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代名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促进了发展和繁荣

金代名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促进了发展和繁荣
发表人:金兰中医

在光辉灿烂的中医药文化史上,有许多医学和医学大家的文献古籍,其贡献度都是非常大的,而这些医家和他们的著作、观点,也深深影响着后世的医学发展。其中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影响最大、最为广泛、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在古代的中医世界,《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百科全书,而《伤寒杂病论》却是中医临床的百科全书,在中医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代医家对它们都是爱不释手,或补充、或注解、或研究,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医大家们。

 


对于《黄帝内经》的注解,很多人都知道,唐代名医王冰可谓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对于《伤寒杂病论》来说呢?究竟有哪些人对它的传承做出过杰出贡献呢?晋太医令王叔和将散乱残缺的《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了《伤寒论》,一直流传至今,但却从未注解过《伤寒论》。至于《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金匮要略》,则是经过宋代医家林亿整理后,才得到广泛流传。

 

从这一点来看,《伤寒杂病论》的确太伟大,仅仅就是伤寒部分的《伤寒论》,或者是杂病部分的《金匮要略》,任何一部分只要精通了,都能成就一个名医。然而,自王叔和之后,后世医家也一直在研究《伤寒论》,但真正注解《伤寒论》,并且得到后世的认可的,首推成无己。

 

成无己生于北宋末年,是北宋时期的宫廷御医,医术高明、造诣精深,本可以享受着美好的晚年生活,只是没想到的是,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后,成无己也成为金国御医。

 

在成无己年轻时,就开启了对中医经典的研究和注解。在成无己看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和《伤寒论》都是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不过他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对《伤寒论》更为推崇。

 


成无己用了几十年时间,耗费毕生心血,在《黄帝内经》和《八十一难经》的理论指导下,再加上他中医临床实践超过了60年,对《伤寒论》的应用也颇有心得,历时四十多年,终于写成了《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和《伤寒药方论》三书。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条分缕析,成为以注解的方式研究《伤寒论》的第一人,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在成无己之前,有大名鼎鼎的晋太医令王叔和,还有如雷贯耳的大唐药王孙思邈,他们都整理和研究过《伤寒论》,可是都没敢注解,而成无己却做成了这件事,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注解《伤寒论》这部经典时,成无己前后耗费四十年时间,比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的时间要长,比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时间也要长,开启了亘古以来无人注解《伤寒论》的历史先河。

 

由于成无己博极研精,深造自得,以经注论,以论证经,以高深的造诣注解《伤寒论》的古奥原文,使得这部有很大临床实用价值的古代经典得以广泛流传,被医家所理解与重视,使后世的研究者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促进了伤寒学派的发展和繁荣,其贡献可谓是千古第一人。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一书中,运用《黄帝内经》和《八十一难经》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来分析《伤寒论》所载疾病的病机、治则和方药等,使《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完全符合仲景的原意,成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总体来讲,金代名医成无己对于《伤寒论》的注解不仅遵从经典,而且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深入地理解了张仲景原本的意思,深入浅出,这对于历代学习中医的医者而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带来了便利。在中医伤寒学研究史上,成无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伤寒学派诸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伤寒疾病介绍:
伤寒(typhoidfever),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typhi)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伤寒的典型症状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经过规范抗菌疗后可治愈,救治不及时也可能威胁生命。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演的是一民间中医悲欢离合的辛酸故事,让人百看不厌,在欢笑或悲伤之后引人深思。

     
    民间中医因无官府庇护,无权无势,自古至今倍受官方医生的欺凌,何况现在西医在各方面占尽优势。西医的贬斥排挤不在话下,国人的崇洋媚外,或用西医的一套管理办法来要求和压制中医,致中医特别是民间中医于绝境,尽管没象王太医那样谋杀、纵火、污蔑、中伤、陷害之能事。民间中医大多只有一技之长,即使像喜来乐那样钻研古代经典著作,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但没有官方承认的学历,照样没有地位,也就难免处处受人排挤、刁难。

     

     

    剧中不难看到喜来乐虽然常用简、便、廉、验单方为人治病,但从为格格治病,为太医、为皇妃、为袁世凯治病,从字体中看出王太医有痰疾在身等等,不难看出他也是饱学之士,对中医的经典理论下过一定的功夫。就连洋相百出,憨厚可爱的徒弟张德福,也能从望、闻、问、切中预见疾病的苗头,对汤头、脉诀、药性倒背如流,令人想到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抱怨中医难学,一方面不愿下死力气,背诵必背的歌诀。

