不能被完全治愈的疾病,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综合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种名为开关效应的运动并发症,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使患者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还严重打击了患者的治疗信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开关效应的出现呢?

    一、开关效应是什么

    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某个时刻会突然出现肢体症状的消失,这时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并且灵活地进行运动,甚至会让人产生疾病已经痊愈的错觉,就像突然打开电灯一样,患者会感觉到疾病的治疗前景一片光明,这个时期被称为疾病的缓解期,又名 “开期”;但往往好景不长,患者又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毫无预兆地出现症状的加重,出现步履蹒跚、全身疼痛、四肢震颤、肌肉强直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相较于平时更为严重,此时就像所有灯光又被突然关闭一样,患者宛若置身黑暗,这个时期被称为加重期,也被称为“关期”。时好时坏的症状波动让患者处于巨大的折磨之中,甚至有部分严重的患者一天之中会经历数次“开期”与“关期”的循环。

    当患者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进行抗帕金森治疗时,通常情况下左旋多巴会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转化为多巴胺并进行储存,但当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进行性破坏后,其生成和储存多巴胺的能力下降,患者在用药后产生的多巴胺会迅速释放进入血液,这就导致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出现一过性的好转,也就是出现所谓的 “开期”;而也正因如此,在部分时间内,患者体内多巴胺的含量会大幅度降低,这时患者的各种症状就会进一步加重,出现“关期” [1] 。而这些也就是开关效应发生的具体原因。

    二、如何防止开关效应的发生

    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和丧失是不可逆的,而左旋多巴又几乎是大部分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药物,因此针对开关效应的预防和处理是比较棘手的,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它束手无策。

    首先在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中,我们务必遵循剂量滴定的用药原则,当所用药物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时,应该小剂量地逐步增加药物的用量,不能想着一步到位,争取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这样有利于防止疾病进展过程中开关效应等运动并发症的出现 [2]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半衰期较长的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进行服用,如普拉克索、罗匹尼罗等,且在选择这类药物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缓释片剂型,这样更有利于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减少患者处于 “关期”的时间,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左旋多巴的使用剂量,对防止开关效应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3]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添加恩卡他朋等儿茶酚 -O- 甲基转移酶( COMT )抑制剂同样可以改善开关效应,但需要注意使用这类药物也需要进行剂量滴定,不可随意使用大剂量药物 [4]

    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单纯使用药物无法很好地防止开关效应的反复发作,尤其是针对一些 “关期”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可以选择非药物治疗,比如皮下持续注射阿扑吗啡改善症状,必要时可以选择丘脑底核 -DBS (脑起搏植入)等外科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饮食,这也是我们极为容易忽视的一点,根据众多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可以选择在晚餐时摄入补充所需要的蛋白质,其他时间尽可能地少摄入含有蛋白质的食物,调整蛋白饮食方案对我们防止开关效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4]

    总而言之,开关效应固然棘手,其可谓是我们在帕金森治疗路途中一颗巨大的绊脚石,但我们也不是毫无对策,相信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一定可以将这颗绊脚石击得粉碎,获得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 黄镜璇 , 商慧芳 .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43(10):797-801+821.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 ( 第四版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53(12):973-986.
    • 夏昀,张国新 , 王涛 .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43(10):827-830+838.
    • 刘振国,李文涛 . 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 (2020)[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0,27(04):247-252.
  • 随着现在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饮食极其不规律,再加上有些工作上的应酬,有时候会过度的饮酒,或者是晚上熬夜消耗体力,这样就无形的给我们的肝脏,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如果不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有些患者等到发现的时候都已经的肝癌晚期了,这样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


    肝癌临死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癌瘤破裂、肝性昏迷等严重状况,下面就肝癌临终前的具体症状,简单做一下介绍。


    (1)严重缺乏食欲

     

    可能癌瘤本身造成的疼痛不适、便秘和情绪紧张抑郁以及肠胃道念珠菌病等有关,对食物缺乏兴趣,并且常因胃、食道下段或肝的肿瘤刺激横膈膜造成时候呃逆现象,在精神和营养的摄取上的匮乏,更加重了癌肿病人的病情。


    (2)严重恶心呕吐

     

     

    是晚期癌症病人常见的症状,可能是治疗造成的的付作用,也可能是癌症侵犯消化或神经系统而造成的,其症状往往比癌症疼痛更令人苦恼。


    (3)肝区疼痛

     

