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成千上万种养生或治病的偏方、秘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各种介绍偏方的书籍和报刊大受欢迎。不少人甚至“按图索骥”,自己当起了“郎中”,拿偏方给自己和家人调养、治病。虽然,有人“撞对了路”,但也有人“治丢了命”。
那么,偏方到底是好是坏,我们该如何评价与使用呢?
1
偏方满天飞,治病也索命
“医生,我最近从书上查到治肿瘤的偏方,说是很管用,但吃了好像没效果,你帮我看看……”
在肿瘤科门诊,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这些人来医院之前,早试过各种各样的偏方,病情不但没起色,多数还越吃越糟糕!
不单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心态的肿瘤患者,一些注重养生的人,因乱用偏方送到急诊救治的例子也不少见。
比如,有病人误信生吞鱼苦胆可以降火兼明目,连吞了几个,导致中毒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送到医院后不得不通过血液透析(洗肾)急救才保住了命;
有以为生吃泥鳅能降火清热、治肺病的,结果导致泥鳅钻到支气管里,引起呼吸困难,差点给憋死了;
更有胆结石患者,没咨询专业医师,就按某杂志上推荐的偏方抓药煎服,结果引起药物中毒,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
2
病急乱投医,费钱又危险
不少人是病急乱投医,什么都想试,到头来却是费钱又危险!
比如,不少偏方把灵芝当“神药”,有些古怪的偏方甚至把几十味抗肿瘤的药物汇集在一起,说是能对肿瘤“形成大包围”,结果不但花了冤枉钱,病情还恶化得更快。
李医生提示:缺乏医学常识的人用偏方出了事,多因对有毒副作用的药材使用不当。中医“以毒攻毒”是很讲辨证的,某些带有毒性的药物用得好能够治病,但药材的配搭和剂量的拿捏,都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般人切莫生搬硬套。
◆下面为大家列出国家保健食品禁用的“黑名单”,如果要使用,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作主张:
3
民间偏方,有糟粕也有宝
民间偏方,是众多医家和老百姓经过临床实践总结流传下来的,是祖国传统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
偏方中确实也有宝。比如,上世纪研制的 “紫杉醇”、 “羟基喜树碱”、“长春花碱”等抗肿瘤药物,就是从成百上千种民间偏方和植物药中筛选提取的。
但是,这些药物是科学家和专业医务人员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偏方中“淘出来的宝贝”,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的检验。如果是普通老百姓,确实不具备这样的甄别能力。
另外,中医治病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同样的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证型也不一定相同,所以如果有人说某个病用某个偏方一定能治好,绝对是忽悠!
一般而言,寒体易患寒证,火体易患热证,虚体易患虚证,实体易患实证,还有寒热夹杂,虚实夹杂等等。所以,药方也要分辨温、清、消、补。若是热证用温药,那就是火上加油;同样,寒证用凉药,无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如果确实想试用偏方,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切记切记!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气郁质是由于长期的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这种体质状态多见于中青年,并以女性居多。气郁质易伤患者情志和饮食,如果长期得不到调养会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诱发各种疾病,比如抑郁症、梅核气、惊恐、肿瘤等。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便是典型的气郁质,往往会表现出闷闷不乐、体弱多病,甚至最终落得一个病死的结果。气郁质伤心伤神还致病,危害那么大,该怎样调理好呢?学习这5种调理方法,,拒绝做现实版的林妹妹。
气郁质的患者需要注重日常饮食搭配,做好饮食调理,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行气的食物,比如茴香、洋葱、橘子等。同时,需要避免吃过于生冷寒凉的食物,哪怕是上火了,也要注意不可以吃太凉的东西,也不宜喝浓茶、咖啡等饮品。
此外,气郁质的患者尤其要注重补益气血、调肝养肝、理气解郁和健脾养胃,可以适当吃一些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覆盆子、优质蛋白质等具有补益肝血作用的食物,以调节患者脾胃功能,增加补益效果。
气郁质虽是患者身体内部的一种体质表现,但生活起居方面没有做好,同样会对患者身体内部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长期熬夜、饮酒、抽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从而加剧患者的气郁。
所以,对于气郁质的患者要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寒就暖、不要熬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尽量避开过于紧张、压力过大的工作环境,以免加重气血郁滞。
气郁质的患者非常需要运动,运动能够帮助推动体内气的运行和畅达,疏通患者体内的郁结和瘀阻,化疾病于无形。比如跑步、登山、打球、武术、游泳等有氧运动,只有每日保持足够的运动量,才能够很好地调畅气血,促进食欲和改善睡眠,对调理“气郁质”有很大的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日的运动需要适量,切不可过多锻炼,同时也不要间歇式的锻炼,“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运动模式,是没有明显效果的。
气郁体质地调理关键在于患者的情绪管理和心态调节,良好的情绪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患者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起大落,才更有利于调理气郁质。
同时,患者自己应学会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凡事想开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不仅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不会产生压抑、焦急等负面情绪来影响到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好彩才自然来。
气郁质的患者因为气机阻滞、血脉不畅等原因,容易产生毒素淤积、难以排出的情况,从而使患者出现色斑、痘痘、黑眼圈等皮肤问题,所以气郁质的患者还可以从外部护肤上进行体质调理,日常生活中多注重皮肤补水,或者吃一些滋阴润肤的食品,比如雪梨、麦冬、银耳、燕窝等。此外,还可以用热毛巾敷面,对改善皮肤干燥和循环不佳造成的皮肤问题都有好处。
中医理论并非源自于哲学,而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果!