     
    为什么老中医在诊断用药时娴熟自如,手到擒来,正是“童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受用终身,加之勤思考,多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所以说学中医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中国中医药报》今年四月三日登载的陆金国先生《中医高等教育繁荣下的隐忧》一文,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很有同感,但是,最后提出中医应该走精英教育之路的观点,我觉得远离实际,不敢苟同。

     
    王太医、卢忠等人应该算作精英人物吧?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却视为贫贱之民诊病有失身份。

     
    为格格治病和防治瘟疫,王太医的方剂应该是最合乎标准的方案,但因胶柱鼓瑟,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而束手无策,到了喜来乐手上,无非是换了种使用方法,却收效天壤之别。如果中医人才都走精英教育之路,也就没有《串雅》一书,民众也就小病扛,大病躺,重病等着见阎王,与医疗不沾边了。

     
    现在为什么病人都朝城里挤?不光是经济条件好了才去找精英医生治疗,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缺少中医人才,你还要走精英教育之路吗?即使培养出来的博士、硕士都能到基层工作,且不说大材小用,还不一定开展得了工作局面。基层需要的是面面俱到的全科人才,而好一点的中医即使一点不懂西医,通过临床实践,内、外、妇、儿、骨伤,哪方面都能成为全科人才。

  •  

    冬至应该算是距离新年最近的一个节气了,所谓「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

     

    从这一天起,就要开始数九了,很多人已经把这个节气当做了一个正式的节日,同时也把这个节气当做冬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时间。

     

    原则养生应以御寒保暖、补阳益阴、畅通血脉为主。

     

     

    冬至意味着进入到数九寒冬,天寒地冻的时候,更需要顺应季节变化,调整起居饮食,合理进补,养足精气神。

     

  • 临床上,我们将痛风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会表现出红、肿、热、痛的症状,而且很多患者白天疼的稍微轻些,晚上疼的比较严重。针对这些症状,清代中医陈歧提出了从肝经血热论治的辨证思想。

     

    痛风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中医辨证,需要区分疾病的性质。如外感病或是内伤病。如外感病,治疗思路以解表散寒或者解表清热为主。以祛邪外出为目的。而如果是内伤病,则根据内伤病的病性,针对性的治疗。湿热者清热利湿,血热者清热凉血。

     

    清代医家陈歧觉得,很多医生认为痛风是外感风寒湿邪,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的思路是不对的。根据痛风发病时的症状,患者遍身疼痛,昼轻夜重,发作时痛彻筋骨。真如被老虎咬了一样,故而古人又将痛风称之为白虎历节风。从风湿论治痛风显然有悖于痛风发病的机理,陈歧认为痛风发病乃是肝经血少热盛,热极生风。而不是外感风湿邪气。

     

     

    从临床实际来看,痛风急性发病,有内伤的因素存在。患者平素喜食膏粱厚味,内生火热邪气,或为肝热、或为胃热、或为肾燥。但痛风的发病同时存在诱因,主要包括饮食肥甘厚腻等高嘌呤食物,关节扭挫伤,关节受凉,运动过度等。所以每一次发作,可以看做是在诱因的诱发下,引起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

     

    肝经血少火盛

     

    陈歧医生认为,痛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反复的饮食或情志刺激,导致肝经热盛,灼伤肝血,进而出现肝经血少热盛的状态。针对这个问题,陈歧自拟了一张方子,加减逍遥散。

     

    肝经血少火盛,那么首先要解决血少的问题。所以处方中用了四物汤:当归、白芍、熟地、川芎来养血。因为肝经血少,导致阳偏盛而有火盛之势,所以用了连翘、栀子、麦冬、菊花、丹皮来清肝泻火。最后病涉肝经,故而用到了柴胡、薄荷、防风来疏肝胆、调气机。

     

     

    这个方子主要针对了3个病机用药,有肝经引经药,有养血药,有清肝热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可以起到疏肝、养血、清热的作用。而且在陈歧在《医学传灯》这本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痛风这个病,如果治疗的不及时,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会变成疠风。治疗起来会更加困难。这与现代医学对于痛风的认识相同。

     

    按语:

     

    清代医家陈歧从肝经血少火盛论治痛风,与传统的外感风寒湿邪不同,在治疗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并且给出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为后世医家学习和治疗痛风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毫无疑问,麻黄属于解表药。所谓解表药就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的中药,又称为发表药。麻黄药不仅是解表药,而且是解表药的“群药之首”,是解表药的领头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药学》教科书也把麻黄药列为第一位。领头羊,个性往往又独特又张扬,有领袖的风采,麻黄亦然,它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力量很强,煎法也与其他解表药迥然不同。

     