    肝癌晚期的正常组织会受到肿瘤的破坏和浸润,引起对邻近的神经根受到压迫和破坏,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血液回流受阻,骨与骨膜受到浸润均可造成疼痛。因而,疼痛是晚期肝癌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病状。


    (4)恶性腔内积液

     

    恶性腔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病,肝癌晚期发生恶性腔内积液的部位有胸腹腔、腹膜腔、心包腔等,若处理不当可致迅速恶化导致死亡。


    (5)呼吸困难

     

     

    是晚期癌症病人比较难以处理的症状,严重的呼吸困难易造成恐惧,而恐惧本身又加重呼吸困难,若没有及时处理易造成休克死亡。


    (6)肝性昏迷

     

    常为肝癌终未期的表现,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大量利尿剂、电解质紊乱等常可诱发肝性昏迷,因而在肝癌晚期应特别注意。


    通过以上的讲述,详细大家对“肝癌晚期临终前的症状”肯定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注意日常身体的保健和检查工作。我们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要注意下平常的生活,多爱惜下自己的身体,我相信病魔肯定会远离你的。

  • 胶囊内镜是一种创新的医学检查技术,通过一枚形似胶囊的微型摄像头,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的胃肠道检查方式。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胶囊内镜的原理、优势、适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胶囊内镜的原理是将一枚内置摄像头的微型胶囊吞服进入人体,胶囊在胃肠道内运动,并将所拍摄到的图像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至体外接收器。这种检查方式避免了传统胃镜、肠镜等检查的痛苦和不适,使得患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检查。

    胶囊内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创性:胶囊内镜无需进行手术或侵入性操作,避免了传统检查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适。

    2. 高效便捷:检查过程简单,患者仅需吞服一枚胶囊,即可完成检查,无需住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3. 检查范围广:胶囊内镜可以检查食道、胃、小肠、大肠等胃肠道部位,适用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诊断。

    4. 可重复使用:胶囊内镜可以重复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然而,胶囊内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无法进行活检:胶囊内镜只能拍摄胃肠道内部的图像,无法进行组织活检,对于一些需要活检的疾病,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2. 检查时间有限:胶囊内镜在胃肠道内运动的时间有限,可能无法完整地检查到所有部位,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检查。

    3. 对某些患者不适用:孕妇、婴幼儿、精神疾病患者等可能不适合进行胶囊内镜检查。

    总之,胶囊内镜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医学检查技术,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 心衰肺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症状初期可能只是咳嗽,尤其在夜间咳嗽,导致患者无法平躺。这种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气管炎或感冒,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季节变化时期,如秋冬季节,血压控制不良、心律不整、感染、体液负荷超载、贫血、压力或患者顺应性差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衰肺积水的发生。这种情况下,心脏衰竭的情况会恶化,进而引发急性肺积水。

    那么,如何治疗心衰肺积水呢?中医治疗肺积水的方法值得推荐。中医通过辩证论治,活血化瘀,引导体内多余液体进入排泄系统,同时保留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通过疏通排泄系统,保证二便通畅,使积水尽快排除体外。同时,中医通过扶正祛邪的原理,化痰散结,调和阴阳,调整机体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此外,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3. 饮食上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4.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心衰肺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只要积极治疗,做好日常保养,患者仍然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为了预防肠息肉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日常饮食。

    首先,戒烟戒酒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措施。烟草和酒精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肠道,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因此,戒烟戒酒可以有效降低肠息肉的复发率。

    其次,注意日常饮食也是预防肠息肉的关键。应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油腻、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息肉的形成。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也对预防肠息肉至关重要。过度劳累、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因此,我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加强体育锻炼也是预防肠息肉的有效方法。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肠息肉的发生。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措施。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身体内分泌失调,增加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因此,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预防肠息肉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日常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肠息肉的困扰,拥有健康的身体。

  • 大肠息肉,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词汇,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它是指肠腔内向外突出的赘生物,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其中,肿瘤性息肉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肠息肉本身虽然不是癌症,但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

    那么,大肠息肉究竟会不会变成癌症呢?答案是有一定概率的。这与息肉的类型、大小、位置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而腺瘤性息肉则可能持续存在,甚至发生恶变。根据统计数据,息肉的直径越大,数量越多,癌变的概率也越高。

    大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由于大肠息肉通常缺乏典型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意外发现的。因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对于预防大肠息肉及其癌变至关重要。