疫情爆发后,中医的连花清瘟和刮痧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这之后,中国乃至世界对于“中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1]!
自2019年12月末以来,在中国政府在强有力的政策和指挥下,新冠肺炎的疫情基本控制在国门之内,也为世界争取了2个多月的“缓冲期”。
中药为何会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了一些对“疫毒”相关的现代多种病毒具有广谱性抑制作用的中草药。
如有报道指出:广陈皮、桑寄生、藿香、紫苏叶、佩兰等对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黄芩、黄连、黄柏、银花、柴胡、贯众、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含羞草等对呼吸道病毒有抑制作用;多花水仙、接骨木等对乙型脑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板蓝根、荆芥、薄荷等对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蒲公英、鸭脚木等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等。在抗病毒患者的治疗中也常用苦参等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中药的抗病毒作用,往往不是特异性抑制病毒,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起到阻止病毒侵害人体的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中医对“疫毒”认识系统全面,从“疫毒”的成因、感染途径,到“疫病”的证候特点及治法、方药齐备,再到历代医家不计其数的成功治疗案例,均彰显中医辨证论治、局部与整体并重的优势。
而中药复方的“多兵种、全方位”协同作战,更是战胜包括目前新冠肺炎在内的各种新疫病的关键所在,值得重视和推广运用[2]。
以前,“刮痧”备受争议
还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电影——刮痧。
电影讲的是留居美国的一家人,因为孩子发烧使用刮痧退热,而被美国政府误会“虐童”,最终险些失去孩子抚养权的故事。
但近些年“老外”也开始逐渐接受了“刮痧”这种常见的中医疗法!
除了中药方剂之外,中医还有砭、针、灸、按跷、导引等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砭法刮痧也是可以治疗瘟疫的。参考中国历史,刮痧则是中医临床治疗瘟疫的重要方法之一。
从中医角度,顾植山教授认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ⅥD-19”疫情的发生,燥、湿、火、寒都有,六淫杂陈,错综复杂。
“伏燥”和“木疬”之气是贯穿始终的病机之本,随时变化的火、湿、寒等是病机标。尤其新冠肺炎的重症,都是内燥较甚者。因此,把新冠病毒感染一概称为“肺炎”值得商榷。
在治疗上,除了中药之法外,中医六术之首的刮痧,具疏通经络,驱邪外出之功,还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且刮痧方便易学,取材亦相当容易,易于推广[3]。
刮痧也能提高免疫力?是真的!