    当然,若你要去翻教科书寻找麻黄的煎法,你是找不到的,上面只是语焉不详地说:煎服,2~10克。其他的,就没有了。假设你不甘心,再认真研读,你还会在“中药的用法”一章中看到这样几句话:一般来讲,解表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3~5分钟即可。如果你是乖学生,老老实实按这句话来煎麻黄,就大错特错了,药效甚微。那么,麻黄要怎么煎才对呢?得遵循《伤寒论》的煎法。

     

     

    在《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经方有十四首,这十四首全部需要先煎,久煎。


    其中小发汗的经方有六首: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以上经方,煎法均为先煎“1~2”沸,或再沸。

     

    一沸是多少时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徐静老师考证下来是每沸5~10分钟。我个人认为,所谓一沸,就是水由“静止”转为沸腾的时间,在古代这样的时间较长,但是在有了电磁炉后,时间缩短了许多。也就是说,要达到小发汗的效果,得先煎5~20分钟。

     

    若要大发汗呢?在《伤寒论》中含麻黄发汗较猛的方剂有7首: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黄细辛附子、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上述方剂,均要求先煎,先煎水量为减二升。我个人试验下来,按照伤寒论中的水量,减一升需要15分钟左右,减两升需要30分钟左右。

     

    那么,中药学教科书和《伤寒论》谁才抵达了事实的真相呢?

     

     我们先来分析麻黄的成分。一般来说,解表药,比如薄荷,藿香,白芷,菊花等等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气味芬芳,这些挥发油是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油容易挥发,所以需要武火急煎,时间宜短。而麻黄的主要起效成分是生物碱类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碱难溶于水,所以需要久煎。

     

     

    需要久煎多久呢?1995年南军军区总医院的马爱华等人做过一次试验,用麻黄药材6份,各10克,放入水中,从沸腾后开始计时,分别单煮5、10、20、30、45、60分钟。结果发现单煎麻黄最佳煎煮时间为 30分钟左右, 此时麻黄碱最高 。之后 ,随时间延长 ,煎出率降低,原因可能是麻黄碱的成分跟随水蒸气蒸发了。

     

    30分钟左右最有效,这和伤寒论的看法是一致的,所以在伤寒论中,小发汗就先煎10分钟左右,大发汗需要煎熬30分钟左右。

  • 按:民间有“秋冬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除了日常饮食,很多老百姓也会使用中药材来进补;郑医生为您推荐养生药膳,温馨提醒:进补要讲究技巧,补要补得合理,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进补方式。

     

    冬令季节,气候寒冷,万物封藏,中医认为肾藏精,养生方面最适宜收敛潜藏;冬季养生,可以通过饮食、药物、睡眠等方法,达到收敛固精的目的,对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特别的作用。

     

     

    一、冬季一般的饮食养生原则
     

    1、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时间,一些慢性疾病,虚寒型的疾病,到了冬天很容易发作,比如一些咳嗽、气喘等问题,多是因为阳气亏虚所导致的,治疗当用温热的药物调养,饮食也要避生冷,适当的温补,用药比如附片、肉桂、干姜、红参等。


    2、但饮食方面也要因人而异,比如气虚的多食用人参、淮山药、大枣、鸡肉等,血虚的多吃猪肝、樱桃、当归、阿胶;阳虚的可以适当吃生姜、羊肉、狗肉、牛肉的温补。

     

     

     

    但是,任何养生食品都要有度,也要讲究饮食多样,五谷鱼蛋肉菜多种搭配,才能保持营养均衡,补养滋腻不要太过,以免导致上火,虚不受补。


    3、此外,精神调摄是很重要的,不要患得患失,不求功名利禄,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合理的用脑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调节生活规律,就能够起到补养身体作用作用。

     

     

     

    二、冬季中医药膳推荐。根据不同体质,选择最适合的秋冬进补方法,以下的食疗药膳可供选择。

     
    1. 当归生姜羊肉汤。用料:羊肉(尽量带骨和皮)1000g,生姜12片,当归50g;适合冬天怕冷、气血亏虚、阳虚体质的人。

     

    2. 桂圆山药乌鸡汤。用料:乌鸡1000g,桂圆100g,山药50g,党参40g;适合经常头晕、疲劳、失眠,气血两虚人群。

     

    3. 杜仲枸杞大骨汤。用料:大骨1000g,杜仲80g,枸杞子60g;适合经常腰酸痛、眼睛干涩等肝肾亏虚的人群。

     

     

    4. 香芋牛肉煲。用料:牛肉(带骨)1000g,香芋300g,香叶25g,适合经常胃口差、脾胃不好等脾虚体质人群。

     