    针对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等。内镜下切除适用于较小的息肉,而较大的息肉则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量保留正常的肠道组织,以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除了手术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其次,要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总之,大肠息肉虽然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其癌变概率。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大肠息肉的预防和治疗,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 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指的是肠道内壁向腔内突出的异常组织。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错构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是肠癌的癌前病变。

    要预防和治疗肠息肉,除了及时就医、定期检查外,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患有肠息肉的患者,以下几种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病情恶化:

    1. 清热利湿食物:如西红柿、黄瓜、绿豆、芹菜、苦瓜等,可帮助清热解毒、利湿排浊。

    2. 补益脾胃食物:如山药、薏苡仁、扁豆、莲藕等,可帮助健脾益气、增强体质。

    3. 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低盐饮食: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有利于术后组织修复。

    4. 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冷饮、辣椒、酒精等,以免刺激肠道,加重病情。

    除了调整饮食,以下生活习惯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肠息肉:

    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息肉。

  • 肠息肉,一种常见的大肠良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癌变风险也在增加。许多人对肠息肉的了解有限,更不知道如何预防。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肠息肉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预防方法以及日常保健等,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肠息肉。

    一、肠息肉的病因及症状

    肠息肉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炎症、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肠息肉症状包括便血、便秘、腹泻、腹痛等,但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二、预防肠息肉的方法

    1. 健康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预防肠息肉。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2. 戒烟限酒:烟酒是导致肠息肉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3. 适当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肠息肉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保持良好心态: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增加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三、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

    四、日常保健

    1.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预防肠道感染。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3.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预防肠道感染。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 肠息肉是困扰许多人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指的是肠道内突起的异常组织。了解肠息肉的成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肠息肉至关重要。

    一、肠息肉的成因

    肠息肉的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肠道肿瘤、家族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的人,更容易患肠息肉。

    2.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饮酒、吸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3. 感染: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可能与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4. 情绪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也可能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二、肠息肉的症状

    肠息肉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1. 便血:便血是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便后带血或大便中混有血液。

    2. 腹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3. 便秘或腹泻: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甚至交替出现。

    4. 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三、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内镜下息肉切除:对于较小的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无需开腹手术。

    2.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肠息肉或疑有恶变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肠息肉。

    四、肠息肉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 大肠息肉,这一常见的肠道疾病,常常被人们忽视。它是一种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能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其中,大肠息肉尤为常见,约占肠息肉总数的80%。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息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虽然无并发症的小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大息肉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腹痛、黑便或血便。早期的大肠息肉可能表现为粪便黏液增多、血性黏液增多和排便习惯改变。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大肠息肉病往往在晚期才被诊断出来。

    大肠息肉的检查主要依靠电子肠镜。对于老年人,如果经常出现便秘、腹泻或大便隐血阳性,建议进行电子肠镜检查,以确诊是否存在大肠息肉。如果确诊为大肠息肉,可以考虑内镜下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大肠息肉可能会恶变,形成大肠恶性肿瘤。因此,大肠息肉需要动态随访观察,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应该注意定期体检和电子肠镜检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大便通畅、增加体育锻炼、适当减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都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

    在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除了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药物和止泻药物,手术治疗则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等。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

    总之,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有家族史或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

  • 肠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成因复杂多样。以下将详细解析肠胃息肉的成因,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1.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肠胃息肉的重要因素。长期大量摄入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胃肠黏膜受损,从而引发息肉。

    2.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胃肠息肉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较高。遗传因素在肠胃息肉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炎症刺激: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可能导致胃肠黏膜受损,长期炎症刺激可引发息肉。此外,局部炎症感染也可能导致息肉形成。

    4. 慢性刺激:长期服药、药物刺激等慢性刺激因素也可能导致胃肠息肉。

    5.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胃肠黏膜受损,进而引发息肉。

    了解肠胃息肉的成因后,我们应该重视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预防息肉的发生。

    1. 饮食调整: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胃肠负担,增加息肉发生的风险。戒烟限酒是预防息肉的重要措施。

    3.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息肉。

  • 我最近出现大便发黑的情况,有些担心,于是在网上咨询了一位医生。医生非常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症状和饮食习惯,然后建议我去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包括大便常规、大便潜血和血常规。医生告诉我可能是因为食物或者溃疡引起的,让我注意避免吃颜色深、含铁多的食物,比如奥利奥和颜色深的青菜。医生还提醒我,如果大便两到三天一次,问题不大,但如果是拉稀就可能有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我对医生的建议感到非常满意,觉得他非常专业和负责。我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感谢医生的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