大量临床实验证明,李氏虎符铜砭刮痧发现,刮拭胸腺可有效激活机体T淋巴细胞输出量增加,提升自愈力、免疫力。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费景兰在临床通过刮拭胸腺对T细胞亚群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在刮痧前、刮痧后30min、24h、72h分别留取血标本检査T淋巴细胞。
结果显示:
1)刮痧前CD4/CD8、T细胞CD3(+)降低,提示机体免疫力低下;
2)刮痧后30 min CD4/CD8、T细胞CD3(+)升至正常;
3)刮痧后24h、72h后CD4/CD8、T细胞CD3(+)均处于正常范围,提示机体免疫力恢复正常。
因此,刮痧可调动人体气血运动,达到强肺补气之功,在治未病及既病防变方面优势突出,可有效阻挡或减轻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的伤害。
希望居家隔离群众或一线抗疫的医务工作者和老百姓都能够采取刮痧等方法,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阻击疫情蔓延[3]。
温馨提示:
我们在这里郑重的提示您,如果发生了疑似症状,还是不要自己在家中坚持或者拒绝治疗,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医院会根据您的情况采取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周东浩,中医整体观不同于西医整体观[A].医学争鸣,2019,06:45-48;
[2]李济仁,李艳,新冠病毒来袭 中医为何可以发挥作用?[N].健康报,2020-3-18(005);
[3] 王雷,费景兰,温媛媛,李道政.中医刮痧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实用中医内科杂志.https://doi.org/10.13729/j.issn.1671-7813.Z20200182
审稿人 | 京东互联网医院 中医内科 主治医师 袁玉琴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急诊室医生。听我们这科室名字也知道,我们平时就负责应对那些事发突然的急病。所以通常是医院里最忙碌的地方,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例外,甚至这段时间的就诊率还会比平时更高一些——
春节阖家团圆,长期在外奔波的人纷纷回到家乡,长久不见的亲朋好友互诉衷肠,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甚至有人说:“过年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但,一热闹,往往就可能出事。像喝酒喝高的、放炮被炸的、吃饭吃出毛病的……不胜枚举。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几个典型的例子,希望大家伙能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在这大过年的时候搞得“乐极生悲”~
过年期间亲人朋友团聚,有一样东西肯定是少不了的——酒。“感情深一口闷”,哪怕平时再不喜欢喝酒的人,逢年过节在餐桌上,往往也很难推辞。
我之前就见过一位酒精中毒的病人,当时他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重度酒精中毒状态了,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十分危险。等治好后一问,才知道:他本来酒量就不行,一喝酒就上脸(即喝酒脸红),但架不住朋友在一旁起哄,还嚷嚷说“喝酒上脸说明能喝”,他虽然想拒绝,但毕竟都是多年没见的朋友,碍于情面,最后还是喝了,结果造成了这个局面。
诸位一定要谨记:喝酒脸红,绝对不是“能喝”的表现——通常,乙醇(酒精)进入体内之后会被先代谢成乙醛,然后被代谢成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而所谓“喝酒上脸”,就是这第二步出了问题,乙醛无法被转化,积聚在体内,造成血管扩张,导致脸红。
而如果不顾这种情况还要勉强喝,就可能会造成急性酒精中毒——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酒精,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伤害脏器功能,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可能危及生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醒酒,如有必要可采取催吐,不过需要人在一旁辅助,防止呕吐误吸。
最后,还是要向诸位强调一下:酒精是一级致癌物,只要喝了就是有害的,不存在“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回事。如果在一些社交场合一定要喝,那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多吃东西多喝水。
虽然现在的政策对烟花爆竹的燃放有一定的限制,但显然还是会有很多难以监管的地方,特别是爱玩闹的孩子们,甚至会偷偷燃放。因此过年期间,被鞭炮炸伤的事也是屡屡发生。
燃放烟花爆竹时,其瞬间的能量会形成高压冲击波,直接作用在人体上的话,会造成“冲击波损伤”;另一方面,爆炸产生的火焰也会造成烧伤,伤口还可能引发感染,造成破伤风等情况。
一旦发生意外,如果受伤部位位于手上或皮肤上,且程度比较轻微的话,可以用流动自来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可以持续10分钟左右),然后对伤口进行包扎;而如果受伤程度较严重,如出现肿胀或皮肤破损,就要紧急送医,注意先用干净的纱布等盖住。
如果伤口不幸位于眼睛,就要注意不要擅自扒开眼睛、用水冲洗,也不要用力揉、挤,应该马上用干净毛巾覆盖,然后立即送医。
正所谓“逢年过节胖三斤”、“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过年,向来是减肥事业的天敌。
但其实,如果只是“增肥”还好,应该担心的是饮食而造成的其他问题。春节期间的饮食往往是大鱼大肉、高油高脂高热量,饮食往往没平时那么规律,很有可能引发如消化不良、胃肠炎,或孩子的“小儿积食”等情况。
腹胀、腹痛、有烧灼感,或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那就可能是吃东西吃坏了。可以调整一下饮食结构,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大鱼大肉等“硬菜”还算不要一次性吃太猛。饮食的规律性也要注意,特别是晚上不要吃太饱。家长朋友们要关注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出现肚子疼或肚子胀,甚至恶心呕吐等情况,那就要想想是不是小儿积食,需及时送孩子去看医生。