    5. 健脾祛湿粥。用料:党参15g,山药15g,茯苓15g,薏苡仁20g,莲子15g,芡实15g,大米150g,共同煮粥,适合平常脾虚亏虚,胃肠湿重人群,如果脾胃偏虚寒的,可适当加益智仁9g,干姜6g。

     

    以上几组食疗方,分量可供多人使用,可以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补药膳。

  • 中医优生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以前就有“取妻不取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优生择偶观点,往后进一步发展,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优生思想逐步成熟并形成体系。中国传统优生思想对婚配、房事、孕产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均有详尽论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选择良偶,忌讳早婚

     

    婚配是生育的第一步,古人有“婚配宜择优”“世有恶疾不娶”等说法,比如《广嗣纪要》里面的“择婚”一篇就己经提出“五种不宜”(俗称“五不女”)的说法,也就是说患有螺、纹、鼓、角、脉这五种生理疾病或缺陷的女子不适合婚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孕育重视婚前检查。

     

    同时,古人遵循“同姓不昏,惧不殖也”的婚配观念,避免近亲结婚,这与现代遗传学优生观点不谋而合。

     

    此外,多本古籍对结婚年龄有明确的记载,古人倡导适龄婚配,忌早婚。

     

    正如《济阴纲目》所言“合男女必其当年,男……必三十而娶;女……必二十而嫁”。《经效产宝》提出所言:“若产育过多……诸证峰起”等。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等优生优育思想高度吻合。

     

     

    二、合理选择孕育时机,同时注意不宜房事过多。

     

    古人除了认识到适龄婚配是优生优育的重要保证外,古人还重“视阴阳交合”的时机。古人重视“寡欲而求子”,认为房事过频会破坏父母气血,消耗男方精气同时引起女方气血不足,所以“寡欲乃有子,多欲则无子”,寡欲更有利于下一代健康。


    古人受孕讲求时机,如《景岳全书》《校注妇人良方》就告诫人们,只有在“天日晴朗,时和气爽”,自然气候环境好,人的“情思清宁,精神闲裕”的时候,男女阴阳交合,才能生出“少疾,且聪慧贤明”之子。

     

    如果在“大风大雨、严寒酷暑”等自然环境恶劣的时候交合,那么,即便怀孕了,也“宜下之,以免其祸”。

     

    此外,古人聚精之道还包括,息怒,指行房前应当心平气和;戒酒,指酒后不入室等等。

     

    参考文献:

    [1] 陈晓珠. 中医综合干预对备孕二胎肾虚高龄妇女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 面对云南白药牙膏添加处方药事件,某大V说,“中药负责赚钱,西药负责看病,多少年的常识了”。对此,实在不敢苟同!

     

    甚至有网友也跟着评论,"我感觉西医治病,中医赚钱,话没错"。

      

    我虽学了十来年西医,对此实在不敢苟同。这真是对中医的侮辱和亵渎。在此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中医,西医各有千秋。至少我就在中医上受过实惠。上初一得了鼻炎,一直持续到高二,慢慢形成了鼻窦炎,那几年,吃了不少西药,只能缓解一时,冬天一冷,鼻子常常不透气,总是流黄鼻涕,还经常头疼。尤其晚上特别难受,睡觉经常只能用嘴呼吸。 鼻子堵得睡不着觉。

     

     

    高一时,有个亲戚给推荐了个中医,路程遥远,到了那还有不少人在排队,吃了他开得中药还是不管用。

     

    后来偶然间,我家邻居,推荐了另外一个中医,让试试。那个夏天,爸爸觉得我快高三了,继续这样下去太影响学业,抱着死马当活马医,权且一试的态度,带我去了。两副中药,当年总共收了20块钱。竟然奇迹般的好了。中医冬病夏治的原理我不懂,鼻窦炎能被中药治好的原理,我更是不明白。我只知道,一直到现在,也没犯过。我只知道,国粹不能弃。

     

    我对中医不甚了解,从这件事上,我倒是得出了一点自己的结论,不是中医不好,一则,以前很多中医,源自家传,不像正规中医药大学,受正统教育的,不同的中医,从祖辈上,可能用药习惯,剂量,方子就有所差异。如果碰到合适的中医,能很快药到病除。

     

     

    二则,中医,现在被很多打着中医幌子行骗的人,坑惨了。就像现在满大街的小儿推拿店,甚至有新闻爆出,有的仅培训十几天就自己开店的。人体全身经络复杂丛生,这种推拿店推拿效果如何,实在是不敢恭维,新闻上甚至爆出一个2岁孩子被推拿致死的。不是中医不好,中医被这些不懂中医,又打着中医幌子行骗牟利的人给坑惨了。

