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主要影响4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儿童期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家长忽视,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下川崎病的特征,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
1. 发热:高热是川崎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时间通常为1-2周,有的患者会出现间歇性发热。
2. 皮肤症状:发热后数日内,患者掌跖面会出现红肿和疼痛,躯干部也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不痒,无疱疹或结痂。
3. 眼部症状:发热后数日内,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为明显,少数患者可能并发化脓性结膜炎。
4. 口腔症状: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粘膜充血,但无溃疡。
5. 淋巴结肿大:约50%-70%的患者在早期会出现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
6. 手足脱皮:病程第二周,约80%的患者会出现手足部脱皮,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婴幼儿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除了以上典型症状,川崎病的病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急性期(1-11天):高热、眼结合膜充血、皮疹、口腔改变、淋巴结肿大、烦躁、血沉快、CRP增高、白细胞高。
2. 亚急性期(11-21天):体温仍可有波动,继续烦躁,较前减轻,眼结合膜充血未痊愈,指趾端脱皮,血小板增高。
3. 恢复期(21-60天):症状完全消失,眼结合膜稍留充血,淋巴结消肿,血沉、白细胞总数渐正常。
4. 慢性期(60天以后):临床表现大多正常。
川崎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连续5天高烧不退,并且用抗生素无效的情况下,一定要提高警惕。此外,川崎病也有复发的可能性,不要误认为一生只可能得一次川崎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川崎病停用肝功能药物后,约7 ~ 10天即可恢复正常。
川崎病,又称儿童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系统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侵袭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该病最早由日本富士通医生在1967年报道。其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炎、多形性皮疹、手脚硬肿伴指尖脱屑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心血管并发症。
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在感染诱因下,若个体存在遗传易感性,自身免疫系统可能会异常激活,导致血管炎损害。
部分川崎病患儿可能存在肝功能损害,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和药物因素。感染因素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治疗及时,肝功能损伤可在短时间内恢复。药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停药后7 ~ 10天左右即可恢复正常。
川崎病患儿在治疗期间,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易于消化,保证营养需求。同时,应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漱口,避免食用易损伤口腔黏膜的食物。
若患儿出现肝功能损害,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此外,家长应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遵循医嘱,做好日常护理。
川崎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发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影响儿童的疾病,其病程通常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恢复期。在急性期,通过使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和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而在恢复期,则可能需要采取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外科治疗等方法。
一、急性期治疗:发病后10天内进行。
早期使用阿司匹林可以控制急性炎症,而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的联合治疗可以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
1. 丙种球蛋白:每日静脉滴注400mg/kg,连续4天;同时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分3-4次,连续4天,之后减量至5mg/kg,顿服。
2. 阿司匹林:每日30-100mg/kg,分3-4次,连续14天,热退后减量至每日3-5mg/kg,顿服。
3. 皮质激素:可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控制早期炎症反应。成人初始剂量15-40mg/日,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10mg/日。
二、恢复期治疗:
1. 抗凝治疗:口服阿司匹林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对于遗留冠状动脉慢性期病人,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密切随访。
2. 溶栓治疗:对于心梗及血栓形成的病人,可采取静脉或导管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给药,促使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
3. 冠状动脉成形术:近年来,应用气囊导管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例进行扩张,已取得成功。
4. 外科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适用于左主干高度闭塞、多枝高度闭塞或左前降支近高度闭塞等情况。对于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例,可行瓣膜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
小儿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了解其治疗和护理方法对于保障儿童健康至关重要。川崎病在1967年被首次报道,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关键在于尽早诊断、规范治疗。以下是一些治疗和护理川崎病的重要措施:
1. 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川崎病的特效治疗是丙种球蛋白(IVIG)注射。单次大剂量注射(每公斤体重2g)比分次注射疗效更佳,可迅速缓解发热、充血等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3. 中医治疗可辅助治疗川崎病。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清热解毒、养阴护津的中药方剂,如发热期可用西瓜翠衣、鲜芦根煎水,热退后可用玉竹、沙参、麦冬等煎水。
4. 重视恢复期护理。出院后,患儿应注意适当增加活动,增强体质。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5. 预防川崎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川崎病,因此家长应提高警惕,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
川崎病,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它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和淋巴结受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英文缩写为MCLS。该疾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在1967年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该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发生于婴幼儿,发病高峰期为6-11月,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以下是川崎病的一些常见临床表现:
1. 主要表现
① 发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1-2周。
② 皮肤粘膜表现:躯干部出现多形性荨麻疹样、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无水疱或结痂。四肢末端在病初出现实性肿胀,恢复期出现指端膜状脱皮。
③ 眼结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和流泪。
④ 口唇干燥潮红、皲裂、杨梅舌。
⑤ 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发红,无溃疡及伪膜形成。
⑥ 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
2. 心血管症状和体征
少见,但很重要。表现为心脏杂音、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伴冠状动脉病变者可呈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3. 其他伴随症状
可出现腹泻、呕吐、腹痛。或脓尿、血尿等。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部分病例转氨酶增高,有心脏受损者可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
川崎病早期约50%-70%的病例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二周80%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婴幼儿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了解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疾病,提高警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尤其是男婴。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皮疹、口腔黏膜充血、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脏、关节、肠道等器官的并发症。
中药治疗川崎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常见的川崎病中药方剂包括:
1. 银翘散加减:用于风热感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2. 清营汤加减:用于热病后期,具有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的功效。
3. 沙参麦冬汤加减:用于阴虚火旺,具有滋阴润肺、清热解毒的功效。
4. 陈氏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5. 李氏方: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
6. 郑氏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
7. 张氏方: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功效。
除了中药治疗,川崎病的治疗还包括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感染等。
川崎病的预后良好,多数患者能够治愈。但若不及时治疗或出现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一旦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