春节期间,饮食多以重口味为主。年轻人聚餐还喜欢吃火锅、烧烤,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一来二去,容易给自己吃“上火”了。
口腔溃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口腔疾病,平时所说的“上火”指的就是它。口腔溃疡的众多发病原因中,饮食不节制是很重要的。目前认为,可能引发口腔溃疡的主要是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另外,如果饮食的种类较为局限,营养不均衡,也可能导致口腔溃疡。
日常的饮食,应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果类、动物肝脏、海产品、肉蛋奶等,保证充足的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特别是铁锌硒等微量元素,都有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口腔溃疡;而维生素A和维生素B等,则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
至于烧烤、辛辣之类的食物,还是尽量节制一些吧,至少不能一直吃。
总而言之,过年期间,适度地“放纵”一下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量力而为,不论是饮食还是喝酒,都要视身体情况而行,不要搞出“乐极生悲”的状况。
虽然我是一名医生,但大过年的,还是希望业务能少一点,大家都能平安过年~
有病了执意不去医院,也不吃药,这样的情况有很多,但要去探求病人为什么不去医院,无非以下几种心态!陈大夫带领大家一起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态……
一、自信这点病无所谓
其实所有的心态中,这一点估计是最为重要的,有人说他觉得病小无所谓,不管病大还是病小,大多数不去医院不吃药的人,都是自信他所得的病对自己影响不大的疾病,所以才如此自信的不去医院不吃药!如果他能感觉到疾病是会危急他生命的,我觉得大多数都会去医院,除非他真的不想活了……
二、讳疾忌医型
这种人群,也占据了不去看病不吃药人群的一部分,他们害怕去面对到医院后可能要面对的现实,怕怕查出来以后可能要面对的恐惧!所以迟迟不敢去医院,但这类人群,只需假以时日,能够面对问题以后,都是会去医院的!
三、条件限制型
这里的条件,主要是就医条件,比如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困难,害怕花钱,才拒绝就医的,多数都是一些老者,艰苦了一辈子,谈到花钱,就害怕的不得了!其他还有一些条件限制的,比如不能独自去医院,不能独自买药,无人照料,等等等,因为条件限制,使得就医成为一种负担,从而使得不想去看病,不想去吃药!
四、真的不怕死型
这样的类型,大多数抱有多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态,甚至有些压根就不想活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去就诊或者吃药!这个就不属于需要我解释的类型了!
有好多人会说,还有其他类型啊,比如医生太黑,不敢去看病,害怕被过度医疗等等,这样的其实都可以归结到第一种类型,还是这类人群认为自己的疾病还不至于危急到生命,真的他们要认为自己的病会危急生命,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去医院的!
不管怎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以,不管怎么样想,最起码在他的理解和认知中,不去医院看病肯定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大于去医院看病的获益的时候,他们就会拒绝去看病和吃药了!
亲,你有这样的想法么?
冠心病目前已经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国目前有2.9亿的冠心病病人,相当于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冠心病,可见其发病率之高。
一旦确诊心血管疾病,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第一,按时服药,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患病,不管是不是冠心病,可一旦患病,对于冠心病来讲,吃药是所有治疗的基石。不管你是搭了桥,还是你放了支架,也不管你是不是已经没有症状,只要患病,均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和调脂稳定斑块药物他汀。
而这里的吃药,是不需要考虑是否有症状,血脂是否正常,支架是否做的好,桥是否搭的好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不是拒绝吃药的理由。
第二,低盐低脂饮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原来一年吃不到的大鱼大肉,现在成了我们每日都能吃到嘴的再平常不过的食物。饮食水平的提高,和冠心病的高发绝对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
正是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等生活习惯,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而反其道而行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第三,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熬夜,不运动等,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诱因!
生活水平好了,不良生活习惯也就多了,原来可以走的路现在开车了,原来可以干的活现在有机器了,原来喝不到的酒现在有钱买了,原来需要经常看的东西现在有监控了......
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一旦罹患冠心病,改掉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第四,积极控制原发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原来少见的疾病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也越来越多,而这些疾病,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元凶之一。
一旦确诊冠心病,控制好这些诱发冠心病发病的元凶,就更加时不我待,因为已经罹患冠心病,再不控制好导致冠心病的这些元凶,只会让我们在冠心病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五,保持良好心态,减少因心理疾病加重冠心病的可能!