     

    不相信外面的小儿推拿店,仗着自己系统深入的学习过人体解剖学,觉得人体中西医方面,有一定的融会贯通之处,就自己买了本小儿推拿按摩的书,有极其详细的彩图,介绍不同穴位和推拿手法,没事的时候就翻着看看。

     

    前段时间一个下午,女儿发烧39.7,往常这种情况,多带着孩子去医院找儿科同事看看,没其他不适的话,查个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判断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再相应的对症用药。这次家里老人心疼孙女,也催着去医院,本着医院离家很近,说服老人,给我半小时的时间,让我试一次,如果不行,再去医院也不晚的态度,比着推拿书上的症状,按照对应的穴位和手法,小试牛刀,半小时后竟然就退烧了,这种难以置信,高兴无以言表。这个事情,告诉老公和同样学西医的姐姐,他们都很是不信,觉得是歪打正着了。

     

    女儿睡前看着温度又要往上走,快38度了,抓紧又推拿了一次。第二天要值一天班,不放心,早上临上班前,又推拿了一次,中午打电话问,没有再发烧。下午下班到家时,已经好好的了。

     

    我不是中医科班出身,对中医只有兴趣,并未受过系统教育。仔细想了想,这次的确有歪打正着,瞎猫碰上死耗子之嫌。兴趣的驱动,只得窥伺其奥妙之一二。但我始终相信真正专业的中医学自有其精妙之处,我听说现在有的医学院虽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然更多的偏重于西医,忽略了中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什么时候,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取双方之精华,去其糟粕,优势互补,才是真正的利于人们的健康,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一味的单方面否定中医或否定西医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另外不建议没有任何经验的父母模仿我的行为,自己给孩子处理高烧。本身我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且家离医院非常近,有突发情况,有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另外这次我多少有些歪打正着,论专业远不及专业的中医和儿科医生,这种情况不能模仿和复制,孩子生病还是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的好。

  • 在中医学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医家被后世所崇敬,而他们的医学观点和学术成就,也为后世学习中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必将被铭记在史册中。而对于中医来说,四大经典可谓是中医界的丰碑,经典永流传。

     

    在中医四大经典里,《黄帝内经》被称为四大经典之首,渊薮于黄帝岐伯,但要论《黄帝内经》的传承,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唐代著名的中医学家——王冰,他一生痴迷于整理《黄帝内经》,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也许这位医家不及张仲景有名,但他的贡献却够资格载入史册。

     


    王冰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也是一位仕途顺利的公职人员,最高做到从三品的太仆要职,因此又被称为“王太仆”。那么,王冰为什么会痴迷于解释《黄帝内经》呢?主要还是因为王冰对于中医的热爱。尤其是他在《素问》的序言里提到“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在这种机缘巧合之下,意外获得了一个《黄帝内经》流传的珍本,这让他开始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的整理和注释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首,但由于古代战乱频繁,很多文献古籍受到了影响,而当时王冰学习中医时,发现《黄帝内经》竟然是“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的局面,也就是说,基本上很难看到一本真正意义的《黄帝内经》,而当时的传本,都是面目全非的。这也是王冰为什么痴迷于整理一本真正的《黄帝内经》的原因了。

     


    而王冰对于《黄帝内经》的贡献,也在于结合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使《黄帝内经素问》的奥义得以晓畅,同时他在《黄帝内经》中补入了《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章,也就是后世医家所称的“运气七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运气学说。这也是古代中医学高难度的经典理论。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对疾病的发病原因十分重视。唐代名医王冰对于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是十分重视,他归纳概括为四类,第一类是“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第二类是“不因气动而外有所成”,第三类是“始因气动而病生于内”,第四类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他把疾病的病因病机分为因为气动和不因气动两类,每一类中又认为外感和内伤,这与医圣张仲景“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病因理论不太一样,备受后世医家的推崇。

     

    王冰不仅对《黄帝内经》颇有贡献,他对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也有所发挥,比如治疗元阳之虚,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比如治疗真阴之竭,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两句话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的至理名言。

     

    王冰一生都在研究中医,其中对《黄帝内经》的贡献很大,尤其是对他的版本流传和文献考证方面,可以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冰在在研究过程中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最后写成了《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他的这个工作为整理和保存古代医学经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中医学史上也是功不可没,他对于中医学理论的很多创见和见解,直到现在都还深深的影响着许多临床医生。

     

  •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每天除了上班工作之外,下班后的应酬也是接连不断。着急上火那也是难免的,而人们在着急上火之后,牙疼往往是最先表现出来的症状。针对这种牙疼应该怎么治疗呢?