抑郁、A型性格等均会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一旦罹患冠心病,正确认识冠心病,正确对待冠心病,正确处理冠心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既来之则安之,冠心病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你的无视而消失,更不会因为你的紧张而消失,正确的认识他,可以减少冠心病的相关风险。
最后,切勿盲目相信广告和偏方
市场经济,唯利是图好像是大多数人的共性!漫天飞舞的广告,到处存在的偏方,稍不留神你就会发现,原来好多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和偏方,都是那么的神奇。花钱少,好实施,简单易行,貌似是这些东西的共性!
这么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真的有效,在打造健康中国的当下,国家和医院,又或者是医生们早就把这些东西推广实施了,还轮得到在民间偷偷盛行?
把药吃好,把药吃好,把药吃好!陈大夫只能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吃好药的同时再进行各式各样的养生或者是保健都可以。
任何以停药为代价的养生和保健都是耍流氓!
药物的调整需要谨遵医嘱!切勿擅自停药加药!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医生动动嘴,患者吓成鬼。
对疾病的恐惧,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大多数时候是对生的渴望,但就目前的医患关系来说,本人实在是不敢恭维,这其中有患者的原因,但也有医生的原因,是什么把医生和患者逼到了对立面了呢?
今天门诊,本人看了一个13岁的中学生,父母陪着一起来看病,小伙子一活动有点憋气,到当地医院查了心脏彩超,彩超报了个三尖瓣少量反流。而小伙子的父母询问病情的时候,医生说了一句:“瓣膜反流,要是再加重的话,可能就需要手术”!
这一句不得了,把小伙子直接吓得哭了起来,父母见状,也赶紧跑来大医院来做检查。我义正言辞,斩钉截铁的告诉小伙子的父亲,这个反流绝对绝对没有事,不用害怕。在我坚定的安慰下,一家三口才破涕为笑的离开了医院。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医生动动嘴,患者吓成鬼”?
仔细思量,这个医生说的倒也没有毛病,如果再加重的话,可能就需要手术,这个真的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其实像这样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的少量反流,在临床上经常常见,而且大多数时候,瓣膜进一步加重到需要手术的时间,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所以,患者持续追问是原因,医生陈述事实是结果,但医患之间的沟通不足,才是这件事发生的关键。
其实,这样的案列还有很多很多,患者因为自己不懂,或者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病情,被吓得“更重”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怪谁呢?
但愿医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给病人解释,也但愿患者能有更多的耐心去进行聆听。但事实是,医生没时间讲,每天门庭若市的患者使得看病成为一种精神负担。患者没有耐心听,一天两天效果不好就要找更为牛逼的医生或者医院。
这,或许正是这个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造成的。
让我们,都停下来匆匆的脚步,好好沟通,好好交流!
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一、不论中西医,不能接受批评的医学都不会进步
提到中医,就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就是典型的中医黑,只要和中医挂边的,都会一概否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中医就是伪科学的代表。另一派则是中医粉,认为中医流传几千年,肯定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其经验科学护佑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但我一致认为,不管中西医,都需要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如果有一个极力维护自己声誉,不能有半点诋毁的医学,那么这个医学就不会进步。所以,方舟子批判中医也好,有人批判西医也好,我们需要接受不同的声音,我们也需要接受不同的观点,哪怕是批判,只要其有一定的道理。
二、中医的毒副作用,确有其事,容不得质疑
中医的毒副作用,确有其事,容不得半点质疑。而且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中药有一大部分有非常明确而且比较大的毒副作用,都已经被明确发现。中药的毒性源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而且未知的毒副作用还会有更多,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相信还有更多的毒副作用被发现。不管是马兜铃酸导致的肾病,还是最近刚刚被禁用于儿童的柴胡,其毒副作用的存在,不是靠辩驳就能抹去的。但我始终认为,发现其毒副作用会让中医更好的发展,毕竟,每一种科学都是在进步,如果故步自封或者执拗的认为中医无毒副作用,那么中医必定会自食其果。
三、发展是主旋律,中医也不例外
许多人一直认为,经方都是老的好!个人一直觉得,正是这样的传统经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如果你还固执的认为中医几千年的传承是越老越好,那么中医必定会有更多的人不愿意去相信。发展是必要的,中医也不例外。不要把经验当科学,要把科学当经验用,这样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
四、理性看待争论,争论促进发展
争议,一直都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最大动力。如果别人连说都说不得,我觉得就谈不上中医的发展。西医也是如此,西医一直被诟病脱离整体,也正是如此,全科医学才得到蓬勃发展。中医被诟病也是中医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争论才能促进发展。
毒副作用的确存在,如何避免才应该是中医应该努力讨论的重要议题。
患乳腺癌3年的王阿姨到医院来进行复查随访,她爽朗的笑声跟3年前刚确诊时的彷徨、恐惧的情绪完全不同,现在她已经能够在医院熟门熟路的进行随访、检查,还能去预约心理门诊和营养门诊。她甚至还说“癌症现在已经不是绝症了,你看我,经过治疗之后一直很好,现在到医院检查随访就跟高血压、高血糖这些慢性病一样”。“带瘤生存、慢病管理、钻石突变”等以往很难想象的情况也逐渐出现在我们肿瘤患者身上。
肿瘤将告别“绝症”成为慢性病?