     

    现代人普遍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的时代。也有很多人向往那田园生活。殊不知,在任何社会背景下,努力的人都是这样每天匆匆忙忙的。

    因为劳累导致的上火牙痛

    咱们今天就以民国为例,给大家讲述一个30岁小伙子是如何牙疼起来,又是怎么治好的!话说这位天津王姓的小伙子,30来岁的年级,得了这个牙疼病。具体怎么得的呢?这个小王啊,是个买卖人,每天做生意,操心劳神的,加上这段时间呀,应酬比较多,每天得陪客户喝酒。一段时间折腾下来,牙疼起来了。

     


    这小伙子请过大夫,吃过药没有呢?请过大夫,也吃过药。但是啊,这牙疼还是疼的受不了,晚上睡不着,疼的恨不得撞墙。一般病到这份上,人们就会寻访当地的名医治病了。因为小病小灾的,人们一般也不愿意找名医,估计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排队挂号太难了。而张锡纯便是这民国年间比较有名的医生。

     

    张锡纯诊了病,摸了脉。发现这位小王同学,左边的脉很正常,但是右边的脉,又长又弦,绷的特别紧,特别有劲。于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位王老板主要是因为胃气不降导致的牙疼。在张大夫的理论体系里,把这个牙龈归属到阳明经。上牙龈属于足阳明胃经,下牙龈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人们肿起来的时候,一般上下牙龈都受到连累,都肿起来。这个从医理上来说,主要也是胃气不降,导致大肠的气也不往下走。


    那气不往下走,只能往上冲。咱老百姓说的上火上火,就是这么来的。火随着气往上冲,随着经络到了牙龈,出现牙齿和牙龈肿痛。

     


    治疗的话,一定要降胃气和大肠气。让这个火别往上冲了,如果肿痛的厉害,咱们在加点清热药辅助一下。针对这种情况,张锡纯给了一张方,只有4味药:生代赭石、怀牛膝、滑石和甘草。单独看,这四味药治牙疼的效果都很一般,但是组合在一起,却可以把这个胃火和大肠火都能降下去。一般胃火的牙痛、牙龈肿痛。吃了之后很快就能缓解,这属于治本的方法,没加多少止疼药,但却能很快止了牙疼。

    民国中医张锡纯治疗牙痛的特色

    不同的医生治疗牙疼,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比如陈士铎根据脏腑辨证,把所有的牙齿分配到不同的脏腑,根据不同牙齿的疼痛部位来判定哪个脏腑上火了。

     

    而张锡纯根据六经辨证,把上下牙龈归属到手足阳明经,根据通泻阳明的思路来治疗牙疼。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无论是脏腑辨证还是六经辨证,都体现了中医治疗牙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传统医学对人体疾病在定位、定性、定量诸多方面的智慧。

     

    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及合作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中医优生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以前就有“取妻不取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优生择偶观点,后来进一步发展,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的优生思想,逐步成熟并形成体系。

     

    中国传统优生思想对婚配、房事、孕产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均有详尽论述。

     

     

    上篇分享了,一、择良偶,忌早婚;二、选孕机,适时育。下面再分享三个:

     

    三、调理饮食、慎重对待起居

     

    古人讲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因此,调饮食、慎起居贯穿优生优育整个过程。受孕前应当养成规律的作息,以保证精充气足神旺?,饮食之类,必宜先有所慎,以免损伤后天,影响气血生化。受孕之后,饮食起居,尤当慎密。

     

    居处宜静宜燥,又要慎防风寒邪侵袭,饮食需注意养气以定五脏,不食粘硬难化之品,亦不可乱服汤药。否则,少有不和,就可能导致胎动不安,严重者还会导致堕胎等。

     

    四、注重胎教,谨慎言行

     

    胎教在中国历史悠久,昔太妊怀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生文王,己成天下。《娠子论》说“子在腹中,随母听闻”,可以看出母亲的各种活动能够对胎儿的发育造成影响。孕妇的喜、怒、忧、思皆可以使气血失和而致胎儿脏气不充,虽产而多疾痼。

     

    因此,若想“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则须行坐端严,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性情和悦,必慎所感,陈说礼乐”。

     

     

    五、疗母疾、下劣胎

     

    古人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十分注重母体的体质情况,也非常注重母体在受孕期间患病的治疗,即“疗母疾”,如《妇人良方》所记载:“若因母病而胎动,但治其母”。

     

    如果母体疾病难以治愈,或己因病重伤气血,不能养胎,其胎终不能成,古人认为应当及时“下劣胎”,“以免其祸”。这与现代优生优育所采用的人流术等手段以达到优生优育目的是一致的。

     

     

    综上所言,我国古代优生优育思想萌芽形成理论体系早,而且大多理论精辟科学,诸多观点领先于国外优生优育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挖掘学习,以更好地指导今后优生优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珠. 中医综合干预对备孕二胎肾虚高龄妇女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 春季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嗓子干痒、喉咙痛等症状,让人十分难受。市面上润喉糖种类繁多,很多人习惯于用润喉糖来缓解不适。然而,营养专家们却推荐了三款比润喉糖更有效的汤品,帮助大家缓解咽喉不适。

    一、甘桔汤:利咽润喉,缓解咽喉不适

    甘桔汤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方剂,主要由桔梗和甘草组成。桔梗性平味苦,具有宣肺利咽、解毒消肿的功效;甘草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两者搭配使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咽喉不适、喉咙痛等症状。

    制作甘桔汤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桔梗和甘草研成粗末,用沸水冲泡即可。在咽喉不适的阶段,每天可以多次饮用,以缓解症状。

    二、罗汉果雪梨汤:清热润肺,缓解咽喉干痒

    罗汉果雪梨汤是一种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功效的汤品,非常适合春季饮用。罗汉果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润肺化痰等功效;雪梨具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清热降火等功效。两者搭配,可以有效地缓解咽喉干痒、喉咙痛等症状。

    制作罗汉果雪梨汤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将罗汉果和雪梨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开后即可饮用。

    三、百合荸荠汤:滋阴润燥,缓解喉咙痛

    百合荸荠汤是一种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功效的汤品,非常适合春季饮用。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润燥、清心安神等功效;荸荠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等功效;瘦肉具有滋阴润燥、养血补虚等功效。三者搭配,可以有效地缓解喉咙痛、口干舌燥等症状。

    制作百合荸荠汤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将百合、荸荠、瘦肉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开后即可饮用。

    除了以上三款汤品,春季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梨、苹果、葡萄等水果,以补充水分,缓解咽喉不适。

  • 伤寒,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发作前存在一定的潜伏期。

    中医学认为,伤寒是由外感湿热引起的病变,治疗时以扶正祛邪为主要原则。

    由于患者病情的不同,针灸治疗方法也相应有所区别。常见的针灸方法包括泻法和补泻并用。

    伤寒的病程分为三个阶段:发作期、极期和缓解期。在针灸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发作期和极期是正邪抗争的阶段,需要扶正祛邪,同时缓解患者的症状。这一时期,常用的针灸方法是泻法,主要针对肺经和大肠经进行针灸。

    缓解期,患者正气耗伤,体内存留少量邪气,此时需要补益正气。针灸治疗时,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任脉和阳明经穴,并进行补泻操作。

    针灸治疗伤寒需要多次进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立即洗澡;

    2. 注意饮食营养;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针灸治疗,结合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恢复健康。

  • 肠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发烧、腹痛和腹胀等。与其他肠道疾病不同,伤寒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一到两周,甚至更长。食物性暴发流行的潜伏期可能缩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的潜伏期则可能长达三四天。

    典型伤寒的病程通常为四周,分为四个阶段。初期(病程第一周)起病较为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干咳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梯状上升,通常在五到七天达到39到40摄氏度。发热前可能有胃寒而少寒战,热退时出汗不显著。半数以上的患者会有腹痛,呈现弥漫性或位于右下腹回肠末端。少数患者还会伴有干咳和咽痛。

    玫瑰疹是肠伤寒的典型表现,通常在起病后的第二周出现,为胸腹部淡红色皮疹,压之可退色,2-5天内会消失。大多数病人还会伴有肝脾肿大,通常为轻度肿大。相对缓脉也是肠伤寒的典型表现,即脉搏的加快速度与体温的升高程度不成比例。

    发病初期,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对于谵妄、烦躁不安者,应注意适当约束,或使用护栏保证病人安全。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出现褥疮,注意口腔卫生,食后漱口,防治口腔溃疡。患者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体温正常后,做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做粪便培养。如果患有肠伤寒的症状,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检查一般包括血常规、伤寒杆菌培养和肥大反应。

  • 国家级名老中医、农工民主党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吉良晨教授,因病于2010年1月6日17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吉良晨教授出生于1928年,自幼受祖父熏陶,酷爱医学,先后拜师多位名老中医,学习中医内科、形意拳、太极拳等多种技艺。他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倡导“治未病”理念,注重养生保健。

    吉良晨教授在中医领域享有盛誉,其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独树一帜,深受业界和患者的尊敬。他不仅是一位医界泰斗,还是一位饱学之士,在文史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