1)部分肿瘤已不是“绝症”
以乳腺癌为例,据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统计发现,只需手术、无需后续放化疗,乳腺癌原位癌5年总生存率高达97.9%,在医学意义上就意味着治愈了;而乳腺癌II期和III期患者5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75%和61%,我国的诊疗水平已经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媲美。
而且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质子重离子等新型肿瘤治疗手段的研发,患者可以得到更多的治疗手段来延长生命,使得癌症并不是“无药可治”。而且很多肿瘤患者还可以通过参加临床试验来获得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同时可以缓解经济压力,减少因患癌带来的家庭负担。另外,经过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后,不少高额的抗肿瘤药物费用再次降价,这大大减轻了肿瘤患者的医疗负担,让更多患者不再用不起药!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抗肿瘤新药进入医保,让更多人用上救命药,从而真正实现带瘤高质量生存!
2)有些肿瘤可以预防和“消除”
除了肿瘤治疗手段越来越多之外,我们对于癌症的筛查也越来越重视。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提出了全球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包括中国在内的194个国家承诺消除宫颈癌,通过宫颈癌疫苗和筛查可以大幅降低宫颈癌的患病率,据科学家估计,通过普及宫颈癌疫苗接种和筛查,我国能够在本世纪避免约750万宫颈癌患者的产生,还能挽救约250万女性的生命。
结语
癌症的防治,要充分重视肿瘤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其中,前者是指病因预防,目的是鉴别、消除癌症的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后者则是指对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目的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而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在现代医学的保驾护航下延长带瘤生存并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是神话。医学技术的创新和药品的革新,给很多肿瘤患者都带来了生的希望,很多肿瘤都已经不是“绝症”,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及早筛查和接种疫苗来早发现和预防。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患者将带瘤“长寿”,肿瘤也将告别绝症,成为一种慢性病。
经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有些人从来不生病,但一生病就是大病;而有些人看起来弱不禁风,动不动就发烧感冒,但反而很长寿。
这句话到底有科学依据吗?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 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体各类疾病发生主要与体内“毒素”积累、人体系统失调、营养缺乏、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毒素”积累
人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脂质沉积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与空气、饮用水、食物等的污染物质长期停留在人体内,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人体系统失调
人体神经、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八大系统中有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体的整个运行机制,导致疾病的产生。
营养缺乏或不均衡
饮食因素是许多疾病产生的根源,只有平衡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才能使体内环境更趋于稳态。
营养的缺乏或不均衡,尤其是缺乏维生素A、C、D,微量元素锌、硒等免疫相关营养素,会存在很大的健康隐患。
免疫力低下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卫士”,每天都打击入侵的“敌人”,保护着我们的身体。
但是免疫系统并不是天生完善无缺的,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免疫系统也很容易受到睡眠、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被削弱。
每个人的免疫力是不同的,免疫力强的人不易生病,而免疫力弱或免疫力下降的人一遇到病毒侵袭,就易诱发各种病症。
//. 为什么有些人小毛小病不断,却很长寿呢?
小毛小病不断的人会更重视定期的健康检查,认真对待每一次体检结果,懂得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来及时调整,反而不易得“大病”。
但是从来不生病的人往往会忽视体检,对存在的亚健康症状也不注意,久而久之身体抗病能力下降,所以患大病、重病的比例相对更高些。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修复功能,经常生病的人,身体的免疫系统不断得到锻炼,不断得到修复完善,能够在身体内部建立起一道防火墙,更容易及时发现和攻击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而不经常生病的人免疫系统相对处于懈怠状态,一旦有新的病毒侵入,就容易造成免疫系统紊乱,酿成“大病”。
///. 日常多注意,远离亚健康
不管自身免疫力强与弱,容易还是不容易生病,我们都应该关注日常体检,重视身体的任何亚健康状况,不断从睡眠、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调节,提高自身免疫力。
有营养不均衡困扰的朋友,也可以选择服用NatureMade综合维生素,通用款、专为年轻男女定制款、以及专为50岁以上男女定制款,多种产品可按需选择哦~
免疫力强了,才能“正气存内”,做到“小病不易得,大病更难得”
作者 | 北京天坛医院
文章首发于 | 北京天坛医院公众号
刷牙疼、洗脸疼、吃饭疼、说话疼,甚至清风拂面都会疼;电击痛、针刺痛、烧灼痛,号称有几百种痛法;因为发作时疼痛剧烈,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
什么叫三叉神经痛?真“招惹”上了这“天下第一痛”有什么治疗办法?且听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主任罗芳细说究竟。
“天下第一痛”到底是个什么痛?
三叉神经痛典型的症状是面部电击样、针刺样的疼痛,有时伴有烧灼感。它还有一个典型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间断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数分钟甚至数小时,而间歇期完全不痛。
彩色部分是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
(图片来源:Cruccu et al, 2016)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的原因主要是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有患者形容发作时的情况是“痛到无法呼吸”;更“悲催”的是,这种疼痛往往由一些无害的刺激诱发,比如刷牙、洗脸、吃饭、面部遇冷空气、轻抚面部甚至说话等,在患者的面部可能会有一个被医生称为“扳机点”的特定的点,只要触碰到这里疼痛就会发作。
三叉神经痛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常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会越来越剧烈,间歇期逐渐缩短,甚至演变成持续的疼痛。
三叉神经痛到底是怎么得上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三叉神经”是什么。
简单地说,三叉神经是由脑干直接发出的一根神经,支配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三叉神经痛常见的疼痛扳机点
(图片来源:Perkin, 2002.)
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是血管压迫神经根部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三叉神经痛没有明确的血管压迫或其他类型损害的证据。另外,颅内的肿瘤、多发性硬化等也可以引起三叉神经痛。
“天下第一痛”治得好吗?
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只有极少数病例可能自愈。由于三叉神经痛间断发作的特点,一时不疼并不代表痊愈。大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都需要进行医疗干预,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药物是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其他药物如巴氯芬、拉莫三嗪、匹莫齐特等可能有效。许多患者都能通过药物治疗缓解或控制疼痛症状。
药物治疗常见的副作用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随着药物剂量的加大,副作用可能会难以接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无法忍受副作用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开颅将压迫三叉神经的血管移除或分离。
介入治疗:这类手术通过颅底的自然孔道——卵圆孔,利用脉冲射频、射频热凝、球囊压迫等手段对三叉神经节进行功能调节或破坏,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放射治疗:通过伽马射线对三叉神经根部进行治疗。
这几种术式都能很好的控制三叉神经痛,但也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复发率。
总的来说,微血管减压术针对病因治疗,远期复发率优于其他术式,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低;缺点是创伤相对较大,适用于有明确或高度怀疑血管压迫神经,一般身体情况较好的患者。介入治疗创伤较小,恢复快,主要缺点为术后面部感觉丧失、麻木发生率较高,更适合于高龄、身体条件较差、其他术式效果不佳或复发的患者。
另外,对于颅内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治疗原发病。如果原发病无法控制或原发病治疗后疼痛仍然存在,也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平常生活应该注意哪些?
三叉神经痛病程长,患者要在心理上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三叉神经痛非常痛苦,号称“天下第一痛”“疼痛之王”,且疼痛性疾病容易造成患者心情压抑,家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不要总觉得患者“娇气”,更不要指责、埋怨。无论何种疾病,家人的关爱、支持和医疗手段同样重要。
小提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三叉神经痛病因可能性较多,而且往往容易与头面部的其他类型的疼痛相混淆或并存(如与牙痛相混淆),且治疗三叉神经的药物为处方药,不良反应较多,所以如果有头面部的疼痛症状,切莫有病乱投医、听信“偏方秘方”,应该到正规医院就医,完善各项检查、遵医嘱服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恰当的治疗手段。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可二次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如有问题,可联系jdh-hezuo@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