    吉良晨教授的逝世是我国中医界的巨大损失,他的医术和学术思想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于2010年1月16日上午9点在八宝山公墓东礼厅举行吉良晨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感染疾病,尤其易感人群为婴幼儿。

    一岁婴儿感染鼠伤寒沙门菌时,需要引起家长和医生的重视。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感染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

    治疗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

    对于一岁婴儿,治疗过程中需要住院观察,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对症治疗。液体疗法是治疗胃肠炎患儿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家长应确保婴儿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同时,注意婴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预防其他感染。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虽然常见,但只要及时治疗、注意日常保养,多数患儿可以痊愈。

    如果家长发现婴儿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 伤寒,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伤寒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高热、全身无力、皮疹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针对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因治疗:针对伤寒杆菌,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可以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但对于孕妇、儿童和哺乳期妇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擅自用药。此外,菌素类药物也是治疗伤寒的常用药物,其毒副作用较低,尤其适合孕妇、儿童和哺乳期妇女使用。

    2. 对症治疗:对于高热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如冷敷、温水擦浴等。出现兴奋躁狂症状的患者,可使用镇静药物。对于毒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大,因此在病情不严重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抗生素治疗。

    3.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慢性带菌者的症状较轻,治疗时可选用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消炎抗菌药物。

    4. 并发症的治疗:伤寒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肠出血和肠穿孔。对于肠出血患者,应禁食,并注射镇静药和止血药。如出现大出血,需多次输血以防贫血。如内科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肠穿孔患者,也应禁食和胃肠减压,使用对肠道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控制腹膜炎。病情稳定后,可行手术治疗。

    5. 日常保养:预防伤寒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等。

    总结来说,了解伤寒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 湖南山洪重灾区发生伤寒疫情,当地卫生部门紧急调集疫苗为灾民接种。

    山洪灾害发生后,灾区卫生条件恶化,易发生传染病流行。伤寒作为一种肠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容易在灾区爆发。

    当地卫生部门已采取紧急措施,调集伤寒疫苗及大量痢疾疫苗,为灾民提供免费接种,以预防伤寒疫情蔓延。

    同时,卫生部门也提醒灾区居民,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饮用水消毒,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卫生部门还加强了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确保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此次山洪灾害发生后,灾区卫生条件恶化,容易发生传染病流行。当地卫生部门及时采取行动,有效控制了伤寒疫情,保障了灾区居民的健康。

  • 伤寒,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其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常在38℃以上,并伴随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等。影像学检查常提示肝脾肿大。以下是一些关于伤寒的详细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1. 症状表现

    持续发热是伤寒最明显的症状。患者体温可高达39℃,且持续两周以上。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与胃病相似,容易误诊。

    2. 并发症

    伤寒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肌炎、神经系统感染、休克等。因此,在病情紧急时,患者及其家人应特别注意。

    3. 治疗方法

    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如氯霉素、氟喹诺酮类等。饮食上,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4. 预防措施

    预防伤寒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具体措施包括: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保持环境卫生等。

    5. 就诊建议

    如果出现疑似伤寒症状,应及时就医。医院感染科是诊治伤寒的主要科室。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应如实告知医生病情,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6. 家庭护理

    患者在康复期间,家人应注意以下事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者衣物、餐具等要单独清洗消毒;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 感冒引起的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医理论中将其归因于寒邪、温病以及热病等因素所致的病变。由于病因多样,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和日常保养建议,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加快康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医对伤寒的两种释义。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导致的外感疾病,而广义的伤寒则包括感受寒邪、温病、热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病变。

    针对感冒引起的伤寒,中医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银翘散、小柴胡汤和川芎茶调散等。

    1. 银翘散: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伤寒,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等。银翘散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缓解症状。

    2. 小柴胡汤:适用于少阳病变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治疗肝胆病变的功效。

    3. 川芎茶调散:属于治风剂,具有疏风清热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恶寒、发热、鼻塞等症状。川芎茶调散的组成为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荆芥、薄荷和甘草等,服用方法为饭后清茶送服。

    除了中药治疗,患者在日常保养方面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4. 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5. 如有病情加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请及时就医。

    总之,感冒引起的伤寒并非不可治愈,患者只需积极配合治疗,注意日常保养,就能尽快恢复健康。

  • 伤寒,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虽然症状轻微,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肠出血:肠出血是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出现在病情中期,表现为便血、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二、肠穿孔:肠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腹部疼痛、休克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三、溶血性尿毒症:溶血性尿毒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并发症,但危害性极大。它可能导致肾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四、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是伤寒的另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心律不齐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和治疗伤寒及其并发症,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

    2. 避免接触伤寒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3.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4. 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5. 加强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